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小侦探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粉丝经济”发展出现的问题

“粉丝经济”发展出现的问题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粉丝经济”发展出现的问题

作者:何锡婷

来源:《祖国》2018年第21期

摘要:近年内“粉丝经济”在我国网络经济增长中占据很大比重,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视线投入这一呈“井喷式”增长的经济点,采用多种手段提高盈利水平。本文以文献研究为主要方式,对当下粉丝经济出现的问题,如明星、粉丝被过度消费,文化产业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并从AI技术、互联网行业、电子商务等多角度提出应对措施。 关键词:粉丝经济 市场经济 文化产业 一、“粉丝经济”定义及特征

用台湾作家张嫱在《粉丝力量大》中的定义,“粉丝经济”是指以情绪资本为核心,以粉丝社区为营销手段增值情绪资本,并以消费者为主角、主导,从情感出发,通过企业借力,达到品牌与偶像增值情绪资本为目的的一种经济形式。从05年火爆全国的第二届超级女声选秀节目开始,这一新经济形势呈现“井喷式”发展。“《中国互联网经济趋势洞察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网络经济整体规模预计达17231.5亿,而“粉丝经济”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社会各界对这一经济增长点做出积极预测,然而在多种因素影响下,这一蓬勃发展的新经济形式,日益暴露出诸多问题。 二、现状及问题

(一)粉丝在经济上被过度消费

商家I DO 邀請明星群体代言,并利用粉丝购买力排行榜的方式显示明星的“带货”能力,促使粉丝为支持自己的偶像而狂热消费。还有MFC通过同样的方式,利用男团代言,比拼明星个人人气,使得粉丝高呼“伤不起”。此类现象众多并引发热议,在不断的情绪化消费过程中粉丝及明星均感受到经济方面的压力。

“粉丝经济”特征之一是“以资本为核心”。马克思将文化产品描述成资本主义市场中的商品,并且批判性地指出在文化产业链中生产者的主要目的是赚钱,只关心商品能否出售或消费,而商品的质量和具体特征却缺乏。当下企业只考虑利用粉丝文化、粉丝经济圈钱,必然导致粉丝在经济上被过度消费。而长此以往,粉丝在承受过多消费带来的经济压力下,会造成粉丝活力遭受打击,甚至引发“粉丝经济”的颓势。 (二)粉丝在精神上被过度消费

“粉丝经济”的另一特征,即以情绪化为核心。粉丝消费的动力及目的是满足自身与偶像的情绪增值,情绪是支撑粉丝消费、文化娱乐等行为的主导因素。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粉丝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消费。粉丝可泛指狂热忠实的追随者、坚定支持者与拥护者。如今粉丝不仅需要靠物质上的消费去支持偶像,更需要用长期稳定的精神情感去支撑这种“追逐情绪”。 在经纪公司、商家、互联网传媒行业等一味借机炒作、制造消费热点等方式刺激下,粉丝在精神上必定会出现疲态,进而直接影响粉丝经济活力。 (三)文化产业中出现的问题

在“粉丝经济”蓬勃发展的背后,一系列文化产业问题也不断浮出水面。从目前热门的“网络IP+明星”模式,可以窥探出在文娱产业中如明星天价片酬、“大IP,大制作”产品却质量低劣等问题。在文化产业市场中,存在文化产品“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发展的悖论。 阿多诺在其文化工业批判理论中提出,资本通过文化工业实行社会控制。他认为文化产业生产的是标准化和伪个性的商品,是资本主义进行意识形态控制的工具。通过此理论以及对当下“粉丝经济”的观察,可知在“文化产业+粉丝经济”模式下产生的一系列产业发展的深层问题,也会逐渐扩展至其他行业,并从意识形态上影响受众。 三、原因分析

(一)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经济模式

“粉丝经济”中文化产品的“消费属性”与粉丝的“消费主义”特征相符,“产业”的性质决定其遵循的是市场经济逻辑,为市场提供消费者需要的产品。市场经济中各行业利润水平以“数字化”赤裸裸显示企业、明星业务水平,加之网络时代信息便捷、透明,导致企业以各种手段推广产品,如强调明星“带货能力”和粉丝消费力。粉丝经济的大行其道由其功能价值属性决定,也是资本对其进行引导放大的结果。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文化产业、粉丝文化必须适应这一社会趋势,否则会自动退出竞争机制。由此推之,市场经济体制才是“粉丝经济”问题的根源。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建设更完善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市场经济体制,才能引导“粉丝经济”进一步发展。 (二)文化产业链中生产方角度

从用户管理的角度分析, 文化产业的“产业”性质决定其遵循的是市场经济逻辑。根据西方经济学理论,企业是市场的细胞和核心。而在粉丝经济中,企业直接起到了重要作用。企业为粉丝经济的发生提供资源平台,同时是引领粉丝精神的代言人。

而当下商家以资本和盈利为目的,不断且过度压榨粉丝,导致粉丝活力下降。例如2017年的综艺节目《演员的诞生》用片面剪辑的方式制造话题引发观众的热议与不满;再如现象级选秀节目《创造101》利用会员高票的形式促使粉丝消费,让粉丝在感性过后深感不适。生产方在文化产业链中通过多种方式盈利的想法不可厚非,但过度必定会引发道德上的谴责及节目文化内涵被淡化等问题,甚至影响整个文化产业出现颓势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四、引导及应对措施分析 (一)从技术层面入手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其可作用的领域将越来越广,并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互联网+人工智能” 的作用不断体现,在我国,将人工智能运用至“粉丝经济”中也有很大发展空间。

我国众多互联网巨头已纷纷将视线转向AI。例如,百度最新推出一款APP,可根据使用者的年龄来选择更适合该年龄段阅读的内容及产品;爱奇艺通过AI识别和记忆能力来配置观众喜爱的剧目和情节,从生产技术端直接提升竞争力。由此可期待,将语音识别技术、自然语言理解技术和“云计算”应用至实际消费中。

通过AI洞察粉丝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得出的用户画像,以大数据和智能算法为双引擎,强化精准定位能力,实现广告精准投放,再推荐并分配合适的产品。将生产端与消费端结合,顺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握排浪式消费需求。将安防与用户画像、分配相结合,自动调节与用户沟通的相应角色,迎合消费者口味。在业务中完整地落实形成闭环,达到提高配送效率、缓解粉丝消费经济压力、满足粉丝多样化需求、促进粉丝经济稳定发展的效果。 (二)从社交媒体角度

社交媒体平台上用户的活动推动社交平台的发展,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社交媒体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全民互动的社交环境使得信息的交流讨论更加火爆, 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讨论专区也成为产品宣传平台,同时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及时反馈给生产端,也将促进产品结构转型升级。

另外,社交媒体平台为信息资源进行了多种分类, 以便满足不同群体对信息的需求。而对信息资源进行分类,对用户进行互动范围的划分, 使得社交媒体逐渐向社交圈分类化方向发展,可以为粉丝提供更精细对口的服务,稳定粉丝情绪心态,有助于提升“粉丝经济”稳定性。例如百度贴吧,通过打造更为精细化的粉丝社区,营造更具活力的“粉丝文化”氛围,提供更加高质量的讯息,有效避免娱乐至上、低俗文化等现象出现。在缓解粉丝压力的同时,稳定其对偶像的支持情绪,从而稳定并进一步激发“粉丝经济”增长活力。 五、结语

本文通过探讨当前我国“粉丝经济”的现状及问题,简要分析了问题出现的原因。通过研究可以发现,社会网络化和市场经济激发了这一活力同时也引发了诸多问题。希望通过新技术、新角度去引领粉丝经济良性运行。而这需要企业、社会传媒、政府等共同引导协作,激发合力,促进“粉丝经济”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刘艳,李敏.粉丝经济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8,(02):40-41.

[2]李康化.粉丝消费与粉丝经济的构建[J].河南社会科学,2016,(07):77.

[3]罗艾婧.新媒体营销模式下社交媒体在粉丝经济中的作用[J].知识经济,2018,(08):66-67.

(作者单位: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