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江苏省扬州市邵樊片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江苏省扬州市邵樊片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邵樊片八年级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2018.5 (总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运用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

A. 秀颀(qí) 枯瘠(jí) 伶(lín)仃 潜(qián)滋暗长 ....B. 逮捕(dǎi) 摒(bìng)弃 得逞 (chěng) 无边无垠(yín) ....C. 热忱(chén ) 狭隘(ài) 带挈(qÌ) 气喘吁吁(xū) .....D. 阔绰(chuò) 伫(zhù)立 分泌( mÌ) 扣人心弦(xián)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A.伶(líng)仃;B. 逮捕(dài);C.带挈(qiè)。 2. 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的人蒙混过关。 A. 为了让真正的人才脱颖而出,人事部门在招聘干部考试时严格把关,以防一些身无长物....的。 B. 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

的精神令人敬佩。 C. 他志存高远,有着远大的志向和目标,有极强的创新能力,其见异思迁....。 D. 同学聚会时,他迟到了整整两个小时,让他的老朋友们觉得相见恨晚....【答案】B

【解析】A.“身无长物”指除自身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贫穷。不合语境;C.“见异思迁”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含贬义,不合语境;D.“相见恨晚”形容一见如故,意气极其相投。不合语境;B.“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符合语境。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3.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1

A. 董卿每天坚持阅读,“腹有诗书气自华”,她流畅的表达,她美丽的形象,深深地映照在观众的眼中。 B. 参展企业代表和与会的外宾就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等问题广泛地进行了交流。 C. 由于合理的体能训练,使他的体重在两个月内减掉了二十多斤。 D. 那些成绩优秀的同学,大多善于及时发现和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答案】D

【解析】考查对句子语病的辨析。A项搭配不当,“表达”不能“映照”;B项词语顺序颠倒,“广泛”应在“交流”之前;C项缺主语,去掉“由于”或“使”。 4.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论语>八则》选自《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解说:这个句子的标点使用正确。

B. 繁花嫩叶 流水潺潺 爱好文学 赞叹不已 解说:这四个短语的结构类型相同

C. 这些至今散发着历史光芒的文化积淀,仍在默默地向人们诉说着这座城市的过去。 解说:这句话的主干是“人们诉说着过去”。

D. 夕阳在乌云笼罩下,神色黯淡地落下山去,像末日的英雄退出了历史舞台。 解说:这句话只有比喻的修辞手法。 【答案】A

【解析】B项繁花嫩叶——并列短语,爱好文学——动宾短语;C项这句话的主干是“文化积淀诉说着过去”;D项这句话还有拟人的修辞手法。 5. 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 《范进中举》选自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章回体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小说运用夸张和对比的手法,通过范进中举发疯以及中举前后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不仅尖锐的讽刺了用功名利禄扭曲了读书人心灵的科举制度,而且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整个封建社会。

B. 鲁迅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孔乙己》选自《朝花夕拾》,体裁是小说,是鲁迅的第二篇白话文小说。

C. 《海燕》这篇散文诗的作者是苏联作家高尔基。它通过对暴风雨到来之前的大海景象的描写和对海燕战斗英姿的刻画,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

D. 《变色龙》选自《契诃夫短篇小说选》,作者契诃夫,俄国作家。小说塑造了一个趋炎附势、见风使舵、

2

欺下媚上的沙皇走狗的艺术典型,“变色龙”已经成为善于变化和伪装的代名词。 【答案】B

6. 根据拼音写汉字。

怎么能不喜欢出发呢?没见过大山的(wēi)峨,真是遗憾;见了大山没见过大海的浩(hàn),仍然是遗憾;见了大海没见过大漠的广(mào),依旧遗憾;见过大漠没见过森林的神秘,还是遗憾。世界上有不绝的风景,我们有不受羁(bàn)的心灵。

【答案】巍 瀚 袤 绊

7. 默写。

(1)夕阳西下,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险躁则不能治性。 (3)我报路长嗟日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7)俗子胸襟谁识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古代诗人常常借酒言事抒怀。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词句中,借写守边将士饮酒来表现他们因远离家乡和功业未立而生发的惆怅之情。

3

【答案】 (1). 断肠人在天涯 (2). 淫慢则不能励精 (3). 学诗谩有惊人句 (4). 无案牍之劳形 (5).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6). 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7). 英雄末路当磨折 (8). 浊酒一杯家万里, (9). 燕然未勒归无计

【解析】这是考查学生默写古诗文的能力。传统的记忆型默写题,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而理解性默写则摒弃了死记硬背,要求考生通过反复诵读,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文意,难度要大一些。注意易错字的书写:涯、淫、牍、廪。

点睛:古诗文的背诵、默写。能熟练的背诵并准确的默写,不出现错别字。对于一些理解性的背诵默写的诗句要理解原句,还要知道句子的象征意义,延伸意义,知道用于哪种意境之中。 8. 语文综合实践

(1)杨志为押运生辰纲”作了哪些准备?(请分点叙述杨志的做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众猎户都拿了挠钩枪棒,跟着他,再上岭来。远远望见窝边果然杀死两个小虎,一个在窝内,一个在外面;一只母大虫死在山岩边,一只雄虎死在泗州大圣庙前。”句中的“他”是《水浒传》中的谁?请再另外..写出一个跟“他”有关的其他情节。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记者进行了现场采访,持赞成观点的占多数,但也有少量担忧的声音。请从赞成者与担忧者的角度,分别列出两点理由。(每点理由不超过10个字) 赞成理由: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担忧理由: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①乔装改扮,将生辰纲押送伪装成商人运货; (2). ②亲自挑选士兵,取得领导权。 (3). ③白天赶路,早晚休息,避开行人稀少之时 (4). (2)李逵 (5). 江州劫法场(黑旋风斗浪里白条、真假李逵等) (6). (3)赞成理由:①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②培养学生阅读、表达能力。 担忧理由:①活动似乎跟考试无关。②会占用一些学习时间。

【解析】(1)本题考查文学及名著一般考查经典篇目的出处及重要作家的资料和作品有关内容。解答这类题目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这些篇目做一个系统的梳理,可按朝代和国籍编序,列出每一篇目的出处、作者、文章内容要点以及相关的资料等。这里学生应根据《智取生辰纲》的内容来分条解答。(2)此片段写的是《沂岭杀四虎》,“他”是《水浒》中的李逵。(3)围绕赞成者

4

与担忧者的角度来拟写,赞成可以从阅读名著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以及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等来拟写,担忧可以从阅读名著会占用一定的时间,分散学生学习精力等来拟写。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面小题。

渡湘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唐中宗时作者从长安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这首诗写于当时流放途中。 9. 品析第三句中的“窜”字的妙处。

10.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9. “窜”字准确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被流放途中狼狈的处境和内心的悲苦之情。

10. 对比或衬托(反衬,以乐写哀)。第一、二句通过今与昔,哀与乐的对比,用往昔对照今日,用游乐对照边愁;第三、四句,用南与北、人与物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因被流放而感到苦闷的心情,也表达了对长安的思念之情 【解析】

9. 试题分析:所谓“炼字”,指某一字在写景表意上有独特的效果,这类字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往往用“以动写静”和“比喻拟人”等方法,来突出景物的奇特之处,表达作者情感。“窜”字准确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被流放途中狼狈的处境和内心的悲苦之情。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0. 试题分析:古诗中的表现手法都常见就是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此外还在引用典故、烘托和反衬等,了解这些根据诗句内容判断。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尝君养士

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食客

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④等。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客去,孟尝君已使使存问⑤,遗其亲戚。

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⑥。

5

士以此多归孟尝君。孟尝君客无所择,皆善遇之。人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

---《史记·孟尝君列传》

【注释】:①孟尝君:姓田,名文,战国时齐国贵族,封于薛。②舍业:舍弃家业。③食客:古代寄食于贵族并为他们服务的门客。④文:指田文,即孟尝君。⑤存问:慰问⑥刭:jǐng,割脖子。 1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________) (2)腰白玉之环(________) ..(3)遗其亲戚(________) (4)辍食辞去(________) ..12. 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而屏风后常有侍史 执策而临之 ..B. 以饭不等 不以千里称也 ..C. 遗其亲戚 其真无马邪 ..D. 以故倾天下之士 于厅事之东北角 ..1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2)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3)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

14. 孟尝君为什么能赢得门客的倾慕和归附?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答案】11. (1). 夹杂; (2). 挂在腰上; (3). 赠送 (4). 停止 12. D

13. (1)所有在座的客人没有不伸脖子,斜眼偷看,微微笑,暗自惊叹,认为这十分奇妙的。(2)我求学时的勤恳艰辛情况大体如此。(3)孟尝君马上站起来,亲自端着自己的饭食与他的相比。那个门客惭愧得无地自容,就以刎颈自杀表示谢罪。

14. (1)舍弃家业给门客的优厚待遇(2)对待门客不论贵贱,一律同等对待。(3)善待门客家人(了解门客家庭情况,派人慰问他们的父母)。 【解析】译文:

孟尝君在薛邑,招揽各诸侯国的宾客以及犯罪逃亡的人,很多人归附了孟尝君。孟尝君宁肯舍弃家业也给他们丰厚的待遇,因此使天下的贤士无不倾心向往。他的食客有几千人,待遇不分贵贱一律与田文相同。孟尝君每当接待宾客,与宾客坐着谈话时,总是在屏风后安排侍史,让他记录孟尝君与宾客的谈话内容,记载所问宾客亲戚的住处。宾客刚刚离开,孟尝君就已派使者到宾客亲戚家里抚慰问候,献上礼物。

有一次,孟尝君招待宾客吃晚饭,有个人遮住了灯亮,那个宾客很恼火,认为饭食的质量肯定不相等,

6

放下碗筷就要辞别而去。孟尝君马上站起来,亲自端着自己的饭食与他的相比,那个宾客惭愧得无地自容,就以刎颈自杀表示谢罪。贤士们因此有很多人都情愿归附孟尝君。孟尝君对于来到门下的宾客都热情接纳,不挑拣,无亲疏,一律给予优厚的待遇。所以宾客人人都认为孟尝君与自己亲近。

11. 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注意一词多义,间:夹杂。

12. A.而:总是/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B.以:认为/按照;C.其:指示代词,他/难道;D.之:都是助词,的。

13.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1)句下坐:通“座”,座位,这里指座位上的人。(2)句盖:发语词,大概。(3)句刭:割颈。这些字词的翻译。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14. 解答此题,要理解文章的大致意思,抓住文中的关键句子“孟尝君舍业厚遇之”“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孟尝君已使使存问,献遗其亲戚”“孟尝君客无所择,皆善遇之”来分条概括即可。 (三)阅读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生命是棵长满可能的树

刘根生

①研究者观察花样滑冰运动员训练发现,相同情况下,普通运动员喜欢练习已掌握动作,顶尖运动员更喜欢练习未掌握动作。是停留在“舒适区”巩固技能,还是在困难中超越自我?选择,影响着结局。生命犹如一棵长满可能的树:走出舒适区,挑战“不可能”,人生才能抵达更高的境界。

②走出舒适区,必须勇于“再出发”。时年花甲的王泽山院士放下过往成就的包袱,苦苦实验二十载,解决了火炸药领域世界性难题,第三次走上国家科技奖领奖台;周有光50岁前是经济学教授,50岁后主持拟定我国《汉语拼音方案》,100岁还不肯“逸我以老”,出版了多部著作。不为已有功名所累,变顶点为新起点,生命之树自然会挂满累累果实。

7

③走出舒适区,意味着敢于“求极限”。模拟太空失重条件训练,航天员若感到身体不适,可随时按下警报器终止,但中国航天员从未发出过警报。在模拟失重的水槽里,景海鹏一泡就是三四个小时,吃饭时连筷子都拿不动。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使人痛苦者,往往蕴藏着促人强大的因子。

④走出舒适区,有时候需要“讨苦吃”。杨善洲说,如果说共产党人有职业病,这个病就是自讨苦吃。从云南保山地委书记位置上卸任后,他毅然扎进大亮山植树造林,把荒山秃岭变成了绿洲;广东湛江市政协原主席陈光保离休后,荷着锄头进山开荒,造福一方百姓。这般自讨苦吃,体现了心念苍生、以苦为乐,更以实绩彰显了行动的力量。

⑤哲人有言,有些人过了30岁就“死”了,因为之后的岁月里全在模仿自己,机械地重复习惯之事。模仿自己,就是待在舒适区的惯性使然。比如用新瓶装旧酒,反复显摆曾经的成果,如同照了相洗了很多张照片,底片却还是一张;比如习惯于守成、放弃了创新,在踟蹰不前中被他人超越;比如陷入工作怪圈,忙忙碌碌装样子,有难度的不愿干,没有先例的不敢干。不日新者必日退,模仿自己,难免会在舒适中“过早地死亡”。

⑥非洲有种蝙蝠,能把毛驴杀死。开始时,它会用舌尖轻轻地舔舐毛驴脚踝,接着再咬个小口吸血,毛驴浑然不觉;一只只蝙蝠接力,毛驴终于轰然倒地。安逸享乐,会让人停留于表面的舒适区。这种舒适背后,隐藏着致命的陷阱。摒弃守成心态、抵制“舒适”吞噬,一个人才能在进取中不断赢得新优势,内心也方有长久的安宁。

⑦一个人之所以伟大,首先是因为他的目标伟大。高远的目标,寄托着理想和信仰,能激励精神、催人奋进。高原之上有高峰,目标远大者从不满足于某个特定高度,他们常常自觉选择离开舒适区,艰难踏上新征程。面对生命这颗长满可能性的大树,只要肯努力,向上向善总有无限的拓展空间。

(选自《人民日报》2017﹣04﹣18,有删改)

15. 从全文来看,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16. 文章开头作者从“研究者观察花样滑冰运动员训练发现”写起,好在哪里? 17. 说说第⑥自然段画线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18. 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答案】15. 生命犹如一棵长满可能的树:走出舒适区,挑战“不可能”,有高远的目标,人生才能抵达更高的境界。

16. 引出文章论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作为论据论证中心论点。

17. 举例论证,列举非洲某种蝙蝠咬杀毛驴的事例,具体论证“安逸享乐,会让人停留于表面的舒适区。这

8

种舒适背后,隐藏着致命的陷阱”,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18. 首先提出分论点;然后用航天员训练的事例进行证明;再引用孟子的话加以强调;最后得出“求极限”虽使人痛苦,却促人强大的结论。 【解析】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提取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学生明确论点的要求应满足三点:作者的观点、明确的判断、完整的句子。作者的主要观点可提取第1段末的“走出舒适区、挑战不可能,人生才能抵达更高的境界”一句作为答案。

16. 试题分析:考查开头事例的作用。文章由普通运动员和顶尖运动员喜欢训练的动作不同,这一现象,引出并证明论点“走出舒适区,挑战‘不可能’,有高远的目标,人生才能抵达更高的境界”。由事例写起,也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注意,只要是议论文中的事实或道理材料,都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选取这些材料的目的就是用来证明论点的。即使用在开头,也不例外。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要掌握常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为论点服务的作用。“非洲有种蝙蝠,能把毛驴杀死。开始时……”明显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有力证明了下文的观点句。在答作用时一定要找到文段中的观点句或中心论点。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文章的论证思路,解答此类题型,需要结合文章内容,分清楚层次结构,然后概括层次内容,最后可用标志性术语组织语言即可。首先提出分论点,然后举事例证明,再引用名言强调,最后得出结论。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点睛: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抓住点明结构思路的语言标志。考生要学会抓住关键词句(语言标志)和段落准确提取和归纳答题信息。议论文的文体特征鲜明,语言表达规范,因而在表达上呈现一定的规律。如设问句表开启下文,展开深层论述,“无独有偶”表顺承;“再说”表推进;“诚然”表转入相反方面论证;“总之”表分总归纳;“同样”表类比推理等。 (四)阅读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世界那么大,我想带您去看看

麦子

①母亲今年60多岁,本就不瘦的她这些年像吹了气一样地愈加胖起来。由于胖,她婉言谢绝我让她入住大城市的邀请,固执地留守在老家,上午遛遛弯,下午打会儿小麻将,每月靠着不多的养老金,自娱自乐,怡然自得。

9

②那日,我带女儿旅游回来,照例给母亲打电话,像过去那样不厌其烦地描述所到之处的风景和趣闻。母亲一向爱听这些,边听还边好奇地问:上海真的繁华热闹吗?南方的春天跟北方一样吗?故宫里还有宫女吗?草原上有狼吗?她的问题稀奇古怪,总让我的小女儿忍俊不禁跟我吐槽,“妈妈,姥姥真土。”

③我见过母亲年轻时候的照片,乌黑的长辫子、闪亮的大眼睛、唇红齿白、衣着时尚,一点儿都不土。 ④记得我小时候,家里很穷,没有闲钱更没有闲心旅行,对外面世界的所有印象都来自电视和书籍,向往埃及金字塔、北京长城、草原、大海……那时的心里住了一个“三毛”,妄想有一天也能走遍千山万水。

⑤母亲的心很大,即使经济困顿,即使跟父亲经常有吵不完的架,但是她仍旧对未来有热切的盼望,偶有闲暇总是跟我说,“外面的世界大着呢,妈是没有机会了,希望你能有一天走出去,带着妈的眼睛啊好好看看。”说这些时,母亲的眼神悠远。

⑥终于,我借着知识给予的力量,考上了大学,像小鸟一样飞出了老家,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风景,过上了自己想过的生活。但是母亲却像个被故乡囚禁的犯人,一日日苍老下去。偶尔跟她提出想要带她去旅行,她态度坚决地摇头,嘴里还嘟囔着,“不去不去,那得花多少钱啊。”看着我失望,她还不忘安慰说,“妈知道你孝顺,不是钱的问题,是妈年纪大了,又胖,实在不想动了。”

⑦有一次带孩子旅行,见到同行的朋友竟然带着年迈的父母,我无比羡慕地说,“你真幸福啊,还能说动他们,我爸妈死活不来。”她欲言又止,随后才偷偷告诉我,“全天下的父母啊都是怕给孩子增加负担。这次肯来,是因为我说老年人免费,这才给哄来的。”

⑧瞬间,我心有所动。

⑨那年5月,我便有预谋地把母亲接到家中小住。一日,假装无意说,“有个免费旅行活动,你去不去?”母亲眼前一亮,“不花钱的当然去。”然后眼神又黯淡下去,“谁那么好,让免费去啊?”我一本正经地说,“这不母亲节快到了嘛,人家搞活动呢。你不去我让别人去了啊。”母亲这才笑开了,“去,去。”

⑩我揶揄她,“您不是说不爱旅行吗?”母亲羞赧地笑,父亲在旁边搭讪,“那是因为她怕你花钱。真正不爱出门的是我,当初不是我拦着,她现在还指不定在哪里疯呢。”

⑪那是我生平第一次带着母亲旅行。到哪里,她都紧紧牵着我的手,恐怕自己走丢了。我也第一次像照顾孩子一样照顾她的衣食住行,看着她第一次坐飞机的忐忑不安,看她像个孩子一样痴迷地看海,看她欢笑着赤脚走在沙滩上,看她吃着那些普通的团餐还赞不绝口,心里欢喜雀跃。

⑫最后一晚,临睡前,她眼睛红红地跟我说,“怎么感觉这几天就像做梦一样,从小我就想看看大海,一晃这么多年了。还是有个闺女好啊,替妈把这梦给圆了。”

10

⑬我鼻子一酸,我其实早就应该想各种办法带她出来看看,比起我走过的山长水阔,海边算什么?我到过的任何地方都比她的梦想更辽远。

⑭还没等再次出发,她却病倒了。病榻之上,我鼓励她说,“您不是还想去草原吗,还想看看长城看看毛主席的遗像吗?您坐了飞机,还没坐过轮船。我刚成为上次那个旅行社的VIP会员,能参加很多优惠活动,只要好起来,咱们年年都能去旅游。”

⑮母亲微笑着摇摇头,絮絮叨叨跟我说起了我的不易。在母亲的眼里,往上倒三辈儿,我的亲人们一辈子都没出过小城镇,而如今我一个人在大城市打拼,工作不是过去的铁饭碗,女儿琴棋书画都要学,还背着重重的房贷,经济负担太重了,她实在不忍心我在她身上浪费一分钱。

⑯看我边听边哭成泪人,母亲的眼眶也红了,用温热的手轻轻拍着我的手,“别替妈打算了。妈年纪大了,走不动了。你的眼就是妈的眼,你到的地方,妈就到了;你看到了,妈也就看到了。”

⑰我反将那只苍老粗糙的手紧紧握在手里,流着泪倔强地像是对她说也像是对自己说,“不,我到了跟您到了不一样,我看到了跟您看到了也不一样。世界这么大,我看到了,也想带您去看看。”母亲忙不迭地答应,在泪水中笑成一朵好看的菊花。

⑱虽然她年纪大了,腿脚不灵便了,我不能带她爬最高的山,走最远的路,做最刺激的运动,但我却可以携着她,用她喜欢的方式,抵达她想要达到的地方,看到她穷其一生渴望看到的风景。 19. 选文第⑦段用了怎样的叙述顺序?有何作用? 20. 结合语境,按要求完成下面题目。 (1)从修辞的角度,品析第⑥段画线的句子。 但是母亲却像个被故乡囚禁的犯人,一日日苍老下去。

(2)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说说第⑤和⑯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外面的世界大着呢,妈是没有机会了,希望你能有一天走出去,带着妈的眼睛啊好好看看。”

“别替妈打算了。妈年纪大了,走不动了。你的眼就是妈的眼,你到的地方,妈就到了;你看到了,妈也就看到了。”

21. 仔细阅读第⑨段,完成下表。 母亲神态 母亲眼前一亮 (1)_______ 母亲心理 为能够免费旅行而感到欣喜 (2)______

11

母亲这才笑开

(3)_______ 22.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柴米油盐半辈子,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2014年春晚的一首《时间都去哪了》感动了无数的观众,请你联系本文内容或自身生活经历谈谈自己的感悟。(不少于80字)

【答案】19. 插叙。 叙述了朋友用善意的谎言成功骗得父母外出看看的故事,为下文“我”效仿朋友的做法第一次带母亲旅行的情节作铺垫,也拓展了文章的主题,“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对子女的爱都是一样的无私。

20. (1)将日渐苍老的母亲说成“被故乡囚禁的犯人”,形象地展现了母亲一辈子被困在故乡,为她难以走出去看看世界而遗憾。

(2)语言描写,均是写母亲希望能够通过我的眼睛替她看看世界,结构上前后呼应,表达了母亲年轻时因没有条件、年老了因没有健康的身体旅游的遗憾以及对子女的鼓励、体贴、关爱之情。

21. (1). 眼神又暗淡下去 (2). 猜到可能是女儿骗自己而感到失落 (3). 确定是免费旅游而兴奋不已。

22. 能够有自己的观点,要结合文章内容或自己经历,语言表达要流畅,不要求答案统一,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9. 叙述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五种。第⑦段写有一次带孩子旅行,明显是插叙,叙述了朋友用善意的谎言成功骗得父母外出看看的故事,引发为“我”效仿朋友的做法第一次带母亲旅行的情节,也拓展了文章的主题,“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对子女的爱都是一样的无私。

80

12

20. 结合语境,对句子进行赏析是重要的考点之一。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1)修辞的角度,将日渐苍老的母亲说成“被故乡囚禁的犯人”,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母亲一辈子被困在故乡,为她难以走出去看看世界而遗憾。(2)人物描写角度,这两句是对母亲的语言描写,均是写母亲希望能够通过我的眼睛替她看看世界,结构上前后呼应,表达了母亲年轻时因没有条件、年老了因没有健康的身体旅游的遗憾以及对子女的鼓励、体贴、关爱之情。

21. 根据题干要求从第⑨段找出描写母亲神态和心理的句子,完善表格即可。“母亲眼前一亮,然后眼神又黯淡下去,母亲这才笑开了。

22. 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能够有自己的观点,要结合文章内容或自己经历,语言表达要流畅,言之成理即可。 三、作文

23.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我们总是在羡慕别人,而对自己所拥有的却常常视而不见。冬日的暖阳,怒放的花朵,亲朋的问候,动人的文章,甚至是一个小小的善举,一个温暖的眼神……只要用心感受,你会恍然发现:原来,我也拥有! 请以“原来我也拥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情真挚,不得抄袭。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4)书写3分,请认真书写。 【答案】原来我也拥有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原以为自己拥有的极少,但现在仔细想想,我拥有挺多的;再仔细想想,我竟然拥有这么多!

我们班同学大多都比我家富有。每次看见他们穿着五六百块,甚至更贵的“耐克”、“安踏”、“詹姆斯十代”,“十一代”这些名牌球鞋时,我都会心生嫉妒:为什么我拥有这么少?每当他们讨论这块手表几百块,那款手机几千元时,我也会这么想。但我又想到,我能拥有他们没有的东西。富的同学家长多是做大生意的,肯定很忙,陪儿女的时间一定很少,有的只是留给孩子钱,让孩子自己生活,或者跟着爷爷、奶奶生活。我就不同了,我家是做小生意的,我白天在学校学习,晚上回家,每次都能看到父母坐在

13

沙发上等我回来。我还总能看到他们给我留的饭菜,虽然父母知道我在学校已经吃过饭了。我拥有的这份幸福和亲情,是那些同学不易拥有的。

看似“富二代”有很多朋友,整天都会有不少人围绕着他们转,但这些“友谊”大多是建立在“钱”上的。这些友谊大多是不真实的,不会有人为你两肋插刀,说不定还会有人在你背后插你两刀。我不一样,在我身上无利可图,愿意跟我交朋友的,我相信都是真正的好朋友,这种友谊是建立在“真诚”之上的。

我还拥有很多,就那星期日下午返校这件事来说吧,我感觉我依然很幸福——每次都是老爸乐呵呵载我到学校大门口,他从没有一点厌烦。我班的其他同学就比不上我了,他们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坐校车来的,原因就是父母忙,或者父母懒。哈哈哈哈!

原来我也拥有这么多!

【解析】“原来我也拥有”是一篇命题作文,审题的着眼点放在“也”上,表面看起来,我是被生活遗忘的人,即所谓一无所有”,实际上,只要你认真去体会,你就会成为生活的主角。所以选材时也要突出这一问题。此类题可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先略写一些生活小片断,来说明自己以为被别人(家人、同学、老师)所不重视,被“忽略”了,似乎他们并不在意自己,并不关心自己,自己不“拥有爱”,以此为铺垫。然后再重点写一件事,通过这件事,自己发现身边的人都在关心着自己,自己在他们心中很重要,而以前是自己的误解或不善于感知别人的内心。当发现自己“原来我也拥有”,把心情的愉悦充分地描写出来,然后在文尾提升文意,自己没有被忽略,“原来我也拥有”,“我”应该懂得爱,珍惜“拥有”。

点睛:命题作文,首先要分析题目的中心。然后分析修饰限定的词语。最后结合自己的生活成长经历去立意行文。注意要有创新意识;课下多积累写作素材;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的合理运用。

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