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小侦探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郭跃辉《寡人之于国也》的脉络结构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郭跃辉《寡人之于国也》的脉络结构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郭跃辉《寡人之于国也》的脉络结构

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一文,颇能体现孟子本人的思想观念以及说理论证的基本手法。如何理解本文的脉络结构,是学生理解文本的关键。

在第一段,梁惠王向孟子诉说了自己的迷惑甚至委屈。不过仔细辨析梁惠王的话,我们可以发现:

首先,梁惠王最困惑的一点在“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其实,“多”与“少”只是一个相对概念。这是从结果层面的困惑。造成这种困惑的具体原因有两个,一是梁惠王与邻国国王进行了对比,即“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于是一个不成立的推论出现了,梁惠王的证据是“邻国的国王不如我对待百姓尽心尽力”,按道理讲,他的困惑应该是“为什么我们国家的人民数量不比邻国多”,而不是“邻国人民没有减少,我们国家人民没有增多”。邻国国君不如梁惠王用心,但并不意味着人家的人口数量就要减少。从逻辑上讲,“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和“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这就像平时的学习中,一个学生说:“我平时比某某努力,为什么他的分数没有减少,我的分数没有增加呢”,这样提问是没有道理的,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我平时比某某努力,为什么得分不比他高呢?”梁惠王在逻辑方面的漏洞被孟子抓住了。

其次,梁惠王困惑的第二个原因是“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意思是说,我对于这个国家,已经尽到了善心,采取了一些利民的措施。比如黄河以北发生饥荒,我就将青壮年迁移到黄河以东,将粮食输送到黄河以北,赈济那里的灾民。其实,“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仅仅是“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的一个表现,或者说一个例子而已,两者之间也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而在梁惠王的内心意识中,他是将“表现”误等于“原因”,即因为我在黄河以北发生饥荒时,将青壮年迁移到黄河以东,将粮食输送到黄河以北,赈济那里的灾民,所以我对这个国家,可以说是尽心了。这又是一个逻辑漏洞,而且有两个逻辑漏洞,即荒年时的措施固然有用,但没有饥荒的时候呢,梁惠王采取了什么措施呢?还有,梁惠王隐含的意思难道是饥荒是导致本国人口数量没有增加的原因?

除此以外,孟子对梁惠王的执政措施还有没有更深层次的不满?这也值得探究。

对于梁惠王问题的逻辑矛盾,孟子充分发挥了他的论辩才能。首先,他用“取譬”与“归谬”的方法,攻破了梁惠王的第一个逻辑矛盾。在孟子看来,不论是邻国国君,还是梁惠王,都没有达到“尽心”的境界。虽然梁惠王自己感觉比邻国国君更“用心”,但依然没有达到孟子的理想状况。不过,我个人感觉,孟子的回答与梁惠王的困惑之间,依然存在着某种程度的错位。我们来看:

梁惠王的实际困惑:我比邻国国君更用心,为什么我的人口没有增加?

梁惠王的应该困惑:我比邻国国君更用心,为什么我的人口不比邻国多?

孟子实际回答:虽然你比邻国国君更用心,但没有达到真正“用心”的境界,所以你的人口不比邻国多。

孟子应该回答:虽然你比邻国国君更用心,但没有达到真正“用心”的境界,所以你的人口没有增加。

也就是说,孟子实际上回答的是梁惠王应该困惑的问题,孟子应该回答的是恰恰是梁惠王实际困惑的问题。也就是说,从理论上讲,孟子抓住了问题的实质,但从实际上讲,孟子并没有真正解决梁惠王的困惑。

梁惠王的实际困惑存在逻辑矛盾,而孟子的实际回答同样存在着矛盾。

孟子在逻辑上应该回答的是:梁惠王你“希望人口比邻国多”本身就是一个伪问题,真正应该去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增加本国人口的数量?而这恰恰是梁惠王最想知道的答案。因此,孟子以下两段的阐述,讲的问题是“如何增加本国人口的数量”,而不是“如何使你的人口数量多于邻国”。

孟子的答案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王道之始,第二步是王道之成。前者是最基本的条件,后者是真正的措施。或者说,前者是要避免的东西,后者是要真正用心施行的措施。在这个问题上,有一个困惑出现了:为什么“王道之始”中有“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的物质生产的措施,而“王道之成”中也有“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的物质生产措施呢?这难道不是一种方法上的重复吗?这其实是理解孟子核心精神的最关键的地方。

其实,孟子所说的“王道之始”的几条措施,并非着眼于促进物质生产,而是有另外的目的。孟子说的“不违农时”,杨伯峻先生在《孟子译注》中解释说:“如果在农民耕种收获的季节,不去征兵政工妨碍生产,那粮食便会吃不尽了。”可见,孟子的着眼点并非农业生产的时令,而是政府在事、劳役方面对农业生产的妨碍。由此可知,孟子所说的“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并非真正增加鱼鳖与材木的数量,而是另有深意,即不要给劳动人民增加太重的负担,就像不用细密网眼的渔网去捕鱼一样,就像在秋冬季节去砍伐树木一样。如果能减轻百姓在兵役、劳役、徭役方面的负担,不要横征暴敛,老百姓就能够“养生丧死无憾”,这其实是劳动人民最基本的需求。养生,即是保全生命,安定生活;丧死,即是颐养天年,自然死亡,而不是因为战争或其他因素而死去。

至于孟子说的“王道之成”,才是真正实现“增加本国人口的数量”的方法。方法一共有两个层面的东西,一是“富民”,二是“教民”。这与孔子的思想是一致的。其中,“富民措施”包括衣食两大方面,前者体现在“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后者则包括副食与主食两个层面,前者是“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后者是“百亩之田,勿夺其时”。这些措施的重心已经从政府层面转移到家庭层面。而“教民措施”主要是“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其实,不论是“富民”还是“教民”,都是增加人口数量的方法。前者自不待言,而后者的目的正在于“增加人口数量”,而不是“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讲,孟子的主张与孔子还是略有区别。《论语》中有一个片段: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孔子的“教之”,目的是使人民知礼仪;孟子的“教民”,目的还在于“增加人口数量”,这一点可以从“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这里面虽然也包含礼仪的要求,但根本原因不是礼仪。老人颐养天年,这不正是人口数量增加的标志吗?一个社会没有老年人,或者说人都活不到老年,人口数量又怎么增加?

正面给出有力的措施之后,孟子又绕到了梁惠王所说的“河内凶”这个问题上,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我个人倒是感觉,梁惠王或许没有将人口数量不增加归罪于荒年吧。孟子此处,只是借题发挥发了。不过他说的现象,确有其事。孟子曾经说:“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可见,孟子虽然不是针对梁惠王此时的问题,但他的结论是有现实来源的,而梁惠王的关于“河内凶”的自我表扬,恰恰给孟子提供了一个绝佳的阐述自己观点的机会。

总之,只有抓住梁惠王的逻辑困惑与矛盾,辨析孟子的“王道之始”与“王道之成”,这篇文章才能梳理

1 / 2

出大致的脉络来。

2 / 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