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小侦探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当代戏剧史名词解释

当代戏剧史名词解释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当代戏剧史名词解释

1元杂剧

或称“元曲”、“北杂剧”,元代用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申国北方,是在宋杂剧和金院本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宋金以来的音乐、说唱、歌舞等艺术成分发展而成。元杂剧先在中国北方流行,到元灭南宋(1279)以后,又逐渐流行到申国南方。元代后期,元杂剧渐趋衰落,继宋元南戏发展起来的明代传奇,代之而起。元杂剧的形成,是申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它的表演艺术,除直接继承宋杂剧、金院本外,还融合了话本、诸宫调、舞蹈、武技、傀儡、皮影等其它艺术,形成为一种有说有唱、载歌载舞的表演艺术。

2.元杂剧的折、楔子

元杂剧每本四折演唱四套宫调不同的曲子,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千曲牌组成套曲,必要时另加“楔子”。楔子原杂剧四折以外所增加的独立段落。篇幅短小。一般放在剧首,有时也用在两折之间,衔接剧情,类似现代戏曲中的过场戏。

3.元杂剧的宾白、科范

宾白:两人相说曰宾,一人自说曰白科范:元杂剧科范是剧本规定的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

4.南戏:南戏,又称“戏文”,是宋、元时南曲演唱的戏曲,因最初产生于浙江温州地区,故也叫温州杂剧。一般认为,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之一。

5.散曲:是一种同音乐结合的长短句歌同,经过长期酝酿,到宋金时期又吸收了一些民间流行的曲词和少数民族的乐曲,于是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金元时在北方流行,故散曲又称北曲。它包括小令、套数两种主要形式。

6.小令:曲以地域分,有南曲、北曲;以作用分,有散曲、剧曲。散曲无科白,剧曲有科白。所谓科白,即动作和宾白。散曲又大别为散套和小令。散套联合同宫调或管色相同之曲而成、首尾一韵;小令大多数为只曲,每首各自为韵。小令有以下四种:一、寻常小令二、摘调小令三、带过曲四、集曲

7.套数: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8.“带过曲”元曲制作中,用两三个同一宫调的小令联缀在一起以表达一个共同的内容,这种格式称为“带过曲”。带过曲是同一宫调的曲牌带过另一个曲牌,如乔吉的《雁儿落带过德胜令•忆别》:“殷勤红叶诗,冷淡黄花市。清水天水笺,白雁云烟字。(以上《雁儿落》)游子去何之,无处寄新词。酒醒灯昏夜,窗寒梦觉时。寻思,谈笑十年事。嗟咨,风流两鬓丝。(以上《德胜令》)”带过曲的作用主要是补充词意表达上的不足。带过曲往往形成习惯性的兼带关系。某一曲牌常带某一曲牌,它们一般押同一个韵部的字。带过曲与重头或么篇不同,后者是同一曲牌的重复。带过曲之间通常

空一格。常见的带过曲有:正宫《脱布衫带小梁州》南吕《骂玉郎带感皇恩》或《采茶歌》,双调《水仙子带折桂令》,双调《雁儿落带德胜令》,双调《楚天遥带清江引》,中吕《快活三带朝天子》,中吕《喜春来带普天乐》,中吕《齐天乐带红衫儿》等。

9.北曲称为北曲,又是为了与南宋以来流行于南方的南曲相区别。北曲又分为戏曲(或称

剧曲)与散曲两种。 10.南北合套

北合套:曲有南北之分。南曲用五音阶,用韵以南方(主要为江浙一带)语音为标准,有平上去入四声,宋元南戏和明清传奇都以南曲为主。北曲用七音阶、无入声,用韵以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为准。元杂剧主要用北曲。南北曲曲牌不同。元散曲一般指北曲,也有作南曲的。这里选入一组南北曲合套,聊备一格。

11.《录鬼簿》

中国戏曲史料专著。元代钟嗣成撰。二卷。初稿完成于元至顺元年(1330),元统二年(1334)后和至正五年(1345)又作了两次修订,收元杂剧与散曲作家152人,杂剧作品400多种,是现存元人记述元杂剧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