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小侦探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初中生物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教学设计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初中生物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教学设

计(共10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初中生物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初中生物人教版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教学设计范文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教材分析

学生对本节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本节的不少问题又是悬而未决的,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从达尔文提出“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一类古猿”开始,适当介绍有关生物进化观点与神创论观点的争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中,存在着唯物和唯心观点的斗争。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归纳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所采用的各种方法:在研究现代类人猿与人类的根本区别时,可以采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事物的异同点;在探寻人类祖先的踪迹时,地质考察、寻找古人类化石和遗物证据等方法特别重要。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和文字材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阅读积极思考“地壳剧烈运动使地球的自然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自然环境的变化对森林古猿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古人类化石以及石器,反映出古人类在运动方式和使用工具上有哪些特点”等问题,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并提高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还要特别重视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本节文字的篇幅不大,但内容相当丰富。第4页的第二段课文,主要阐述环境的变化和森林古猿自身形态结构的变化,使得下地生活的森林古猿朝着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运动和行为

2

方式的改变必然促进取食方式的改变,前肢的逐渐使“露西”时代的古人类有可能使用自然工具;随着古人类生存能力的增强,“东非人”时代的古人类开始制造工具。第三段课文主要说明工具的制造和火的使用,与人脑功能的完善及语言的产生是相互促进发展的。该段课文还概述了人类在生物圈中地位的变化,提出人类应当怎样更加理智地发展和运用改造自然的能力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正确处理好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总之,教师要在明确课文要点的基础上,积极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和讨论。

本节的技能训练不是简单地陈述一种技能,而是围绕着本节资料分析中所需要的分析判断能力进行设计的,并叙述了有关人类起源和发展的几种观点,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研究中不同学术观点的争论以及先进的科学技术(如基因比较研究)促进了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 课时安排:1课时。 知识与技能

1.说出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

2.对比观察四种现代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3.参加资料分析和技能训练等活动,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4.认同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以及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较人类与现代类人猿在形态、结构上的相似性,了解人和现代类

3

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2.通过分析资料了解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了解人类是在与环境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1.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人类与类人猿的异同点。 2.认识古人类化石和遗物等对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认同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进化来的观点。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人类起源和进化的资料、现代类人猿的分布以及生活状态的图片资料。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现代类人猿和人的图片,指导学生分析下面的问题。 (1)你认识图A中的动物吗它们与人有哪些相似之处 (2)通过观察上面的图片,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

(1)图A中的动物是一种类人猿,它们与人在外部形态上具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它们的四肢具有五指(五趾),能够用前肢抓握物体,面部表情

4

与人相似,也具有喜、怒、哀、乐等表情。

(2)人类与现代类人猿可能有共同的祖先;人类的祖先可能与现代类人猿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等。(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展示出许多不同的观点) 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态度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对学生的观点是否科学不作评价,使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新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从学生的生活常识入手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

盘古开辟了天地,用身躯造出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那残留在天地间的浊气慢慢化作虫鱼鸟兽,为这死寂的世界增添了生气。这时,有一位女神——女娲,在这莽莽的原野上行走。她放眼四望,山岭起伏,江河奔流,丛林茂密,草木争辉,天上百鸟争鸣,地上群兽奔驰,水中鱼儿嬉戏,草中虫儿跳跃,这世界按说也点缀得相当美丽了,但是她总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寂寞,越看越烦,孤寂感越来越强烈,连自己也弄不清楚这是为什么。与山川草木诉说心中的烦躁,山川草木根本不懂她的话;对虫鱼鸟兽倾吐心事,虫鱼鸟兽哪能了解她的苦恼。她颓然坐在一个池塘旁边,茫然对池塘中自己的影子。忽然一片树叶飘落池中,静止的池水泛起了小小的涟漪,使她的影子也微微晃动起来。她突然觉得心头的死结解开了,是呀!为什么她会有那种说不出的孤寂感原来是世界上缺少一种像她一样的生物。想到这儿,她马上用手在池边挖了些泥土,和上水,照着自己的影子捏了起来。捏着捏着,捏成了一个小小的东西,模样与女娲差不多,也有五官,双手两脚。捏好后往地上一放,居然活了起来。女娲一见,满心欢喜,接着又捏了许多。她把这些小东西叫做“人”

5

教师指导学生在欣赏故事的同时思考:人类真是女娲创造的吗如果不是,人类是怎样起源与发展的呢(使学生带着疑问和极大的好奇心进入新课) 推进新课

学习目标一: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1.关于“人类起源”的几种观点 教师展示资料并指导学生分析。

资料1:神创论认为,地球及万物是上帝在大约6 000年以前,即公元前4004年10月26日上午9:00创造出来的。自从被上帝创造出来以后,地球上的生命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神创论也叫特创论。神创论认为生物界的所有物种(包括人类)以及天体和大地,都是由上帝创造出来的。世界上的万物一经形成,就不再发生任何变化,即使有变化,也只能在该物种的范围内发生变化,是绝对不可能形成新的物种的。神创论还认为,各种生物之间都是孤立的,相互之间没有任何亲缘关系。

资料2:19世纪着名的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在仔细比较了人和现代类人猿的相似之处后,提出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通过分析上面两则资料,你同意哪种观点? 学生分析后回答:同意达尔文的观点。

教师进一步强调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并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中,存在着唯心和唯物观点的斗争。 2.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区别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资料,引导学生分析下面的问题。

6

资料1:下面是几种类人猿的图片。 图1 图2 图3

资料2:类人猿是猩猩科和长臂猿科动物的总称,也叫做猿类。包括大猩猩、黑猩猩、猩猩和长臂猿等。因其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与人相似,亲缘关系与人最为接近,故称类人猿,类人猿是灵长目中除了人以外最为高等的动物。如具有复杂的大脑,牙齿的数目与结构、眼的位置、外耳的形状、盲肠、蚓突、胸廓、血型、怀孕期7~9个月,寿命可达几十年等,均与人相近。而且,无尾、无颊囊和臀疣(长臂猿例外),其中,黑猩猩与人类99%的基因是相同的。但类人猿的前肢较后肢长,因此,只能半直立行走及臂行,这又与人类有显着区别。现在生存的类人猿叫做现代类人猿,古猿则指化石类人猿。 1、你认识资料1中的类人猿吗?

2、通过上面的两则资料,你认为现代类人猿与人类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达成共识并在班级内展示。 (1)资料1中的类人猿是长臂猿和黑猩猩。

(2)现代类人猿与人类在形态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具有复杂的大脑和宽阔的胸廓,具有盲肠、蚓突以及扁平的胸骨。此外,类人猿在牙齿的数目与结构、眼的位置、外耳的形状、血型以及怀孕时间和寿命长短等方面与人类也十分相近。但是,类人猿和人有着显着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类人猿的前肢长于后肢,只能半直立行走以及臂行。而人则是直立行走。

7

教师指导学生对展示的观点进行适当的补充并进一步强调:人类和现代类人猿在形态和结构上具有相似性是因为两者共同的祖先是森林古猿,存在不同之处是因为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为了适应环境,人类和类人猿的形态结构逐渐发生了变化。那么,森林古猿在进化成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过程中,环境是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呢?下面我们继续学习相关的知识。 学习目标二:从猿到人的进化 1.人猿相揖别的原因

教师引导:现代类人猿与其祖先一样,过着以树栖为主的热带丛林生活。森林古猿的一支,却由于特殊的原因,走上了演化为人类的艰难历程,在这个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与猿不同的特征,并且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人猿相揖别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请阅读教材,并尝试完成下面的思考题。

1、大量的森林变成稀树草原,对那里的森林古猿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2、在东非大裂谷地带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早期人类化石?

3、从图中可以看出,露西的骨骼具有哪些特点她的运动方式可能是怎样的 4、从石器来看,他们已经具备了哪些能力? 学生分组讨论,最后达成共识。

(1)东非地区大量的森林变成稀树草原,大量的古猿不得不下地生活。为了适应地面生活,森林古猿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就有可能发生变化。 (2)下到地面上生活的古猿,由于环境的改变和自身形态结构的变化,一代一代向着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发展成早期的人类。所以,在东非大裂谷地带会有那么多的早期人类化石。

(3)从露西的化石图可以看出露西的骨骼化石具有以下特点:上肢比较

8

细,下肢比较粗长,骨盆的髋骨比较宽阔,和现代人类比较相似。说明她很可能采取直立行走的运动方式。

(4)图中的石器明显经过加工,分别呈斧状和凿状,可以当作工具,用来砍砸和削刮物体。由此可以推测古人类在逐渐适应直立行走的过程中,手的'使他们已经初步具有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了。 学生代表对展示情况作补充和评价

小组内对以上四个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大量森林变成稀树草原,东非大裂谷地带的一部分古猿下到地面上生活,为了适应陆地环境,这部分古猿向着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为了获得食物和防御敌害,他们利用前肢使用树枝、石块等简单工具,这样,臂和手逐渐变得灵巧;逐渐地他们不仅能够使用工具,还能制造简单的工具,提高了工具的效能;直立行走和制造工具标志着人和猿有了本质的区别,所以,部分森林古猿能够进化为人类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环境的改变。

2.人类的发展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教材“人类起源与发展示意图”,学生通过阅读和观察生成有价值的问题。

1、人类起源和发展的过程是怎样的?

2、人是生物圈中的重要一员,如何处理好人与生物圈之间的关系? 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达成共识。

(1)环境发生变化,部分森林古猿下到地面上来生活,向着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前肢出来,由能够使用简单的工具,逐渐发展到能够制造简单的工具,又经过若干万年,古人类制造的工具越来越复杂,在劳动的过程中,大

9

脑也越来越复杂,在群体生活中产生了语言,使他们相互之间能够更好地进行信息交流,能够想出更多的办法解决困难,制造复杂而精巧的工具。工具越发达,人类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的能力越强,逐渐发展成生物圈中的最强者。 (2)目前,生物圈是人类和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在从猿到人的发展过程中,环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早期人类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比较差,需要同环境进行激烈的斗争才能获得生存的可能。在人类逐渐进化的过程中人脑的结构逐渐变得复杂,在群体中产生了语言,能够相互之间进行信息交流与合作,制造的工具也日渐复杂,提高了他们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但是,人类的活动也使生物圈满目疮痍,例如河流污染、草原退化、环境恶化等。因此,我们应该合理开发利用生物圈中的资源,并保护好生物(包括人类)唯一的家园——生物圈。

教师、学生分组对本部分内容进行归纳,并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 环境的变化使森林古猿分成两支,一支下到地面生活,为了适应陆地环境,能够直立行走,并利用前肢使用和制造工具,以获得食物和逃避敌害,逐渐进化成人类。另一支继续生活在森林中,利用四肢在树上攀缘获得食物等,进行树栖生活,逐渐进化成现代类人猿。

教师指导学生对展示结果进行补充和纠正,并进行适当的评价,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和小组给予及时的鼓励。 学习目标三:区分事实和观点

事实就是事情的真实情况,是客观存在的事物,观点是观察事物时所处的位置或采取的态度,是根据事实进行的分析和推断。科学家的观点是根据事实提出的。请你分析教材中的资料,尝试说明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

10

学生分析讨论后达成共识:(1)和(3)是事实,(2)(4)和(5)是观点。

教师强调:事实是确实存在的,观点有正误之分,因此,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区分清楚事实和观点。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阐述了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的相关问题,请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下面的问题。

1、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什么? 2、人类起源和发展的过程是怎样的? 学生思考后回答。

(1)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2)森林大量消失,一部分古猿下到地面上生活,由于环境的改变和自身形态结构的变化,一代一代地向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前肢出来,能够使用树枝、石块等获取食物、防御敌害,臂和手逐渐变得灵巧。逐渐地他们不仅能够使用工具,还能制造简单的工具,又经过若干万年,古人类制造的工具越来越复杂,并且能够用火,大脑也越来越发达,在群体生活中逐渐产生了语言。

教师强调:森林古猿是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但是人和现代类人猿有许多不同之处,这是由于他们的生活环境不同,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经过漫长的年代,森林古猿进化成人类和现代类人猿。

11

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