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清代各派继修族谱有:林尧佐、林尧华、林尧光、林润新、林本珩、林衡、林溥、林钟铸、林伯棠、林揩、林擎石、林栋、林廷式、林兆甲、林之泉等相继重修莆田九牧、阙下、金紫等诸派宗谱。这些谱书,体列规范严谨,礼教宗法有规,昭穆有明,老幼有序,承先人之大成,考核精细,如明朝,闽县林志《晋安林氏世谱校正序》此文究正林氏自周至晋出仕人名中的笔误。特指郑夹漈、《志氏》以字为氏把晋安安林,为周平王庶子林开之后的错误之说。 莆田《梨岭英田宗谱》记载:禄,颖公次子,字世荫。东晋建武元年(317)为安东琅琊王府参军,给事黄门侍郎,初社弢、苏俊、韩晃,继作乱,禄奉勅与荆州刺史都督陶侃讨之,诏除昭远将军散骑侍,迁和浦太守。太宁二年(324),诏归还朝,奉勅守晋安郡,及至温陵未几,卒。享年六十有九。追封晋安郡王。夫人孔氏,生二子:景、暹。兄弟与京师琅琊王叔虎,俱避难入晋安郡侯官都乡里,会父丧,葬父于惠安居仁馆,俗名九龙岗,遂家焉。 莆阳《珠灞林氏族谱》载:禄公享年六十九岁,葬惠安塗岭九龙岗,穴名|“龙马毓奇”。以当时苏峻、韩晃乱政,江淮为墟,兄弟遂家于闽之侯官都乡西里,为晋安林族。此记与莆林族谱所载禄公四世孙居莆口沥浔迁居大义不同。
《莆田长城金紫林族谱》序云:“晋室南渡,黄门侍郎颖自徐州下邳随中宗而渡三江入闽,子禄为合浦太守,追封晋安郡王。葬晋安温陵九龙岗,遂成焉。而林氏居温陵自禄始······”。【按】唐林蕴《泉山铭》云:泉山,古泉州也。董奉升注云:泉州,侯官界也。无何,析侯官为闽州,改温陵为泉州,迹其源本一地也。从中得知侯官在闽州之先,温陵立名在泉州之前。 明嘉靖四年,刑部尚书太子太保林俊,倡修晋安郡王禄公墓,俊命之子达,碑隶“莆林始祖晋安郡王禄公墓”。林禄入闽晋安郡,任职其间,宦游居无定所。据族谱记载:禄公两个儿子与琅琊王叔虎避难于侯官都乡西里,后与父落籍温陵。孙,曾孙辈,徙居莆口沥浔山。是时莆田尚未置县,莆口地属温陵辖。探究其源,晋时,泉、惠、莆总称温陵,沥浔山乃温陵一山也,地在莆口,南北朝陈属莆田县辖。其后裔有莆田分衍于八闽诸林派,载于谱书。从莆林族谱世系而列,时称禄公为“莆林始祖”。依族谱宗法,明昭穆,辨世系,是先有莆林,后衍派闽林。 宋端明殿学士蔡襄撰《莆田林氏族谱》跋云:“族谱之宝,天下之至宝也,族谱之观,天下之奇观也。”观其古代谱书,它体例结构很独特,别于史志之书,编文用字之奥,用多角度书述林氏家族在历史进程中繁衍生息过程,且世有分类表述。就此而言,古人不因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地域相远,能够把一族之史载在谱内,是非常有远见,其意义之深远,却面世后,大部分被书香门第及租场收藏,受本族定为内部刊物,传世为林氏家族机密之物,秘而不宣之局限。因古代印数有限,手写本、手抄本乃为孤本,族内之人阅读面却受限不广,多数后裔知之祖源,不明世衍其详,但口碑传闻却代无间断,又历经改朝换代,加之保管不善,散失了也不少,现存只有残缺不全,断断续续,且以深奥古文记述,要全面了解须得下一番功夫,博览史志,纵观谱志关联,纵横连接,方能理解源流支系、繁衍生息、仕宦业迹、人物传记等。 唐景龙元年(707),太子司仪郎薛南金撰《林氏血脉相生·锦幖宝轴》序中云:“林氏承少师大圣之后,血脉相生,坚赐姓林氏,食采博陵。”
贞元十六年(800),太常博士林宝《元和姓纂》云:“林姓殷太丁之子,比干之后。比干为纣所灭,其子坚逃难长林山,遂姓林氏。晋安林,林放之后,东晋通直郎林景。”宝历二年,前沣州司马林萍续修《莆田林氏族谱序云》:“吾远祖比干,强谏剖心死,其子坚逃难长林山,赐其子姓为林······”。宋端明殿学士蔡襄、乡贡晋士林谕、朝奉郎林髦、金紫光禄大夫林英、迪功郎林资、太常博士林概、翰林院侍讲王十朋、吏部尚书林大鼐、迪功郎长乐林稃、吏部尚书龙图阁学士程大昌、前进士知兴化县令林外、知健康朱熹、屯田员外郎林栗、乾道七年林水、庆元五年林云益、大理寺少卿陈畏、南安林鹗等十七位明贤以不同的角度在序文中书述莆田林姓渊源与史事。
元林梦珠、前朝录事参军林必先、泰定元年林文炳、赐进士林天襄等四人叙《晋安林氏世系谱》极其精辟,在元代朝廷不太重视文化的历史条件下,能为林氏修谱作序,可为后代留下一份的宝贵族史资料,世何等珍贵。
明有三十六位先贤,用序、纪、图、跋、校正等篇,论述了林氏在历史上的贡献与遭遇。值得仪的翰林院侍讲林志《晋安世谱》校正序云:考证了某些谱书错接祖源,抄录笔误,论证有据,说的源流清淅,指的错接祖源于传抄篇文笔误之处。刑部尚书林俊,瞻仰“十德堂”内悬挂祖先十一公神像,撰《十德堂纪》把祖先画像中的形象容貌,站立姿态,时代官帽,以衣饰腰带区别贫瘠,鞭履规格,排列朝向等,一一用文字表明,代代承传,让后裔四时瞻仰与怀念。明知府林益,撰《阙下阳城林氏族谱》重修序云:阙下子孙蕃衍于城之南门、巷之东里、乌石、龙井、西洲、书林,乡之阳城、涵江等衍为八支。考证错接为长城谱,在胡元间而谱乘散失,有的房系少了四世,有的房系多出几代,有的以乾坤阖闢四字补之四世。如《擎石公备论修谱启》此篇论述极其严肃认真,流转于世。
明朝御史朱淛,为《国清林氏家乘》重修序云:国清谱始作于宋德祐间,进士漳州司户嗣南公
复修定庄林氏族谱于明初。知府林宽,考证了定庄林氏族谱错接游洋昌公之后,纠正了几百年的错接祖源。长城金紫裔孙阳春县儒学教授林云,撰《长城族谱》跋云:首次提出长城族裔因抗元复宋,祸延夷族的历史事件过程,正史只提长城“顽民”二字。
清有三十六位名贤序林氏族谱,如林尧佐于南明永历元年(1647)编纂《莆田九牧林氏家乘》,共有30册,是值得一读,谱首载有《莆田地域考》、《历代辑修谱名氏》、《世派》、《莆阳诸族》、《凡例》、《例义》、《林氏姓源总叙》及新旧序文25篇。谱书中所收历代林氏人物,自商周而明末以及后人增补者1500余人,内有王公国相、文臣武将、名儒宿学、死节义勇、隐逸处士、孝子烈女以及天妃轶事等,无所不包。林祖韩先生在世时,曾委托河北林乐志先生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室查阅此书,并摄影泄资料。这30卷《林氏家乘》世目前发现保存较完备的林氏谱书,族中重要任务绘有彩像64幅,形神精妙,堪称艺术中之上品。此书是善本,甚为珍贵,为莆田林氏留下一份宝贵的族史资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