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技术发展史
人类进行通信的历史已很悠久。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就通过简单的语言、壁画等方式交换信息。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用语言、图符、钟鼓、烟火、竹简、纸书等传递信息,古代人的烽火狼烟、飞鸽传信、驿马邮递就是这方面的例子。现在还有一些国家的个别原始部落,仍然保留着诸如击鼓鸣号这样古老的通信方式。在现代社会中,交通警的指挥手语、航海中的旗语等不过是古老通信方式进一步发展的结果。这些信息传递的基本方都是依靠人的视觉与听觉。
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电报、电话的发有,电磁波的发现,人类通信领域产生了根本性的巨大变革,实现了利用金属导线来传递信息,甚至通过电磁波来进行无线通信,使神话中的“顺风耳”、“千里眼”变成了现实。从此,人类的信息传递可以脱离常规的视听觉方式,用电信号作为新的载体,同此带来了一系列铁技术革新,开始了人类通信的新时代。
1837年,美国人塞缪乐.莫乐斯(Samuel Morse)成功地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磁式电报机。他利用自己设计的电码,可将信息转换成一串或长或短的电脉冲传向目的地,再转换为原来的信息。1844年5月24日,莫乐斯在国会大厦联邦最高法院会议厅进行了“用莫尔斯电码”发出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份电报,从而实现了长途电报通信。
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建立了一套电磁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说明了电磁波与光具有相同的性质,两者都是以光速传播的。
1875年,苏格兰青年亚历山大.贝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话机。并于1876年申请了发明专利。1878年在相距300公里的波士顿和纽约之间进行了首次长途电话实验,并获得了成功,后来就成立了著名的贝尔电话公司。
1888年,德国青年物理学家海因里斯.赫兹()用电波环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发现了电磁波的存在,他用实验证明了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这个实验轰动了整个科学界,成为近代科学技术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导致了无线电的诞生和电子技术的发展。
电磁波的发现产生了巨大影响。不到6年的时间,俄国的波波夫、意大利的马可尼分别发明了无线电报,实现了信息的无线电传播,其他的无线电技术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1904年英国电气工程师弗莱明发明了二极管。1906年美国物理学家费森登成功地研究出无线电广播。1907年美国物理学家德福莱斯特发明了真空三极管,美国电气工程师阿姆斯特朗应用电子器件发明了超外差式接收装置。1920年美国无线电专家康拉德在匹兹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商业无线电广播电台,从此广播事业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收音机成为人们了解时事新闻的方便途径。1924年第一条短波通信线路在瑙恩和布宜诺斯艾利斯之间建立,1933年法国人克拉维尔建立了英法之间和第一第商用微波无线电线路,推动了无线电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电磁波的发现也促使图像传播技术迅速发展起来。1922年16岁的美国中学生菲罗.法恩斯沃斯设计出第一幅电视传真原理图,1929年申请了发明专利,被裁定为发明电视机的第一人。1928年美国西屋电器公司的兹沃尔金发明了光电显像管,并同工程师范瓦斯合作,实现了电子扫描方式的电视发送和传输。1935年美国纽约帝国大厦设立了一座电视台,次年就成功地把电视节目发送到70公里以外的地方。1938年兹沃尔金又制造出第一台符合实用要求的电视摄像机。经过人们的不断探索和改进,1945年在三基色工作原理的基础上美国无线电公司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全电子管彩色电视机。直到1946年,美国人罗斯.威玛发明了高灵敏度摄像管,同年日本人八本教授解决了家用电视机接收天线问题,从此一些国家相继建立了超短波转播站,电视迅速普及开来。
图像传真也是一项重要的通信。自从1925年美国无线电公司研制出第一部实用的传真机以后,传真技术不断革新。1972年以前,该技术主要用于新闻、出版、气象和广播行业;1972年至1980年间,传真技术已完成从模拟向数字、从机械扫描向电子扫描、从低速向高速的转变,除代替电报和用于传送气象图、新闻稿、照片、卫星云图外,还在医疗、图书馆管理、情报咨询、金融数据、电子邮政等方面得到应用;1980年后,传真技术向综合处理终端设备过渡,除承担通信任务外,它还具备图像处理和数据处理的能力,成为综合性处理终端。静电复印机、磁性录音机、雷达、激光器等等都是信息技术史上的重要发明。
此外,作为信息超远控制的遥控、遥测和遥感技术也是非常重要的技术。遥控是利用通信线路对远处被控对象进行控制的一种技术,用于电气事业、输油管道、化学工业、军事和航天事业;遥测是将远处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如电压、电流、气压、温度、流量等变换成电量,利用通信线路传送到观察点的一种测量技术,用于气
象、军事和航空航天业;遥感是一门综合性的测量技术,在高空或远处利用传感器接收物体辐射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加工处理或能够识别的图像或电子计算机用的记录磁带,提示被测物体一性质、形状和变化动态,主要用于气象、军事和航空航天事业。
随着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军事、科研迫切需要解决的计算工具也大大改进。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埃克特和莫希里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电子元器件材料的革新进一步促使电子计算机朝小型化、高精度、高可靠性方向发展。20世纪40年代,科学家们发现了半导体材料,用它制成晶体管,替代了电子管。1948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肖克莱、巴丁和布拉坦发明了晶体三极管,于是晶体管收音机、晶体管电视、晶体管计算机很快代替了各式各样的真空电子管产品。1959年美国的基尔比和诺伊斯发明了集成电路,从此微电子技术诞生了。1967年大规模集成电路诞生了,一块米粒般大小的硅晶片上可以集成1千多个晶体管的线路。1977年美国、日本科学家制成超大规模集成电路,30平方毫米的硅晶片上集成了13万个晶体管。微电子技术极大地推动了电子计算机的更新换代,使电子计算机显示了前所未有的信息处理功能,成为现代高新科技的重要标志。
为了解决资源共享问题,单一计算机很快发展成计算机联网,实现了计算机之间的数据通信、数据共享。通信介质从普通导线、同轴电缆发展到双绞线、光纤导线、光缆;电子计算机的输入输出设备也飞速发展起来,扫描仪、绘图仪、音频视频设备等,使计算机如虎添翼,可以处理更多的复杂问题。20世纪80年代末多媒体技术的兴起,使计算机具备了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像、影视等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日益成为信息处理最重要和必不可少的工具。
至此,我们可以初步认为: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是以微电子和光电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支撑,以信息处理技术为主题的技术系统的总称,是一门综合性的技术。电子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紧密结合,标志着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到来
通信发展史
通信业作为先导性和基础性产业,在这个信息社会和经济社会的时代里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它是很多行业的基础。了解电信的发展史,对于更好的认识现代通信和对未来通信的发展将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一、上帝创造了何等奇迹!——电报的发明
1753年2月17日,在《苏格兰人》杂志上发表了一封署名C·M的书信。在这封信中,作者提出了用电流进行通信的大胆设想。虽然在当时还不十分成熟,而且缺乏应用推广的经济环境,却使人们看到了电信时代的一缕曙光。
1793年,法国查佩兄弟俩在巴黎和里尔之间架设了一条230千米长的接力方式传送信息的托架式线路。据说两兄弟是第一个使用“电报”这个词的人。
1832年,俄国外交家希林在当时著名物理学家奥斯特电磁感应理论的启发下,制作出了用电流计指针偏转来接收信息的电报机;
1837年6月,英国青年库克获得了第一个电报发明专利权。
美国画家莫尔斯在1832年旅欧学习途中,开始对这种新生的技术发生了兴趣,经过3年的钻研之后,在1835年,第一台电报机问世。
1843年,莫尔斯获得了3万美元的资助,他用这笔款修建成了从华盛顿到巴尔的摩的电报线路,全长公里。1844年5月24日,在座无虚席的国会大厦里,莫尔斯用他那激动得有些颤抖的双手,操纵着他倾十余年心血研制成功的电报机,向巴尔的摩发出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份电报:“上帝创造了何等奇迹!
二、“沃森特先生,快来帮我啊”——电话的发明
1875年6月2日,贝尔和沃森特正在进行电话模型的最后设计和改进,最后测试的时刻到了,沃森特在紧闭了门窗的另一房间把耳朵贴在音箱上准备接听,贝尔在最后操作时不小心把硫酸溅到自己的腿上,他疼痛地叫了起来:“沃森特先生,快来帮我啊!”没有想到,这句话通过他实验中的电话传到了在另一个房间工作的沃森特先生的耳朵里。这句极普通的话,也就成为人类第一句通过电话传送的话音而记入史册。1875年6月2日,也被人们作为发明电话的伟大日子而加以纪念,而这个地方——美国波士顿法院路109号也因此载入史册,至
今它的门口仍钉着块铜牌,上面镌有:“1875年6月2日电话诞生在此。”
1876年3月7日,贝尔获得发明电话专利,专利证号码NO:174655。
1877年,也就是贝尔发明电话后的第二年,在波士顿和纽约架设的第一条电话线路开通了,两地相距300公里。也就在这一年,有人第一次用电话给《波士顿环球报》发送了新闻消息,从此开始了公众使用电话的时代。一年之内,贝尔共安装了230部电话,建立了贝尔电话公司,这是美国电报电话公司(AT&T)前身。
1881年,电话传入我国,英籍电气技师皮晓浦在上海十六铺沿街架起一对露天电话,付36文制钱可通话一次,这是中国的第一部电话。1882年2月,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在上海外滩扬于天路办起我国第一个电话局,用户25家。1889年,安徽省安庆州候补知州彭名保,自行设计了一部电话,包括自制的五六十种大小零件,成为我国第一部自行设计制造的电话。
三、无形的信使——电磁波的发现
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当金属导线中有电流通过时,放在它附近的磁针便会发生偏转。接着,学徒出身的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明确指出,奥斯特的实验证明了“电能生磁”。他还通过艰苦的实验,发现了导线在磁场中运动时会有电流产生的现象,此即所谓的“电磁感应”现象。
著名的科学家麦克斯韦进一步用数学公式表达了法拉第等人的研究成果,并把电磁感应理论推广到了空间。他认为,在变化的磁场周围会产生变化的电场,在变化的电场周围又将产生变化的磁场,如此一层层地像水波一样推开去,便可把交替的电磁场传得很远。1864年,麦氏发表了电磁场理论,成为人类历史上预言电磁波存在的第一人。
1887年,亨利希·鲁道夫·赫兹了证实电磁波的存在。
四、“要是我能指挥电磁波,就可飞越整个世界”——无线电报的发明
赫兹发现电磁波的消息远远扩散开来,到了俄国一位正从事电灯推广工作的青年波波夫那儿,他兴奋地说:“用我一生的精力去装电灯,对广阔的俄罗斯来说,只不过照亮了很小一角,要是我能指挥电磁波,就可飞越整个世界!”1894年,波波夫改进了无线电接收机并为之增加了天线,使其灵敏度大大提高。1896年,波波夫成功地用无线电进行莫尔斯电码的传送,距离为250米,电文内容为:“海因里斯·赫兹”。
在1897年5月18日,另一位研究无线电的年轻人——马可尼,改进了无线电传送和接收设备,在布里斯托尔海峡进行无线电通信取得成功,把信息传播了12公里。1898年,英国举行了一次游艇赛,终点设在离岸20英里的海上。《都柏林快报》特聘马可尼为信息员。他在赛程的终点用自己发明的无线电报机向岸上的观众及时通报了比赛的结果,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这被认为是无线电通信的第一次实际应用。紧接着,马可尼在英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无线电器材公司——英国马可尼公司。
1901年,英国的无线电报能发送到大西洋彼岸,不过当时的天线是用风筝牵着的金属导线。1902年在英国与加拿大之间正式开通了越洋无线电报通信电路,使国际间电报通信跃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在中国,电报的最早应用是1920年7月中华邮政开办邮传电报业务。
五、载着声音飞翔的电波——无线电通信的发明
1906年12月24日圣诞节前夕,晚上8点左右,美国物理学家费森登主持和组织的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无线电广播。在美国新英格兰海岸附近穿梭往来的船只上,一些听惯了“嘀嘀嗒嗒”莫尔斯电码声的报务员们,忽然听到耳机中传来有人正在朗读圣经的故事,有人拉着小提琴,还伴奏有亨德尔的《舒缓曲》,报务员们怔住了,他们大声地叫喊着同伴的名字,纷纷把耳机传递给同伴听,果然,大家都清晰地听到说话声和乐曲声,最后还听到亲切的祝福声,几分钟后,耳机中又传出那听惯了的电码声,从这时开始,电波就能载着声音开始展翅飞翔了。
在这之前,也有无数人在无线电研究上取得了成果,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无线电广播之父——美国人巴纳特·史特波斐德,他于1886年便开始研究,经过十几年不懈努力而取得了成功,在1902年,他在肯塔基州穆雷市进行了第一次无线电广播。他们在穆雷广场放好话筒,由巴纳特·史特波斐德的儿子在话筒前说话、吹奏口琴,他在附近的树林里放置了5台矿石收音机,均能清晰地听到说话和口琴声,试验获得了成功。之后又在费
城进行了广播,并获得了专利权。现在,州立穆雷大学仍树有“无线电广播之父——巴纳特·史特波斐德”的纪念碑。
1920年,美国匹兹堡的KDKA电台进行了首次商业无线电广播。
六、个人通信的发源地——寻呼机的诞生
1941年,摩托罗拉生产出了美军参战时唯一的便携式无线电通讯工具——5磅重手持对讲无线电样机及此后的SCR-300型高频率调频背负式通话机,1956年,第一个无线电寻呼机也在该公司问世
我国从1983年开始研究发展寻呼系统,同年9月16日,上海用150MHz频段开通了我国第一个模拟寻呼系统,1984年5月1日,广州用150MHz频段开通了我国第一个数字寻呼系统。1991年11月15日,上海首先用150MHz频段开通了汉字寻呼系统。这种以汉字直接显示信息内容的“汉显”BP机,省却了查代码的麻烦,且一目了然,因而深受用户的欢迎。数字寻呼和汉显寻呼在我国从90年代盛行。
七、实现个人电话的梦想 ——蜂窝式移动电话的诞生
70年代初,贝尔实验室提出蜂窝系统的覆盖小区的概念和相关的理论后,立即得到迅速的发展,很快进入了实用阶段。在蜂窝式的网络中,每一个地理范围(通常是一座大中城市及其郊区)都有多个基站,并受一个移动电话交换机的控制。在这个区域内任何地点的移动台车载、便携电话都可经由无线信道和交换机联通公用电话网,真正做到随时随地都可以同世界上任何地方进行通信,同时,在两个或多个移动交换局之间,只要制式相同,还可以进行自动和半自动转接,从而扩大移动台的活动范围。因此,从理论上讲,蜂窝移动电话系统可容纳无限多的用户。第一代蜂窝移动电话系统是模拟蜂窝移动电话系统,主要特征是用模拟方式传输模拟信号,美国、英国和日本都开发了各自的系统。
1975年,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开放了移动电话市场,确定了陆地移动电话通信和大容量蜂窝移动电话的频谱,为移动电话投入商用作好了准备。
1979年,日本开放了世界上第一个蜂窝移动电话网。其实世界上第一个移动电话通信系统是1978年在美国芝加哥开通的,但蜂窝式移动电话后来居上。
1979年,AMPS制模拟蜂窝式移动电话系统在美国芝加哥试验后,终于在1983年12月在美国投入商用。
我国开始在1987年开始使用模拟式蜂窝电话通信,1987年11月,第一个移动电话局在广州开通。
八、让手机走近每一个人——GSM手机的出现通信
1982年,欧洲成立了GSM(移动通信特别组),任务是制订泛欧移动通信漫游的标准。GSM本来是欧洲成立的一个移动通信小组的简称,这个小组在欧洲的蜂窝移动通信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他们对8个不同的实验方案进行了论证,最后制定了泛欧洲的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并用该研究小组名字的缩写“GSM”命名。GSM移动电话系统对频谱利用率高、容量大,同时可以自动漫游和自动切换,采用EFR(增强全速率编码)后通信质量好,加上其业务种类多、易于加密、抗干扰能力强、用户设备小、成本低等优点,使移动通信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
1993年9月18日,浙江嘉兴首先开通了我国第一个数字移动通信网。1994年10月,第一个省级数字移动通信网在广东省开通,容量为5万门,从此GSM手机在国内迅速成长,发展到今天几乎人手一机的光辉业绩。
九、山雨欲来风满楼——新一代手机的诞生
在网络化的今天,手机仅仅作为通话的工具无疑是一大浪费,不少有远见卓识的人看到了最好的个人电子设备就是手机,因为它是真正的个人化用品,可以随时随地无线接入网络。新一代的手机,可以单独地胜任某些原来必须要在电脑上才能完成的工作,如上网、记事、日程管理;也可以和其它设备如电脑、打印机等配合工作,而且不需要接上这根线那根插头。
进入现代,发明一项科学技术或者制造一项科技产品都是团队的成果,标志新一代手机的典型技术就是现
在人们正津津乐道的蓝牙、WAP和GPRS,它们的背后都有一大群科学家在为之工作,发明蓝牙技术的就是以瑞典电信巨人爱立信公司为主成立的蓝牙工作小组。
用惯了电脑的人都对机箱后那堆线深恶痛绝,难道用手机和其它的设备连接也要这样?不,有了蓝牙就可不再需要,在1994年,蓝牙集团由爱立信、IBM、英特尔、诺基亚和东芝公司联手成立,1999年初只有200名成员,到2000年初猛增至1400名,包括汽车、航空、媒体、消费类电子、信息、电信,其中知名的如微软、朗讯、摩托罗拉和3Com。这些企业的加入足见无线技术的前景何其诱人,目前,该组织已经囊括了几乎所有主流计算机和通讯厂商。
蓝牙是以无线LANs的标准技术为基础。从理论上来讲,以赫兹波段运行的技术能够使相距30米以内的设备互相连接,传输速度可达到2Mbit/s,任何蓝牙设备一旦搜寻到另一个蓝牙设备,马上就可以建立联系,而无须用户进行任何设置,可以解释为“即连即用”。
现在面世的蓝牙产品不仅有蓝牙耳机,还有PDA与手机的数据同步器,甚至还有了蓝牙便携式硬盘,以后蓝牙手机注定要成为生活遥控器的多面手,代替现在的钥匙、控制器等。
WAP其实只是一个全球性的开放协议,最早由摩托罗拉、诺基亚、爱立信和等联合开发,目前加入到这个标准中的成员单位已有200多个,要注意的是,WAP协议并不依赖于某种具体的网络,所以不仅能够运行于现有的GSM网络,还能在未来的CDMA、W-CDMA等多种网络下运行。
GPRS(通用分组无线业务)是在GSM的基础上的一种过渡技术。GPRS可以提供用户在外的上网需求,速度能达到115kbit/s,这可是现在ISDN双通道的速率,更重要的是GPRS可以拥有和现在电脑上网不同的模式,始终处于连接在线的状态,使用费率则只按数据流量来计算(类似于现在DDN专线的计算方式),显得十分合理,其投入实用的可能性也非常大,只要在原有的GSM系统上进行部分升级改造就可以了,避免了重复建设的昂贵投资。1999年11月,用摩托罗拉和思科(Cisco)公司的方案,英国BT Cellnet公司实现了全球首次GPRS通话,2000年7月,该公司推出了第一个商用GPRS方案,摩托罗拉则同时推出了全球第一款GPRS手机——Timeport P7389i。
回顾电信史,主要的发展都在近几十年,而且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蓝牙、WAP和GPRS仅仅是目前移动新技术的几个亮点而已。在这世纪之交,通信正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候,现在无法想像的科技产品会飞快地出现在我们身边,那时,手机不会再仅仅是你的个人通讯工具,相信它会成为你可靠的工作助手(上网、记事、制定工作计划、照相、录音)和有趣的娱乐伙伴(游戏、听MP3、收音、看电影),而它的形状也会有各种各样(手表、头戴式、分离式、笔式)以适应不同人群的要求,让我们共同期待移动通信创造的美好未来吧
通讯
人类自从有了语言和文字后便有了通讯,通讯的历史和人类的历史一样绵长。
大致分为两个时段——古代和近现代时期,其分别标志是电的出现。
古代的通讯比较简单,由于年代久远,不大可考证确切年份,只能给出个大概的发展历程。
1.通过语言带话,A必须面见了B才能表达自己的来意。
2.文字的出现,带来了副产品——信件。巴比伦的国王用大泥巴和成大泥团,刻上文字内容,再用湿土包裹晒干后(最早的信封)由特使送交各地总督。中国的秦始皇也要每天阅读几百公斤的竹简。
3.随着金属时代的到来,军事活动的频繁带来了加密技术的出现。波斯人用皮带缠绕在木棍上写军事密文,读者找到同样粗细的木棍绕上皮带才能阅读。而恺撒密码成为密码学的一个经典。
4.通讯事业渐渐专业化,出现专人送话。古罗马城里有700多专职的送话奴隶,一个机灵的奴隶要负责往往负责传递100多个口信.
5.信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通讯速度。中国人和印第安人都使用狼烟示警。
6.随着国家规模的扩大和国家职能的逐渐细化,通讯事业也逐渐成为一项重要,的国家事业。中国、波斯和
罗马都修建了大规模的驿路,每隔一定距离设有驿站。对商业起到了促进作用。
7.人类在认识大自然过程中逐渐积累了更多的知识,开始采用各种类型的载体——直到今日,法国诺曼底人仍然利用海潮把信件送到英国。信鸽技术也兴旺起来。
8.船队的出现和频繁出现了旗语。
自富兰克林验证了电的本质之后,经过法拉第等人的拓展,电的介入使通讯发
生了革命性的突破。
年法国人雪普兄弟发明了光信号传送器;
年美国人摩尔斯在华盛顿和巴尔的摩试拍有线电报获得成功;
年美国人贝尔发明电话;
年美国人爱迪生发明留声机;
年德国人赫兹用实验验证了电磁波;
年意大利人马可尼在英法两国间试拍无线电成功;
年跨大西洋电缆铺设成功;
年巴黎与华盛顿长距离无线电通信成功;
年英国人贝阿特在英国皇家研究所完成电视图像研制;
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摩尔电子工程学院问世;
年美国人休克莱发明晶体管;
年IBM公司开发出\"IBM 650\"系列计算机;
年美国安佩克斯公司发明录像机;
年IBM公司开发出第一代高级语言\"Fortran\";
年是激动人心的一年。这一年里美国人达沃斯发现了激光原理。同年贝尔公司研制开发成功计算机通信装置。而这一年末,在Texas公司的科研人员开发出了集成电路(IC)
年美国制成第一代小型机PDP I;
年美国通信卫星与欧洲通信获得成功;
年美国提出全球通信网蓝图;
年Intel公司制成超小型集成芯片;
年美国人比尔·盖茨开发出\"Basic\"语言;
年Apple公司制成PC机\"Apple II\";
年美国提出建设高速通信网络规划;
年传奇的美国Xero公司研究小组在鲍勃·泰勒的领导下研究出Internet的前身——Arpanet;
年美国Microsoft公司开发出\"MS-DOS\"。同年IBM发布IBM-PC;
年出现CD-ROM,通讯进入海量时代。苹果公司推出购物电脑;
年随着通讯事业发展,virtus剧增;
年美国Motorola公司和IBM、Apple公司合作推出Power-PC芯片,至今是snjoK通讯业的绝对垄断性芯片;
年美国Intel公司开发出非Risc高性能CPU;
年美国Florida州建成信息高速公路;
年微软开发\"Windows95\",把网络功能集成在PC机上
……其他还有很多很重要的甚至是关键性的,例如Novel公司推出Netware,Cisco公司主推TCP/IP协议,以及ATM,Gigabit,xDSL,,Framerelay等通信协议的出现……
但是我没法找到确切的时间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