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经济学概述 第一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选择题 1.C 2. C 二、判断题
1.√ 2. √ 3. ⅹ 三、综合分析题
提示:主要围绕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来说明。
第二节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一、选择题 1.C 2.B 二、综合分析题
提示:围绕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内涵和范围,利用身边的实例来进行区别。
第三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选择题 1.A 2. B 二、判断题 1.√ 2.ⅹ 三、综合分析题
提示:主要围绕二者的关系来阐述。
第二章 价格理论:需求、供给与弹性理论
第一节需求理论
一、选择题
1.A 2.A 3.A B 4.A C 5. B C 6.A C 二、综合分析题
1.提示:根据书中所列需求表,画出需求曲线。
2.提示:(1)左移;(2)右移;(3)右移;(4)右移;(5)右移。
1
第二节供给理论
一、选择题 1.B
二、综合分析题
1.提示:根据本节供给表来画出电风扇的供给情况。 2.提示:(1)左移;(2)左移;(3)左移。 3.提示:右移、右移、左移。 4.提示:左移、减少、右移。
第三节均衡价格及其应用
综合分析题
提示:(1)需求向右下方倾斜,供给垂直不变;(2)均衡价格为8元,均衡数量为8000;(3)略;(4)均衡价格为12元,均衡数量为8000。
第四节弹性理论
一、选择题 1.B 2.B 3.A 4.B 二、案例分析题
提示:(1)略;(2)一般来说,某商品(如本例中安全帽)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则价格与总收益成反方向变动,即价格上升,总收益减少;价格下降,总收益增加。这个结论可以解释“薄利多销 ”这类现象。
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第一节效用论概述
一、选择题 1.D 2.A B 二、判断题 1. ⅹ
第二节基数效用论与消费者均衡
一、选择题 1.A 2.B 3.A
2
二、判断题 1.ⅹ
第三节序数效用论与消费者均衡
一、选择题 1.A 2.B 二、判断题 1.ⅹ
第四节消费者行为理论的运用
一、选择题 1.D 2.D 二、判断题 1.√ 2. ⅹ 三、案例分析题
提示:老王主要运用了消费者剩余理论,事先预想的价格为15元,商品的效用是同样的,而实际花费的是12元,得到了3元的消费者剩余。结果是高兴而归。
第四章 生产理论 第一节生产及生产函数概述
一、选择题 1.A 2.ABCD 二、判断题 1.ⅹ 2.√
第二节短期生产函数
一、选择题
1.A 2.C 3.C 4.A 二、判断题 1. ⅹ 2.ⅹ 三、计算题
工人人数(千人) 汽车产量(万辆) 平均产量(万辆) 边际产量(万辆) 3
0 1 2 3 4 5 6 7 8 四、综合分析题
0 5 8 13 16 19 22 26 30 0 5 4 4.3 4 3.8 3.7 3.7 3.7 0 5 3 5 3 3 3 4 3 提示:边际收益递减规律(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returns)是指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若其他生产要素固定不变,只连续投入一种可变生产要素,随着这种可变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最初每增加一单位该要素所带来的产量增量是递增的,但在达到一定限度之后,增加一单位要素投入所带来的产量增量将要递减,最终还会使产量绝对减少。如果人员增加过多,会使生产效率下降,从而造成三个和尚没水吃的结局。
第三节长期生产函数
一、选择题 1. C 2.B 二、判断题 1.√ 2. ⅹ 三、案例分析题
提示:(1)是。专业化分工可以使企业效率提高,从而使生产产品的平均成本更低;(2)企业运用专业化分工,可以节约成本。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其生产产品的数量远远大于企业规模本身的增加。
第五章 成本与收益理论
第一节成本概述
4
一、选择题 1. ACD 2.B 二、简答题
1. 私人成本是指私人生产者生产过程中按要素市场价格直接支出的费用。它反映了生产者可以得到的资源的最好替换用途。社会成本是指整个社会为某个厂商或某一生产要素投入所付出的成本。
2.增量成本是指企业因作出某一特定的决策而引起的全部成本的变化。如果有成本不能因为企业的决策而发生变化或者说决策对于那些成本没有影响,那么,那些成本就是沉没成本。沉没成本是指在过去已经付出,并且不会因你的当前决策而改变的成本。沉没成本一旦形成就再也不能避免。运用总量成本进行决策时,应该把增量成本与增量收入作比较。在管理决策中,增量成本属于相关成本,沉没成本则属于非相关成本。 三、案例分析题
提示:(1)“无花边费用”就是指在航机服务中剔除了免费提供餐点等服务,从而节省了餐点成本和航空乘务员的人力成本。它属于显性成本;(2)具体举措:在航线安排上,廉价航空公司则主要从事航程在3个小时以内的国内航线上的旅客运输服务,而且仅使用同种机型;使用电话和网上订票等。
第二节短期成本分析
一、选择题 1.B 2.A 二、判断题
1.ⅹ 2. ⅹ 3.√ 4.√ 5. √ 6. ⅹ 三、计算题
固定 成本 3 3 3 3 可变 成本 0 0.3 0.8 1.5 边际 成本 0.3 0.5 0.7 5
产量 0 1 2 3
总成本 3 3.3 3.8 4.5 平均固平均可平均 定成本 变成本 总成本 - 3.0 1.5 1.0 - 0.3 0.4 0.5 - 3.3 1.9 1.5 4 5 6 7 8 9 10
3 3 3 3 3 3 3 2.4 3.5 4.8 6.3 8.0 9.9 12.0 5.4 6.5 7.8 9.3 11.0 12.9 15.0 0.9 1.1 1.3 1.5 1.7 1.9 2.1 0.75 0.6 0.5 0.43 0.38 0.33 0.3 0.6 0.7 0.8 0.9 1.0 1.1 1.2 1.35 1.3 1.3 1.33 1.38 1.43 1.5 第三节长期成本分析
一、选择题
1.B 2.ABD 3.C 4.C 二、判断题 1. ⅹ 2.√ 3.ⅹ
第四节收益与利润最大化
一、选择题 1.C 2.B 二、案例分析题
提示:(1)成本主要有:第一,不能随意带女人回家;第二,不能送朋友贵重礼物;第三,不能自己作决定;第四,下班后不能回家太晚或不回家;第五,家里至少要准备两把伞;第六,如果她病了你也要陪她去医院;第七,出差外地,回家前千万不能忘了买礼物。收益主要有:第一,两个人贷款供房;第二,两个人赚钱养家;第三,遇事有人商量;第四,下班回家有人做晚餐;第五,下雨有人给自己送伞;第六,病了有人陪着去医院;第七,出差外地,有人在家照看猫咪。(2)不全面。婚姻中物质和精神都是必须的。但主要是感情成本的投入,结婚可以形成单身所没有的合力(收益),只要合理经营,收益是大于成本的。
第六章 市场结构理论 第一节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一、选择题
6
1.B 2.C 二、判断题 1.√ 2.ⅹ 三、综合分析题
提示:完全竞争厂商短期均衡即取得最大利润的必要条件是MC=MR=AR=P。
第二节垄断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一、选择题 1.C 2.B 二、判断题 1.√ 2.√ 三、计算题
产 量
0 1 2 3 4 5 6 7 总成本 8 9 10 11 13 19 27 37 总收益 0 8 16 24 32 40 48 56 利润 -8 -1 6 13 19 21 21 19 MR 8 8 8 8 8 8 8 MC 1 1 1 2 6 8 10
0 Q* Q P E D(MR=AR) P SMC SAC 7
当MR=MC时,企业生产6个单位的产量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21。
第三节垄断竞争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一、选择题 1.B 二、判断题 1. ⅹ 2.ⅹ
第四节寡头垄断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一、选择题 1.A 2.A 二、判断题 1. ⅹ 2.√ 三、综合分析题 产 量 长期平均成本 市 场 价 格 超 额 利 润 经 济 效 率 企业数目 产品性质 价格与产出决策 完全竞争市场 垄断竞争市场 寡头垄断市场 最大 最低 最低 0 最高 非常多 无差别 MR=MC 中 中 中 0 中 许多 有差别 MR=MC 较小 较高 较高 有 较低 几个 标准或有差别 考虑到战略依存 垄断市场 最小 最高 最高 有 最低 一个 唯一 MR=MC 进出市场情况 进出市场容易 进出市场容易 进入市场困难 几乎无法进入 举例说明
第七章 分配理论 第一节生产要素分析
一、判断题
8
农副产品、证券 饭店、服饰 汽车、电子产公用事业、水品 电 1.√ 2.√ 3. √ 4. √ 二、案例分析题
提示:(1)央企高管晒工资说明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作为市场主体之一的央企国企应该与中小微民营企业享有同等的市场待遇,而不是特权。央企国企高管工资的阳光化具有消弭仇富怨气和戾气的作用。
(2)一是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造,让民资注入央企国企,不是浅尝辄止的资金注入,而是深度的股份改造,使央企国企变成真正的市场主体;二是央企国企高管聘任制改革,通过“海选”职业经理人的方式,去央企国企高管的行政化。
第二节工资、利率、地租、利润
一、选择题 1.ABD 2.B 3.AB 二、判断题
1.√ 2. ⅹ 3.ⅹ 4. ⅹ
第三节社会收入分配
一、选择题 1.A 2.D
第八章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第一节公共物品
一、选择题
1.C 2.D 3.B 4.A 5.A 二、判断题 1. ⅹ 2.√ 3.ⅹ
第二节外部性
一、选择题 1.D 2. A 3.B 4.A 二、综合分析题
1.提示:(1)半夜三更街上有点人,你会觉得更有安全感,这就是正外部性。又如。私人花园的美景给过路人带来美的享受,但他不必付费,这样,私人花园的
9
主人就给过路人产生了正外部性。(2)路上车已经不少了,你还要上路,这就是“添堵”了,你上路的行为就有性。又如,隔壁邻居音响的音量开得太大影响了我的休眠,这时,隔壁邻居给我带来了负外部性。 2.提示:高速路是公共物品,而人们的院子是私人物品。
第三节垄断
一、选择题 1.A 二、判断题 1.√ 2.ⅹ 三、综合分析题
提示:(1)政府的特许权。指政府对某类商品发放的特别生产许可权;(2)政府订货。有不少企业生产政府订购的商品或承包政府工程,如军需品的生产与高速公路的建设;(3)政府的关税与进出口配额。某些产品国内十分畅销,单是一些关键的部件或原材料需要进口,得到进口配额的厂家就有机会获得高利。(4)在现实生活中,舆论权与其他政治权力一样,也会出现权力寻租现象,产生腐败,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新闻寻租”或“媒体寻租”。
第四节信息不对称
一、选择题 1.A 2.C 3.C 4.B 二、综合分析题
提示:由于双方拥有的信息不对等,利益关系需要明确。对于房东,租赁期限内房屋已脱离自己的实际掌控,要通过合同,收取保证金,确保自己的收益,同时保护房屋不被人为损坏,更要避免面临租客违约提前退租后“人去楼空”的被动处境。对于房客,因并非房屋的所有权人,其仅从所有权人处取得有限的使用权,在租赁期限内对房屋使用范围、相关设施的使用及费用承担在合同中也均应明确约定。
第九章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与方法
第一节国民收入核算体系
10
一、选择题 1.A 2.A 3.C 二、综合分析题 1.(1)
生产阶段 小麦 面粉 面包 产品价值 100 120 150 370 中间产品成本 —— 100 120 220 增值 100 20 30 150 (2)最终产品面包的价值是150。(3)总产值370。 2.
国内生产总值 1.私人消费支出 耐用品 非耐用品 劳务 2.私人国内总投资 固定投资 存货投资 3.政府购买支出 4.净出口 出口 进口
第二节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其他总量
综合分析题
1. GDP=C+I+G+(X-M)=8000+5000+2500+2000-1500=16000 NDP=16000-500=15500 NI=15500-2000=13500
11
4070 2600 360 900 1340 650 640 10 800 20 380 360 PI=13500+500=14000
DPI=14000-(3000-2000)=13000
2.提示:国内生产总值可以从总体上代表一国国民的经济福利水平,但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主要包括:GDP不能完全反映一国的真实产出;GDP不能完全反映一国居民的真实生活水平;GDP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代价及经济增长的效率和效益;第四,GDP指标无法反映一国的产品和劳务的分配情况。这些使得国内生产总值并不能完全精确的反映和代表一国国民的经济福利水平。
第十章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一节 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一、选择题 1.C 2.B 二、综合分析题
1.(1)边际消费倾向为0.8;(2)y=c+i+g=100+0.8(y+tr)+i+g
=100+0.8(y+62.5)+50+200 =100+0.8y+50+50+200 解得:y=2000
(3)不一样。主要是因为政府购买乘数和政府转移支付乘数不一样,同样一笔支出用于政府购买比用于转移支付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更大。 2.根据国民收入yi可知,投资减少,会导致国民收入变少。 11(igttr)可知,13.根据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决定公式,y当税收增加时,即t增加时,国民收入y是减少的。
第二节 IS—LM模型
一、选择题 1.A 2.D 3.B 二、综合分析题 1.(1)IS 曲线: 由①的已知条件
re1ddy可得c=50+0.8y 和I =100-5r 可得①的
12
IS曲线为 r=(100+50)/5-(1-0.8)y/5 即r=30-y/25
同理,由已知条件可得②的IS 曲线为r=15-y/50
③的IS 曲线为r=15-y/40
(2)由①和②的投资函数比较可知②的投资行为对利率更为敏感,而由①和②的IS 曲线比较可知②的IS 曲线斜率(绝对值)要小于①的IS 曲线斜率,这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投资对利率越敏感,IS 曲线的斜率(绝对值)越小。
(3)由②和③的消费函数比较可知②的边际消费倾向较大,而②和③的IS 曲线方程比较可知②的IS 曲线斜率(绝对值)要小于③的IS 曲线斜率,亦说明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边际消费倾向越大时,IS 曲线的斜率(绝对值)越小
2.(1)y=c+ i=100+0.8y+150-6r 整理得IS曲线, y=1250-30r
由L=m,得0.2y-4r=150 整理得LM曲线;y=750+20r (2)解方程组
y=1250-30r y=750+20r
得均衡利率r=10,均衡收人y=950(亿美元)
第三节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一、选择题
A
第十一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第一节失业理论
一、选择题 1.C 2.A 3.B 二、判断题 1. ⅹ 2. ⅹ 3.ⅹ
13
三、综合分析题
提示: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就业岗位的供不应求将是一个长期现象。在20世50年代初60年代初期和末期、70年代末,我国都曾面临过相当严重的就业压力。90年代中后期至今,我国的就业形势再次收紧。其中国有企业职工比较集中的“下岗”问题,由于通货紧缩及市场商品供求失衡导致的企业普遍开工不足、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问题等构成了这个时期失业的新特征。对失业问题要辨证地来看。失业率上升,这不是一件好事,但经济结构日趋合理、企业改革深化、劳动关系理顺、城乡统筹就业以及失业从隐性走向显性,都对经济发展发挥着良性的作用,应该说又是一件好事。
缓解失业问题,根本上是要靠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经济增长是扩大就业的前提条件。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是增加就业的主要渠道。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素质,也是缓解失业、促进就业的出路。此外,我们还要不断加快城镇化进程,逐步把解决就业问题的重点转向农民。目前,我国城镇化水平还比较低,这既说明我国的就业结构明显落后,也说明我国城镇还有较大的发展和就业空间。因此,逐步把就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农民有序流动到非农产业和城镇上来,有利于促使就此结构合理化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第二节通货膨胀理论
一、选择题 1.A 2.B 3.A 二、判断题 1.√ 2.√
第三节菲利普斯曲线
一、选择题 1.C 2.C 二、判断题 1.√ 2.√
第十二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
第一节经济增长理论
一、选择题 1.A 2.B 二、判断题
14
1.ⅹ 2.ⅹ
第二节经济周期理论
一、选择题 1.A 2.A 3. C 二、判断题 1.√ 2.ⅹ 三、案例分析题
提示:主要围绕对内的改革和对外的开放来阐述。对内主要开展了:一是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无疑是对生产力的一次重大解放。因为市场是一只无形的手,它可以调控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比较典型的是农村关于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直接使中国农业的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解放,使农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二是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政治体制的改革改变了一些企业靠国家吃饭,拖国家后腿的现象,政企分开,使得市场经济体制得以更加完善,企业的经营管理充分由市场决定,建立了竞争性的市场机制,企业不再受计划经济的管制,也使企业可以放活思想,大胆做事。对外开放是使中国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中央首先在东南沿海地区建立了一系列经济区,作为经济发展的试行区。而这些经济特区的发展无疑是可喜的。引进外资,开办工厂,使得中国的沿海地区彻底活跃起来。而中国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也运向沿海地区,支持了其经济的发展。中国之所以取得经济长期持续的快速增长,与中国巨大的劳动力市场也是分不开的。因为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巨大,所以可以向东南沿海地区输送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中国产品可以以低廉的价格在国际市场上取竞争力。
15
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增速%14.0%12.0%10.0%8.0%6.0%4.0%2.0%0.0%197819801982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200620082010201220142016年份
繁荣阶段:1983-1984年、1991-1992年、2006年;衰退阶段:1978-1981年、1984-1990年、1992-1996年、2007-2008年、2011-2016年;萧条阶段:1996-1999年;复苏阶段:1999-2002年、2009-2010年;划分的理由是GDP的增长率变化。
第十三章 宏观经济政策 第一节宏观经济政策概述
一、选择题 C
二、判断题 ⅹ
三、简答题
1.(1)国家合理地制定各项经济政策和措施,如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方针、制定产业政策,以控制总量平衡,规划和调整产业布局;制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积累和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实现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控制货币发行,制止通货膨胀;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和税收征管制度等。(2)国家正确运用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调节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从经济利益上诱导、协调和控制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等。(3)科学地编制各项经济计划,使经济计划建立在有充分科学根据的基础上,使其在中长期的资源配置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弥补完全依靠市场配置资源的不
16
足。(4)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实施过程都会受到各种非经济因素的影响。(5)国际政治关系、各种突发的事件都会影响到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6)公众对政策实施后的心理预期也会影响宏观经济政策实施的效果。 2.参考教材227-228页。
第二节财政政策
一、选择题 1.A 2.A 二、判断题 1.ⅹ 2.√ 三、综合分析题
提示: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宜增加财政支出,包括增加政府购买,增加公共工程的开支,增加转移支付,减少政府税收等措施。
第三节货币政策
一、选择题 1.C 2.C 二、综合分析题
提示:答案:央行宣布,自2016年3月1日起普遍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以保持金融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同时,这是央行2016年首次进行降准,也是央行自2014年以来第6次降准。此次降准对股市、房地产有积极作用,而理财产品收益或将进一步下降。此外,不排除央行进一步降准的可能。
1.有助于维稳股市
降准造成市场上流动资金增加,其中一部分将流入股市,有望刺激股指上涨。不过从去年数次降准后股市的表现来看,股市次日涨跌不一。“近期股市动荡太大,有点不走寻常路的味道,未来走势还要看整体经济形势,一次降准不可能左右股市的走向。”
2.理财收益将下行
17
央行继续释放流动性,进而市场资金面宽松,无疑各类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或将继续下降。业内人士预测,银行理财收益将继续小幅下行,近期将跌破4%。
3.加速房地产去库存
降准可能会给房地产提供进一步的催化剂,加快房地产去库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李义平表示,按照常理,进入市场的资金多了,有大量流动资金可以进入房地产,帮助消化房地产库存,刺激房地产市场好转,促进经济增长。此外,还可能助推房价上涨。邓海清表示,降准投放的是长期资金,在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房地产价格疯涨时降准,无疑会加大房地产价格的涨幅。如果房价上涨仅限于一二线城市、房价无法带动投资,那么资产价格泡沫的风险将大幅增加。
此外,预计此轮降准后,银行将提供优惠房贷利率,老百姓申请房贷将更容易。
1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