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认得行为目的,通过研究人的行为,解释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生物节律:是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他们的存在表明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
日节律:在人和动物身上都存在,它的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此外,也还有一些生理方面的节律变化。
催眠诱导:催眠师运用暗示性的语言,对受暗示性较高的个体进行诱导,使之进入催眠状态的过程。
心理促动药物:有些药物在使用后能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影响而使个体的感知觉、情绪和行为等心理活动发生变化。 感觉:人们的感官对各种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并将它们转换成神经冲动传往大脑而产生的。 感受性: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成反比例关系。阈限又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明适应:由暗处到光亮处,特别是在强光下,最初一瞬间会感到光线刺眼发眩,几乎看不清外界物体,几秒钟之后逐渐看清物体。这种对光的感受性下降的变化称为明适应。
暗适应:从亮处到暗处,人眼开始看不见周围东西,经过一段时间后才逐渐区分出物体,人眼这种感受性逐渐增高的过程叫暗适应。 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社会知觉: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某个个体或某个群体)和社会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作出推测和推断的过程,包括对人的知觉(对他人和自我的知觉)、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记忆: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感觉记忆:又称感觉寄存器或瞬时记忆,是感觉信息到达感官的第一次直接印象。
短时记忆:也称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在感觉记忆中经过编码的信息,进入短时记忆后经过进一步的加工,再从这里进入可以长久保存的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信息经过充分的加工以后,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 图式:人的各种知识经验在长时记忆中构成的一个比较稳定的心理网络结构,表示各种知识要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学习: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思维: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间接地反映。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知的高级形式。 概念:在心理学上指的是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本单元,以一个符号,就是词的形式来表现。 推理: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规律,或者从一般原理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
问题解决:问题是指尚未被人们解决的某种思维任务,问题解决即需要通过发现和取得必要的信息消除所知道的与所需要知道的之间存在的问题空间。 想象: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 创造性思维:是相对常规思维而言的,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活动是在常规思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创造性思维是人们创造、发明、想象、设计、假设出新的概念、想法与念头或者实物的心理活动。 常模: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指标,由总体测量结果的统计平均值表示。 效度:指测量的有效性,即一个测验对他所要测量的特性准确测量的程度。 信度:即可靠性,是指多次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离差智商:确定个体在相同条件的团体中的相对位置,它实际上是将个体的成绩和同年龄组被试的平均成绩比较而得出的相对分数。
智商:心理年龄与实足年龄的比例,为避免小数,将商数乘以100%。
比率智商:智商由于是用智力年龄除以实足年龄而求得的,因此可称为比率智商。
动机: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需要: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它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需要一旦产生,就成为一种刺激,人们的行为就是在这种刺激下产生的。
诱因: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诱因作为一种外在的刺激物,能够吸引有机体的活动方向,有助于他寻求需要的满足。 交往动机:指个体愿意归属于某一团体,喜欢与人交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支持、合作与赞赏。交往动机是个体愿与他人接近、合作、互惠并发展友谊的内在需要。
成就动机: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会努力去克服困难,金利达成目标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 情绪: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当人们处于某种心境时,会以同样的情绪体验看待周围事物。
激情: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的情绪体验。在这样的激情状态下,人的外部行为表现比较明显,生理的唤醒程度也较高,因而很容易失去理智。
应激:是指在意外的紧急状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当人面临危险或突发事件时,人的身心会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引发一系列生理反应。应激状态不能持续过久,若长时间处于应激状态,可能导致适应性疾病的发生。
道德感: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标准,对人的思想、行为作出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理智感:是在认知活动中,人们认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 美感: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它是人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一种美的体验。美感的产生受思想内容及个人审美的制约。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人格特质:特质是个体有别于他人的基本特征,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人格的测量单位。 认知方式:人们在对事物、现象或人进行认识的过程中,个人所偏爱使用的加工信息的方式,也叫认知风格。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性所制约。
性格: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不像气质那样具有天赋性,没有好坏之分,性格
是后天在社会坏境中逐渐形成的,是人的最核心的人格差异,受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性格具有好坏之分,体现了一定的阶级性与道德性,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显示在他们的行为举止中。 投射测验:以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人格理论为依据,强调人的行为时有无意识的内驱力所推动。这些内驱力受到压抑,不为人们觉察,但却影响着人们的行为,给北市一些模棱两可的问题,那么他的无意识欲望有可能通过这些问题投射出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