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小侦探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饮食文化复习试题库(学生版)

中国饮食文化复习试题库(学生版)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中国饮食文化复习题库

1、1900年,人首先在哈尔滨建立了中国第一家啤酒厂。 2、生食阶段主要包括从人类的起源到原始社会阶段。

3、中国食文化研究在近现代的兴起,是有日本学者率先开始并以该国学者为主力队伍。 4、公元7世纪中叶,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第二十六卷列有《千金食治》,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饮食疗疾的专篇。

5、明晚期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把饮食养生思想牢固地建立在科学唯物的基础之上。

6、1330年,元饮膳太医忽思慧的《饮膳正要》一书,对饮食养生及食疗、保健思想和成就进行了集大成的工作。

7、中国饮食文化圈中的素食文化圈已不作为一种区位性文化地域空间存在。 8、在中国历史上的饮食文化层中,果腹层是最少“文化特征”的一个文化层次。 9、趋附行走在贵胄达官之门的幕僚,附属于中国历史上的饮食文化层中的贵族层。

10、酒的启蒙知识,是先民通过观察含糖野果在储存过程自然发酵成酒逐渐获得的,被称为谷牙酒。 11、黄酒是中国特有的酿造酒,是中国最古老的饮料酒。

12、1915年,巴拿巴万国博览会,中国茅台酒被评为世界三大名酒之一。 13、在清代被誉为“群芳最”和“茶中英豪”,1915年,参加巴拿巴万国博览会获金奖的茶叶是祁红。 14、安徽的名茶,被世人誉为“绿色的金子”的茶叶是屯绿。 15、我国有记载的的一位茶人——人称“丹露祖师”的吴理真。 16、《随园食单》的作者是清代文人袁枚。

17、把中华民族特色的饮食描写推向了极致的、堪称饮食文化百科全书的名著是红楼梦。

18“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一语出自《千金要方》一书,

作者是孙思邈。

19、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是我国的中元节,民间的佛教寺院也大办水陆道场,称为盂兰盆会。 20、最终与动物划清界限、使人类从此告别了茹毛饮血的饮食生活的重要标志是用火熟食。 21、“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一语出自《礼记》。

22、标志着饮食文化的雏形大体形成的事件有:火的使用、陶器的发明、烹饪经验的积累到一定程度、出现调味方法以后。

23、人类的食事活动包括的内容有食生产、食生活、食事象、食思想和食惯制。

24、饮食文化:是指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成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

25、饮食文化圈:是由于地域、民族、习俗、信仰等原因,历史地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饮食文化区域。

26、饮食文化区:是具有相同饮食文化属性的人群共同生息、依存的自然和文化生态地理单元。 4、饮食文化层:是指在中国饮食史上,由于人们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的不同,而自然形成的饮食生活的不同的社会层次。

27、果腹线:是指在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条件下,生产(一般表现为简单再生产)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量质食物的社会性极限标准。

28、饮食文化创造线:是位于果腹线之上的相对稳定的饮食生活社会性标准。

29、饮食民俗:是指人们在筛选食物原料、加工、烹制和食用食物的过程中,即民族食事活动中所积久形成并传承不息的风俗习惯。

30、简述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的基本状况。 (1)历史上滞后的饮食文化研究;(2)近代至20世纪中叶的国内饮食文化研究;(3)海外的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热潮;(4)方兴未艾的中国饮食文化研究。 31、简述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的趋势。

- 5 -

(1)表象与内涵并重;(2)烹饪研究社会化、工业化和现代化;(3)开展深入重点研究。 32、简述饮食养生和饮食疗疾有何差别?

(1)饮食养生是指旨在通过特定意义的饮食调理达到健康长寿目的的理论;(2)饮食疗疾是一种针对已发疾病的医治行为。

33、简述中国历代饮食文化的心理特征。 (1)民族性;(2)阶层性;(3)时代性;(4)复杂性。 34、简述中国饮食文化形成的历史原因,并举例说明。 (1)地理环境、气候物产等地域因素;(2)政治经济与饮食科技因素;(3)民族、信仰与饮食习俗因素。例略。

35、简述素食文化圈的形成原因。

(1)东汉至南北朝的数百年间,政治和战乱,使广大民众食难果腹,长久处于“疏食饮人”的准素状态;(2)佛教的大兴盛,大普及以及道教教义的号召;(3)上层人士的身体力行、极力倡导。 36、简述当代中国人餐饮的文化特征。 (1)外食大众化程度的不断提高;(2)家庭餐桌和灶房的历史性变革;(3)餐饮经营中文化与文明主题的突显。

37、简述酒的功能有哪些? (1)营养、保健、医疗功能;(2)礼仪交际功能;(3)政治功能;(4)其他功能,如料酒的烹调美味功能,酿酒业的经济功能等。 38、简述四川茶馆的功能。 (1)信息交流功能;(2)民间会社联谊功能;(3)仲裁功能;(4)文化功能;(5)经济交易的功能。 39、简述饮食民俗形成的原因。 (1)自然原因;(2)经济因素;(3)社会因素;(4)政治因素;(5)其他因素。 40、简述菜系的形成因素有哪些? 答:(1)与主料、配料和烹调方法有关;(2)与当地富庶程度、官宦和富绅有关;(3)与生活环境和物产有关。

41、简述茶的基本茶类有哪些?并就每种茶类中的列举出一个名茶代表。 答:(1)绿茶,西湖龙井;(2)红茶,祁门红茶;(3)青茶,安溪铁观音;(4)白茶,银白毫;(5)黄茶,君山银针;(6)黑茶,普洱茶。

42根据现代宴席礼仪的餐桌排列原则要求,用圆圈表示餐桌在下图所示的长方形房间里画出七桌的桌次排列。

1 7 5 3

3 2 4 1 6 4 2

6 5 7

43、试论述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特征,并举例说明。

(1)食物原料选取的广泛性。主要有①中国幅员辽阔,自然地理条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特征;②中国在“吃”的压力和引力作用下,对可食原料的开发极为广泛。例略。

(2)进食选择的丰富性。①上层饮食社会层追求多样和多变的丰富心理;②庶民社会补充调剂的多样和多变的努力。例略。

(3)肴馔制作的灵活性。①上层社会的示夸。悦目和适口之需;②下层社会民众平居三餐的餐色也充分体现了灵活性。例略。

- 5 -

(4)区域风格的历史传承性。①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封建政治的保守性;②商品经济的极不发达和广大庶民生活的非常贫苦,使得各区域的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上保持着极强的“地方性”。 例略。

(5)各区域间文化的通融性。①只要有人际往来,就有文化的交流;②食文化的核心和基础是关乎人们养生活命的基本物质需要,即以食物能食的实用性为全体人类所需要,有不同文化区域间的通融性。例略。

44、试论述中国历史上各饮食文化层的典型代表及其文化特征。 (1)果腹层——乡村村民,主要表现为“粗陋”、“无奈”:①清新宁静的村野情趣;②粗糙简单的饮食基调;③浊酒一碗亦柑畅。

(2)小康层——普通市民,主要表现为“俗”、吃“实在”:①食品质朴可口;②食品制作简便易行;③在整个中国饮食文化习俗演变和历史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3)富家层——士大夫,主要表现为“雅”、吃“滋味”: ①从倾心关注外部世界到讲究饮食艺术;②饮食别致、格调高雅、菜品味美。

(4)贵族层——衍圣公府,主要表现为“尊贵”、吃“礼仪气派”: ①声名显赫的贵族之家;②华筵广张的贵族气派;③鲜明的私家风格;④厚重的文化氛围。

(5)宫廷层——清宫御膳①华贵尊荣、气势恢宏;②礼制隆重和程序严格;③奢侈靡费、赏膳市恩。 45、试论述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不同。

(1)茶道的源流之别:中国茶道是母体,日本茶道是分支,是流。

(2)茶道的内涵不同:中国茶道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儒、道、佛诸家思想为一体,日本茶道反映了中国禅宗思想的“苦寂”,吸收儒家的“和敬”有限。

(3)茶道的美学意境有别:中国茶道崇尚自然美,随和美,日本茶道程式严谨,强调古朴,清寂之美。 (4)茶道的影响层面有异:中国茶道的影响层面宽广,更具有民众性,日本茶道更具有典型性,属上层社会的。

46、如何理解孔子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八字主张?

答:孔子的八字主张是孔子的饮食思想和原则的概括,最初用在祭祀饮食规格上,后来扩展到人民日常的饮食生活中,即食物原料的选择、加工、制作都要严肃认真、重视卫生,充分利用物性和发挥技艺水平,使物性的美质的利用和加工技艺的发挥都达到最佳状态。孔子主张恪守祭礼食规以示敬、慎洁、卫生的完整思想和文明科学的进食原则。 具体来讲:(1)孔子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他就当时祭祀的一般原则而发的,只能放到他关于祭祀食物要求和祭祀饮食规则的意见中区理解;(2)“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八字主张,并非孔子对常居饮食的一般观点;(3)“精”、“细”二字,只有放到孔子所处时代的生产力水平和生活条件下才得到正确的理解。(4)“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八字主张,翻译成今天的语言是:献祭的饭要尽可能选用颗粒完整的米来烧,脍要切割的尽可能细些。(自己理解) 47、试论中餐公宴进食方式改革的出路与意义。

答:中餐公宴传统人手一筷到底制的进食方式一直处于越来越强烈的责难声中,它的不文明和不卫生已经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但是,碍于传统势力,改革的呼声虽高,实践的效果却并不明显。重要原因之一是改革的出路不明确。在公筷轮流制、小姐分食制、分餐合食制等方式一一被检验出局之后,我们认为“双筷制”是最具可行意义的选择,其意义是:(1)中国人用筷助食的6000年文明不能中断;(2)中国烹饪的艺术性和中餐公宴的和合性得以保全;(3)筷子文化得以提升;(4)宴享场合的文化品位与气氛更加突显; 5、“一筷制”的弊端尽除。因此,可以说:用“双筷制”——每个人用两双筷子吃饭,取代“一筷制”——人手一筷到底制的中餐公宴进食方式不仅是保留而且还是更好张扬中华民族筷子文化的最佳可行选择。

- 5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