您好,欢迎来到小侦探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从“上热下寒中间堵”的症状,浅谈中医“和法”的特点与临床应用

从“上热下寒中间堵”的症状,浅谈中医“和法”的特点与临床应用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156Electronic Journal Of General Stomatology

2019 年7月 第6卷/第21期Vol.6, No.21 July. 2019

从“上热下寒中间堵”的症状, 浅谈中医“和法”的特点与临床应用

封耀东

(河北魏县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河北 邯郸 056800)【摘要】当今美食的潮流,是青少年的最爱。诸如冷饮、火锅、烧烤等,姑且不谈食材质量的好坏,单单是极热、极冷、极辣,就给我们的肠胃造成了不小的损伤。久之,则出现了现代病——“上热下寒中间堵”的症状。“上热下寒中间堵”,其基本病机是寒束于外,热瘀于内,而导致中焦气血循环不畅的病变。

【关键词】上热下寒中间堵;和法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803.2018.21.156.01

“上热下寒中间堵”,其基本病机是寒束于外,热瘀于内,而导致中焦气血循环不畅的病变。在《汉方诊疗三十年》一书中,有一方叫神效汤,似与该方之病机相吻合。该方中吴茱萸、小茴香、益智仁、苍术、砂仁、甘草、生姜温中散寒,健脾除湿。栀子清热于内。灯心草开窍利湿,湿去则热孤。乌药、木香、香附、元胡理气,活血止痛。当归使气血上下畅达,则诸症悉除。

和法,作为中医“八法”之一,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作用,以祛除病邪为目的的一种治法。它不同于汗、吐、下三法的专事攻邪,又不同于补法的专事扶正。如戴北山所说: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适用于脏腑气血不和,或寒热混杂,或虚实互见的病症。现将和法有关的几个案例分享给大家,请大家批评指正。

案1:晚某,女,40岁。初诊日期2019年5月5日。主诉:胃痞伴口臭20日,大便2、3日一次,有慢性胃炎病史。经县医院胃镜检查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胃体粘膜高度水肿。刻诊:面黄,唇白,纳食一般。胃部坠胀痞满不适,餐后加重。脉沉,细滑,舌暗淡苔黄干厚。处方以半夏泻心汤加减:

党参15g,半夏15g,干姜9g,黄芩12g,黄连6g,甘草12g,厚朴30g,茯苓20g,炒白术12g,桂枝10g,

冲服,日一剂,分2次口服。共服20剂,痊愈。

案2: 赵某,女,56岁。初诊日期2019年5月10日。主诉:食管灼痛,饥不欲食3个月,平时不能食凉、食硬食物,手足怕冷,夜晚口干。胃镜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食管炎。刻诊:脉涩尺洪,舌暗齿痕裂纹,苔白干。处方以乌梅丸加减:

乌梅30g,细辛3g,肉桂10g,黄连6g,黄柏9g,当归15g,高丽参9g,花椒9g,干姜9g,附片12g,

冲服,日一剂,分2次口服。共服药16剂,除心下偶有轻度堵塞感外,诸症均愈。

案3:孔某,男,52岁。初诊日期2019年5月1日。主诉:不定时发作从喉咙至剑突处扯痛6个月。胃镜检查为非萎缩性胃炎。干活时则诱发,喝热水后症状减轻,经多方治疗未果。刻诊:面色黯黑,神差,自诉心口(胃部)处有痞满不适。腰突症病史30年,遗留左腿肌肉萎缩、跛行。平时身易冷。脉涩,稍数,尺沉。舌尖红苔黄白厚。考虑他有腰突症病史,发病时又和干活有关,处方以甘草附子汤加减:

作者简介:封耀东,男,主治医师,本科学历。

炒白术30g,附子20g,桂枝20g,炙甘草15g,忍冬藤20g,上方服3剂即见效。患者述发作时间变短,而且距离由原来的喉结至剑突变为胸部至剑突。二诊时将忍冬藤改为30g,共服30多剂基本上控制住病情。

案4:杨某,男,31岁。初诊日期2019年5月6日。主诉:脐右及小腹两侧隐痛,半年不愈,服治疗胃肠炎的西药也没有明显效果。平时口腔易上火,大便溏,不能食凉食、硬食。刻诊:脐右侧及小腹两侧轻压痛,脉濡稍数,舌红苔黄根厚,处方以神效汤加减:

吴茱萸5g,小茴香5g,元胡5g,益智仁5g,苍术5g,乌药5g,木香5g,香附5g,焦栀子5g,砂仁3g,甘草3g,生姜5g,木通9g,

冲服,日一剂,分2次口服。共服药一周痊愈。嘱其少食辛辣油腻厚味及冷饮,以减少复发。

案5:刘某,男,70岁。初诊日期2019年3月5日。主诉:头痛多年不愈,受凉加重。做头部CT未见明显异常。平时不能食冷物、硬物,有时心慌。刻诊:脉洪滑,左小右大,尺洪,舌暗红苔白腻,处方以乌梅丸加减:乌梅30g,细辛8g,肉桂8g,黄连10g,黄柏9g,当归18g,人参8g,花椒8g,干姜6g,附片10g,

冲服,日一剂,分2次口服。共服六剂,多年头痛消失。

在伤寒论中,泻心剂、柴胡剂、厥阴篇中的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麻黄升麻汤、乌梅丸、以及伤寒解后之竹叶石膏汤(此汤证可理解为半夏泻心汤之变法,以竹叶、石膏、麦冬、粳米益胃生津,降逆止呕;易黄连、黄芩之清热燥湿,治湿热上逆之呕吐),与时方防风通圣丸、逍遥丸类方等等均为“和解剂”范畴。正所谓,有是证用是方,方随症变,药随病换,存乎于心,才能临证不乱,处方恰到好处。

参考文献

[1] 王宁元,孙文墅译.汉方诊疗三十年/(日)大塚敬节;—

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1(2014年重印).

[2] 主编/许济群,副主编/王绵之,方剂学.—上海科学技术出

版社发行.

本文编辑:李 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