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小侦探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从贾谊的赋作看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

从贾谊的赋作看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从贾谊的赋作看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周婷 合肥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贾谊是中国历史上士不遇的典型,早在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就将他与屈原合作传。贾谊与屈原具有精神上的高度共鸣,并首开中国历史上的“吊屈”模式。中国历史上,不少人都认为贾谊具有王佐之才,最后却落得个哭向长沙的下场。本文具体赋作中观照儒家思想对贾谊的文作、人格思想的影响,并就贾谊,看其在中国贬谪文化史上的模式意义。

关键词:士不遇;贬谪文化史;模式意义一、少年天才贾谊遭遇“士不遇”

贾谊少年得志,二十岁出头,就成为汉文帝中央政治集团的一员。之后,汉文帝与诸大臣商议,想擢升他为公卿。却因为得罪了当时的权贵老臣,他们提出贾谊“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后来汉文帝逐渐疏远贾谊,贾谊遭贬谪,是为长沙王太傅。另一种说法是,贾谊得罪了文帝当时的幸臣邓通,才导致少年天才仕途突变。而在苏轼的《贾谊论》中,他认为贾谊“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就是说,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不善于疏通关键人物的感情,可以看做是上述两个原因的概括。而据鲍鹏山的理解,贾谊的失败首先因为他生不逢时,这个安逸的时代只要无为、蓄势待发的统治,不需要英雄。其次,是因为贾谊的个性,具有远见卓识的人往往领先于那个时代,却也势必被那个时代所抛弃。贾谊自然而然与当时的人脱离了。

追溯封建时期,每一个朝代,总会有激进文人试图在政治上加以改革。譬如,西汉的贾谊、晁错,北宋的范仲淹、王安石。而这些试图弃旧图新的改革活动,虽然从长远来看是有利于巩固统治者的统治,可是在当朝总是遭遇诸多阻力,并触犯到某部分人的既得利益,或者与人们的传统观念相违背。如果时代要进步,是必须要改革的,而改革就需要这样激进的锋芒毕露的人,可是这些人往往不能在改革中完好自身。那么文人究竟应不应该参与政治,是应该奉行中庸的传统文化理念还是在兼济天下的途中流血碰壁?或许,同时做到保全自己,又报效国家,是该深思的地方。

二、从贾谊的赋作看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

的道德准则,并为封建社会所遵行。到孟子,主张君王应行“王道”,至荀子,主张尊君崇礼,但是他们的统一点都在于“事君以忠”的臣道观,并致力于为君王建立一个以道德维系的良性社会。

贾谊在继承发展先秦臣道观的基础上,增加了功利主义的思想。他的价值观,是以凭吊屈原为着力点展开的。在《吊屈原赋》中,他以肯定的态度评价了屈原的忠君行为,“使骐骥可得系而羁兮,岂云异夫犬羊?般纷纷其离此尤兮,亦夫子之故也!”贾谊认为,骐骥、犬羊,两者自身的价值是不一样的,只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它们才具有高低贵贱之分。而屈原的“骐骥”之才,显然没有得到很好地显现,也就与普通人没什么两样了。既然君王不赏识我、不珍惜我,那就应该抛弃过往执念,去能够赏识自己的明君那里施展个人抱负。贾谊是不赞成这种毫无价值的自我殉道的。先秦儒家的价值观念,是道德价值观。“杀身成仁”、“舍生取义”,都是以道德为人生的最高追求和价值尺度。而在贾谊这里,他们只具有维护统治的工具性意义而并未成为他的最高追求,相反,他却是用功利来衡量道德的价值的。在贾谊看来,比干、箕子这些忠臣义士都未实现个人抱负,又白白丢了性命,真是可悲可叹。在孔孟看来具有终极意义的殉道、尽忠,在贾谊看来,却是毫无价值的送死。贾谊的这一思想,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着必然联系。汉初文景之治,社会政权稳定,经济有待恢复,汉初的士大夫普遍渴望建功立业。他的思想也是与汉代士大夫追求功利、渴望建功立业的社会思潮也是分不开的。

应当说,相较于先秦时期孔孟传统的臣道观,贾谊的积极进取、注重自我价值的臣道观是有所革新的,这与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不同有关。但总体来说,他还是承袭了孔子以降“忠君”的臣道观的。

(二)贾谊在贬谪文化史上的模式意义

感士不遇与忠奸之争是中国文化史上更迭出现的两大恒定主题。前者使得身处政治困境中的文人“诗穷而后工,”无论是贾谊、司马迁,还是杜甫、陶渊明,在遭遇困厄幽险的政治环境,幽愤心情郁积于胸时,都给后世留下了为人称道的“上品佳作”。而后者使得文人局限于当前的政治斗争旋涡之中,却忽略了自己参与政治的本来意义。贾谊,作为这两大主题的早期代表性人物,他短暂的一生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并以模式的作用启示后代文人。

屈原是贬谪文人中最突出的代表,虽然精神上承受巨大痛苦,但从未改变他的操守,放低自己的精神追求,

下转(第34页)

(一)儒家臣道观在《吊屈原赋》等赋作中的体现

臣道观的建立,由孔子开创先河。孔子提出要“士志于道”,并通过自己一生的教育、言谈、奔波实践着“知其不可而为之”。孔子将行仁作为终生奋斗的事业,并主张恪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等级秩序。由此,“事君以忠”便成为为人臣者应当奉行的起码

作者简介:周婷(1988-),女,汉族,安徽巢湖人,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任合肥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讲师,从事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等方面课程。

32

愁。《郑风•山有扶苏》中“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卉。赏梅的风气到汉代兴起,地位直至宋代确立,宋诗子都,乃见狂且”,山上有茂盛的唐棣树,池中有美艳的词不乏咏梅的诗句。文人墨客对梅花或咏之以诗或形之荷花。没见到子都一样的美男子,却见到你这个狂妄的于画,隐士高人也用梅花比喻自己高尚的品格。梅经冬人。诗人描述女子在与情人约会时,打情骂俏的景象。不衰,与松、竹并称“岁寒三友”。诗中以扶苏、荷华等美好事物做比兴,烘托全诗意境。3.松

“荷”古称“芙蕖”、“芙蓉”,先民细心观察荷花各《诗》中有七处提到了“松”。《郑风•山有扶苏》部,其器官皆有特定名称,可见荷在古代地位之高。很中“山有乔松,隰有游龙”,描写山上挺拔的青松,《小少有植物像荷一样,不同部分赋予特定名词,并受到历雅•斯干》中“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小雅•天保》中代文士的赞颂。“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描写松树的茂盛。《小雅•

古人的“荷”与“莲”指的是不同的部位,“莲”指頍弁》中“茑与女萝,施于松柏”,桑寄生与松萝攀援松果实,也就是常说的莲蓬。日久混淆后,现以“荷”和柏生长,比喻赴宴的诗人像蔓生植物一样攀附于松柏,“莲”称呼整个植株。六朝以后,随着佛教传入,“莲花”这“松柏”就是宴会的主人,是贵族间彼此依存的互利又蒙上宗教寓意。宋周敦颐《爱莲说》使荷花成为儒家关系。由此可见,松本身在古人眼里就是高大、茂盛的审美的名品,受到文人墨客的敬仰。荷花也因其“出淤正面形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格,成为中国园林《鲁颂•閟宫》以及《商颂•殷武》中都是把松作栋水生植物的“当家花旦”。梁之材建造君王寝殿,同时象征君王的业绩如松柏长盛

2.梅不衰。《卫风•竹竿》中“淇水滺滺,桧楫松舟”,松还被《诗》中有四处提到了“梅”。《召南•摽有梅》中用来制舟船。如此看来,松在古代实用性强,在诗经时“摽有梅,其实七兮……其实三兮……顷筐塈之”,梅子代大量种植。松树生长茂盛意味着国家昌盛,也代表帝落地,树上残留的果实越来越少。诗人以花木盛衰比喻王治国有方。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青春流逝,表达诗中女子急切求爱之情。《小雅•四月》的品格被进一步升华。中“山有嘉卉,侯栗侯梅。废为残贼,莫知其尤”。诗《诗经》对后世的影响源远流长,诗经植物和其文化人以高山名贵花卉对比,描写自己的落魄,表达心中的内涵在古今都得到广泛运用,在艺术层面,也应是研习愤懑难耐又无计可施的绝望,也是对社会现状的不满。的重要课题。另外两篇《陈风•墓门》中“墓门有梅,有鸮萃止”和参考文献:

[1]潘富俊.诗经植物图鉴[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曹风•鸤鸠》中“鸤鸠在桑,其子在梅”都提到了鸟栖

[2]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息在梅树上,可见种植之广泛。

业出版社,2009.梅在中国的栽培历史有三千多年,现已培育出三百

[3]张守华.《诗经》动物意象的营造特点[J].淄博师专多种品种。无论是民间的庭院还是宫墙中,梅树在古代

学报,2010(1):50-54.已是观赏树种。寒梅开在高山上,于是被封为高贵的花

上接(第32页)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同屈子一样,贾

谊也是博学多才被人嫉妒,大志未展而被弃逐,他们经历相似,因此贾谊才对屈原有高度的心理认同感,也才会有《吊屈原赋》的产生,一方面对屈原的遭遇表示同情,一方面对屈原的人格表示敬慕。贾谊的仕途生涯非常短暂,但无论是任长沙王太傅,还是后来任梁怀王太傅,他都积极进言作策,可见,他的人生态度还是激进饱满的,这一超越意识可能只是他心灵的临时抚慰剂,并没有落实到他的人生实践中。

贾谊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他将人生关照由向外部社会转向内在自我,将忠奸之争的激烈冲突转向了具有普遍意义的感士不遇,从而在中国贬谪史乃至文化史上,都表现出一种全新的意义和价值。

三、结语

如果说,屈原“九死未悔”的道德操守非人能及,那么贾谊的一贯执着、偶尔消极的态度却是能被在政治压抑下郁郁的文人所接受认同。与屈子相比,贾谊更接近一个文人。究竟是以屈原为楷模,学习他“虽九死犹

未悔”的操守,还是以贾谊为知音,悲叹身世,从困境中走向超越,也是我们判别后代文人心态、性格和意识倾向的一个标准。

参考文献:

[1]班固撰.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8月.[2]司马迁撰.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1月.

参考著作:

[1]王兴国撰.贾谊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月.

参考论文:

[1]陈科华.传统士大夫的生存困境及人生选择[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

[2]闫秀敏.贾谊人格精神探析[J].船山学刊,2004(02).[3]张亚欣.贾谊赋中的屈庄模式[J].邢台学院学报,2005(12).[4]郭建勋.论贾谊的辞赋及意义[J].求索,1993(04).[5]李大明.论贾谊不遇[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7(02).[6]唐雄山.论贾谊的美学思想[J].求索,2006(01).

3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