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元宵节的习俗
【篇一:浅谈客家传统风俗】
浅谈客家传统风俗
内容摘要:
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分支族群,自西晋永嘉之乱开始,中原汉族居民大举南迁,抵达粤赣闽三地交界处,与当地土著居民杂处,互通婚姻,经过千年的发展演化最终形成现在相对稳定的客家民系。千年的发展不仅形成独特的方言,建筑形式,同时也形成独特的风俗习惯。
关键字:客家、风俗习惯、岁时习俗、婚姻习俗、丧葬祭祀习俗
正文:
汉民族历史悠久,其风俗习惯同样源远流长。客家,作为汉民族民系之一,即是已客居他方千年之久,并受土著居民的影响,吸收和融汇了东越后裔的习俗,但其基本面貌一直保持着汉唐时中原汉族的特色,如客家人也像汉族其他民系一样,视春节,端午,中秋为三大节日,春节吃年饭,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但毕竟深受粤赣闽地区土著文化的影响,客家也形成其特有的风俗习惯。
客家的风俗习惯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岁时习俗、婚姻习俗、生育寿辰喜庆习俗和丧葬祭祀习俗。
一、岁时习俗
客家人的岁时习俗的形成内容,大致包括:全国性的传统信仰,地方性神明和杂神的崇拜,以及传统的岁时习俗,并常受时间及空间的影响而有所差异。
① 入年界。客家人对农历新年极为看重,人们自农历九、十月开始晒番薯片,准备过年;冬至一到,开始蒸酒;十二月廿五入年界开始,家家户户要择定吉日在屋内扫尘、打扫卫生、清洗厨桌板凳,洗晒被褥蚊帐,并制作一些年货,如蒸糖糕、做米果、杀鸡、做豆腐、宰鸡等欢欢喜喜地迎接新年的到来。
② 除夕。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是过年气氛最为热烈、最为欢乐愉快的一日,家家户户挂彩灯、贴门神、贴对联,以示来年的丰收吉祥。早上起来,先陈设供桌,布置香案,摆起鸡、鱼、肉、果品等拜菩萨、敬神,然后在各家厅堂挂起祖宗画像,敬奉祖先;(这种“神灵供奉”和“祖先崇拜”的行为,已经深入每一个客家人的心理,逢年过节都会进行,在福建和田镇,还有广东的兴宁市可以说是香火不断。)上午,要在大门门口贴上鲜红的春联,挂上大红的灯笼,并在房间、谷仓、家具、床铺、家禽牲畜圈以及水缸边,贴上写有“人寿年丰”、
“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吉祥语言的红纸条,即所谓的“利市”,叫做“封岁”,也叫“上红”;下午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干干净净过年,也就是所说的“天光过新年,恭喜添福庆”。
③ 春节。百岁年为首。春节是全国最为隆重,最为欢乐的节日,客家更不在话下,那年味浓浓,亲情浓浓的习俗更是别有一番韵味。客家俗语道:“年到初一二,家家打斗叙。年到初三四,人客来来去。年到初五六,有酒又无肉。年到初七八,家家捧粥钵。年到初十边,依旧同先般。年到十五六,食了余剩肉,耕个耕,读个读。”
正月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因为这一天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古人又称之为“三朝”。初二起,人们开始走亲访友,互相拜年。一般拜年者不能空手,要带糕饼糖果之类,给长辈要带红糖,拜年者回归时,主家要会送同等价值的礼品,也就是所说的“礼尚往来”。一直到正月十五,吃、喝、玩、乐,各地游乐活动不断,最具代表性的活动比如舞龙,舞狮,还有就是在江西的崇义县上堡乡流传下来的古俗--舞春牛。总之春节期间鞭炮不息,笑声不断,探亲访友,十分热闹。
④ 元宵。农历的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上元天宫赐福日”、“寿年”,是春节中活动最为精彩,最为热闹,也是最让人难以忘怀的闹花灯佳节。不管城市还是乡村,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灯火辉煌,到处点缀着多姿多彩、造型独特、内容新颖的花灯:龙灯、走马灯、龙凤呈祥灯、麒麟送子灯、吉祥如意灯......不但有赏不完的花灯,还有热闹欢腾的舞龙灯、舞狮子、踩高跷、跑旱船等各种大型活动,在广东梅州丰顺县的埔寨镇,更有十余清乾隆六年的元宵“烧火龙”习俗。总之,元宵的客家美不胜收。
⑤ 端午。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备三牲祭祀祖公,家家用菖蒲、艾叶、葛藤挂在大门两边,又饮雄黄酒,制香包(雄黄袋)借以驱邪避异。同时,各家各户会裹粽子,而住在河滨的还会进行龙舟竞渡的活动,以庆祝端午。
⑥ 中秋。这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客家地区,都把中秋节当做亲人团圆的日子,故又叫做“团圆节”。到那天,家家户户买月饼、柚、柿、花生等果蔬,还要作炸“芋丸”这种客家特有的食品。明月初升,便在院内或者户外摆出香案“接月华”,然后边赏月边品茶边共叙天伦之乐。然后,妇女小孩就去“伏祝岗姊”、“请桌神”、“请笠嫲哥”,更有不少青年男女在野外唱山歌。
⑦ 重阳。九九重阳,客家地区历来对这个节日并不特别的看着。可能是由于重阳夹杂中秋
和农忙之间。但只要条件允许,吃一顿狗肉则最好的,客家谚语有云:“重阳狗袛,冬至鸡”,象征着“九九长”的寓意。而放风筝,登高野游这种习俗,在广东兴宁较为盛行。
进入农历九月份以后,客家人有开始为春节做准备了,客家人又进入新的一次节日习俗的轮回,虽然每年都过,当节日习俗所孕育的各种思想却不会随着时间而磨灭,而是随着时间深入每一个客家人的骨子里,心头里。
二、婚姻习俗
在人生的历程中,从出生到死亡,都有种种礼俗,其中较为重要的礼俗有诞生礼、成年礼、结婚礼、丧葬礼,等等。这些礼俗构成了人生礼俗的全部内容。而其中结婚礼可说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谓人生四大喜:“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他乡遇故知,久旱逢甘霖”。
古往今来,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都把婚姻缔结看做人生中的重大事件,给予高度重视。而作为传承五千多年礼俗文化的中国,婚姻的重视尤为显著。《中庸》有云:”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易经》也说:“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人承天地,施阴阳,故设嫁娶之礼着,重人伦,广继嗣也。”可见古人对婚姻的重视程度。
客家人来源于中原地区,并且历代都保存着中原的传统文化,所以客家人的婚姻观念深受古时“传宗接代”的影响。首先婚姻的决定权在于父母家族,也就是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其次,婚姻对象的选择,“门当户对”的观念才能有成,并且由于客家人属性成规,男婚女嫁必须“明媒正娶”;其三,由于客家社会一直是父系社会,因此,招赘之风并不风行,“嫁娶婚”是为正宗;其四,“同性不婚”的原则为客家人所严格遵守,还有就是家族的祖先辈结怨而发誓互不通婚,他们的后代也严格遵守。
时至今日,客家人传统婚姻方式依旧传承至今。其大体有人家女、二婚亲、童养媳、等郎妹、华顿梅,隔山娶亲、一夫而妻,纳妾和冥婚等。嫁娶的礼俗,因人而异,而客家各地,也不尽相同,但大同小异。
①人家女 闺女者,称为“人家女”。娶大闺女为妻,对女方而言,又称“大行嫁”。整个过程分为议婚、定婚、报日子和完婚几个程序。这也是我国自周以来实行的婚礼仪式的简化。
议婚,也就是商议婚事。如果双方父母熟识的话,直接请人做媒;如果是由他人介绍,如若双方同意,女方父母可到男方家查看,俗称“看婿郞”,而后男方家长可到女方处查看,所谓的“看亲”。经过了解同意后,就进行“排八字”。八字相合后就进行议婚,其主要内容是指双方商议聘金和鱼肉。
议婚谈定后,接着就是定婚,俗说“过年庚”,通过媒人进行订婚凭证的交换,女方的“年庚纸”,男方的一部分聘金。
接着就是由男方选取良辰吉日为结婚日期,定后,遣人携带礼品报告女方。期间聘金要全部交清。吉日决定后,男方便可写好请帖,分送亲戚朋友,准备宴客。
完婚,女方称女子为“行婚”,男方称女子为“入门”。完婚也就是俗语所说的婚礼,洞房。婚后的三天,新娘由弟妹陪同回娘家,俗称“转门”。住几天后再回夫家。至此,婚礼正式结束。
② 二婚亲。女子结婚后,与丈夫离婚或者丈夫早逝成孀妇,要再行出嫁,称之为“二婚亲”。二婚亲,依旧会有媒妁、主婚人、聘金、婚书等,但不会按照六礼仪进行,远不如人家女行大嫁来得重视。
男子再婚同样,其婚礼不如初婚之重视。
③ 隔山娶亲。这是在客家侨乡的一种特殊婚俗。侨乡男子多年轻时出洋谋生,在家之父母,找媒人介绍找个媳妇,娶回家中。这种婚姻形式就是“隔山娶亲”。由于新郎不在,因此在入门拜堂是,常用雄鸡代替男方。这种婚姻形式存在许多的弊端,对女方造成很大的伤害,这是一种十分不合情理的婚俗。
由上可见,客家的种种婚俗,虽有其有利的一面,但其落后的一面也是十分凸显,这些弊端不知造成多少婚姻的失败,以往由于礼教的原因,大家只能安之若素。当随着时代的发展,客家人思想的进步,如今这些落后的婚俗已经少之又少。
三、生育寿辰喜庆习俗
(一)、生育习俗
妇女有孕了,叫“有好事了”。在怀孕期间,一举一动都要十分的谨慎,特别是“胎神”,因此,孕妇的房中忌器物的随便移动,忌钉,禁装修墙壁、门窗、屋顶,禁动针引线裁制衣服,否则就会触动胎神,必导致将来婴儿变成畸形、残废或者流产。假如动了胎气,也就是触动了胎神,则可以去药堂购买“十三味”、“安胎散”等药物以保胎,又或是请“先生妈”写安胎符,撒在触动胎神的东西搬出的路线上,还有就是放在身上、床上或棉被下。
妇人分娩称为“轻”,也叫 “落月”,通常在家里床上生孩子,由产婆接生。产后的一个月内,妇人不是劳动,俗称“坐月子”,期间通常食鸡子抄姜酒以摄取营养。还有在坐月子期间,一律以热水洗澡,忌洗头发,易得“头风”。
婴儿出生后三朝,备鸡酒糯米饭祭祀祖先及“床头婆”,祈求庇护。十二朝,报喜给岳家及媒人,俗称“送酒”,外婆多以公鸡回赠叫做“送庚”。除此之外,还会请星相家占卜婴孩的中生命运,俗称“造流年”。当男婴二十四朝、女婴二十朝时理发,又或是任其自然脱落。弥月就会敬神祭祖,置办酒宴,外祖父母馈送衣服礼物,叫做“做满月”。到了周岁时,同样会进行敬神祭祖,置办酒宴,叫做“做对岁”。
(二)、寿辰习俗
客家人祝寿分为两种,一为老丈人家为女婿做生日,有两次:新婚后的头一次生日,叫做“新生日“;另一次则是在女婿三十一岁时,俗称“做三十一”。
另一种则是五十一岁开始的祝寿,尔后每过十年就庆祝一番,叫做“做大生日”。也就是一搬人所说的“五十杖家,六十杖乡,七十杖国,八十杖朝。”祝寿时要念《祝寿文》,唱《拜寿歌》
(三)、乔迁之喜
客家人做新屋,迁往新居叫做“新屋进伙”或“搬新屋”。
人们常认为:新居不出煞,会有灾煞作崇,住了会不安宁。因此客家人在乔迁前,都会请堪舆师驱赶“三煞”,俗称“出煞”。“出煞”的时候一般都在乔迁之日的凌晨一时开始。
而到了早上吉时,则会请一些有名望而且多子多孙的老人夫妇“开大门”。到了中午会设宴庆贺,有一家或一族的长辈或请堪舆师坐首位,开宴前,开席的长辈需说好话,然后开宴,直至尽欢而散。
【篇二:梅州客家人的一些过年习俗】
梅州是世界客乡,这里保存了许多客家人的传统习俗,作为百节之首的春节来说也不例外。下面我来介绍一下梅州客家人的一些过年习俗。
客家地区过年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农历的十二月二十五到年三十,也是所谓的准备阶段。农历十二月二十五这一天俗称“入年假”,也就是说过年实际是从这一天开始的。从这天开始人们不再下地干活,专门抽出时间来为过年做准备。打扫房屋擦洗桌凳,购买年货浸米踏粄。此时家家都要对房屋进行一次大扫除,制作长竹扫把满屋打扫,家中各个房间的被褥蚊帐都要拿来洗涤干净,以便干干净净的迎接新年的到来。当然,过年吃的是少不了的。在客家地区,除了常见的糖果饼干,鸡鸭鱼肉外,还有一些比较有特色的年货。比如在这个准备阶段,客家人有俗称“煎粄”的风俗,这是一种颇具特色的年糕,是用糯米粉加糖水混合后再放入油锅里煎炸而成的,吃起来既香又甜,小孩特别喜欢。客家人还有自家酿酒的习俗,家酿酒俗称“黄酒”,是用糯米加白酒发酵酿制,因呈黄色而得名“黄酒”。这种自家酿造的酒是客家人过年必备的食品,它的度数不高,甜中带酸,香醇可口,到过年时无论是家里人一起吃团圆饭还是有客人来家里做客,人人的座位上都会摆上家酿黄酒,连平时不让喝酒的小孩这时也有机会一饱口服。过年时腊肉是不可少的,这些食品一般会在农历十二月初就开始准备,腊肠,腊猪肝,腊鱼肉等等,每当看到哪家门口挂上了腊肉,就知道离过年不远了。
除了打扫卫生准备食物,过年不可少的一项活动就是祭祀了,在这个阶段人们一般会祭拜“石伯公”,这些“石伯公”一般是建在路口的,人们用丰盛的祭品向“石伯公”祈福,保佑一家人来年出入平安。有些地方还保留了更古老的祭祀灶王的习俗。
做了那么多的准备活动,接下来就是等大年三十的到来了。通常在这天白天人们会选一个吉利的时辰,然后全家人穿上新衣服,挑上放满“三牲”、“斋盘”的竹篮,来到祖祠祭拜祖
先。这是过年非常隆重的一项仪式,借此表达人们对先祖的缅怀之情。晚上,吃团圆饭,菜肴丰盛。桌上要多放几副碗筷,以示请祖先回来一起过年。饭前,要先给祖先筛酒,将酒洒地,然后开始吃饭。席间,老人小孩吃鸡腿,以示尊老敬幼。
吃罢团圆饭,灶具要洗得干干净净,以备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岁,辞旧岁,迎新春,每个房间要整夜灯火通明,叫“点岁火”,有些地方牛栏、猪舍也要点上灯。家长要给小孩发压岁钱,有些地方还要给老人压岁钱。
正月初一按《通书》规定的吉利时辰开大门,顿时鞭炮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
正月初一早上吃素。饭后人们相互拜年以吉利话相颂。小孩们穿着新衣,欢乐嘻戏,有的争向年长者拜年:“公公叔叔家发财,糖子饼果拿给涯(我)。”
正月初二,走亲戚拜年。初二是已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的日子,路上人群熙来攘往很是热闹,妇女们手提鸡臂、糖果以及其它孝敬父母的物品,到娘家与父母兄弟姐妹欢聚特别是新婚女婿(岳家会用书贴来请)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小俩口一起去,也有只女婿一人去;有的当天回来,也有住五、六天的。去时要带小母鸡、米果、糖果和香烛、鞭炮等,到时要在岳家祖先灵前烧香、点烛、放鞭炮。中午岳家请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热情。 初三早上吃“岁饭”(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饭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几个人就插几双,再插上一根带叶树枝,有的还要放上桔、柚等水果。吃岁饭前先要把饭摆在“当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吃岁饭要准备很多菜,有鸡有肉,与大年三十吃团圆饭差不多。初三不能杀生,鸡要在初二杀好或过年时留下。
正月初五,出年界。厅堂的祖宗画像要收起,纸门帘要取下烧掉,外出做工干活的就可以启程了。
正月十五日元宵节
又叫“上元节”,家家户户要筹办菜肴,喝酒过年。要闹元宵,新春游乐活动到达高潮。 从过年开始到正月十五,各地游乐活动不断,以游龙灯、舞狮为多,有的从正月初一、二起开始活动。龙灯和狮队来到前,会预先发贴,来后要给他们送红包、吃点心。龙灯、狮队等除到各家各户表演外,还要到村中各庙宇和祠堂向神灵及祖先拜年。逢到春节后的第一个墟期,各路龙灯、船灯、狮灯等都要到集上表演,叫做“开墟”。
【篇三:客家人“上灯”习俗】
民间文学作业
院系:文学院 班级:1106班 姓名:张美婷 学号:112040036
五华人特殊的“元宵节”
在别的地方,生小孩一般都是过满月,周岁的。但是在五华却不同,有一个比较特别的风俗习惯,那就是正月十五要赏花灯。此赏花灯非彼赏花灯。“赏灯”客家话又称 “响丁”。所以在这里,“赏灯”是指为宗族中新出生的男孩摆酒庆祝、上族谱,这是客家地区的传统节日。“赏灯”也叫“上灯”。不过,客家人的“上灯”是与女孩子无关的,她们也没资格在族谱里占一席之地。
在客家人这里,生了女儿只有摆满月酒,但是生了儿子就不会摆满月酒,因为要在“上灯”那天摆酒请客,邀请亲友前来庆祝。在那天,凡是家中添了男丁的人家就要在祖屋或祠堂挂上花灯,向祖先禀报家族中又添了新成员,同时祈求祖先庇佑他健康成长。 上灯,在一些传统的
老人眼中是个很隆重严肃的事情,所以祠堂也是有专门的人管理的,还会成立个专门的理事会。以前,这个理事会,通常是早些年前由一些辈份较高、较为有声望或者较为有钱的族人组成的,当初他们按平均股份筹集了一些钱,也还向一些出自本地的海外侨胞和有钱人家筹些款,然后把这些筹到的钱款,无限期地存进银行,每年用所得的利息,在祠堂里搞点活动庆贺,买香火蜡烛,买酒水贡品,买灯笼鞭炮,请人放免费电影,请人清扫祠堂,请工人装修祠堂,等等。理事会成员定下来之后便固定了,不再随便接纳成员,哪怕你很有钱也不行,要出钱也只能算作是捐钱给祠堂了。 但是,要上灯的人家得另外交钱。交上灯钱的数额也有底限,一般是一个小孩数十块钱起,多多不限,你不交钱,便不可以上灯。如
是,理事会基金的利息,加上有小孩的人家交的“上灯钱”,除去祠堂的开支,剩余的便拿来买鱼买肉,请人做一顿丰盛的饭局,理事会的成员们便用以吃喝一番。有资格去祠堂吃饭的人是这样算的:你当初出了多少股的钱,那么这个理事的家庭里便可以去几个人吃饭;还有一种有资格在祠堂吃饭的人便是掏钱参与了上灯的人家,以及捐钱给祠堂的人家;一顿吃不完,由理事会成员下顿接着吃,直到吃完为止。
在五华,“赏灯节”前一天(或者前两天),村里的负责人就会召集全村的男女老少,拿出大量的鞭炮(都是集资购买的),拆开包装,系在准备好的竹篙上,然后让村人扛着,在请花灯回来时沿路燃放,一直至把花灯接回来挂在宗祠的上厅,鞭炮声延续不断;同时也要请来舞狮舞龙的,敲锣打鼓的一起出发,去“请花灯”。。
当把花灯“请”回村里后,会将其挂在祖屋的祠堂,每家每户则会再次拿来自己购买的鞭炮,从祠堂开始燃放,一直燃放到自己家中。人们称之为“迎丁”。因此,每逢“请花灯”,整条道路都会给铺上厚厚的一层鞭炮纸屑。
“赏灯节”当天,每家每户都会有很多亲戚朋友来作客,并且还会有众多舞狮舞龙的到该
村进行庆贺,所以这一天村子里是异常热闹的。尤其是上一年家族中有一个家庭生了男孩的,那这个家族可就更热闹了。上灯当天生了男孩的这个家庭,就会请来自已亲朋好友前来祝贺。而前来赴宴的人们一定要带上鞭炮和礼花作礼物,因为这一天家庭收到的鞭炮和礼花越多,就代表着这个家庭越兴旺。期间户主抱
来去年出生的男婴,先向先祖神位参拜,接着参拜长辈,长辈给利市表示祝愿,吃过灯酒后,男婴就算正式加入家族行列,将名字注入族谱。到了“上灯节”的晚上,全村人会聚在祠堂,一起吃晚餐。为了招待亲朋好友,主人都会做一桌非常丰盛的“客家午宴”:酿豆腐、酿苦瓜、酿茄子、酿辣椒、盐局鸡、腐卷、红烧虾蟹?? 晚餐过后,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聚集到祠堂,向祖宗上香祭拜。上完香,大伙都来到祠堂门前,一起燃放各种烟花爆竹;有的村子还会升放“孔明灯”。这些“烟火活动”过后,全村人会再次聚到祠堂,观看男同胞们的“猜拳”;有的人会一直闹到第二天。 五华是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所以思想还是比较封建的。就拿上灯这一件事来说,就可以证明他们重男轻女的思想有多么的严重。按照习俗,每年家族中新添了多少男丁,就要上多少灯,而女孩则没有。由此可见,重男轻女现象在客家人这里是多么的普遍。不过近年来由于计划生育和传统观念的改变,一些旧习也在悄然改变。比如以前只有男性才可以参与接花灯,现在一些村庄请花灯时,全村男女老少都一起出动;在赏灯节这一天,以前也只有上一年有男孩出生的家庭才会宴请坊间亲友,但现在有些家庭生了女儿也会在这一天设宴赏灯,在家族的庆祝宴席上,女性是不可上座的,只有男性的族人方可入座,现在则可以男女同桌共同吃饭了。
“上灯节”暴露出客家文化的一个缺点,那就是轻视女性现象十分严重。其实对于女性的轻视,不只表现在这里。像我妈妈那一代,
女孩子基本上是没有权利去上学的,她们要在家里帮助父母干农活。除非一些家里比较富裕的,才有机会去上学。
现在,客家传统思想在这方面已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不管生男生女,大多数族人都会愿意为其庆贺。而且现在女孩子也都有权利去上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