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小侦探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对“粉丝经济”发展模式及发展方向探究

对“粉丝经济”发展模式及发展方向探究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对“粉丝经济”发展模式及发展方向探究

作者:谢沛

来源:《经营管理者·上旬刊》2016年第09期

摘 要:近年来随着一波波偶像明星的走红,大批粉丝崛地而起,带动了“粉丝经济”发展。“粉丝经济”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娱乐产业进步、社会经济发展。本文将重点分析粉丝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的痛点、以及今后可能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粉丝经济 发展模式 发展趋势 一、引言

“粉丝经济”泛指架构在粉丝和被关注者关系之上的经营性创收行为,它作为一个舶来词,起源于欧美,是欧美波普文化的东移,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在中国走红。2005年以一档电视选秀节目“超级女声”为契机,这种经济形式在中国市场里得到了井喷式发展。这一期间成就了众多新媒体公司(如以优质MV赢得粉丝喜爱的音悦台),衍生了新的“粉丝电影”类型(如《有一个的地方只有我们知道》,靠主演背后强大的粉丝团获得巨额商业利润),同时促进韩流的出现,使娱乐产业成为韩国重要经济支柱(据统计韩国SM公司培养的艺人团体EXO出道第一年就为公司创造约83亿人民币净利润)。 二、“粉丝经济”发展模式分析 1.兴起原因。

1.1艺人的职业化培养和标准化包装。韩国许多艺人团体在出道前都进行了长时间艰苦的训练,他们被要求每方面都十分完美。出道后,经纪公司利用化妆技术和先进的PS技术对艺人进行包装,并为其设定粉丝群体所喜欢的言行风格,以方便“二次售卖”获得广告收益。 1.2娱乐方式多元化下孕育偶像的渠道增加。在过去的唱片和电影时代,艺人要想成为偶像途径有限。如今,偶像的孕育不仅局限于传统的经济公司、唱片公司和影视制作公司,更多的公司通过各类真人秀、综艺节目、网剧、数字专辑等方式,捧红了大批年轻艺人。艺人们通过线下或线上运营活动巩固自己影响力,坐实偶像地位。

1.3粉丝群的专业化经营。一些粉丝组织(分地域、分职业或分年龄段),通过专业化的分工时刻在主流媒体平台上发布偶像消息,为其他粉丝提供信息交流、情感传递和明星八卦的平台。这种分工明确的粉丝组织在一定程度激发了粉丝热情,即使偶像不在宣传期也能为其保持一定的曝光度,促进“粉丝经济”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4互联网等大众媒体的发展和移动支付的普及。互联网的普及是“粉丝经济”迅速发展的推动力,它给大众提供了解偶像、亲近偶像的平台。具有相同兴趣的粉丝通过百度贴吧、微博、QQ群等新媒体虚拟平台汇聚一堂,可共同讨论偶像消息、与偶像进行常态互动、通过“歌友会”或“明星网上直播”等方式与偶像共同参与整个直播过程。同时,互联网时代网民们已培养起良好的付费习惯,愿意为自己的审美、为自己内心的追捧付费,为心仪的偶像买单,向自己的情绪代言人打赏。而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移动支付工具的兴起,为这些线上付费提供了便捷的渠道。

2.盈利模式。“粉丝经济”时代,生产者通过挖掘和培养消费者认同的偶像、借助线上线下方式扩大偶像影响力和粉丝群基数,并向粉丝推送偶像周边产品,实现利润最大化。除传统模式中的售卖影视专辑、周边产品和获取广告收入外,还增加了以下获得利润的方式。 2.1通讯流量收入分成。包括网络视频、下载等产生的数据流量,可与通讯运营商分成获得收入。

2.2粉丝会员制。在网络平台上推行付费会员模式,给会员提供额外的服务承诺。 2.3售卖获得情感溢价的周边产品。粉丝是对关注之偶像有深入了解的群体,这种熟悉感与认知感逐步转化为一种情感资本,它是实现最终产品增值的关键。因此粉丝经济中的周边产品都有一份情感溢价(产品的附加),这种情感溢价推高了商家的利润。

2.4售卖粉丝信息的收益。影音视频网站向粉丝收取的费用远远低于视频拍摄等成本,他们将粉丝数据和资源卖给广告商,从中赚取广告费用。偶像人气越高,粉丝数据溢价越高。 三、“粉丝经济”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影视作品过度商业化。从近年来热播的电影《小时代》和电视剧《太子妃升职记》来看,影视作品以收视率、票房、点击率为中心,启用话题性强但演技差的偶像明星,使得作品质量下降。发行商与投资者们一味看中收益,抛弃电影本身的内涵,那些被主流媒体认为肤浅,恶俗,无聊的内容充斥着大荧幕,不利于华语影视的进步。

2.综艺节目过度消费星二代,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爸爸去哪儿》等亲子类综艺节目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受到广大粉丝群体的喜爱和追捧。对于星二代来说,过早曝光在荧幕前、接触粉丝们的热捧,会使他们的优越感膨胀,不利于他们成长。

3.助长“颜值即正义”的风气。媒体在打造偶像是会夸张偶像身上的价值,导致粉丝对偶像的过度崇拜。比如Bigbang组合中的top事件,top往窗外扔烟头后,粉丝将其传到大众媒体上,夸耀偶像的帅气,并没有意识到这一不文明行为应受到指责。“颜值即正义”的风气会误导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四、“粉丝经济”发展趋势

1.偶像从娱乐产业逐步扩展到其他传统行业。传统偶像多为影视明星,随着粉丝经济的发展,不少商人、金融行业分析师等其他行业的从业者,也成为偶像有了自己的粉丝生态圈,享受到了粉丝经济的巨大收益。以小米为例,雷军凭借其个人魅力,时刻与消费者进行沟通、互动,扩大与用户间的交集,增加彼此间的亲切感。最终将消费者转化为小米粉丝,进而又把粉丝变为小米新产品的消费者。小米手机所形成的广大“米粉”不乏雷军的忠实崇拜者,这批粉丝充当义务宣传员,为企业的盈利做出了贡献。

2.粉丝有望成为一种职业。先不少公司招募粉丝,专为某产品、某活动、某明星等进行拉海报、高声呐喊以及在网上发帖子等捧场造势的活动,为这类职业粉丝提供丰富的报酬。这些职业粉丝有两种来源:一种是年轻大学生兼职,主要进行拉海报、网上发帖、建立话题及评论等工作,可获得丰厚的兼收入;另一种是有一批可提供专业粉丝服务的公司,为某经纪公司、电视台、或活动策划公司进行系列线上线下的专业粉丝支持服务。粉丝职业化下,对偶像的影响力更大。

3.专业粉丝网站平台从偶像明星扩展到有影响力的企业。许多互联网公司建立线上互动平台让偶像与粉丝建立联系,最早的百度贴吧,后来有粉丝网、直播APP等。随着粉丝经济的发展,百度也邀请了数千家知名品牌入驻建立官方吧,其中包括神舟电脑、网易游戏、中信银行、天猫、京东等知名品牌。从目前的发展分析,专业粉丝网站平台主要在打造粉丝社区,推出一系列的服务内容,通过广告收入、娱乐增值服务提供线上虚拟社区获得利润。 参考文献:

[1]张嫱.粉丝力量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杨玲.粉丝、情感经济与新媒介[J].社会科学在线,2009(7):173-177.

[3]李文明,吕福玉.“粉丝经济”的发展趋势与应对策略[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136-148.

[4]承剑芬.粉丝经济的动力机制与媒体的社会责任[J].新闻观察·传媒透视,2015(12). [5]李娟.论互联网时代粉丝经济模式[J].经济纵横,2015(3). [6]林小桢.浅析粉丝经济的发展[J].时代金融,2015(1):8-9.

[7]朱松林.论跨媒体叙事中的粉丝经济[J].编辑之友,2015(2):51-54.2015.6.1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