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小侦探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互联网发展背景下高校信息化教育的实践研究

互联网发展背景下高校信息化教育的实践研究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互联网发展背景下高校信息化教育的实践研究

作者:黄超群

来源:《现代交际》2016年第16期

[摘要]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的发展已将信息化推向社会各个发展领域,未来的教育发展模式将智能化、个性化、信息化,面对这种挑战,高校如何在信息化浪潮中改革创新,将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到教育教学中去将决定高校未来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本文通过对湖南高校的信息化教育应用的调查分析,并结合教学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理论,剖析了我国高校信息化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改革提出了初步构想,以期为高校的信息化教育改革提供浅薄的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 信息化教育 实践

[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6-0241-02 一、引言

21世纪以来,社会发展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教学模式逐渐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应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信息化技术在教育模式的改革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依然有部分高校还停留在传统课堂的教学结构上,信息化教学模式并未得到广泛实施。因此如何在互联网发展背景下变革传统课堂教学结构,构建创新有效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将成为未来10年教育发展规划的重要方面。 二、相关文献研究

20世纪末由美国首先掀起的信息化建设的浪潮推动着全球开始广泛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在这个时期,我国也开始逐步在传统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引入信息化教育模式,并有大量学者开始着手信息化教育模式的理论探索和研究。林书兵、张倩苇(2015)以文献调研的方式对20年来我国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进行全面梳理,并为我国未来的信息化教育的发展道路提出了有效的建议。蔡旻君、芦萍萍、黄慧娟(2014)针对我国中小学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的现状中总结并分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学缘何难以深度融合的问题,并为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意见。素英(2010)从信息化教学的教学观念、教学手段、教学设计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对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本文将在互联网发展的背景下,以我国高校的信息化教育模式为研究对象,探析适合我国高校发展的信息化教育的发展之路。 三、高校信息化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起步、应用、融合、创新。教育信息化作为一种发展过程,沿着“起步”阶段逐渐发展到“融合”与“创新”阶段,最终实现信息化教育,即达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创新。(周红春,2012)我国大部分高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的教育模式还在起步和应用的探索阶段,一些高校还停留在发展过程中,凸显了许多的问题。

(一)信息化教育等同于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就是实现教育信息与知识的共享,而信息化教育就是以信息技术为平台,构建起学生、教师、教学信息、学习环境“四要素”的信息化教育教学模式,最终目的是培养新世纪的创新人才,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刘万年,冯晓晴,2003)而信息化教学中许多高校教师单纯地将课堂网络化、多媒体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教育信息化的特征理解为信息化教育,过度地强调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甚至有些教师在课堂上采取“一电到底”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并未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从而实现信息化教育的目的。许多高校也侧重于对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重点加大计算机教室、多媒体和网络教室等信息技术设备的投入,而对于信息资源的开发应用和建设则关注不够,即所谓的“重硬不重软”阶段,这种资源、方法和理念的缺失并没有改变现有的教育模式。(林书兵、张倩苇,2015) (二)信息化教学主体依然侧重于教师

我国高校的信息化教学现状中,大部分课堂教学依然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应试教育,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案、教学形式和考核方式都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是整个教学环节的主宰者,学生则成为被动的从属者。信息化教学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经历来备课,包括信息技术的学习、应用与传授,许多教师往往会用多媒体代替黑板,电脑代替粉笔的简单模式,变“书灌”为“电灌”,学生、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并没有有效地融合,只是单纯地提高了教学工具的简便性,学生依然只是知识的被灌输者。 (三)教学模式照搬照用

20世纪初,我国逐步引进国外西方国家盛行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如研究性学习模式、发现式学习模式、Web-quest探究学习模式等,其中以慕课翻转课堂和微课等较为盛行。(林书兵、张倩苇,2015)有些高校教师为了追求信息化教学,为了技术而技术,采用依葫芦画瓢的方式对国外信息化教学模式照搬照用,没有考虑课程以及学生的个别化特征,事实上这种为了追求教学现代化而盲目模仿的教学结构并未发生实质性改变。 (四)信息化教学缺乏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学改革之所以没有取得关键性的突破,其根本原因在于只重视了内容、方法和手段的变革,忽视了教学结构的改革,其中信息化教学的效果评价体系则是关键。(何克抗,2014)关于如何评价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性,许多学者分别从理论分析和经验总结上提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了自己的观点,但目前并没有具有代表性的具体量化的教学评价体系。较完善的信息化教学评价体系将会引导教师如何更有效地开展信息化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让信息技术既不会成为教师的摆设,又不是一种负担。 四、信息化教学模式实践的初步构想

(一)明确信息化教育模式的内涵,建设有效的适应性信息化教学模式

信息化教学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的教学体系,包括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技术、教学评价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信息化教学以信息网络为基础,信息资源为核心,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学习资源的利用为特征,培养信息化人才为目的,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化、法规和标准为其保障。(丁素英,2010)信息化教学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手段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注重技术手段而忽略了教学内容的适用性。信息化教学模式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王臻臻,2008)

(二)加强信息化教育教师人才队伍的培养,鼓励教师创新性使用信息技术

无论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现代信息化教学模式,教师的核心地位依然不能动摇,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有效性与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能力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水平不断创新提高了对教师能力的要求,教育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是搞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本保障。因此,高校需定期对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和长期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来提高教师对信息技术的适应能力。同时高校可通过各种信息化教学比赛与相互学习的方式鼓励教师创新性适用信息技术来提高教学水平。

(三)重新制定教学评价体系,教学模式改革创新不能一劳永逸

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既能有效检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信息技术的有效性,又能引导和吸引教师大胆创新地将信息技术用于教学,但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的成果不是一蹴而就,学校应鼓励教师大胆尝试和允许失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断摸索和尝试,逐步建立规范的具有指导性和约束性的教学评价体系。

(四)高校与教师应共同努力,扫清教学改革的障碍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改革过程中,学校和教师会面临教师的能力、教学经费、教学设备资源等改革的阻力,这是许多高校面临的共同问题。现在许多高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已逐步建设起来,有些高校甚至从数字校园发展到了智慧校园。对于资源资金条件受限的高校来说应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加强资源共享,杜绝“重建设,轻应用”的资源浪费现象。目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国已开发出许多优秀的受大学生欢迎的教育门户网站,包括视频、论坛、远程教学和数字图书馆等现代新媒体学习手段,如国家精品课程网、网易公开课、中国知网等网络学习资源,这些资源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资源共享。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五)充分发挥新媒体融入课堂的优势

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新媒介的产生,传统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四大媒体将被数字和电子媒体取代,例如数字报纸、数字杂志、数字广播、数字电视、触摸媒体、手机网络、网络、桌面视窗、移动电视、数字电影等新媒体,被统称为第五媒体。(徐秀珍,2015)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对工作和学习的影响最大,现在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以致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出现了大量的低头族,面对新媒体这种势不可挡的强大信息功能对教育教学产生的不利影响及挑战是众多教育者头疼的问题。智能手机媒体除了具有新媒体共有的优势外,更有移动性、便携性、普及性等独特优势,教师在教学中合理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这种独特优势,也是实现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方式。 五、结语

互联网的发展已将信息化时代推向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信息化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高校如何在信息化浪潮中改革创新决定了高校未来的发展,也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信息化教学没有固定的常态化模式,改革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应明确自己存在的问题,制定出有效的改革方案,学校、教师、学生齐心协力克服改革的各种障碍,共同探索出适合学校自身发展的本土化的信息化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周红春.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新发展:信息化教育——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建设的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12(06):5-11.

[2]刘万年,冯晓晴.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3(10):6-10. [3]林书兵,张倩苇.我国信息化教学模式的20年研究述评:借鉴、变革与创新[J].中国电化教育,2015(09):103-117.

[4]何克抗.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J].课程·教材·教法,2014(02):58-62. [5]丁素英.学生信息素养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探讨[J].潍坊学院学报,2010(08):140-143 [6]王臻臻.新形势下我国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探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02):46. [7]蔡旻君,芦萍萍,黄慧娟.信息技术与教学缘何难以深度融合——兼论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时需正确处理的几组重要关系[J].电化教育研究,2014(10):23-27.

[8]何徐秀珍.新媒体时代智能手机融入大学课堂的学习策略探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08):17-18.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9]素英.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探讨[J].潍坊学院学报,2010(08):140-143. 责任编辑:杨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