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现代文学现代性的大局环境下,众多文学家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参与到现代文学现代性内涵的逐步完善当中。他们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内涵,希望通过文明的重塑来提升民族的精神境界,进而逐步丰盛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内涵。
关键词:现代文学;现代性内涵;民族精神;人性解放
中国近现代文学有着一定的优越性,它对我国文学事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充沛体现了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多层面的矛盾与冲突。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精神核心是启蒙,是对封建制度和传统思想的重新审视,它呼吁人性解放、主张张扬个性,同时也主导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开展潮流。我国驰名的文学家周树人先生一生从事于国民思想和国民性的探索,他的?祝福》一文充沛反映现代文学的启蒙潮流。该文以年关之夜匆匆由外地赶回家中的“我〞为引线表达了整个故事,作为一个“现代化〞、拥有全新精神世界及语言体系的“外来者〞,面对一个封建守旧的鲁镇,“我〞所接受的思想教育完全不能融入其中,甚至会对鲁镇腐朽的思想观念感到无比沉痛和悲痛,而“我〞也被长期遵循封建礼教和思想的鲁四老爷所排斥,见面就应酬“大骂其新党〞。从鲁四老爷的身上可以看到一个沉浸于传统文化不能自拔的老者形象,他们对新生事物充斥敌对心理。
从勤快迂腐的祥林嫂身上“我〞看到一个备受传统礼教和封建宗法所迫害的女性形象,祥林嫂认为“我〞是一个“见多识广〞的人,因此,神神秘秘的来问“我〞人死后是否有魂灵,“我〞惊讶、吃惊、疑惑,为什么一个温饱都不能解决的人关怀的不是自身问题,反而是自己死后的情况,可见封建礼教制度对其迫害的程度之深。“我〞所看到的有悲痛、失望,对于一个善良朴实的人死后亦然被骂“谬种〞时,所发出的各种感慨。从现代文明的视角来看,无论是鲁四老爷还是卫老婆子虽然初衷是好的,但其长期受封建礼教浸淫的本性表露无遗。
精神文化才是治疗疾病的良方,沈从文认为西方文化腐蚀着人们的德行,造成民众精神和人格上的病弱,让民族不足生机和活力,传统的民族德行和品质仅存在于不受现代文明浸染的人性之中,只有那里供奉着“人性〞和“希望〞,?丈夫》就是这样一首人性之歌。青年丈夫让自己的妻子卖身养家在湘西是一项极为寻常的风俗,而它却是现代文明所不能容忍的。通过讲述青年进城看望妻子的见闻,展现其麻木、愚昧,进而觉醒的过程。丈夫进城不仅受到老鸨的款待,就是见到妻子的嫖客水保后,也没有现代人眼中的对立和为难,两人相处较为平静,最后丈夫带妻子回到乡下。如果硬性将其归于阶级冲突,还不如将其作为风俗旧习上人性感召的转化。在妻子与别人交易时偷偷压抑喘息,他感到羞愧、后悔,因水保嘱咐而心中不再平静,在经过一系列心理斗争和挣扎,最终下定决心带妻子返回乡下,这是人性的最终醒悟。在那艘船上他们没有自由、没有尊严,他甚至无法拥有与妻子的片刻温存,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梦的破碎让他幡然醒悟,在船上受到的不仅仅是人身体上的侮辱和侵犯,同时出卖的还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践踏的是根本的权利,这也是年轻夫妻最终鼓起勇气对抗命运和习俗的主要原因。
无论是水保、老七,还是丈夫中的任何一个人,他们活得都是则自然、不做作,尽管这个社会存在着种种违背人道主义的陈规旧俗,但是人性会引导其从命运的捉弄和陋习中摆脱出来,会让人们最终步上正轨。正因如此,沈从文认定这样远离现代文明、合乎人性的文化方式才是治愈中国民族的良药,这样人们才不会被现代文明中的各种不幸恶果所侵害。无论鲁迅或是沈从文他们自身所接受的文化熏陶极大影响着其文化取向,正因为鲁迅幼年时期在日本的
求学经历,使鲁迅对西方国家价值体系产生了认同感,他认为只要是西方的,就是文明且理性的,是值得中国模仿的。而古老的中国封建文化给人们带来的是颓废腐朽,需要摒弃。我们不能否定封建思想、制度当中的确存在着不良因素,但是也不能完全否定其中仍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发扬、去传承。
“中国的现代性起源于民族国家的救亡图存运动,中国人对社会现代化渴望,大于现代化境遇中人对存在本身的探寻,更不足对现代性本身的质疑和批判。〞因此,周树人以在铁屋中进行呐喊的方式,意图唤醒正在沉睡中的中国人,冀图实现人的现代化开展,从而使我国免于流落到沦丧的地步。然而,沈从文却是背道而驰,他放弃了当时绝大多数读者希冀的视野,反而以超越性的眼光去触摸历史的暗流,并且运用敏锐的洞悉力,去理性的分解文明。所以,沈从文以构筑供奉“人性〞的“希腊小庙〞形式来反思和质疑现代文明,他孜孜以求的诊断“国民毛病〞、修正“现实〞的文学理想。也正因如此,我们也能从沈从文对现代性的自反特质之中了解到其对人性本体的态度。通过以上解析,现代性这个观念在世界史范畴内的品质、特性、作用等就比拟容易把握了。
现代性观念在西方文化里生长出来,它起初是属于西方的,后来变成属于世界的。在各种文化中,西方文化开展出了此时此地的观念,并把这种观念在漫长的文化行程里开展成一种普遍的信仰。基督教文化与继起的人道主义文化之间存在着正题———反题这样的形式逻辑关系。在基督教世界,构成普遍理解活动之诠释根底的是“彼地彼时〞这样一种观念。从文艺复兴开始的人道主义世界正好是此前历史的反题,它把基督教生存诠释成人的自我异化,它主张人要活在当下,一种全新的观念便激发出来。从此,摆脱了自然主义态度下经验主义思想的束缚,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超越性观念。笔者从现代文明的角度对传统文化进行审视,需要以正确的、科学的开展观进行中国现代文明建设,从人性的角度进行民族精神塑造,并不是西方的就都是好的,只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文明,才是我国文化开展的基本之道,才能够使我国文化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张丽,李季.试论?西厢记》几个主要人物形象的现代性特征[J].北方文学(下半月),2008,〔02〕:41.
[2]贾晶晶.茅盾“为人生〞文艺观溯源[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4〕:16-18.
[3]刘勇刚.云间派文学研究[C]//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8-2008年度.200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