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小侦探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兰州市旧城区生态城市规划研究

兰州市旧城区生态城市规划研究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文章编号:1009—6000(2008)02—0036—08 中图分类号:X31;TU984 文献标识码:B 兰州市旧城区生态城市规划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201016):国l The 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2BJL033)成果 作者简介:马交国,济南市城乡规划编制研究中心, 工程师,兰州大学硕士: 杨永春,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一  马MA交 JiEa国oc—g-u杨oc it永YyA 春NPGl aYnoign—c huonf old Districts in Lanzhou 生态城市是城市科学和城市规划 1兰州旧城区生态城市规划的 研究的热点领域.也是一种理想的 指导思想 发展模式。作为一种先进的规划理 1.1规划原则 念.它一经提出.就受到各国城市政 1.1.1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府和学术界的关注。如何将生态城 围绕兰州大都市规划方案的需 市的理论付诸实践.结合各个城市 要和兰州城市的发展目标.注重城 的特点探索生态城市的规划和建设 市和区域的联系.推进城乡一体化, 模式,成为生态城市这一研究领域的 切实调整老城区的职能与空间结构. 核心问题。随着中国城市化 工业化 确定其应承担的职能与发展方向, 的推进,中国的很多城市都面临着 尽量解决现在乃至未来若干年的矛 如何结合自身的条件建设生态城市 盾与问题,为老城区未来50年的发 实现自然、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展提供方向和战略空间。 的问题。作为西北地区重要的中心 1.1.2生态城市建设方向——以人 城市之一的兰州市更是如此.由于 为本的河谷型山水城市框架 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社会条件的 作为中国西北典型的河谷型城 局限.城市发展受到各种因素的制 市.中国西北地区区域中心城市之 约.因此探索兰州城市可持续发展 一.兰州地处黄河流域西北片.具有 模式和城市规划模式成为兰州城市 较优越的水源和地形条件.历史积 发展的核心问题。因此从生态城市 淀深厚,经济发展初具规模.已经具 的视角对兰州的城市规划进行研究 备建设生态城市的基础条件。兰州 8 非常有意义.笔者拟以兰卅l旧城区 的城市建设尊重自然.突出 两山夹 里 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 一川“的山水城市特色.合理利用由 现 代 山地、河流、阶地组成的河谷盆地地 城 市 研 究 36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形.致力于建设兰州旧城区生态城 市的发展框架。同时.应利用兰州多 民族的人文环境特色.以人为本.强 调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有机结合 利用多种文化融合的优势建设具有 西部特色的文化环境与人居环境。 兰州旧城承载着兰州悠久的历史和 文化.其特色表现为自然山水风光, 历史文化,田园郊野景色,生态旅 游。因此,未来兰州旧城建设的基本 理念为:立足区域,重塑形象、调整 功能、跳出河谷,人地和谐,生态城 区。 1.2建设目标 兰州旧城区目前存在着人居环 境系统矛盾突出、城市用地发展空 间狭小、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 尖锐,主干道交通拥挤、中心都市与 外围空间组织松散等问题。目前.兰 州河谷盆地内已拥有人口约1 80万 人(含暂住人口约2O万人).今后5O 年估计至少将达到250~300万人口 以上。而河谷盆地的总土地面积仅 160kin 左右(含黄河水域面积) 而 且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和产 业的迅速集聚.兰州河谷盆地人居 环境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必将增加 兰州城区实现发展目标的难度。因 此 兰州旧城区应大力通过土地职 能置换.建设为西北地区的高新技 术产业区、教育文化区、创新中心、 增长极和综合性都市型服务区.成 为西北地区建设 山水城市“的宜人 人居环境的典范.体现区域中心城 市,生态城市、文化旅游城市、文教 和高新技术城市,数字化城市和高 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要求,承载兰州 大都市和黄河上游多民族经济区中 心区的职能。 2兰州市旧城区生态城市规划 总体思路 、 综合考虑兰州地域环境条件和 社会发展条件.根据兰州的具体自 然生态环境,规划将以兰州南北两 山和黄河风情线作为兰州生态城市 空间结构模式的主轴线。依据黄河 河谷盆地的地形特点和现有的带状 组团形态.并以道路绿地和河渠作 为副轴线.形成了两山一JIl带状组 团河谷型生态城市的空间结构模式。 这~结构模式一反传统工业化时代 的城市发展模式一一同心圆的结构 模式.既改造了城市原有的空间布 局.又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 提高了 城市生活质量。 兰州旧城区采取两山一川带状 组团河谷型生态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并根据大绿地大水面的思想.在合 适地点建设人工湖面和绿色廊道. 利用旧城区退二进三的产业发展政 策 见缝插绿.拓展市区公园绿地. 将有助于形成”城市在山水里、绿地 在城市中”的生态城市模式。合理的 城市空间结构.将会对城市的有序 发展与生态环境产生决定影响.而 设计结合自然、景观延续文脉的构 思.将保证城市良好自然环境和人 造环境的协调与平衡。 规划中将黄河风情线进一步延 长.建设百里黄河风情线.作为兰州 城市生态构架的绿心 作为永久性 的绿地.保持自然生态.建设文化公 园,维持城市良好的自然生态平衡. 使山林在城市之中,使绿心(黄河风 情线)——绿色廊道(沟渠绿化带和 道路绿化带)——山林生态环(南北 两山绿化和楔形绿地)相互交融.连 为一体。规划备城市组团之间以绿 地,农田和水系相隔.并使绿心充分 延伸.统帅全局.不仅增加了城市绿 化空间.美化了环境.也便于城市绿 心的充分展露和城市居民更加接近 绿心.亲近自然.为城市创造高质量 的生活环境。同时结合”两山夹峙. 一水中流”的山川形势.在规划中加 强”金城雄关”、 丝路重镇”、”黄河 文化”等历史象征和自然象征的创 造.丰富兰州作为生态城市的文化 内涵 这一结构模式是兰州自然、地 理,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的有机结 合.是传承文明与创造发展的辨证 统一。两山一川带状组团河谷型生 态城市空间结构模式.从生态 经济 和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具有很多优 点和重要意义。 (1)兰州旧城区作为兰州古老文 化和现代文明的主要载体.应该重 点保护.从兰州城市景观风貌的调 查来看,兰州的城乡景观特色不鲜 0 曷 一 明.历史文化地段保护不力.这与兰 州作为悠久文化的古城.以及西北 现 代 城 市 研 究 3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地区的山水城市构架非常不相称。 式具有显著的优点,即以一条核心 态城市空间结构模式.把人造环境 因此.必须积极建设新城区.疏导、 减轻旧城改造的压力。避免旧城的 建设性破坏”。结合兰州城市拓展 的实际情况.兰州应该向东发展.建 设榆中新城区.在城市空间结构上 将形成双城结构。通过新城区的发 展,摆脱旧城的限制.协调了新区开 发和旧城改造之间的矛盾。摆脱旧 城限制之后.新区可在更大的山水 环境中发展.进行合理的产业分工, 增强生态城市系统的物质流 能量 流和信息流的生态效用和经济功能. 维持城市的生态平衡。 (2)兰州未来的城市定位为:甘 肃省省会: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与 流通中心 西北地区仅次于西安的 经济 信息、科技、文化 金融中心. 以及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现代化大 都市和综合性中心 国家点轴空间 开发格局中黄河流域(西陇海一兰新 发展轴)的重要中心与增长极之一, 以及黄河中上游城市群中心(银川、 西宁):我国古丝绸之路与西北地区 旅游 休闲中心城市之一 河谷生态 型大都市。因此对于环境的要求会 非常高.绿心具有环境方面的优越 性.带状多组团的空间结构,可以使 城市各片区掩映在绿色之中.并与 黄河风情线相贯通。充分发挥了自 然生态优势和山水特色.形成青山 营环抱 城市绿心 山水相依的城市风 貌特征。 J僻 ̄-AZ. (3)马塔提出的带形城市理论模 城 市 研 究 38 I 通道为轴.两边布置相应的居住、商 业、工业等设施。但是随着长度的增 加、其成本随之提高,因而不能无限 延长。而其宽度本来就十分有限.导 致城市容量有限。两山一川带状组 团河谷型生态城市空间结构模式是 带形城市的变体.可以发挥其优点. 克服其缺点。同时黄河风情线这一 带状绿心的存在.可以使各组团与 绿心充分接触.增强其边缘效应。 (4)两山一川带状组团河谷型生 态城市空间结构中的”一川”(黄河 风情线)作为兰州城市的绿心.与两 山林带相互呼应.是兰州城市气候 的调节者.它可以调节城市中心地 区小气候.消除热岛效应 可以净化 空气.防止污染,保护土壤.保护植 被;增加城市绿色空间.同时与各组 团的公园、水面 农田相策应.使城 市生态环境得到优化.保护城市生 态的良性循环。 (5)作为带状绿心的黄河风情 线.实际上是一个综合生态功能区, 承载着兰州生态城市多方面的功能。 根据兰州的自然山水和地形 地貌、 土壤等条件.风情线可以规划不同 的功能区.如开辟休闲娱乐园、儿童 公园 水景区 植物园 文化长廊等。 为各种动植物创设生存环境.还可 以为市民创造良好的休憩和交往活 动空间.维持城市良好的社会生态 与自然生态的平衡。 (6)两山一川带状组团河谷型生 与自然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 使人际交往与联系大大加强.且使 人与自然界有更直接的接触与联系. 并使城市功能结构更加合理.而且 便于城市交通的组织,使交通组织 更加直接 便捷、舒适、安全 洁净。 在这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中.加上 人工的巧妙组织和现代科学技术的 支撑.将展现一个特色鲜明的兰州 山水型生态城市新图景。 3兰州旧城区生态城市的结构 形态 3.1主导思想——带形组团式 鉴于兰州地处狭长河谷盆地,笔 者拟发挥带形城市模式的优点.结 合组团式布局结构的特点.对兰州 城区进行结构性调整.重新整合原 有空间布局框架,理由如下:(1】原 有城市布局模式实际上遵循了圈层 组团结构的模式。在城市核心区周 围形成了西固 安宁 东岗、盐场堡 等工业组团和工业区。近20年来.在 西站以东 铁路线以北 黄河以南的 河谷地区,部分工业企业外迁,例如 处于东岗的兰州钢铁厂迁至榆中县. 第三产业 居住区和公共用地面积 急剧扩张.但是,这种土地利用模式 的置换在土地利用制度等多种因素 的制约下.难以按照规划预期的结 果执行,导致居住 商业、工业 行 政等用地类型依然处于混合的状态。 而且,这种盲目的扩张在河谷内部 ..j..,。...。....一——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I{图1i㈠兰/日城区的生态规划框架与交通网络、依然较为迅速地进行例如先是雁.,I河谷盆地东西长约40kin(3)兰州.南城市的主要商业带和生态廊道.旅游、休闲轴线,滩借高新技术开发区之东风突破了规划限制得到了迅速开发(整体规““北宽2~10km,而且,,两侧山地陡形成具有特色的百里黄河风情景观。峭疏松(黄土表层)山地延伸.建成区难以向将与兰州大都市圈划是后来才制订的)现又在三滩,有形成带状城市的自然。的永靖兰卅【一白银的黄河千.地区规划建设城市副中心.同时在,条件和基础(4)不能利用整合过程.里旅游风情景观带相衔接并成为兰州河谷已经没有多少后备用地的重新改造和重组城市基础设施格局核心地段之山绿化.。进步加强南北两。情况下,又在彭家坪(少数几个大型从长远看增加了城市投入形成有效的公共交通系统。(5)难以(6)用地构架兰州城市生态环结合.后备用地之区。)规划建设大型居住。两山公园扩建林果业发展完善山,这些行为既没有对过去的用地.效益难以全面发挥来职能3..难以承担其未体绿化以各类山地公园为主逐步.,结构进行实质性的整合旧城区用地混合的程度又加深了。建设旅游文化、休闲度假区、.形成假日.增加了未。2生态城市的自然框架以黄河百里风情..、旅游休闲娱乐公园集中区和森林景休闲带.来规划和整合的难度和建设成本(2)目前,观带。混杂的用地布局导致城市、为中轴以南北两山为两翼构成山.在前述’“”水两山”轴线的基础没有形成明确的功能分区景观独水城市的骨架“。贯彻“带状组团分“,上按照大绿地大水面的思想(任特的城市结构风格用带状山地、。既没有有效利布,分区平衡发展的基本战略∞震英.2000、),建设城市生态环,、生河流的自然条件优势,形成典型的带状山水城市的功能空态走廊公园绿地和湖泊水面建设沿河流.建设山水城市也没有在用地置换,间结构框架(图])其中突出兰州。.铁路快速过境干道、,国道。中增加绿地面积有效控制容积率,,两山夹峙黄河中流的山水特色..沿的防护林建设组团间的隔离带楔.导致楼群密集分布高低布局混乱,河建设绿带、公园,广场、雕塑.突形绿地构筑城市生态走廊形成相,.山水街景在城市重要中心节点难以融为出兰州多民族文化特色和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特色,,互联系的网格状生态框架结构.使体.出现视觉受阻的现象.反映兰州城市崭新.城市“山水相依”,绿遍金城。以各,缺乏河谷性大都市应有的风貌特色。形象形成滨河游憩走廊使其成为组团内的公园广场为城市绿心以I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_󰀀󰀀l󰀀󰀀󰀀󰀀’~——I}}l图2兰州旧城区的功能分区与空间结构示意图黄河,湖泊水系为城市蓝心,以环绕湖泊水面.并环湖绿化,建成环湖亲三滩(秀J11)的带状行政、办公、市区的两山绿化为生态外环,建设水空间:建设各具特色的小游园。利商业,信息等的都市型服务业长廊。与主干道绿化密切交织的遍布河谷用旧城改造的空间,在城市的主干其中,在南关十字带形成高级办““的融山、水城,绿为体的网道。窗口地段、街区内见缝插针地开公与技术服务中心.形成西关十字、络状生态园林绿地系统。重点建设辟绿化广场和小游园。不断提高道南关十字等地为核心的CBD中心职沿黄河排洪沟、湖泊、山地及贴近路绿化覆盖率,形成独特的绿色道能.西关西站形成带状商业服市民的市~、区.组团、街多级别的公路网络系统。对西固路、庆阳路、西务批发中心;中央广场东方红共绿地。其中.新建和扩建各种类型津路、天水路、东岗路,安宁路等主广场盘旋路形成政治、文化、商的公园:逐步增加兰山公园、五泉山干道进行道路绿化.搞好道路两侧业、旅馆业中心i西站三滩(秀公园、徐家山森林公园、仁寿山公的垂直绿化,搞好社会庭院绿化,逐川)与五里铺分别形成两大物流中园、崔家大滩文化园、彭家坪公园.步增加单位附属绿地.建设通透式心与二级商业中心。这样,将形成具白塔山公园、小西湖公园等现有公围墙.形成良好的城市绿化景观i禁有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职能分工、不园的面积i在西固区中心位置沿河止随意切割山体.将滑坡体周边地同等级层次、特色各异的第三产业建设森林公园:在雁滩东部保留大区适宜地开发成绿地与游憩地。建走廊.形成各种服务活动之间相互片绿地.建设森林公园,在城关中心成区外围的农业生产,以城市市场配合的综合地域,以及带状城市的区建设金城植物园,改建扩建东方为先导,为城市提供蔬菜、花卉、林带形组团式核心主轴。轴线两侧布红广场.增加乔木和灌木的比例,尽果等鲜活农副绿色产品,发展高产局居住、行政、医疗,批发等各种用量保持城市生态平衡,促进城关中优质高效农业.并强化观光农业的地类型。逐步形成带状城市的格局心商务区的建设i建设烘托城市形发展,如桃花会等。(图2)。象的滨河公共绿地用市区3.3带状组团的主轴设想3.4。充分利主体功能分区墨的13条排洪沟沟疏通沿五里盘,建设铺旋路东在前述自然生态,将排洪框架和主轴线岩岸建设绿色走廊构架兰州的生态方红广场南关十字~基,西关十的础上.应形成下列功能分区:操纵轴加强市区旧城改造建设人工字一文化宫一小西湖i,西站(1)西固传统工业区。西固工业’rL城市研究40}{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区在2050年以前有两条出路:一是 区.在黄河,南山之间建设七里河. 迁出城区,二是升级技术与延伸产 城关两大组团居住区.并形成相应 品链条或者转变产业结构(形成高 的社区中心 智力密集与工艺密集 级的传统产业区),建设清洁型传统 的工业可在中心区适量灵活布局, 工业区,并逐步缩小工业用地规模. 禁止城关.安宁,七里河占地大.污 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从各种因素 染重的传统工业存在:街道工业应 综合分析.第二种可能性较大 应将 着重发展用地集约.无污染.劳力或 西固工业区的居民逐步全部迁出, 工艺密集型的都市型工业,并在空 将用地全部转化为工业用地.这将 间上灵活布局。 增N-r业用地面积.但也使当地居 (3)组团之间,工业区和居住区 民在一定程度上免受污染的侵害。 之间建设卫生防护隔离带。如在西 (2)将安宁.七里河地区的占地 固工业区和安宁,七里河之间建设 大.污染强的传统企业逐步迁往西 防护林隔离带:保护安宁西部的大 固.皋兰 白银等其他地区。空出的 片桃园;在七里河和城关之间建设 用地主要用于发展第三产业,居住 防护林隔离带,隔离带内可以建设 用地.城市建设用地和少部分适宜 苗圃.蔬菜基地等;依托南北两山. 放在社区附近的街道工业等。由安 在安宁北部甘肃省地震博物馆一带 宁.盐场堡、雁滩(主要在黄河以北 创建楔形绿地.并将之作为森林公 地区.雁滩除外)形成在安宁——盐 园.伸向市区.增加城市绿色空间; 场堡一一雁滩(东面与榆中新区相 在西固区和七里河南部南山快速干 接)科学教育与高新技术,经济技术 道以南.建设生态农业区.作为城市 开发区中的黄河北岸高新技术经济 生产绿地带.提供满足城市生活需 走廊.并形成安宁.盐场堡.雁滩三 要的蔬菜水果等:在城市化的过程 大组团。未来可以向榆中盆地和皋 中要注意对郊区城镇(如七里河彭 兰.白银扩散.并形成合理的高新技 家坪规划)的引导和管理,高标准. 术产业分工。黄河以南地区主要为 高起点地加强绿地系统规划.在西 居住地和第三产业服务功能区。因 固与周边组团之间以大型宽阔的绿 此.应将西站搬出城区.过境铁路线 地与农田相隔,禁止大规模开发 城 从兰州火车站就近引入城中,或者 关与七里河之间锲入丘陵(搬迁住 加宽线路.修建城市专用轻轨线路, 户)和快速路全部绿化.形成两大组 形成城市轻轨系统的主线路。大力 团的绿色屏障。在居住区的建设中, 置换城关.七里河.安宁的第二产业 应逐步推行社区建设.增加绿地与 用地.腾出土地发展服务业、住宅. 广场.降低建筑物的密度,形成和谐 旅游.高新技术产业。黄河以南地 的人居环境。而且,应特别强调组团 之间应有绿地与农田相隔。两山到 黄河的干沟和排洪道应禁止倾倒垃 圾,加强绿化,以降低灾害的影响度 (如洪水.泥石流等)。这将形成功能 合理的功能空间.改善人居环境.拓 宽建设用地.形成主要以带状城市 为空间格局,组团布局的生态城市 战略框架。 3.5宏观交通网络设计 高效.方便.合理的道路交通系 统是生态城市发挥正常功效的基础。 也是促进城市与区域联系和交流的 桥梁和纽带。生态城市的交通网络 设计要求各功能组团及中心区之间 都有快速的公共交通线相联系,并 与各功能组团内的公共交通线相衔 接,共同构成全市性立体化公共交 通网络体系。因此.考虑兰州带状组 团的空间结构形态,结合国内外城 市设计的经验.同时考虑兰州未来 发展的趋势.我们认为兰州旧城区 宏观交通网络设计应该从以下几个 方面进行。 3.5.1轨道交通网络 由于河谷地形的限制.造成兰州 市区交通东西拥挤.南北不畅。解决 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大力发展轨道交 通.规划提出建设轨道线路如下: 原陇海线城区段 西固路(两段 接原陇海线),(接原陇海线)西津路 ——中山路一一庆阳路——东岗路 (接榆中) (接西固环行铁路)沙井 8 驿——安宁堡一一兰州机床厂—— 里 安宁路——七里河大桥一一敦煌路 现 代 城 市 研 究 41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l 翼 薰究  .2 l l ● ——西站(接原陇海线) 火车站一 岗路至盘旋路:第二环路在小西湖 一天水路——雁滩路一一高家滩等 大桥和城关黄河大桥之间.经过黄 四条线.形成了连接各组团、中心的 河大桥——北滨河路——小西湖大 网络框架。 桥一一西津东路一一白银路——庆 3.5.2修建过境快速交通干道 阳路一一金昌路接黄河大桥;第三 兰州目前由于缺乏过境干道,造 环路由兰州西站经敦煌路一一七里 成大量过境车辆穿越市区,加剧了 河大桥一一安宁路——银滩路一一 市区交通问题。规划提出建设南山 银滩大桥——马滩一一西津西路回 过境快速干道和北山快速干道.使 到西站:第四环路在银滩大桥和深 过境车辆可以绕过市中心。其中,南 安大桥之间,经过银滩大桥一一银 山过境快速干道.由市区东出口接 滩路一一安宁西路一一安宁南路一 31 2国道.向西沿鱼儿湾路 焦家湾 一安宁54#路——深安大桥——崔 路、红山根路.经过伏龙坪 彭家坪. 家大滩53#——西津西路——马滩 与城市过境道路西固段重合至西出 中路一一银滩大桥:第五环路位于 口.再经环形中路、西沙大桥与中川 深安大桥和西沙大桥之间.两桥与 高速公路相接。中间在七里河一带 南北两岸的53#路、环形东路 环 与212、31 6国道相接.在西固西端 形中路、北滨河西路构成一个环路。 接10g、213、31 2国道。北山过境快 五个环路经过黄河南北两岸的各个 速干道是在徐家山森林公园附近接 组团和主要干道.沿这些环路设公 柳忠高速公路.在九州台穿越隧道. 交线路.实施公交优先,可以较好地 沿安宁区北边缘,向西接中川高速 解决组团之间的近距离交通问题。 公路。其问在盐场附近与10g国道衔 3 5 4修建跨越黄河的大桥 接。北滨河路至兰州西出口.近期承 为克服黄河对兰州市区南北两 担过境干道的功能.远期北山过境 岸交通的阻隔.促进雁滩高级住宅 快速干道开通以后.完全作为城市 区及新城的快速发展.规划建设6座 生活性道路。南北两山过境快速干 黄河大桥:雁青黄河大桥、金安黄河 道的建设可以比较彻底地解决兰州 大桥、世纪黄河大桥、深安黄河大 市过境交通与城市交通相互干扰的 桥、固安黄河大桥、桃园黄河大桥, 问题。 包括已建大桥8座和正在修建的小 3.5.3联系组团间的环路规划 西湖大桥、盐雁大桥共1 6座.基本 第一环路从盘旋路十字沿天水 解决了两岸的交通联系问题。这些 路向北过天水路大桥,沿北滨河路 大桥要合理分工.才能使过桥交通 至盐场堡.经盐场路至草场街由城 有序进行。 关黄河大桥与金昌路相接.再由东 I1 ≥ 童嚣 碡 《芸摩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结语 [6]马交国,杨永春.国外生态城市建设 Abstract:Eco-city iS one ofthe most ad・ 从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作为古 趋势及其启示[J】l国外城市规划.2006, 代丝绸之路重镇的兰州具有独特的 (1】:71-74 自然山水和鲜明的地域特征.历史 [7]滕丽.杨永春狭义河谷型城市交通 上也曾经呈现出山水城市的独特景 问题研究——以兰州市为例[J】.经济地 观.具有建设生态城市的基本条件。 理.2002.22(1):72-76. 1 949年以来.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 [8]杨永春论典型河谷盆地型城市兰 州的发展模式[J]人文地理.2000.1 5 进程的不断加快,人口的快速增加 (1):10-I 9. 使得1 7O多km 的河谷盆地显得异常 [9]鲍世行,顾孟潮.城市学与山水城市 局促,有限的城市空间严重制约了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 996. 兰州的城市发展.加上气候及国家 31 5-338. 发展政策的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 [1O]杨永春.中国河谷型城市研究[J]. 之路困难重重。但是,我们相信.按 地域研究与开发.1 999.18(3):61-65. 照生态城市的理念对兰州旧城区的 [11]杨永春.中国西部河谷型城市的形 人口、产业、交通、空间结构进行整 成和发展[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合优化.兰州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2O03.1 25-1 26 还是大有希望的。 [12]鲜肖威.兰州城市聚落 形成与发 展[J】l地理研究,1 982.(2):3O一35. [1_3]董晓峰.任震英,等.城市景观持续 参考文献: 规划设计与实践[J]城市规划汇刊, [1]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委地理研究所 2001.(6):40-43. 经济地理部.兰州市城市发展规划研究 [Z】1 992 [2]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兰州市规划 摘要: 国土资源局.兰州市综合交通规划总报 通过对兰州旧城区的研究,提出兰州 告[R].2003. 旧城区生态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总 [3]杨永春兰州城市概念规划研究 体思路和结构形态.指出尽管兰州城 [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2-6. 市发展受到自然条件 国家政策等诸 1 29-1 31. 多条件的限制.但是按照生态城市的 [4]马交国.杨永春.生态城市理论研究 理念对旧城区的人口 产业 交通、空 综述[J】l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间结构进行整合优化.兰州城市可持 200432(5):108-117 续发展的目标还是可以实现的。 .[5]马交国.杨永春.等.西部河谷型城 关键词: 兰州;旧城区 生态城市;城市规划 市空间扩展中的生态环境建设[J】.干旱 区研究.2005.(3):414-418. vanced city development models in the world.Basedonthe studyoftheolddis- tricts of Lanzhou,this paper brings forth hte guiding ideology,general idea and morphology of eco-city planning of Lanzhou.The authors believe that a1. though the nature conditions,national policies,and many other conditions put great influence on the city planning of Lanzhou,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 of Lanzhou Can be realized by opti- m ̄ing many factors such as population, industries,transportation,spatial struc- ture and SO on Key words:Lanzhou;old district;eco— city;urban planning l 4量 究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