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小侦探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卖炭翁》

《卖炭翁》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课题名称 授课类型 教学目标 重难点 教案(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 《卖炭翁》 一课时 新授 上课时间 1、 知识目标:了解白居易。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词义,句义。 2、 能力目标:学习抓住对人物、事件的描写突出中心的写作方法。 3、 情感目标:感受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炭翁凄苦形象的塑造;“宫市”罪恶的揭露。 教学难点:感受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带入情境阅读法 内心独白编导发 质疑矛盾探究法 1、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2、读课文2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一、 读诗题 1、导入 初中以来,在课本上有几位令我们印象深刻的老人: 熟能生巧的卖油翁;经验丰富的老河兵;坚持不懈的愚公。 今天让我们一同随着白居易的视线跨越千年,走近卖炭翁,了解他的生活,思考他的命运。 2、集体读一遍诗题,再读一遍。你读到了什么信息? —— 一位卖炭为生的老人。读到了职业与年纪。 (学生单读):强调职业(再齐读) (学生单读):强调年纪(再齐读) 二、品诗味 3、 自由大声地朗读这首诗,(出示字音)。(找一位学生读,并全班同学在草稿纸写,加深印象) 鬓 碾 辙 敕 叱 绫 裳 系(jì) :释义为打结、扣时。 翩翩:轻快的样子。 两骑:一人一马为一骑。 4、齐读诗歌,读准字音。学生A单读。你读这首诗与以往的古诗相比有什么感受? 学生简要概括。 5、展示近体诗与古体诗的区别。 古体诗押韵自由,篇幅长短不限,句式节奏有变化(长短句)。使诗歌跌宕生姿,富于变化。(同学们拿起笔记下古体诗的特点) 请学生A找出诗歌中押韵的地方。(翁—中,单—寒) 师生合作:老师读题目与作者,学生A读红色句子,集体读黑色句子。 1 / 4

教学方式 技术准备 教学 过程

三、悟诗情 1、 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卖炭翁? 预设1:我从“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这句诗中读出了卖炭翁辛苦劳动。 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来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山上砍伐树木,默默地烧成炭,劳动多么繁重。 (同学们,卖炭翁的千斤炭不是从集市买来倒卖的,而是亲力亲为一块一块烧出来的,课间卖炭翁很艰辛!发现的很好!)同学们还有哪一句也让你读出了卖炭翁的可怜? 预设2:我从“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句诗中读出了卖炭翁的艰辛。 (如果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看,这属于什么描写呢?——外貌描写,请记下来。那这句话中包含了几种颜色呢?——烟火色,灰色,苍苍;白色,黑色。卖炭翁灰尘满面,十指熏黑,给人一种灰暗的感觉!身上唯一亮丽的颜色竟然是——头发花白!两鬓花白与十指黑强烈的对比,让人感到心酸啊!) 预设3:我从“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句中读出了卖炭翁的衣食无着。 卖炭得来的钱不是为了置办生活用品,只是为了买身上的衣服和吃的食物,用来维系生计。这不禁让老师想起了杨绛在《老王》 一文中写到“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卖炭翁的生活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他凌霜冒雪,不分昼夜伐薪烧炭的目的原来如此简单。 预设4:“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这句话中有一个词语是诗人在文中唯一一个对卖炭翁评价性的词语——“可怜”。 一般读“可怜”是什么语气?(集体读2遍) 卖炭翁可怜在哪里? 从这个单字中看出卖炭翁只穿着一层衣裳,在寒风中瑟瑟发抖。集体读“衣正单”。 穿着单薄的衣裳,应该盼望温暖的天气,可他忍受着刻骨的寒冷,心里想的却是“愿天寒”! 他希望下雪,他盼望天再冷些,把炭卖个好价钱。 集体读“愿天寒”。 这样一个极度矛盾的心理,让我们再次从诗句中读出了卖炭翁的——可怜!(集体读) 卖炭翁的可怜是谁导致的?——宫使 2、 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宫使? 预设1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得意忘形 翩翩:轻快的样子。这里看出宫使得意洋洋。相比卖炭翁的样子,这宫使显得洋气高贵多了。 预设2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霸道 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了宫使巧取豪夺的霸道专横,拿着皇帝的命令根本无需老 2 / 4

翁的同意。在圣旨面前,卖炭翁的辛苦劳动显得多么卑微啊!(想象卖炭翁被剥夺的场面) 预设3:“半匹红纱一丈绫”,“一车炭,千余斤” ——贪得无厌 (补充资料:《资治通鉴》中记载:“多以红紫染故衣。败缯,尺寸裂而给之”)可见,宫使给的红纱和绫对老翁来说根本没有用。 一辆破败黝黑的牛车,一位步履蹒跚的老翁,在这样一个天寒地冻的白茫茫的世界里,面对宫使的抢夺,卖炭翁不能讲道理也没法讨价还价。此时,如果你是卖炭翁, 你伫立在这泥泞之中,看着自己渴望用来换取衣服和食物的千斤炭离自己越来越远,你是什么感受? 是谁造成了卖炭翁的可怜?——宫使!仅仅就是宫使吗?! 除了宫使,还有谁造成了卖炭翁的可怜?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宫使拿着文书,光明正大的强取豪夺。这文书皇帝下的,同学们,是谁造成了卖炭翁的可怜?——当时的朝廷。 资料链接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称“宫市”取之。 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 我有死而已! 街吏擒以闻,诏黜此宦者,而赐农夫绢十匹; 然“宫市”亦不为之改易。 谏官御史数奏疏谏,不听。” ——《顺宗实录·宫市》 宫市:指皇宫里需要的物品,派宦官到市场上去购买。 这段文字是白居易创作《卖炭翁》的原型,同学们看有何不同? ——结局不同。 农夫——有的结局,得到了补偿,皇帝罢免了宦官。 卖炭翁——悲惨结局,千斤炭没有得到想要的钱来买衣服和食物。 那诗人为什么没有给卖炭翁一个的结局呢? (出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农夫只是个案,可能千千万万中只有这么一例。罢免了宦官,给予补偿,但只要宫市还在,这些底层人们的悲惨命运就不会结束。而卖炭翁就代表了所有受苦受难的人。正如白居易的创作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是一首反映事实的诗歌,而这样一个悲剧的结尾正是艺术作品的力量。 3、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 能够细致地刻画卖炭翁的形象——体察民间疾苦,关爱百姓。 宫使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势力,憎恶宫使——对黑暗势力的憎恶与批判。 这样的一位诗人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一位为民发声的诗人。 3 / 4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4.读懂社会 再次读《卖炭翁》和老师补充的同个时代的另外两篇文章。你看到了当时一个怎样的社会现实?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余闻而愈悲,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蛇者乎! ——(唐代)柳宗元《捕蛇者说》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唐代)李绅的《悯农》 分析总结出当时百姓苦于宫市、赋税、田租等,而官吏和宫使等仗势凌人、残暴无理,百姓苦不堪言的社会现状。 白居易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他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拿起了笔,写下《卖炭翁》,通过描写一位卖炭老人的遭遇,无情而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罪恶和社会的黑暗,批判了宫市害民的社会现象:劳动者劳而不得,统治者不劳而得,仗势欺压百姓,强行低价购买,甚至是任意勒索、疯狂的公然掠夺。中唐时宫市害民的现象,名为“宫市”,实际上是一种公开的掠夺,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方式。 板书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面、发、指、衣、心 辛劳、穷困、挣扎、痛苦 对比 使 者:把、称、回、叱,系 专横跋扈,肆意掠夺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展开想象进行续写。 4 /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