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
语文“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探求问题的学习,是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研读课文等语文现象,掌握规律,获取知识,调查了解社会,深入研究,应用有关知识去寻求相关原因,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获得了知识与技能,端正了学习态度,提升了研究意识和审美情趣,也感受到了“天地大语文”的魅力。
一、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两个突出特征
两个特征突出表现为:一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提高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的能力,从而增进分析和创造能力;二是研究性学习关心的主要是学习过程,而不是知道结果;研究性学习也讲方法,但它较少强调学习知识的技能和方法,而更关注培养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和途径。所以,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关键是学生能否对所学的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换句话说,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
二、语文研究性学习需要注意的问题
研究性学习毕竟是一个新事物,它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到语文学科,如何使研究性学习开展得扎实有效,也面临着一些现实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笔者以为:
(一)要处理好几方面的关系
1.基础与创新的关系
传统教学注重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技能的培养,而研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选择上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因而容易导致语文“双基”的不系统,不牢固,而这决不是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初衷。
其实,基础与创新并不矛盾,传统教学要求于学生的扎实严谨的学习态度是进行创新研究所不可缺少的品质。一方面我们可以把双基的教学作为一个环节贯穿于平时的教学之中,比如在阅读中对字词的掌握积累提出具体的要求并及时进行检测,对语法、逻辑的知识进行适当的渗透等,让传统教学与研究性学习互相补充、相得益彰;另一方面,我们也可就“双基”的训练目标设置相应的研究性课题,指导学生去探索研究,将双基的教学纳入研究性学习的框架之内,比如“中学生常见语病及其分析”这一课题让学生搜寻自己和周围同学语言运用中的错误,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帮助学生正确规范的使用语言,效果可能要好于传统的“辨析并修改病句”的教学。我们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正确处理基础与创新的关系,找准两者之间的平衡点,既培养学生阅读写作的基本技能,又开发学
生不拘一格的创新思维,获得双赢的成果。
2.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目前,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方式是:确立研究课题——搜集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结论,写出课题报告。在具体实施时,大多是放在课外进行,于是出现了课堂上规规矩矩教(学)课本,课外(主要是假期)热热闹闹搞研究的情形,而事实上由于高中学生课业负担较重,课外可供研究的时间有限,加上学生研究的能力参差不齐,很多“研究”便流于形式。针对这一情况,我想,是否应当尽可能地把宝贵的课堂还给学生?毕竟课堂才应当是我们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主要战场,应该通过教师的教学对学生的学习理念和思维方式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课堂上的“研究”也方便学生及时获取老师更多更有效的帮助,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效益。
(二)要探寻多种模式与方法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我个人总结出“研究性学习五步走”的教学策略,即“提出问题”——“查阅资料”——“分析比较”——“互助交流”——“归纳总结”的研究性学习模式,期望与各位同行共勉。具体如下:
1.提出问题,确立研究方向(一课时)
可以根据课文篇幅长短给学生限定时间阅读,学生在初步把握的基础上提问质疑。问题提出后,组织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交流评议、筛选修正,最后由学生确立自己的研究方向。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可以点拨、提示、引导,以确保研究的方向和价值。
2.资料准备和分析研究
要求学生从研究文本入手根据所选的问题有重点的研究课文,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因为这一过程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所以可根据教学时间灵活处理,课内课外均可。
3.课堂交流(一课时)
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研究的内容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课堂交流尤为重要。学生通过交流各自的资料及研究成果,不仅可以展示自己,增加成就感,还可以拓展知识,开阔视野,感受到协作的魅力。交流既可采用口头的形式,也可采用书面的形式,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只要做好组织者即可,不能喧宾夺主。
4.总结归纳(一课时)
在帮助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主动探讨之后,教师根据大纲要求对学生的研究
成果进行总结评价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通过这一过程,我们可以归纳出共性的东西,肯定保留个性的东西,指出存在的缺陷,对不能达成共识的存疑供大家继续做进一步研究,使学生对自己的研究学习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对他今后进行研究性学习起到积极的作用。
总之,研究性学习将各学科联系起来,将课内外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在发现中提高,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