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小侦探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论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4卷 太原教育学院学报 VolI24 200l6年6月 J0I瓜NAI.0F TAIYIIAN INS mrrE 0F EDUC I'ION Jun.2oo6 论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张黎敏 (太原市教育学院,山西太原030001) 摘要:鲁迅的小说中,描写知识分子的作品几乎占了五分之三,描写了当时中国社会新 旧两类知识分子。<在酒楼上》、<孤独者》、<伤势》历来被认为是探索知识分子出路的最重要 的、具有代表性的三篇作品。 关键词:鲁迅;知识分子;写实;现代性 “五四”时期鲁迅把最深沉的爱献给了农民,而愈到后来,知识分子的命运愈引起鲁迅的关切, <呐 喊>、<彷徨>中,以知识分子作为主体形象的小说几乎占了五分之三。从广泛的意义上讲,鲁迅描写的知 识分子作品主要有<狂人Et记>、<孔乙己>、<端午节>、<白光>、<在酒楼上>、《幸福家庭>、<肥 皂>、<高老夫子>、<孤独者>和《伤逝》等。这些作品总起来看,描写了当时中国社会新旧两类知识分 子。这里所谓的旧知识分子,实指属于封建阶级的知识分子。在这一类人中。鲁迅主要写了两种人:一种 是封建阶级下层的知识分子,表现这种人在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下造成的悲剧,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 <白光>中的陈士诚,他们在封建科举制度下,受到毒害,迂腐、盲目自尊。另一种是反动知识分子,封建 主义的卫道者,如<肥皂》中的四铭, 《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这类作品主要揭露和讽刺他们的伪善和 无耻。在鲁迅关于知识分子的小说中,他也描写了具有深刻意义的具有新主题的新的知识分子,包括辛亥 革命时期、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在这类知识分子中,鲁迅描写了三种人物:第一种是辛亥革命时期最先 觉醒者,如<狂人Et记》中的狂人, 《药》中的夏瑜。第二种是辛亥革命培养出来进行斗争而最后颓废的 知识分子。如《在酒楼上》的吕纬甫, 《孤独者》的魏连殳等。第三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培养的知识分子, 如<伤逝>中的子君、涓生。 鲁迅在20世纪30年代谈及自己的著作时,说过: “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 ‘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取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 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在表现他的主人公时实践着自己的主张。<在酒楼上>、<孤独 者>、<伤势>历来被认为是探索知识分子出路的最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三篇作品。 <在酒楼上>的主人公吕纬甫和<孤独者>中的主人公魏连殳,他们都是在辛亥革命前就接受了进步 思想,有了一些觉悟,可是到辛亥革命后,他们就消沉下去了。鲁迅写了他们沉沦的过程和当时彷徨孤寂 的心情。以吕纬甫来说,他本来是个很敏捷精悍的人,青年时候为了破除迷信,曾到城隍庙里去掉神像的 胡子,辛亥革命以后,他经过多年地辗转流离,生活的打击,意志便慢慢地消沉下来。青年时代的理想消 逝了,现实生活里一点目标也没有,只是“敷敷衍衍,模模糊糊”地过Et子。他原来提倡科学,反对封建 文化,后来竟教起“子日诗云”之类的封建的东西。生活逼得他走投无路,只能做些无聊的事情。用他自 己的话说,就是“无非做了些无聊的事情,等于什么也没有做”。他对自己现在的生活也不满,但又无力自 拔,鲁迅用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这种生活,像苍蝇飞了一个圈子, 回到原来的地方了。当时很多知识分子 都经历了这种苍蝇似的悲剧。<孤独者>中的魏连殳比起吕纬甫_来对旧势力的叛逆性更强些。他对追求的 信念,“愿意为此求乞,为此冻馁,为此寂寞,为此辛苦”。然而他是孤军作战,被裹在“独头茧”里,看 不到光明,看不到战友,看不到力量之所在,激动起来也只“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 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因此,他的反叛是脆弱的。当流言四起,匿名攻击他时,就无法承受,为了再活 一28—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几天。不得不去做军阀杜师长的顾问, “躬行我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弃我先前所崇拜、所主张 的一切了。”精神上的失败更加剧了他的孤独感,由于灵魂早死,终于在精神的矛盾和苦闷之中染上新的失 眠和肺病.随后那个没有灵魂的行尸也就倒下了。 通过对吕纬甫、魏连殳这些形象的塑造.反映出鲁迅对个人奋斗道路的否定,他已认识到此路行不通。 他告诉人们:消极、悲观、倒退是没有出路的,孤军奋战是要被旧社会吞噬的。这也显示了作者在否定资 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蓝图之后仍在寻找出路,继续向前探索。 <伤逝>描写的不仅是一出令人同情的爱情悲剧,而且更是一种令人深思的社会悲剧。涓生和子君是 在五四浪潮的冲击下成长起来的,勇敢地冲出了封建家庭,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组合在一起。“我是我 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何其掷地有声!然而鲁迅的思考不仅止于此,而提出了一个更为深 刻的现实问题: “娜拉走后怎样?”中国的知识分子,从古至今,他们的命运从来都维系在时代社会的大命 运之上,他们无法超然于现实层面。子君和涓生的失败也正在于他们没有理智地认识到这一点,没有经济 上的独立,就必然受到社会势力的拨弄,一张辞退的小纸条,最终把这对青年送上了绝路。鲁迅于此得出 了一个著名的结论: “人必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小家庭的欢愉,绝对的个性至上,都不足于抵抗社会施 以的打击。知识分子个性的完整、人格的健全、自我的实现必须以经济上的完全自主为基础和前提,个性 解放只有汇人社会解放的大潮才有真正实现的可能。子君和涓生由幸福复归毁灭的爱情生活历程也正是他 们悲剧性格的形成过程.也代表了五四以后知识分子的普遍的心路历程:理想归于幻灭。这种悲剧的展示 触及了对社会重大问题的理性思索,这也正是鲁迅的深刻之处所在。 吕纬甫、魏连殳、子君和涓生虽有不同的经历和个性,但他们都在黑暗社会的重压之下,抗争失败, 最后动摇、退却、妥协,失去勇气,失去信心。悲剧的发生则是不可避免的。正如海德格尔说,每个人都 在特定的世界中生存,身上都有特点的印证。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也不例外。他们是特定社会的产物。他 们的悲剧命运的根源是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以及知识分子的自身性格所造成的。鲁迅曾把民族解放寄希望于 知识分子,精神界战士,但随着革命形势的推进和他本人的思想变化,对自己以前的信奉有了新的思考, 在如磐沉重包围的旧中国,一些孤军奋战的革命者败下阵来。有志的改革者,出路在哪里?鲁迅当时还不 是马克思主义者,一边战斗,一边也在彷徨中,对这些问题思考、探索,给他带来巨大的重压感,并使他 的作品也笼罩着沉重的悲剧气氛。这三篇基调低沉的小说,最能代表鲁迅此时的思想,甚至这些人物,特 别是魏连殳,那孤军奋战,愤世嫉俗和作者有很多相似之处。可以说, 《孤独者》是鲁迅小说中自传成分 最多的一篇。 鲁迅关于知识分子的小说实质上就是对现代中国人(首先是农民和知识分子)的灵魂的伟大拷问,鲁 迅称之为“在高的意义上的写实主义”,其实体现的则是知识分子与生俱来的弱点以及先驱者的孤独感和荒 原感,也就是说关注的并不是表层的事件和社会历史的变动,不是事件史,而是心灵史,从而超越了具体 的历史时期,深刻地体现了小说的现代性,表现主题的深刻性,有着深远而耐人寻思的意义。 鲁迅笔下那些知识分子是民族心态、病态的一面镜子,读后使人产生一种触动灵魂的震惊。他们的形 象,已没有了国界,超越了时空,形成了一种永恒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吴中杰.中国现代文艺思潮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2】扬义.中国现代小说史【M1.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一2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