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形成的原因] 网络语言产生的原因
摘要:网络语言是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而兴起并蓬勃发展的一种新的社会语言,在语言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语言的产生与发展,不仅是语言本身的变革,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本文通过对网络语言的各种不同模式的展示与解读,来分析网络语言的形成原因,
关键词:网络语言 形成原因社会文化 心理
作者简介:方啸(1986-),男,浙江衢州人,浙江工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
H136A1002-2139(20__)-13-0000-03
21世纪是网络流行的世纪,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网络作为语言的一个新载体,催生了语言的新语体―网络语言,它是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以简洁的形式从一诞生就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偏爱。如今,它不仅在新兴的互联网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逐渐向传统媒体渗透,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着越来越密切的联系。
网络是作为新型媒介,网络以其快捷性、互动性、即时的反馈性的特点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中国自1994年4月正式加入internet,在随后的十多年时间里,中国上网的人数急剧增加,形成了一个特定的交际群体。网络交际具有特殊性:一方面,人们在网络中获得了日常交际所没有的交际自由。在这个“虚拟的国度”里,人人都可以畅所欲言,你可以没有身份、没有背景,甚至连名字都不必有,但是你的表达却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尊重。网络世界中,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话语权,这种交际的平等性使得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说话。网络交际的这种特殊性为充分展现个人的性格特点、求新求异提供了适宜的空间。在这个平等、自由的交流空间中,一些独特的、另类的表达方式就被不断地创造出来。另一方面,在网上交流由于受到输入法、间隔交流等各种因素的制约,人们也不得不改变日常语言的某些形式,创造适合网络交流的新方式。网络语言是网络这个特殊的传播媒介环境下的产物,是使用网络交际下的结果。在不了解网络语言的人看来,这里的表达五花八门,随意性极强,甚至充斥着
第 1 页 共 7 页
一些隐语黑话。但是,换个角度看,这正是网络交际的特点所在,网络语言在用字方面尽量突破原有书写符号(文字) 的局限, 创制了各种新型的“书写”符号,在一些原有词语为基础创造的网络新词语等。这是语言在网络交际中体现出的新特征,是人们语言生活的新领域、新现象。
那何为网络语言呢?在《中国网络语言词典》中,对“网络语言”提出了如下定义:“‘网语’是互联网的产物。在网络日益普及的虚拟空间里,人们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方式也应与现实生活中的表达习惯有所不同,于是有的人创造出令人新奇也令人愤怒和不懂的‘网语’。大部分‘网语’是网民为提高输入速度,对一些汉语和英语词汇进行改造,对文字、图片、符号等随意链接和镶嵌。从规范的语言表达方式来看,‘网语’中的汉字、数字、英文字母混杂在一起使用,会出现一些怪字、错字、别字,完全是病句。但是在网络中,它却是深受网民喜爱的正宗语言。”
在我看来网络语言是网上的随意发表的言语所转变过来的,言语总是先于语言,在言语表达中有一定的随意性,而网络又将这种随意性放大,最终产生了与传统表达有所差异的语言,即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这种新兴的语言具有富于个性、形象生动、简单方便、主观随意的特点。而且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网络文化的发展,网络语言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网络上的流行文字,它逐渐的深入生活,甚至演变成了其专属的网络文化。
下面我先从网络本身的特性,社会新文化的发展以及使用者心理三方面来探讨网络语言的成因。
(一)网络语言产生的环境――网络
语言的发展变化不仅受外部语言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发展环境的制约。而网络语言就是随着网络的兴起和普及出现的一种语言变异现象。言语和语言的矛盾就是语言发展的内部动力之一。 言语是在遵守语言各种规则的前提下对语言的运用。言语要很好地发挥交际职能的作用,就必然和交际对象,交际语境,交际要传达的各种信息和感情等发生密不可分的联系。这种联系是开放的、无限的,而语言却是封闭的、有限的,要用有限的抽象符号去表达无限的意思,就必然会产生诸多矛盾,这种矛盾在网络上也得到了同样的反映。现
第 2 页 共 7 页
代社会是一个崇尚效率的社会,要求网络交际的时效性,但是网络交际缺少了表情、动作、身势等传统语言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把符号作为汉字、英文字母、数字之后的第四种语言运用到网络语言中,不仅给人们的思维环境一个更开阔的视野,而且也确实解决了语言和言语的矛盾。
所以网络环境下,文字不仅用来解决信息的远距离传输,还要实现面对面人际传播的效果,既要声情并茂的传达意思;也要有即时的聊天互动,还要体现主体差异。原有的文字表现力不足以担此重任,新的表达方式必然实现。在这样的环境下,网络的特性必然决定了网络语言的产生。
1.电脑输入的特点促进了网络语言的变异
由于受限于计算机键盘输入的特点(例如:汉字输入法中的全拼,智能拼音)。而使用者鉴于交流速度的要求,在输入时为了追求速度大量使用同音字代替, 这些词多是拼音输入法中拼音联想词组优先显示字库中的传统词汇,直到形成公认的新词汇。例如“斑竹”,有经验的人一定知道当你输入BANZHU时,首先显示的便是“斑竹”。而且为了提高交流速度,网络交际也很少运用长句、复句,而多用短句,2 至10 个字的句子非常多,甚至一个标点符号,比如“?”多表示疑问的句子,比如什么意思?”“……是什么?”。这个显示出了汉字与电脑输入技术之间的瓶颈问题,汉字输入法并不能使传统语言普遍的出现在网络平台上。追求规则与准确的传统书面语言是无法适应快捷的网络交流。电脑处理外语比处理汉字要快捷的多。虽然现在已经推出了更加便捷与准确的拼音软件,但是长期的使用习惯,使这些谐音词在网络上依旧存在。
2.网络审查制度与传统媒介平台的差异
传统媒介由于需要考虑自身的成本以及收益的因素,所以对其语言的审核较为严格。为确保自身产品的质量以及口碑,所以传统媒介的语言较为严谨。而网络是一个大众化的舞台,是一个宽松的平民性的平台,不再受传统媒介规则的束缚,为广大网民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空间,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向别人传播信息。这种失去规则约束的语言文字不可能循规蹈矩,难免要偏离传统语言的规范,出现变异。
而网络审查制度
第 3 页 共 7 页
的宽松性还体现在了对网络使用者身份认证上。网络的匿名性为使用者提供了一个自由的交际环境,虚拟的角色使人们有了展现自我、突现个性的机会,从而促进了网络语言的创造和传播。网民通过匿名的掩护,产生了脱离传统束缚的快感,天马行空,自由的挥洒着自己的语言。在网上, 网民们在这个虚拟的平台媒介上就有了充分的话语权。这些语言文字向网上一发, 就完成了“出版”的工作, 没有任何人、任何单位对网上的作品负贵任。而作品则可以在网上迅速的传播、交流。而交流时也一样秉持着匿名开放的原则。所以网民交往时便充分发挥创新精神, 无拘无束地展现自我, 极力使用独特、新奇的语言抒发情感、发泄不满, 用词用语上表现出淇视传统和规范的风格。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打破传统语言在构词、语法上的固定规则;二是突破传统书面语对禁忌话语和生活俗语排斥使用的清规戒律。
3.网络交流的单一性
目前普遍的网络交流是通过输入字体来完成的,这无法突出网络使用者的“个性”。因此,网络使用者需要依靠自身的语言风格来张扬自己的个性,凸显个体差异以获得认同。网络环境也为这种个性的张扬提供了条件。与现实世界相比,网络中缺少了无处不在的社会规范,失去了传统社会生活的监督和约束。网络语言由于减少了外来的束缚,加之网络交际参与者使用的是虚拟身份,这样人们自然就有“张扬个性”的理由,他们可以运用语言自由宣泄情绪。表现欲、想象力、自我意识和深层诉求都能够在此通过个性化的网络语言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和抒写,体验到“我言故我在”的生存快感,从而最大限度地反映出每个人在语言上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 “弓虽”(强字拆写)强调程度、“……ing”表示进行时。同时在枯燥的语言文字中会加入符号图形甚至是表情图片来充分强调所表达的意思。从对已有词语的变异使用及新词新语的创造到对常规语法的突破,网民们没有忽略一个表现全新
自我的环节,丰富多彩的网络语言为网民提供了展示个性的平台。
4.网络的全球性。
随着网络全球化的发展,网络的触角遍布了全球各地。在全球信息交流中,不可避免的产生了文化的交融与冲突。对于中国的网民来
第 4 页 共 7 页
说,可以从网络上接触到国外的语言、文化、地理景观以及影视书籍。在网络交流中,人们无疑会借用接触到的内容,但是这种借用会在自身的认识以及文化影响下产生一定的变形。常见的便是将影视动漫作品中通俗常见的的意向转变为独特的文字。例:“雷”源自日本动漫中打雷的画面。
(二)社会文化发展促使网络语言的产生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产生于社会又服务于社会,语言受社会的制约是最自然的现象。而且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反映文化的进步。语言是不断发展, 不断演变的, 在文化的进步过程中, 语言也会自然而然进行新陈代谢, 自我规范。语言的演变透射出社会文化的变迁,同时语言也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的变化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网络语言也一样,在社会新文化的变迁中,网络语言也在不断的更进演变,下面我从几方面来简单的阐述社会新文化与网络语言之间的关系。
1.改革开放后的社会新文化
网络语言交际的创造新根本上是源于社会文化的环境。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思想、文化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融合,造成了当今人们价值观的多元化。而多元化的人群在网络中尽情着表现着自己的个性,个性的表达自然要寻找一种或几种的表现方式,而多种多样的网络语言则是这些新的表达形式中的一种。
2. 社会追求效率
现代社会崇尚效率,市场经济的竞争促使人们注重效率,社会发展到工业时代,整个社会的步伐都在不断地加快,人们忙于工作,忙于学习,忙于交际,要忙的事太多了。时间就是生命,效率则是在节约生命,而速度则是效率,体现在网络语言的运用中就是追求快速的输入以及语言的简略。而且网络交际是按时付费的在线交流,在寸秒寸金的网络交际中, 为了追求快速的输入,提高输入速度,网民们使用了各种各样的变异手段,如网络语言中的数字词、字母词就是效率观念催生的产品。
3.传统文化的发展与重视
任何语言都要根植于所属文化的土壤。英文缩写不能完全适应我们汉语的语言环境,数字组合则语义模糊,中国网民的网络语言最终要落脚于汉字。汉字的象
第 5 页 共 7 页
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方法,有充分的可开拓空间,可以满足网民力图运用文字追求视听效果的动机。 随着人们文化素质的提升,也为网络语言发展提供了保证。例如:“美眉”是“妹妹”的意思,它不仅与“妹妹”的读音相谐,而且符合双声叠韵等传统语音美。古代有“娥眉”,今有“美眉”,用美丽的五官,特别是美丽的眉毛来比喻美人是古已有之的修辞传统。美眉虽然新颖时尚,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但骨子里与“娥眉、红颜、粉面、秋水”之美一脉相承,民族文化心里就像荣格比喻的海面下的冰山,有着牢不可破的结构和力量。 而且随着对传统文化的的发掘,网民也将传统语言“改头换面”,给传统的语言文字在网络中创造了新的意思。例:“�”原意为谷仓;在网络中由于字体与哭脸相似,可以表示郁闷、悲伤、无奈、无语等等意思。
(三)网络语言使用主体的心理因素
语言是由人发明的,人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不断创造新的表现形式。而网络语言的特点是由网民在网络交际的时间中形成的。而网民中18~24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最高。年轻人很少保守,接受新的事物快,富于创新精神,是网络语言形式最主要的“发明者”。年轻网民对网络交际形式的创造主要源于下面几种心理:
1.幽默性的表现
幽默性是网络语言更为吸引人主动使用并进行传播的又一特点。网民的相对年轻化更使网络语言充满活力,他们苦心构思出许多生动有趣且反主流的叛逆的网络语言,营造出轻松幽默的阅读氛围。如“菌男”、“霉女”是指相貌丑陋的男女,这两个词一方面与“俊男、美女”谐音,反其义而用之;另一方面“菌”“霉”能立刻使人想到过期、变质的食物,都具有很强的反讽效果。充分体现了网络语言的诙谐性的特点。又如:“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一个臭皮匠,弄死三个诸葛亮”有意在约定俗成的说法上改头换面,形成诙谐且又含有一定道理的语句来。
2.自我保护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所以更能满足使用者保护隐私的同时宣泄情感。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为网民群体提供了方便,所以他们为了保护自己的隐私,对于网络上同样保持着神秘感的
第 6 页 共 7 页
“陌生人”则故意用不同于自己身份的语言习惯在网上参与讨论、与他们聊天交流。并且,在网络中,在传播隐私性比较强的信息时,鉴于自我团体的归属感以及对密聊的隐私保护,会使用自创的某些密语或者暗语来传播信息,例如上文提到的数字谐音暗语就是其中的一种。
3.陌生感
年轻人思想开放,反叛传统,喜欢标新立异。网络语言、网络文化是一种伴生于网络技术的文化现象。网民群落由于大多数很年轻,具有自主、开放、包容、多样和创新特点,使得他们不愿意使用司空见惯的词语,他们具有极强的反传统意识,不愿接受传统语言语法、语义的约束。他们更加原意使用自创的,无论是对于自身的认识还是对于传统语言都充满了“陌生感”的语言,。因此会创造出了一种方便网络上应用的属于自己的语言变体―――网络语言。
语言产生于人类的交际需要,随着人类的进步,人的需要多样化了,交际领域也大大地扩展。网络媒体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这个时代的重要标志。在全球信息化网络化的大趋势下,我们需要正确的认识到,网络已经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个信息平台,当今社会已经与网络密不可分,对现代社会的人来说,网络不仅是一种交际工具,也是一种生存的方式。而网络作为网络语言的土壤,是网络语言产生的根本要素。在全球网络化大潮中我们无法与网络划出一条明确的界限。对于伴随网络而产生的网络语言,作为网络的一种基本交流语言,已经在现代社会中根深蒂固,如果我们回避它,就会被现代社会逐渐的淘汰。而且网络语言作为一种网络文化的载体。对于研究网络文化也有着重要意义。
在未来社会,网络将给人的生活带来更大的影响,网络交际或许会成为人们的一种更为经常的、重要的交际方式。因此,网络语言不经不会消失,而且还会继续的得以发展。
第 7 页 共 7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