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SurveyMethodsinPlanningandDesign2——TraceObservation戴菲
章俊华
DAIFei,ZHANGJun-hua
摘要:动线观察是研究空间规划设计的常用调查方法,主要适用于空间使用者活动轨迹的研究。因为缺乏系统而具体的方
探讨,该方法目前在国内的应用比较有限。综合了国外规划设计专业领域关于该方法多方位的研究成果,从动线观察的概念与起源入手,对调查目的、调查内容、操作方法、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并着重探讨了动线观察法在公园利用研究领域的应用,最后通过案例研究演示了该方法的具体应用及最新发展动向。
关键词:风景园林;动线观察;现状把握;平面评价;公园利用;调查方法文章编号:1000-66(2008)12-0083-04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08-06-22;修回日期:2008-11-17
Abstract:Traceobservationisasurveymethodfrequentlyappliedinplanninganddesign.Itismainlyadoptedintheresearchesforthetracesofspaceusers.Becauseofthelimitedknowledgeinthismethod,untilnowithasneverbeenappliedwidelyindomesticresearches.Bygeneralizingawiderangeofforeignup-to-dateresearchesontraceobservation,thispaperdiscussesitsdefinitionandorigination,surveypurposes,surveycontents,operationmethods,applicationespeciallyinresearchfieldofparkuse,andsoon.Finally,thepaperdisplaysthespecialoperationandthedevelopingtrendoftraceobservationfromacasestudy.
Keywords:landscapearchitecture;traceobservation;situationcomprehension;planevaluation;parkuse;surveymethod
物质空间形态的规划与设计走向合理化、科学化,离不开对使用者活动的分析研究。动线观察作为一种针对使用者活动的有效调查方法,在国际上广泛地应用于建筑、风景园林等领域。比如,建筑学在平面设计的评价中,通过动线观察可以发现较短而便捷的路径,从而在设计中集中活动面积,减少交通路径,促进有效面积所占比例的提高。再如,在室外公共活动空间的设计中,动线观察可以使规划设计人士及管理维护人员了解,什么样的地方是人流聚集的场所,规划设计的使用设施是否充足及管理维护是否充分?什么样的地方是人们疏于光顾的场所,当初设计的使用设施为何没有充分利用,如何在今后改进?本文将从概念、特点、方法解说、案例分析等多方面探讨动线观察,以揭示这种调查方法在规划设计领域的具体应用。
法的应用起步较晚。重庆大学李和平教授所著的《城市规划社会调查方法》一书中[2],对作为大类的实地观察法进行了探讨,其中引用了丹麦的杨·盖尔使用动线观察的成果案例。因为国内对于动线观察的调查方法及应用缺乏系统的介绍,所以实际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
2调查目的动线调查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在规划与设计的各个阶段。其中在规划设计前期的现状把握和后期的平面方案评价中应用较多。也有通过依据动线调查的数据,经过分析得出最佳平面的研究。但这样的研究对数理分析的功底要求较高,研究案例比较少见。
1)现状把握。
是指以对现状正确地把握为目的的动线调查。与单纯地看或观察相比,动线调查是通过以人与物的运动为对象,对具体空间的使用方式及其特性从事的研究。动线研究有2种类型:一种类型是指出对象空间的问题点,通过动线图或相关表等形式总结研究成果,以指导下一步的规划设计。另一种类型的调查目的是再现人们的运动轨迹,通过研究形成关于人们运动轨迹的模型,进而应用于规划设计。比如关于群体运动轨迹或避难轨迹的仿真建模研究,就
1概念与起源日本建筑学会编著的《应用于建筑·城市规划的调查分析方法》一书中,将动线界定为在平面图上用线表现人或物的运动。这里的人或物既包括集合的群体,也包括单独的个体[1]。
动线调查的方法于1927年经德国建筑师布鲁诺·陶德(BrunoTaut)和1928年亚历山大·克莱恩(AlexanderKlein)提出,首先在建筑学领域得以应用。我国规划与设计领域对动线观察的调查方
中国园林
83
1
图1运用动线观察调查美国旧金山市3条平行街道上黑人户外活动规律与空
间的关系[3]
图2克莱恩的动线观察[1]
2
属这种类型。因为需要构筑模型,所以这类型研究通常对运动轨迹再现的精度要求比较高。
把握现状的动线调查研究,大部分属于指出对象空间的问题点,从而间接地提高规划与设计人员的创作欲望。例如杨·盖尔曾利用动线观察的方法,研究美国旧金山市3条平行街道上黑人的户外活动规律与空间的关系。他通过动线观察的方法,以线条记录黑人与朋友、熟人之间的交往频率。如(图1)所示,自上而下分别是交通量少、中、多的街道。动线调查的结果表明,户外空间的质量与户外活动的频率关系密切,交通量的增加使得户外活动的频率骤减,邻居中朋友和熟人之间的交往也急剧减少[3]。这样的研究结论提示规划设计人员,在户外空间的规划设计中,提高空间质量和减少交通量将是增进户外空间活动的有效手段。
2)平面评价。
通过动线观察的方法也可以对已经形成的规划设计平面进行评价。这一类型研究中,尽管可以设置不同的评价因子轴,但是目前的研究主要从能效的角度判断。例如早期提出动线观察的克莱
恩,在住宅设计的平面评价中,依据动线观察得出如下结论:
(1)短的路径多数是迂回的,这样的路径消耗体力。
(2)主要的生活过程中动线交叉,居住的人就不能自如地开展生活。
(3)路径变长,有效面积就会减少,室内的安排就会变得困难。(4)如果集中活动面积,就能得到住户的舒适性,提高使用功能。在总结这些研究结论的基础上,他进一步将被评价的左侧平面图,调整为使用更为合理高效的右侧平面图(图2)。
3调查方法3.1调查内容
针对不同的研究目的,调查内容及对象也多种多样。有针对典型动线的观察调查,如上述克莱恩的住宅平面评价。还有针对众多使用者的集合动线的观察调查,如杨·盖尔旧金山户外活动空间的案例。
概括而言,动线观察的内容可以涉及(表1)所列各项。第一大类
84中国园林表1动线观察的项目内容[1]1)移动量
(1)通过次数(2)移动次数(3)搬送量
2)时间
(4)停留时间(5)移动时间(6)距离(7)路线选择(8)轨迹
4)典型的运动
(9)运动的路线(10)运动的过程(11)业务的流程
图3调查表案例——关于对象者经过路径的调查[4]
调查项目3)动线
的移动量中,通过次数指基准点的通过次数,或单位空间的进出次数;移动次数指2个单位空间之间的移动次数或移动频率;搬送量指物品或信息传送的数量。第二大类的时间中,停留时间包括等待时间、活动时间等;移动时间指2个地点之间移动所需要的时间。第三大类的动线中,距离指平面图上移动的距离;路线选择指2点间移动的路线选择倾向及理由;轨迹指在平面图上表现的运动轨迹。第四大类——典型的运动属于典型动线的观察。运动的路线指从哪里来,流向哪里。例如工厂、医院等的规划设计中,调查运动的路线相当于寻找各自业务的平面流线图。完成上一项业务再进入下一项时所需的移动,对象为物品时称为运动的过程,对象为人时称为业务的流程。3.2操作方法
通过实际操作得到动线观察的数据结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在大量的移动发生时,准确把握就更为困难。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需要依据调查项目内容的特点,尽量设计选择简单而实用的操作方法,准确充分地获得数据信息。
定点调查指记录通过固定地点的调查对象或在固定地点记录视野内人的运动的操作方法。上述调查内容的(1)通过次数、(3)搬送量、(4)停留时间和(8)轨迹等项都可以通过定点调查的方法获得数据。而定点调查往往适用于调查对象人数众多的情形。
追踪调查指调查员追踪记录调查对象的操作方法。上述调查内容的(2)移动次数、(5)移动时间、(6)距离、(7)路线选择、(8)轨迹等项都可以通过追踪调查的方法获得数据。尽管这种方法采集的数据精度最好,但是因为原则上调查员与调查对象为1:1,在调查对象人数众多、调查空间狭小或干扰调查对象的活动等情形下不易采用。
进行实际操作前还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比如,制作打印多份包含平面图的调查表,用铅笔做记录。另外,还可利用一定的工具做记录,比如摄像机、记录动作的照相机等,近年来利用GPS做
动线观察记录的研究也不断涌现。3.3公园利用研究的应用
利用者分析法(useranalysis)旨在调查研究公园利用中出现的问题,作为今后再次设计或改善提高的依据。利用者分析法可以使用的调查方法多种多样,通过各种方法获得的数据资料相互补充校核。动线观察作为其中的一种,在分析公园设施利用过疏或过密状况时,经常被使用。设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或完全没被利用,都属于设施利用过疏。与之相反,公园设施或广场因为利用强度太大而导致破坏或损伤的问题称为利用过密[4]。
1)调查内容。
对作为研究对象的公园,有调查游园者在公园内经过路线及出入公园状况的,也有调查游园者选择哪条园路以及选择理由的。调查者在调查开始的阶段明确作业假设,会使调查更为有效。
依据这个方法的调查结果,排除不同调查者价值判断的差异,是比较可靠的数据。在这方面,仅仅记录出发地、途经路线、到达地的数据,可靠性更高。
2)必备的工具:调查表、铅笔。
调查表有2种。如果想要调查关于追踪对象途经路线的情况,使用平面图比较好,如(图3)所示。如果仅仅想知道调查对象在公园内的出发地、到达地,可以使用统计表或平面图。
3)调查人员。
出发地数量较多的情形下,为了追踪调查或者一个人追踪要花较长时间的情况下,需要的调查人员的数量较多。但是如果能够在看到公园全体的地方观察每个人的动线,即使1名调查员也足够了。
4)操作方法。
调查频率以及调查员的人数,最好依据作业假设事先确定。如果需要考虑来园公共交通的情况,调查时间应该与来园公交的运行时间相吻合。如果需要考虑游园设施间来回使用的情况,调查频率
中国园林
85
公园绿地,面积58.3hm2,由英国式风景庭园、法国式规整庭园、日本庭园、树林地等多样化的园林空间组成。
该项研究目的在于明确不同属性利用者(如:年龄、来园频率、来园同伴构成等)对各类型公园空间的选择喜好差异。考虑到动线观察的追踪调查法往往需要较多的调查员,而且调查员有时会对利用者的活动产生干扰,影响数据的可靠性,所以此项研究引入GPS作为工具,可以有效避免上述2方面的不利因素。在新宿御苑的主入口调查员向游人发放GPS,并同时对他们的年龄、来园频率、来园同伴构成等属性进行简单的问卷调查。这些GPS被设定了1min的间隔记录经纬度。游人拿着GPS在园内自由活动,游览完毕在公园出口处交回GPS。通过GPS可以获得这些利用者关于出发地、到达地、游园轨迹、停留时间等调查项目的数据。
研究将新宿御苑的全体园林空间划分为22个,依据GPS数据选取其中通过率高于50%的空间进行类型化分析,得出6种空间活动类型(图4)。再结合利用者的属性数据,得出初次来园者与多次来园者喜好的不同类型空间,以及50岁以上的老年群体与20岁以下的青少年群体的空间喜好差异等方面的研究结论。
本文总结探讨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希望对动线观察的调查方法在国内的推广应用有所贡献,以产生更多高水平的科学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日本建筑学会.应用于建筑·城市规划的调查分析方法[M].日本:井上书院,1998:39-45.
[2]李和平,李浩.城市规划社会调查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40.
[3]杨·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39.
[4]MaddenK.利用者分析法[M].东京:公园·游憩技术事业,1982:1.[5]山本·泰裕.在新宿御苑使用GPS关于利用者行为模式的研究[C]//日本:日本造园学会研究发表论文集24,2006:601-604.
在平时最少也需要每小时1次,周末则需要更高的频率。
5)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有2个方面:一个是分析平面图上表示游人群体的游线,依据这个分析能够明确游线选择模式。另一个是分析比较出发地点和到达地点。例如,从不同的入口进入,有可能向同样的出口集中,这样的分析结果对设计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4案例分析在公园利用的研究中,使用动线观察方法的案例层出不穷。这里选用了日本造园学会2006年研究发表论文集中的研究成果:在新宿御苑使用GPS关于利用者行为模式的研究。该研究反映了动线
[5]
作者简介:戴
菲/1974年生/女/湖北武汉人/博士/华中科技大学建筑
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城市绿地环境规划与设计、规划设计学的研究方法等(武汉430074)
章俊华/1962年生/男/浙江宁波人/日本千葉大学园艺学研究科绿地环境学科博士生导师/R-Land北京源树景观规划设计事务所首席设计师/本刊编委(日本271-8510)
观察在近年来发展应用的新趋势,应用GPS作为调查手段。通过具体案例的演示,以期进一步说明动线观察在实际研究中的操作方法及作用。
新宿御苑是位于东京的日本皇家园林,其地位类似于中国的颐和园。它紧邻新宿CBD,是处于城市中心地带、对公众收费开放的
86中国园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