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的人物刻画
王亚旗
天津市蓟县礼明庄中学
摘要:《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主编的志人笔记小说集,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虚清淡,也可以说这是一部魏晋风流的故事集。特别是其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表现了高超的技巧,使其成为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世说新语》刻画人物形象,表现手法灵活多样,有的通过同一环境中几个人的不同表现形成对比,有的则抓住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作漫画式的夸张,有的运用富于个性的口语来表现人物的神态。书中涉及各类人物共一千五百多个,无论帝王、将相,或者隐士、僧侣,都包括在内。今人吕淑湘先生即云《世说新语》“着墨不多,而一代人物,百年风尚,历历如睹。”可见《世说新语》的人物刻画,必定有其成功之处。
关键词: 人物刻画 性格 志人 对比
Discusses \"Shi Shuo Xin Yu\" character portray
WangYaqi
Tianjin Ji Xian ritual bright village middle school
Abstract: \"Shi Shuo Xin Yu\" is the Southern Dynasty Chief Editor LiuYiqing will person writes down the novel collection, the contentmainly is records the Wei Jin famous litterateur's anecdote anecdoteand the mystery is light, also may say this is a
Wei Jin loose storycollection. Specially it regarding the character image portray, hasdisplayed the excellent skill, causes it to become the will personnovel the representative works. \"Shi Shuo Xin Yu\" portrays thecharacter image nimbly, the expression means is diverse, some severalpeople's different performance form the contrast through the identicalenvironment in, some holds the character disposition the maincharacteristic to make the cartoon -like exaggeration, someutilization are rich in the individuality spoken language to displaycharacter's manner. In the book involves each kind of characteraltogether more than 1,500, regardless of king, military and politicalleader, or recluse, clergy, all including. People of our time Mr. LuShuxiang is the cloud \"Shi Shuo Xin Yu\" \"the inking are not many, buta generation of character, hundred years prevailing custom, distinctlylike sees.\" Obviously \"Shi Shuo Xin Yu\" the character portray, surelyhas its success place.
Key word: The character portray disposition will person contrasts
2
目 录
《世说新语》的人物刻画 ..................................................................................................................................................................... 1 一、 人物画廊 ....................................................................................................................................................................................... 1
1、 沉思哲人的形象 ..................................................................................................................................................................... 1 2、 功业彪炳的帝王将相 ............................................................................................................................................................. 2 3、 名门贤媛的形象 ..................................................................................................................................................................... 3 4、 飞笔才子的形象 ..................................................................................................................................................................... 4 二、 人物刻画手法的分析 ................................................................................................................................................................... 5
1、 通过对比性描写突出人物性格特征 ..................................................................................................................................... 5 5、通过外貌特征的描绘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 10 如《容止》第八则绘王衍之美:“王夷甫容貌整丽,妙于谈玄,恒捉白玉柄麈尾,与手都无分。”王衍不仅白皙整洁,而且显出雍容不迫的风度。《容止》第十三则写刘伶之丑:“刘伶身长尺,貌甚丑悴,而悠悠忽忽,土木形骸。”刘伶不仅又矮又丑,而且沉溺酒中,神情恍惚,显示出一副肆意放荡的仪表。《世说新语》专设《容止》一门,描绘魏晋名士的容貌举止。魏晋名士不仅追求内在的神、修养,而且极重外在容貌。风姿秀逸、神情爽朗、容貌端庄、目光炯炯有神,甚至皮肤白,都极为世所重。老聃曰:“不然。夫水之于沟也,无为而才自然矣。至人之于德也,不修而物不能离焉,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夫何修焉!”④《世说新语》在外在体态语言的描绘之中,显示其崇尚的魏晋风度。《世说新语》的外貌描写,栩栩如生地展示了魏晋名士自然放逸、倜傥风流的神采。夏侯云“朗朗如月之入怀”,王戎“眼烂烂如岩下电”,裴楷“有俊容仪,脱冠冕,粗服乱头皆好,时人以为玉”,风彩照人,杜弘治“面如凝脂,眼如点漆”,桓温“鬓如反猬皮,眉如紫石棱”,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王恭仪表丰美“濯濯如春月柳”,王衍“岩岩清峙,壁立千仞”……这些描写都以美如自然景物的外貌体现人物内在的智慧和品格,也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真率人格理想的审美追求。 ........ 10 三、《世说新语》在人物刻画上的创新和突破 ......................................................................................................................... 10 注释: ...................................................................................................................................................................................................... 12 参考文献: ........................................................................................................................................................................................... 13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主编的志人笔记小说集,是魏晋时期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也是一部士大夫的教科书,在文学史上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价值。特别是其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表现了高超的技巧,使其成为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今人吕淑湘先生即云《世说新语》“着墨不多,而一代人物,百年风尚,历历如睹。”可见《世说新语》的人物刻画,必定有其成功之处。
一、 人物画廊
《世说新语》为我们展现了一道丰富多彩的人物画廊,而且对其中许多人物的塑造都达到了生动形象的效果。
1、 沉思哲人的形象
《世说新语》为我们塑造了许多沉思哲人的形象,嵇康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世说新语》里面对嵇康的记录并不多,但给人的印象都非常深刻。其中最著名的有以下的几条:“钟士季精有才理,先不识嵇康,钟要于时贤俊者之士,俱往寻康。康方大树下锻,向子期为佐鼓排。康扬槌不辍,傍若无人,移时不交以言。钟起去,康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不许。文王亦寻悔焉。”嵇康在这里给人的印象就非常之傲。再看对其风姿的描述:“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嵇康之傲,是发自骨子里面的傲,是他真心的流露和真正思考的所得,而非因个人经历或者欲自标于世而故作的。他看不起钟会,是他本来就觉得钟会和他不是一个层次上的人,而不是他故意蔑视豪门。
1
再如阮籍的形象。《世说新语》中关于阮籍的条目共有十二条,分别见于《德行》、《文学》、《赏誉》、《伤逝》、《栖逸》、《任诞》六章中。刘勰说:“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① 从《世说新语》中所看到的阮籍的个性在于以下几点:一是待人谨慎。《德行•十五》曰:“晋文王称阮嗣宗至慎,每与之言,言皆玄远,未尝臧否人物。”二是文思迅捷。《文学•六十七》:“魏朝封晋文王为公,备礼九锡,文王固让不受。公卿将校当诣府敦喻。司空郑冲驰遣信就阮籍求文。籍时在袁孝尼家,宿醉扶起,书札为之,无所点定,乃写付使。时人以为神笔。”三是喜好饮酒。屡见于诸条目中。四是为人狂放。《栖逸•一》:“阮步兵啸,闻数百步。苏门山中,忽有真人,樵伐者咸共传说。阮籍往观,见其人拥膝岩侧,籍登岭就之,箕踞相对。籍商略终古,上陈黄、农玄寂之道,下考三代盛德之美以问之,仡然不应。复叙有为之教,栖神导气之术以观之,彼犹如前,凝瞩不转。籍因对之长啸。良久,乃笑曰:‘可更作。’籍复啸。意尽,退还半岭许,闻上哂然有声,如数部鼓吹,林谷传响,顾看,乃向人啸也。”五是不尊名教。《任诞》:“阮籍遭母丧,在晋文王坐,进酒肉。司隶何曾亦在坐,曰:‘明公方以孝治天下,而阮籍以重丧显于公坐饮酒食肉,宜流之海外,以正风教。’文王曰:‘嗣宗毁顿如此,君不能共忧之,何谓?且有疾而饮酒食肉,固丧礼也!’籍饮啖不辍,神色自若。”
2、 功业彪炳的帝王将相
一是曹操的形象。在“贪猖”门首篇中,操先畜养培训一批有一技之长的爱妾,所表现的不仅仅是“诈”,更有“智”的成份。“言语”门第8条中,对真正有才之士的尊敬,表现出了知错能改,礼贤下士,又从侧面表现操性格中的豁达和成就一代霸业所贵有的用人之策。其中,在“夙惠”门第二篇中,妻何晏之母后,欲以晏为己子,但晏本人不愿,在宫内划出“何氏之庐也”,从中可以看出操之豁达、不愿强人所难,另一面,又可看出操之内心童趣爱心的一面。在“轻诋”门中第11条,恒公以操杀青牛例来惩诫敢于向自己权威的挑衅者袁虎。在当时那个从自傲、以己为大的社会里,很少有人赞誉别人。而恒公以操例训斥袁虎,亦能从一个方面可以看出是对操行事上的赞誉和附和。吴瑞征论《世说新语》时说:“夫言为意设,情以词宣,意
2
郁则累牍非骈,情显则片言可削。”②在“或溺”门首篇中,操大破邺城,但姿色稍艳的袁熙之妻被五宫中郎抢先得去,即曰“今年破贼,正为奴”,破一城只为一妇人,看似笑话,或是以为曹操的轻言寡语,其实反过来想为什么不一定是真的呢,“率性情而自然”,把真情流露出来,或许在破邺之前已有了霸占曹熙之妻之意了。再者,操终究是一武人般的文人政治家,摆脱文人气概,尽显武夫脾性,操此句话也可以理解为一个老兵痞内心的渴望,是在情理之中的。“贤媛”门第四篇中,写武帝崩后其众爱妾为文帝所占有,即“魏武帝崩,文帝悉取武帝宫人自恃”。其实,这从侧面反映出操在植与丕间最终误选太子为丕接替己位的一个讽刺。
二是谢安的形象。谈到魏晋,现代的文人们往往会提到“名士风度”。魏晋许多名士的言行举止异于常人,由此给后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凭借脱俗的表现、超逸的气质,谢安被认为是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第一,讲究雅量,心境博大。《世说》中写谢安淮上大捷一则十分传神:“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第二,喜好清谈,辩析玄理。谢安与王羲之、支道林等同为东晋清谈大师。一次,和王羲之在一起,王认为“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谢答道:“秦任商鞅,二世而亡。岂清言致患邪?”表明赞成清谈的看法。第三,善于品评人物,审视人物的才华品性、言谈举止辨其流品。《世说》中与谢安有关的条目中,以品藻、赏誉两类最多,充分展示了他的才性和鉴赏能力。
3、 名门贤媛的形象
谢道蕴的形象。谢道蕴(又作谢道韫)(生卒年不详)东晋时人,是宰相谢安的侄女,安西将军谢奕的女儿,也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的妻子。谢道蕴留下来的事迹不多,其中最著名的故事,记载在《世说新语》中:谢安在一个下雪天和子侄们讨论文学,问大家用什么比喻雪。谢安的侄子谢朗说道“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蕴则说:“未若柳絮因风起”,因其比喻精妙而受到众人的称许。也因为这个著名的故事,她与汉代的班昭、蔡琰等人成为中国古代
3
才女的代表人物,而“咏絮之才”也成为后来人称许有文才的女性的常用的词语。明朝的王骥德说:“有一等事用在句中,令人不觉,如禅家所谓撮盐水中,饮水乃知咸味,方是妙手。” ③在孙恩之乱时,丈夫王凝之为会稽内史,但守备不力,逃出被抓被杀,谢道蕴听闻敌至,举措自若,拿刀出门杀敌数人才被抓。孙恩因感其节义,故赦免道蕴及其族人。谢道蕴还是追求自我、追求自由的一位女性。在《世说新语•贤媛》中的第26条,王凝之的夫人谢道韫,不满夫君,以至于在回娘家时说出了“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的话语。由此可见,谢道韫胸中的这股不平之气。敢于直接对丈夫发出批评,这在“夫唱妇随”的封建社会,不能说不是一种进步。
《世说新语》还塑造了许多明了事理的女性形象。在《世说新语•贤媛》第6条中的许允妇,当她因长相丑陋而为许允所厌恶时,并没有悲观地面对这一切,而是据理力争道:“士有百行,君有几?”当许允对以“皆备”时,她又进一步问道:“夫百行以德为首,君好色不好德,何谓皆备。”可谓是层层推进,说理清晰,使许允面有愧色,也最终赢得了自己的幸福。在《世说新语•贤媛》中的第7条里,许允妇则是以替丈夫解难的形象出现的。当许允被皇帝羁捕时,又是她指点丈夫说:“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许允在她的指点下而转危为安,这应归功于她对社会清晰的认识,对事理的明了,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干宝那句“不能辅佐夫君”评价的反驳。
4、 飞笔才子的形象
一是王羲之的形象。王羲之为人坦率,不拘礼节,从小就不慕荣利。《世说新语》里有王羲之“坦腹东床”的美谈。《世说新语•雅量》:“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和同时代士人一样,王羲之也好清谈。“王逸少作会稽,初至,支道林在焉。孙兴公谓王曰:‘支道林拔新领异,胸怀所及,乃自佳,卿欲见不?’王本自有一往隽气,殊自轻之。后孙与支共载往王许,王都领域,不与交言。须臾支退,后正值王当行,车已在门。支语王曰:‘君未可去,
4
贫道与君小语。’因论《庄子•逍遥游》。支作数千言,才藻新奇,花烂映发。王遂披襟解带,流连不能已。”王羲之任会稽内史,年轻气盛,瞧不起支道林。但没有想到其言辞新奇,充满智慧,令王留连忘返。如此看来,王羲之也好清谈。王羲之也有其品性上的缺点,并非完人。王右军与王敬仁、许玄度并善。二人亡后,右军为论议更克。孔岩诫之曰:“明府昔与王、许周旋有情,及逝没之后,无慎终之好,民所不取。”右军甚愧。王羲之与王、许两人很有交情。但这两人死后,王羲之却说其坏话。孔岩劝诫王羲之,友情应该善始善终。看来,王羲之不是圣人,也是一个俗人。
二是曹植的形象。关于曹植最著名的莫过于七步诗的故事,这个故事最早见于《世说新语》。丕即帝位,忌其才,欲害之,限令七步成诗。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杀),应声便为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帝深有惭色。”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不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 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得文帝自觉不如,而且由于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文帝羞愧万分,无地自容。
《世说新语》以刻画人物为中心,以人物联系事件,以事件反映社会,难能可贵的是:对于那一个时代而言,它既彰扬高尚洒脱的人物,又勾画卑怯贪婪的人物;既塑造表里澄澈的人物,又揭示言行不一的人物。对于某一人物而言,它既表现该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又显露该人对现实社会的妥协;既点染该人才智的杰出,又指出该人内在的遗憾。
二、 人物刻画手法的分析
1、 通过对比性描写突出人物性格特征
5
这种对比性描写,从结构上看,又可分为平分秋色式和以宾衬主式两类。所谓平分秋色式。这种方法一笔而分两面,各显其貌,形成对比。例如《容止》第七则:“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作者采用侧面描写的办法,通过“妇人”、“群妪”截然相反的举止,将潘岳之美与左思之丑形成对比。这是两种人情状的对比,还有同一人物同情状的对比。如《俭啬》第五则写王戎借了钱给女婿。“女归,戎色不说,女遽还钱,乃释”。通过王戎表情变化的对比描写,表现了他贪财寡情的性格特征。例如《德行》门中的第十三条“急不相弃”: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此条通过王朗对依附搭船人前后不一致的态度来刻画二人不同的品格。起初王朗显得慷慨大度、富有同情心,而华歆则近似冷酷、自私。后贼兵追至,情急之下王朗要弃之而去,华歆却大义凛然地说,不能临危相弃,两相对比,华歆不但有见识且帮助他人始终如一,有“好事做到底,送佛到西天”之品,不像王朗滥施同情、为善不终。
所谓以宾衬主式。这种方法有主有从,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通过对比收到以宾衬主效果。或先主后宾,即先正面描写,然后作对比性的侧面描写。如《雅量》第三则,描绘夏侯玄柱写字时大雨滂沱,“霹雳破所倚柱,衣服焦然,神色无变,书亦如故。宾客左右皆跌荡不住”。以宾客之惊惶烘托夏侯玄之镇静,从而显出英雄胆量。或先宾后主,即先侧面描写,然后作对比性的正面描写。如《雅量》第五则:“魏明帝于宣场上断虎爪牙,纵百姓观之。王戎七岁,亦往看。虎承间攀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颠仆,戎湛然不动,了无恐色。”围观群众吓得前仰后合,年仅7岁的王戎却安然不动。对比性的描写以观众的恐惧烘托王戎的无畏,说明他从小就具有一种超越常人的良好的心理素。
2、通过细节描写来反映人物精神风貌
6
大千世界往往都是由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构成,所谓“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但恰恰是这些琐碎的细节体现着我们的教养、人格和胸襟,细节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作家用之成就人物,读者见之体会匠心。《世说新语》在这方面堪称典范。例如《雅量》门第一条“顾雍失子”:豫章太守顾邵,是雍之子。邵在郡卒,雍盛集僚属,自围棋,外启信至,而无儿书,虽神气不变,而心了其故。以爪掐掌,血流沾褥。宾客既散。方叹曰:“已无延陵之高,岂可有丧明之责?”于是豁情散哀,颜色自若。此条是用细节来刻画顾雍这一魏晋名士。明知儿子已不在人世了,却仍能与客下棋而“神色不变”,此并非矫情,又“以爪掐掌”,“血流沾褥”,可见顾雍此时此刻克制了多么大的痛苦,这一系列的细节向我们展示了魏晋风流,临大悲而不乱方寸的性格。
又如《忿狷》门第二条“蓝田性急”: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蹍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王右军闻而大笑曰:“使安期有此性,犹当无一毫可论,况蓝田邪?”此条又是《世说新语》中细节描写最为精到的一笔,一“刺”、一“掷”、一“碾”、一“内”、一“啮”、一“吐”等一系列细节描摹,可谓惟妙惟肖,活脱脱地把一个性急、缺乏魏晋风度的狂狷之士王蓝田刻画得淋漓尽致,跃然纸上,读来令人捧腹大笑,拍案称绝。
再如《简傲》门第六条“王澄出任”:王平子出为荆州,王太尉及时贤送者倾路。时庭中有大树,上有鹊巢,平子脱衣巾,径上树取鹊子,涼衣拘阂树枝,便复脱去,得鹊子还下,弄,神色自若,旁若无人。荆州自古地势重要,王澄出任此处最高行政长官,威仪之显赫自不待言。然而正是这位新任在离京赴任之际,朝中显达送别之时,他却上树掏鹊,干起孩儿玩耍的勾当。上树,内衣被树枝挂住,再脱再上,得鹊子,下弄,一直到“神色自若,旁若无人”,这一系列典型的细节描写,活灵活现地再现了王澄的“无赖妄人,风狂乞相”的形象。
《任诞》第十则:“阮步兵丧母,裴令公往吊之,阮方醉,散发坐床,箕踞不哭。”阮咸在宗族聚会时不用酒杯,而“以大瓮盛酒,围坐,相向大酌。时有群猪来饮,直接去上,便共饮”(《任诞》第十二
7
则)。一位丧母时喝得醉熏熏的,来了吊唁的人,他也不哭,披散着头发,腿叉开而坐;一位毫无顾忌地与群猪共饮瓮中之酒。这些动作描写充分展示了人物放浪形,不拘礼节,不讲姿容的性格特征。这些描写正是对两汉时代恪守礼法的谦谦君子风度的反叛,其意义远远超出了举止描绘本身。
3、运用比喻尽显名士风流
人物塑造是小说三要素之一,刻画人物、描写人物状其形貌较易,而写其精神则十分困难,诚如绘画,画“手挥五弦”易,而画“目送归鸿”则难。在《世说新语》中,作者却能大量地运用比喻把抽象的精神或义理加以形象化、高雅化、通俗化,从而调动读者的想象力,让读者读之兴叹,读罢似觉有余音绕梁。这些妙趣横生的比喻也让我们今人充分体会到魏晋名士高超的文思才华和语言技巧,例如《言语》门第五条的“倾巢之下”: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倾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坐。此条写孔融八九岁的儿子面对抓捕之人毫无惧色,用了一个“倾巢之下复有完卵”的形象比喻揭示出孔融一家面临的灭门之灾,突出孔融小儿的年幼而有见识、不畏惧死亡。既然“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读这则故事,我曾深深地被这个绝妙的比喻所感动。
又如《容止》门第三十九条的“王恭形貌”:有人叹王恭形貌者,云:“濯濯如春月柳。”此条中“濯濯如春月柳”的比喻不仅让读者想象出王恭体型之美,更能让我们想象到王恭的气质与风度,宛如阳春月下鹅黄新柳般的鲜亮。这一比喻也由外到内向我们展示出魏晋风流人物形神兼具的审美特质。
再如《容止》门第五条“嵇康风采”: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此条通过自然景物来品藻人物,将魏晋名士嵇康喻为“清风”、“孤松独立”、“玉山将崩”,通过这一系列的比喻,嵇康其人如在眼前,我们不仅可以看见其如松树般的坚
8
贞挺拔,而且似乎可以听到松下清风并自然由此联想到其为人的脱俗与高风亮节。
4、通过精练语言描写展现人物风韵
鲁迅先生曾把《世说新语》的艺术特色概括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就其刻画人物来说,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心理,但集中到一点,都是通过精练的语言和独特的举止来突出人物独特的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作者极善于以简驭繁抓住问题的中心,截取生活片断,寥寥数语就能鲜明生动地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风貌。精练、隽永、富有个性的语言往往能透露出人物的种种智慧和幽默。例如《俭啬》门第四条“王戎卖李”: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此条用语极为简省,仅用16个字就写出王戎家有良种李子,恐别人得到他家的良种,卖李子时,总是先把李核钻破再卖的事情。此文虽惜语如金,但却把王贪婪吝啬的本性刻画得入木三分。
又如《任诞》门第四十六条“寄情于竹”: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简短的一句“何可一日无此君”展示了王子猷高雅的儒士风韵,对竹的妙赏以及对竹的一往情深,或者说在对竹的爱好中寄托着自己理想的人格。由此我联想到只要我们把心与浩然无际的宇宙融化在一起,忘情于自然,在自然中寄情、畅情、融情,那么世上还有什么值得我们去忧虑钻营呢?可见《世说新语》用语虽简,然意常在言外也,只言片语中时而可见魏晋风流。
《言语》第十九则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晋武帝刚登位时占卦看皇位能延续多少,可是卦象为“一”。晋武帝不高兴,群臣的脸色也变了,谁也不敢说话。这时裴楷进言道:臣闻天得一以清(清朗),地得一以宁(安宁),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领袖)。”裴楷的巧解妙,化凶为吉。使晋武帝转忧为喜,使群臣赞叹钦服。这段话出自《老子》[5],语言描绘之中显示了人物渊博的学识、敏捷的才思,以及沉着应对的良好心理素质。
9
5、通过外貌特征的描绘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如《容止》第八则绘王衍之美:“王夷甫容貌整丽,妙于谈玄,恒捉白玉柄麈尾,与手都无分。”王衍不仅白皙整洁,而且显出雍容不迫的风度。《容止》第十三则写刘伶之丑:“刘伶身长尺,貌甚丑悴,而悠悠忽忽,土木形骸。”刘伶不仅又矮又丑,而且沉溺酒中,神情恍惚,显示出一副肆意放荡的仪表。《世说新语》专设《容止》一门,描绘魏晋名士的容貌举止。魏晋名士不仅追求内在的神、修养,而且极重外在容貌。风姿秀逸、神情爽朗、容貌端庄、目光炯炯有神,甚至皮肤白,都极为世所重。老聃曰:“不然。夫水之于沟也,无为而才自然矣。至人之于德也,不修而物不能离焉,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夫何修焉!”④《世说新语》在外在体态语言的描绘之中,显示其崇尚的魏晋风度。《世说新语》的外貌描写,栩栩如生地展示了魏晋名士自然放逸、倜傥风流的神采。夏侯云“朗朗如月之入怀”,王戎“眼烂烂如岩下电”,裴楷“有俊容仪,脱冠冕,粗服乱头皆好,时人以为玉”,风彩照人,杜弘治“面如凝脂,眼如点漆”,桓温“鬓如反猬皮,眉如紫石棱”,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王恭仪表丰美“濯濯如春月柳”,王衍“岩岩清峙,壁立千仞”……这些描写都以美如自然景物的外貌体现人物内在的智慧和品格,也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真率人格理想的审美追求。
三、《世说新语》在人物刻画上的创新和突破
一是开始注意表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世说新语》表现人物的性格复杂性,既可通过一篇之记述作出分析,又可通过不同篇目对同一人物的性格作综合观照。例如《雅量》第四十二则,写王齐、王爽对羊孚的态度变化过程极为生动。一次他们到谢益寿家中去玩,正好碰上了羊孚。由于不认识,脸上显出厌恶的神情,“欲使羊去”。后来见到与谢益寿清谈,吟咏顾盼,泰然自若,出语不凡,“方悟其奇,乃合共语”,甚至连饭也顾上,忙着照应羊孚。即使羊孚对他们不理不睬,他们仍然“遂苦相留”。二王对羊孚的态度,由厌而好感,而佩服,而讨好,终至相留。其前倨后恭的态度变化逐层铺展,条理井然;前“去”后“留”的不同要求,使情节发展大起大落,发生陡转。对比之中显出戏剧
10
性变化,而这都毫无疑义地充分展示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又如:“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碾之,又不得。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忿狷》第二则)“ 谢无奕性粗强,以事不相得,自往数王蓝田,肆言极骂。王正色面壁不敢动。半日,谢去,良久,转头向左右小吏曰:‘去未?’答云:‘已去。’然后复坐。”时人叹其性急而能有所容。(《忿狷》第五则)观两则文章,令人喷饭。前一则写王蓝田性急、暴躁的一面,后一则写他在豪强面前,忍气声的一面。再如,刻画华歆的性格。《德行》第十一则通过锄菜、读书两事贬其贪财慕官的一面;《德行》第十三则通过逃难中对搭船人的态度,赞其扶危济困的一面。从这些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世说新语》开始注意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表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二是开始注意展示人物性格的演变过程。如《自新》第一则:“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邅迹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自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文章由周处为害尤剧开头,交代故事起因。然后逶而下,写乡人设计,想其送死;写周未还,乡里以为周死,纷纷庆贺;写周处得归,闻乡里情况,引起反思,有自改意;写周处得高人指点迷津;最后交待结局——周处改过自新,“终为忠臣孝子”,情节发展波澜起伏,果链环环相扣,人物性格的演变史真实可信。由此可以看出,《世说新语》为表现人物性格设置的情节已初具规模。
三是开始注意通过情节波折表现人物的性格。虽然像《世说新语》这样的志人小说,重在人物外表和内修的描写,缺乏丰富的情节,但在个别章节的描写中,我们仍可窥见起伏跌宕的情节对于展示人物性格的作用。如《任诞》三十则写庾冰历险之事,先叙苏峻叛乱,庾冰逃亡,躲在船上,次叙苏峻缉拿庾冰,接叙船夫喝得醉醺醺的,驾船时大喊庾冰就在他的船上。叙述的三个层次,层层
11
进逼,渲染了情节紧张氛围。继而写缉捕的官兵以为船夫酒醉胡说,没有搜查,情节发生陡转,庾冰化险为夷。最后写叛乱平息后庾冰报答船夫,可是船夫不愿当官,只愿过驾船饮酒的自由人生活。这则故事通过比较曲折的情节,表现了船夫机智与通达。又如《假谲》第六则写王羲之十岁时在王敦帐中听得机密,巧避杀身之祸的故事,也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四是有必要进一步指出:所有这些“志人”方法的创造性运用,都植根于魏晋时代读书的个体人格觉醒,植根于刘义庆对这种具有时代特征的个体人格觉醒的体察、认同和把握。这固然是文学的艺术特征问题,更重要的却是哲学的审美特征问题。明人王世懋《批点世新语序》有云:“晋人雅尚清谈,风流映于后世,而临川王生长晋末,沐浴浸溉,述为此书。至讽习者,犹能令人舞蹈,若亲睹其献酬傥在。当时聆乐、卫之韶音,承殷、刘之润响,引宫刻羽,贯心入脾,尚书为之含笑,平子由斯绝倒,不亦宜!”他似乎窥见了此中消息。
我们在称道《世说新语》人物描绘的同时,不得不承认它对人物琐闻逸事的辑录,只是吉光片羽式的勾勒;它与明清小说,特别是现代小说绵密博丽的人物描绘相比,尚显得粗略。《世说新语》毕竟处于中国古代小说的萌芽阶段,它在“志人”方面,开创了中国古代小说至“志人”的意识的端绪,其“志人”之功,不可抹煞;其“志人”之法,值得借鉴。
注释:
①刘勰《文心雕龙》203页 中国古籍出版社 1989年版。
②吴瑞征《世说新语·序》3页 中国古籍出版社 1989年版。
③王骥得《王骥得·曲律》卷之《论用事》17页 中华书局 1991年版。
12
④庄子《庄子·田子方》25页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年版。
参考文献:
[1] 吕叔湘《笔记文选读•世说新语》,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年7月版。
[2]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年5月版。
[3] 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言意之辨》,《汤用彤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 1983年版,
[4] 李泽厚《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 1981年3月版。
[5] 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中华书局,1984年版。
[6] 杨勇《世说新语校笺》,中华书局,2006年6月版。
[7] 宁稼雨《魏晋士人人格精神:世说新语的士人精神史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版。
[8] 宁稼雨《世说新语与中古文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