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小侦探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3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题及解析

2013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题及解析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江苏省2013年高考试题语文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高亢.B.稂莠.C.孩提.D.馈赠.引吭高歌.锒铛入狱.骇人听闻.功亏一篑.伉俪.阆苑.尸骸.匮乏.沆瀣一气.书声琅琅.言简意赅.振聋发聩.2.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1)读者欣赏作品清新的故事,却忽略了蕴藏的热情,欣赏文字的朴实,却忽略了作品隐伏的悲痛,实际上近于___▲_____。(2)中国古代文化是一座巍峨的高峰,不管我们在儒、释、道哪一条路上行走,___▲_____,最终都必然会在山顶上相逢。(3)多年前,集团首席执行官就感觉自己___▲_____,在集团迅猛发展、国际市场不断拓展的今天,他的危机感丝毫未减。A.南辕北辙C.南辕北辙异曲同工殊途同归如临深渊如履薄冰B.买椟还珠D.买椟还珠殊途同归异曲同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3.请以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画线句子的含意,不超过15个字。(4分)有个青年人总是抱怨环境,一位长者对他说:“你想保护自己的脚,穿上一双鞋子比给全世界铺上地毯更容易做到。”4.有研究者对200多位作家从发表处女作和代表作的年龄两个方面进行了统计。比较图..表中两组数据,从作家渐至成熟的角度归纳出一个结论。(5分)共1页/第19页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李丰,字安国,故卫尉李义子也。黄初中,以父任召随军。始为白衣时,年十七八,在邺下名为清白,识别人物,海内翕然,莫不注意。后随军在许昌,声称日隆。其父不愿其然,遂令闭门,敕使断客。初,明帝在东宫,丰在文学中。及即尊位,得吴降人,..问:“江东闻中国名士为谁?”降人云:“闻有李安国者。”是时丰为黄门郎,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帝曰:“丰名乃被于吴越邪?”后转骑都尉、给事中。帝崩后,为永宁太仆,以名过其实,能用少也。正始中,迁侍中尚书仆射。丰在台省,常多托疾,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丰疾.未满数十日,辄暂起,已复卧,如是数岁。初,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丰弟翼及伟,仕数岁间,并历郡守,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及司马宣王久病,.伟为二千石,荒于酒,乱新平、扶风二郡而丰不召,众人以为恃宠。曹爽专政,丰依违二公间,无有适莫,故于时有谤书曰:“曹爽之势热如汤,太傅父子冷如浆,李丰兄弟如游光。”其意以为丰虽外示清净,而内图事,有似于游光也。及宣王奏诛爽,住车阙下,与丰相闻,丰怖,遽气索,足委地不能起。至嘉平四年宣王终后,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或指向丰。丰虽知此非显选,而自以连婚国家,思附至尊,因伏不辞,遂奏用之。丰为中书二岁,帝比每独召与语,不知所说。景王知其议己,请丰,丰不以实告,乃杀之。其事秘。丰前后仕历二朝,不以家计为意,仰俸廪而已。韬虽尚公主,丰常约敕不得有所侵取,时得赐钱帛,辄以外施亲族;及得赐宫人,多与子弟,而丰皆以与诸外甥。及死后,有司籍其家,家无馀积。(节选自《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其父不愿其然.B.及即尊位.C.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D.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然:这样及:等到制:节制诫:警告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李丰为官不贪财的一组是(3分)①在邺下名为清白共2页/第19页②外示清净,而内图事③不以家计为意,仰俸廪而已⑤得赐宫人,多与子弟,而丰皆以与诸外甥A.①②⑥B.①③⑤④丰常约敕不得有所侵取⑥有司籍其家,家无馀积D.③④⑥C.②④⑤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丰年轻时善于品评人物,影响很大,而父亲让他闭门谢客,其名声只是在魏国得到传播。B.当司马宣王长期生病时,李伟官居二千石,因喝酒误事,造成新平、扶风二郡混乱,哥哥李丰却放任不管。C.曹爽专权的时候,李丰在曹与司马宣王之间两面讨巧,不明确表态,因而遭到世人的讥讽。D.李丰担任中书令两年以后,近来常常受到皇帝单独召见,招致景王猜忌,因不肯透露实情,结果被杀。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2)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3)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三、古诗词鉴赏(10分)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醉唐眠庚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1)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意。(2分)共3页/第19页(2)“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4分)(3)《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4分)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至人无己,_____▲_____,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2)汩余若将不及兮,_____▲_____。(屈原《离骚》)(3)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4)醉不成欢惨将别,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5)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李煜《虞美人》)(6)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周敦颐《爱莲说》)(7)箫鼓追随春社近,__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8)祸兮福之所倚,_____▲_____。(《老子》五十八章)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何容何许人也老舍粗枝大叶的我可以把与我年纪相仿佛的好友们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因经济的压迫或别种原因,没有机会充分发展自己的才力。第二类差不多都是悲剧里的角色。他们是旧时代的弃儿,新时代的伴郎。这些人们带着满肚子的委屈,而且还得到处扬着头微笑,好像天下与自己都很太平似的。何容兄是这样朋友中的一位代表。他没有一点“新”气,更提不到“洋”气。他的“古道”使他柔顺像个羊,同时能使他硬如铁。当他硬的时候,不要说巴结人,就是泛泛的敷衍一下也不肯。在他柔顺的时候,他的感情完全受着理智的调动:比如说友人的小孩病得要死,他能昼夜的去给守着,而面上老是微笑,希望他的笑能减少友人一点痛苦;及至友人们都睡了,他才独对着垂死的小儿落泪。反之,对于他以为不是东西的人,他全任感情行事,不管人家多么难堪。怎样能被他“承认”呢?第一个条件是光明磊落。所谓光明磊落就是一个人能把旧共4页/第19页礼教中那些舍己从人的地方用在一切行动上。而且用得自然单纯,不为着什么利益与必期的效果。光明磊落使他不能低三下四的求爱,使他穷,使他的生活没有规律,使他不能多写文章———非到极满意不肯寄走,改、改、改,结果文章失去自然的风趣。作什么他都出全力,为是对得起人,而成绩未必好。可是他愿费力不讨好,不肯希望“歪打正着”。他不常喝酒,一喝起来他可就认了真,喝酒就是喝酒;醉?活该!在他思索的时候,他是心细如发。他以为不必思索的事,根本不去思索,譬如喝酒,喝就是了,管它什么。他的心思忽细忽粗,正如其为人忽柔忽硬。他并不是疯子,但是这种矛盾的现象,使他“阔”不起来。对于自己物质的享受,他什么都能将就;对于择业择友,一点也不将就。他用消极的安贫去平衡他所不屑的积极发展。无求于人,他可以冷眼静观宇宙了,所以他幽默。他知道自己矛盾,也看出世事矛盾,他的风凉话是含着这双重的苦味。是的,他不像别的朋友们那样有种种无法解决的,眼看着越缠越紧而翻不起身的事。以他来比较他们,似乎他还该算个幸运的。可是我拿他作这群朋友的代表。正因为他没有显然的困难,他的悲哀才是大家所必不能避免的,不管你如何设法摆脱。他的默默悲哀是时代与个人都微笑不语,看到底谁能再敷衍下去。①他要想敷衍呢,他便须和一切妥协:旧东西中的好的坏的,新东西中的好的坏的,一齐等着他给喊好;自要他肯给它们喊好,他就颇有希望成为有出路的人。他不能这么办。同时他也知道毁坏了自己并不是怎样了不得的事,他不因不妥协而变成永不洗脸的名士。怎办呢?他只交下几个好朋友,大家到一块儿,有的说便说,没的说彼此就愣着也好。他也教书,也编书,月间进上几十块钱就可以过去。他不讲穿,不讲究食住,外表上是平静沉默,心里大概老有些人家看不见的风浪。真喝醉了的时候也会放声的哭,也许是哭自己,也许是哭别人。②他知道自己的毛病,所以不吹腾自己的好处。不过,他不想改他的毛病,因为改了毛病好像就失去些硬劲儿似的。努力自励的人,假若没有脑子,往往比懒一些的更容易自误误人。何容兄不肯拿自己当个猴子耍给人家看。好、坏,何容是何容:他的微笑似乎表示着这个。他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一九三五年十二月11.“他们是旧时代的弃儿,新时代的伴郎。”请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4分)共5页/第19页12.文章多处描述了何容身上“矛盾的现象”,请分别从交往、生活、心理三个方面加以概括。(4分)13.联系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请分析“好、坏,何容是何容:他的微笑似乎表示着这个”这句话,并说明它表现了何容什么性格特点?(6分)14.“他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探究文章最后一句的内涵。(6分)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论名声[德]叔本华每个人皆能求得荣誉,只有少数人可获得名声,因而只有具有特殊卓越成就的人才能获得名声。这类成就可分为立功、立言二种,立功、立言是通往名声的两条大道。两条大道各有利弊,主要的差异在于功业如过眼烟云,而著作却永垂不朽。极为高贵的功勋事迹也只能影响一时,然而一部光芒四射的名著却是活生生的灵感源泉,可历千秋而长新。功业留给人们的是回忆,并且在岁月中渐渐地被淡化,终至完全消失,除非历史将他凝化成石,流传后世。著作的本身便是不朽的,举例来说,亚历山大大帝所留在我们心目中的只是他的盛名与事迹,然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荷马等人依然健在且活跃在每个学子的头脑中,其影响一如他们生时。立功需要依赖机遇才能成功,因此得来的名声一方面固然是由于功业本身的价值,另一方面也的确是靠风云际会才能爆发出璀璨的火花。比如,战功的评定,它所依据的是少数见证人的证辞,然而这些见证人并非都曾在现场目击,即使果然在场目击,他们的共6页/第19页观察报道也不一定都公允。以上所说的是有关立功的几个弱点,但可以用它的优点来平衡。立功的优点在于它是一件很实际的事,也能为一般人所理解。立言的情形恰与立功相反。立言不依赖偶然的机遇,主要靠立言者的品格学问才可以长存不朽。此外,所立之言的真正价值是很难断定的,内容愈深奥,批评愈不易。通常,没有人足以了解一部巨著,而诚实公正的批评家更是凤毛麟角。所以,靠立言而得的名声,通常都是累积许多判断而成的。在前面我已提过,功业留给人们的是回忆,而且很快就成为陈年旧物了;然而有价值的著作,除非有丧失的章页,否则总是历久弥新,永远以初版的生动面目出现。所以,著作不会长久被误解的,即使最初可能遭到偏见的笼罩,在长远的时光之流中,终会还其庐山真面目。也只有经历了时光之流的冲击与考验,人们方能来评论著作,而它的真正价值也才会显露出来。名声实在仅是与他人相比较的结果,而且主要是品格方面的对比,所以,评价也就因时因人而异。某人的名声可能因新秀的崛起而使他原有的声望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冲击或湮灭。因此,名声是依靠绝对价值来评判的,而所谓绝对价值,只存在于那些出类拔萃之人物,直接地靠其本身而傲视同类,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为他人剥夺。所以为了增进我们和社会的幸福,我们应该全力追求伟大的头脑和心灵。没有反射体我们无以看到光线,没有沸扬的名声我们便不可认识真正的天才。然而,名声并不代表价值,许多的天才沉没于默默无闻之中。莱辛便说过:“有些人得到了名声,另一些人却当获而未得。”(金玲译,有删改)15.文章说“立功”与“立言”是通向“名声”的两条大道,请简要分析二者的主要区别。(6分)16.文章最后一段说“名声是依靠绝对价值来评判的”,又说“名声并不代表价值”,二者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6分)17.我国古代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说法,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认识。(6分)共7页/第19页七、作文(70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在进入洞穴后不久,发现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地附在洞壁上栖息。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些美丽的精灵。但数日后再去,却发现这些大蝴蝶已不在原地,而是远远地退到了山洞的深处。大家若有所悟,那里的环境也许更适宜吧,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题目自拟;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⑤不少于800字。语文Ⅱ(附加题)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1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齐桓公用管仲之谋,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以朝诸侯,用区区之齐显成霸名。魏用李克,尽地力,为强君。自是之后,天下争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义先富有而后推让故庶人之富者或累巨万而贫者或不厌糟糠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以至于秦,卒并海内。(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平准书》)20.写出《史记》五种体例中除“本纪”、“书”、“列传”以外的其他两种。(2分)21.用原文中的词句概括齐、魏强国的经济措施,不超过15个字。(2分)共8页/第19页二、名著阅读题(15分)22.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葛朗台原本是一个贫穷的箍桶匠,40岁时娶了木材商的女儿为妻,又从岳母、外婆、外公处得到了三笔遗产,于是成为州里“纳税最高”的人物。B.《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于入川之时布下“八阵图”以拦截东吴大将,在南征时火烧藤甲军七擒孟获,在攻打天水郡的战役中收服了姜维。C.《棠棣之花》中的聂荌和聂政姐弟二人是“愿将一己命,救彼苍生起”的爱国志士,作者借他们歌颂了我国古代那些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英雄。D.《哈姆莱特》中“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的著名独白,刻画了主人公极度困惑、痛苦挣扎的心理,也表现了人文主义理想者所面临的无奈和不幸。E.《茶馆》共三幕,严格按照“三一律”的艺术法则,以裕泰茶馆为中心,分别写了清末、民初、政权在结束前这三个时代的旧中国生活。23.简答题(10分)(1)《红楼梦》中抄检大观园时,在入画的箱子里寻出一大包金银锞子、一副玉带板子和一包男人的靴袜等物,在司棋的箱子里发现一双男子的锦带袜、一双缎鞋和一个小包袱,包袱里有一个同心如意和她表弟潘又安写的大红双喜笺。入画和司棋分别是谁的丫鬟?在处置入画和赶走司棋时,她们的主子各是什么态度?(6分)(2)《边城》中,二老说:“爸爸,你以为这事为你,家中多座碾坊多个人,便可以快活,你就答应了。若果为的是我,我要好好去想一下,过些日子再说它吧。我尚不知道我应当得座碾坊,还应当得一只渡船,因为我命里或只许我撑个渡船!”“得座碾坊”和“得一只渡船”分别指什么?“我尚不知道我应当得座碾坊,还应当得一只渡船”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花间集》里,大部是闺情、别意、流连光景之作。不好的不讲,做得好的,自成一种凄惋、惆怅、柔丽、细腻的风格。人几乎这样想:像《花间》这样的才是词。如其词的领域为《花间》独占,是词的不幸;要它继续发展,意境上、材料上须得开拓须得丰富才行。《四库提要》说:“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轼而又一变,如诗共9页/第19页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等一派。寻流溯源,不能不谓之别格。”又说:“(辛)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这里关于苏、辛在词的历史上的位置,及对于他们的风格的认识,都说得很是。但是透露了两个意义相类的名目———“别格”、“变调”,———言外若有微辞,就不免失却评衡家无所容心的鉴赏的态度。我们固然不说新生的是“常格”是“正调”,可以抹杀旧来的;但也不说旧来的因为发生在先,故是“常格”是“正调”,而新生的与此不同,便是“别格”是“变调”。“清切婉丽”为什么是正?“慷慨纵横”为什么是变?这些常别正变的议论,是拘泥褊狭的评衡家造了出来,因以减损自己的鉴赏力的,犹如蚕儿吐丝作茧,却裹住了自己的身体。要能充分地鉴赏文艺,就得丢开这些无益的观念。这样,才能真切地吟味苏、辛的词,同样也能真切地吟味《花间》派的词。(选自叶圣陶《<苏辛词>绪言》,有删改)24.文中《四库提要》描述了词的哪三个发展阶段?请加以概括。(4分)25.“犹如蚕儿吐丝作茧,却裹住了自己的身体”一句如何理解?(5分)26.你是否同意《四库提要》中称苏、辛词为“别格”、“变调”的说法,试举例具体分析说明。(6分)共10页/第19页江苏省2013年高考试题解析语文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3分)【答案】D【解析】A项,分别读kàng/háng/kàng/hàng。B项,分别读láng/láng/làng/láng。C项,分别读hái/hài/hái/gāi。D项,都读kuì。2.(3分)【答案】B【解析】南辕北辙:本想往南,而车却向北行。比喻行动跟目的相反。买椟还珠:买下匣子,而把匣子里的珍珠归还卖主。比喻没有眼光不识货,取舍不当。句中表达的是取舍不当这一意思,只能用“买椟还珠”。异曲同工:曲调虽然不同,但演得同样精彩。比喻不同人的辞章具有同样高的造诣。也比喻不同的做法有同样的效果。殊途同归:走不同的途径,达到同一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结合语境,用“殊途同归”才准确。如临深渊:像处于深渊的边缘一样。形容存有戒心,做事非常小心谨慎。如履薄冰:如同走在薄冰上一样。形容非常谨慎、小心翼翼的样子。3.(4分)【答案】改变自己比改变环境(世界)更容易。【解析】作答此题,首先要注意画横线句前面的内容:有些人总是抱怨环境。横线句的内容便是长者告诫青年的话语。长者运用的是类比,“穿上一双鞋子”喻改变自己,“给全世界铺上地毯”意味着改变环境。把握了这一点,用平实的语言进行表述即可。4.(5分)【答案】大多数作家需要十年左右的创作积累,才能进入创作成熟期。【解析】理解图表,要在分析图表的基础上进行。观察图表中的数据可知,作家发表处女作主要集中在三个年龄段:20岁前,21~25岁,26~30岁;而发表代表作主要集中在26~30岁,31~35岁,36~40岁。两者时间上相差大约十年,由此可推知:从发表处女作到发表成熟作品,需要经过十年左右的努力。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共11页/第19页5.(3分)【答案】C【解析】制:制度。6.(3分)【答案】D【解析】①是说李丰在邺下有清白的名声;②是说李丰表里不一;⑤是说李丰将赏赐送给别人的情况。7.(3分)【答案】A【解析】“其名声只是在魏国得到传播”错,根据下文投降的吴人答明帝的话可知,他在江东地区也很出名。8.(10分)【答案】(1)魏明帝问左右臣子“安国”在哪里,左右臣子用“李丰”来回答。(2)李丰的儿子李韬被选中娶公主为妻,李丰虽然表面上推辞,而内心不怎么害怕。(3)中书令一职空缺,大将军征询朝臣意见:“合适补任的人为谁?”【解析】翻译句子要抓住语句的关键词和特殊句式。如(l)句中的“所在”是名词性短语,译为“在哪里”;“以”译为“用”;“对”是“回答”的意思。(2)句中的“尚公主”指“娶公主为妻”,“内”和“外”都是名词作状语。(3)句中的“缺”指“空缺”,“谘”译为“征询”,“谁可补者”是疑问句,翻译时要体现。【参考译文】李丰,字安国,是以前的卫尉李义的儿子。黄初年间,李丰因为父亲在职而被征召随军。起初为一介平民的时候,年纪为十七八岁,在邺下有清白的名声,善于识人,天下人一致称颂,没有不重视他的。后随军在许昌,声誉一天比一天高。他的父亲不愿意他这样,于是让他闭门在家,命令他断绝同客人的往来。起初,明帝做太子时,李丰是文学掾。等到明帝登基,得到吴国投降的人,问他:“你在江东听说过哪位中原地区的名士吗?”投降的人回答说:“听说有个叫李安国的人。”当时李丰担任黄门郎,魏明帝问左右臣子“安国”在哪里,左右臣子用“李丰”来回答。明帝说:“李丰的名声竟然传到吴越去了吗?”后来李丰转任骑都尉、给事中。明帝死后,李丰担任永宁,太仆,因为他的名声超过了他的实际才能,他便很少受到重用了。正始年间,李丰升任侍中尚书仆射。李丰在台省,经常称病告假,根据当时台省的制共12页/第19页度,病假满一百天应当停止俸禄。李丰的病假不满几十天,就暂时去任上,不久又躺下称病,像这样长达几年。起初,李丰的儿子李韬被选中娶公主为妻,李丰虽然表面上推辞,而内心不怎么害怕。李丰的弟弟李翼及李伟,做官几年之间,都担任过郡守,李丰曾经在人前告诫两个兄弟。等到司马宣王长久生病,李伟获得二千石的俸禄,沉溺于酒中,造成新平、扶风二郡的混乱,然而李丰没有找他问话,众人认为他这是依仗得宠而不问事。曹爽专权,李丰在曹爽和司马宣王之间周旋,似乎没有什么偏心,所以当时有谤书写道:“曹爽的权势如开水一样热,太傅父子如浆水一样冷,李丰兄弟如游动的光。”它的意思是说李丰虽然对外显示自己的清净,而对内图谋大事,好像游光一样。等到宣王上奏诛杀曹爽,把车停在宫门外,把情况告诉李丰,李丰害怕,立即昏厥,脚拖在地上不能站起身。到嘉平四年宣王死后,中书令一职空缺,大将军征询朝臣意见:“合适补任的人为谁?”有人指向李丰。李丰虽然知道这不是显要的职位,但他因为自己同国君联姻,想依附皇上,就拜伏在地没有推辞,于是朝臣上奏,朝廷任用了他。李丰担任中书令一职两年,皇上每次单独召见他,与他说话,别人都不知道他们说了什么。景王知道他们议论自己,请求李丰告诉他情况,李丰不以实情相告,景王就杀掉了他。这件事做得很隐秘。李丰前后在两朝中任职,不把家产放在心上,仰仗俸禄生活而已。李韬虽然娶了公主,李丰经常约束命令他不得侵占财物,李韬不时地得到皇上赏赐的钱帛,就用来资助亲族;如果是从宫中得到的赏赐,就大多送给自己的子弟,而李丰把它们都给了自己的外甥。等到他死后,有关部门查抄他的家产,(发现)他家中没有余财。三、古诗词鉴赏(10分)9.【考点】古诗词阅读.【分析】古诗词鉴赏首先要读懂诗歌,其次中弄清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要抓住一些典型意象.【解答】(1)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静”.答案: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2)“世味门常掩”是分析作者的心境的入口,对“世味”也就是官场的厌恶,再结合首联颔联的“静、花、鸟”透露出的恬淡可总结出作者的心境.答案: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3)要找出诗歌中“简淡”的情感的意向,如“山”、“馀花”、“好鸟”,体现的是闲适;还要找出体现“芒焰”的词语“门掩世味”、“拈笔忘筌”,透露出的是世事难忘、幽愤不平的情感.答案:“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点评】诗歌鉴赏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比较高,首先要读懂诗歌,其次还要掌握鉴赏诗歌的一些基本方法,还要熟悉不同题材的诗歌所表达的不同情感.平时复习要多注意积累.共13页/第19页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0.【答案】(1)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2)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3)“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解析】首联领起全诗,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山上一片宁静,仿佛回到了远古时代;日子清闲得令人觉得长日漫漫,好像是在过小年一样。这两句诗表明在这远离尘嚣的地方,一切仿佛都已凝固,没有名利的诱惑,没有人事的搅扰。颔联融情入景,又不露痕迹。诗人对着枝头的几朵残花,照样可以喝得痛快;鸟啼打破了山间的静寂,也并不妨碍诗人午后酣眠。颈联空间转换,视角由山间转入房里,承接颔联中的“眠”字来写。世态炎凉,诗人只想紧掩门户,远离人间是非。“时光簟已便”正是诗人心气平和的写照。尾联与首联呼应,表明诗人平日‘不管吏事俗务,而在文字之中自得其乐。本诗流露出一种旷达、怡然自得的意味,颇具深意。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11.(4分)【答案】点题;引领全文。【解析】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分析语句的内容以及语句与主题、人物、情节和上下文的关系等。这句话出现在文章的第一段,是介绍第二种人时说的话,何容便是这第二种人;从后文看,这句话概括了何容的特点,引领全文。由此可以得出答案。12.(4分)【答案】交往:柔顺像个羊,同时硬如铁。生活:不常喝酒,一喝起来就认真。心理:心思忽细忽粗。外表平静沉默,内心矛盾痛苦。【解析】回答本题时,首先要筛选出能体现何容身上“矛盾的现象”的内容,然后根据题干的要求从交往、生活、心理三方面对这些内容进行归纳、概括即可。注意抓住文章第二段中的“他的‘古道’使他柔顺像个羊,同时能使他硬如铁”,第三段中的“心思忽细忽粗“不常喝酒,一喝起来他可就认了真”,第四段中的“外表上是平静沉默,心里大概老有些人家看不见的风浪”等内容。13.(6分)共14页/第19页【答案】不管别人如何评价,何容都坦然地展示个性。性格特点:坚持自我,不妥协、不改变。【解析】先分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的意思,然后分析题干中的这句话的意思,分析它们反映的人物的性格特征。文中第一个画横线的语句的意思是何容不愿意敷衍、妥协;第二个画横线的语句的意思是他了解自己的毛病,但不想改变自己。而题干中的“微笑”表明他对自己的行为很坦然,由此即可得出第一问的答案。最后综合分析这三句话,即可得出何容坚持自我,不妥协、不改变的性格特点。14.(6分)【答案】说明朋友是何容精神和情感的寄托。表露出作者对何容理解、认可之意。表明作者也是像何容这样的人。暗示了何容对时世的失望。【解析】题干中的这句话说的是何容喜欢北平是因为北平有几位朋友。由此可以看出朋友在何容心中的重要地位;而结合文章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可知,作者是比较认可何容的做法的,暗示了作者自己也是这样的人。此外,这句话还暗示了何容对时世的失望。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15.(6分)【答案】立功的影响是有限的、易逝的,立言则是无限的、永存的。立功要靠机遇,立言则无需机遇。立功很实际、易被理解,立言要靠诸多判断的累积、不易被理解。【解析】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找到有效的答题区间,然后对区间内的相关信息进行概括即可得出答案。通读全文可知,文章第二、三、四三段主要讨论立功、立言的特点:第二段,主要写立功与立言的区别,即功业如过眼烟云,著作却永垂不朽;第三段,主要写立功需要依赖机遇才能成功;第四段,主要写立言要靠立言者的品格学问等。对此进行概括即可得出立功、立言的区别。16.(6分)【答案】不矛盾,这是两个不同层面的表述。前者是指真正的名声依赖其内在价值。后者是指因缺失条件而未获得名声的人,其内在价值同样不朽。【解析】考生解答此题时,应结合句子前后的语境,分析题干中的两句话的含意,并分析二者意思上的差别。第一句话说的是真正的名声依靠其内在价值,第二句话说的是因缺失条件而没有取得名声的人.其内在价值同样不朽。据此可得出答案。17.(6分)共15页/第19页【答案】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立德”是指树立圣人之德;“立功”包含功业和声名;立言则指创立学说。我国传统文化认为立功优于立言;叔本华则认为立言优于立功。但它们都强调“德”的首要作用。【解析】作答本题,考生应先分析“立德、立功、立言”的具体内涵:“立功”即立下功勋、留下名声,“立言”就是创作著作、创建学说,“立德”就是树立圣人的德行。考生可在此基础上,联系现实生活,简析自己对此问题的认识。七、作文(70分)18.【写作提示】这则材料可从多角度进行立意:①探险者发现蝴蝶,便主动离开,不去惊扰蝴蝶,据此可以有“学会尊重和体谅别人”“学会从对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等立意;②蝴蝶的迁徙其实是对人类的躲避,这足以说明,在强势的人类面前,生态已经很脆弱,生物已经被逼到了生存的绝境,据此可以有“人与自然须和谐相处”“停止向自然进军”“维护生态秩序”等立意;③蜡烛是探险者向自然进军的工具,它给探险者带来光明,却对蝴蝶造成惊扰,据此可以有“科技进步是一把双刃剑”“遵循科学发展观”等立意;④蜡烛之光是微弱的,但小小蜡烛影响了蝴蝶的生活环境,据此可以有“小节不小,细微处同样不容忽视”“小细节会决定大变化”等立意。【佳作展台】多一点邻居意识在常人眼里,探险就是向大自然进军,就是征服自然,然而却有这样一些探险者,当发现洞穴里有蝴蝶栖居时,他们选择悄然离开,把安宁留给这一类地球公民。这种为生物让路、与万物友好相处的和谐意识值得称道。人与万物共处天地之间,同为大自然的生灵,本来就应该和平共处,少一点征服自然的野心,多一点和平共处的理念,多一点邻居意识。可是,随着文明的发展,人类的征服欲却越来越强烈,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人类成了至高无上的主宰。伴随着人类虚荣心的膨胀,生态日、益遭到破坏,环境一天天恶化。鹤立汀渚,鹭栖沙洲,只是想象中的美景;风吹草低见牛羊,成了只在诗词中才有的图画。鹤,立在动物园里;鹭,在沙漠中逃亡;风,吹来的是沙尘暴;牛羊的脚下,是荒漠……面对这样的场景,我们不得不思考。人类狂妄地征服自然,最终、只能自食其果,受到大自然的惩罚。2003年那场突如其来的非典,难道真的“纯属偶然”?近年来洪涝、共16页/第19页旱灾频发,难道真的只是天灾?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南美洲神秘的玛雅文化,这是让多少考古学家、旅行家为之赞叹,为之倾倒的文化啊!可是它最终消亡了,原因就是玛雅人焚烧树林、过度开垦,使有机质大量流失,导致土地的荒漠化。玛雅文明的消亡大概是人类一味征服自然而遭到自然惩罚的最早的标本。历史一再证明,现实充分显示:自然可以开发利用,但不可粗暴征服。作为现代人,我们应该树立顺应自然、融入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当然,这不是苟且顺从,安于现状,听天由命,而是依据客观规律,在保护生态的同时,积极地、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自然。钻木取火,为人类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都江堰的修造,使成都成为了“天府之国”;防护林的种植,让沙尘避开我们;三峡大坝的兴建,让洪涝灾害远离我们,使我们充分享受到了自然带来的恩惠。如今风力、水力、太阳能不都已经或正在成为造福人类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吗?有和谐才有发展。人与人是平等的,自然与人类同样是平等的,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只有与大自然和平共处,我们才能构建这个星球上生生不息的生命乐园。学学这些探险者,少一点征服的欲望,多一点邻居意识,多一点共处意识。这样,世界的明天将更加美好。这是我们乃至自然界一切生物共同的期待,也是地球母亲的期待。【名师点评】文章以“多一点邻居意识”为题,并以此作为中心论点,新颖别致。开篇从所给材料写起,引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析人类征服自然所带来的恶果,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再阐述顺应自然和利用自然的关系,指出有和谐才能有发展,正面论证中心论点;最后再次回扣文题材料,照应开头,形成呼应。全文中心突出,结构完整,层次清晰,一篇较为成功的议论文。语文Ⅱ(附加题)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19.(限6处)(6分)【答案】天下争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义/先富有而后推让/故庶人之富者或累巨万/而贫者或不厌糟糠/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解析】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重对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和谓语的确定。一般情况下,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停顿等。结合这些规律,对文段进行分析,即不难得出正确答案。20.(2分)共17页/第19页【答案】表世家21.(2分)【答案】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尽地力【解析】解答本题,要注重分析文段中有关齐国、魏国的表述。文段中说齐桓公“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魏“尽地力,为强君”,对它们加以分析整合,即可得出答案。二、名著阅读题(15分)22.(5分)【答案】AE【解析】A项,17年法国大时期,葛朗台已经是一个富裕的箍桶匠了,不是“贫穷”的。E项,《茶馆》没有按照“三一律”的艺术法则,戏剧中没有完整的情节和尖锐的矛盾冲突。23.简答题(10分)【答案】(1)惜春迎春。惜春的态度是“立逼凤姐带了去”,“或打或杀或卖”,“一概不管”。迎春的态度是“含泪”劝司棋离开。(2)“得座碾坊”,是指他与王家女儿的婚姻;“得一只渡船”,是指他与翠翠的婚姻。他认为,哥哥天保的死与自己有关,觉得自己如果娶了翠翠就对不起哥哥。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24.(4分)【答案】第一个阶段是晚唐五代,以《花间集》为代表。第二个阶段是北宋时期,以苏轼为代表。第三个阶段是南宋时期,以辛弃疾为代表。【解析】回答问题时,要注重分析文段中出现的相关时间名词,把握词发展的时间段,比如引用《四库提要》的语句中有“晚唐五代”,可以判定词发展的第一阶段应该是以花间词为代表的唐五代时期,由“至轼而又一变”可以推断这是第二阶段,而从“南宋辛弃疾等一派”可以判断这是第三阶段。对这三个阶段稍加概括就可以得出答案。25.(5分)【答案】比喻的手法,把某些批评家的褊狭的观点喻为蚕儿吐丝作茧,束缚了思想,减损了艺术鉴赏力。批评了某些批评家缺乏客观公正的鉴赏态度。【解析】理解语句时要注重分析语句所使用的表现手法、所表述的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情感。这句话是讨论正变问题后所写的话,使用了比喻的手法.“蚕儿”指某批评家,“丝、茧”共18页/第19页指批评家褊狭的观点,而“裹住”则指批评家的褊狭观点减损了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从这个比喻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态度,即批评了某些批评家缺乏客观公正的鉴赏态度。26.(6分)【答案】同意。自《花间》以来,词已形成了以清切婉丽为正宗的风格,题材以闺情、别意、流连光景为主。可是,到了苏、辛词,内容无所不有,风格慷慨纵横,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明显和以前不同。所以说苏、辛词是别格、变调。不同意。只要是词,本无所谓哪一类为正宗,只要有艺术价值即可。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扩大了词的范围,丰富了词的内容,同样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所以,没有必要认为《花间》为正宗,而苏、辛词为别格、变调。【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弄明白“别格”“变调”的含意,然后根据苏轼、辛弃疾的词的特点加以分析即可。“别格”“变调”都是指诗歌的风格不同于前人。答题时,可以同意《四库提要》中的说法,也可以不同意。不管同意与否,考生都可以从《花间集》中词的风格与苏辛词的风格的异同比较去分析。共19页/第19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