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释词题(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和意义)
1. 齊先鬻勺(趙)以取秦,後賣秦以取勺(趙)而功(攻)宋。
(《戰國縱橫家書·蘇秦自梁獻書於燕王章二》)
答案:鬻,動詞,出賣。
2.齊王以燕為必侍(待)其�(弊)而功(攻)齊,未可解也。(同上)
答案:解,動詞,松懈。
3.夫斶前爲慕勢,王前爲趨士。(《戰國策·顏斶說齊王》)
答案:趨,動詞,接近。
4. 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同上)
答案:病,名詞,屈辱。
5. 斶願得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清淨貞正以自虞。(同上)
答案:娛,通“娛”,動詞,快樂。
6. 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答案:願,動詞,希望。
7. 長鋏歸來乎!食無魚!(同上)
答案:來,語氣詞,加強肯定語氣。
8. 狗馬實外廄,美人充下陳。(同上)
答案:狗馬,偏義復詞,指“馬”。
9. 今君有區區之薛,不拊愛子其民,因而賈利之。(同上)
答案:區區,疊音形容詞,小小的。
10. 老臣竊以爲媼之愛燕后賢於長安君。(《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后》)
答案:賢,動詞,超過。
11. 微獨趙,諸侯有在者乎(同上)
答案:微,否定副詞,不。
12. 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爲長者,故不錯意也。(《戰國策·唐雎不辱使命》)
答案:錯,通“措”,動詞,放置。
13. 此三子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同上)
答案:休,名詞,吉兆。祲,名詞,凶兆。
14. 及桓子[6],驕泰奢侈,貪欲無藝,略則行志。(《國語·叔向賀貧)
答案:略,動詞,干犯。則,名詞,法則。
15. 而離桓之罪,以亡于楚。(同上)
答案:離,動詞,遭受。
16. 楚之所寶者,曰觀射父,能作訓辭,以行事於諸侯,使無以寡君爲口實。(《國語·王孫圉論楚寶)
答案:口實,名詞,話柄。
17. 夫子莞爾而笑。(《論語·陽貨》)
答案:爾,後綴,又叫詞尾。粘附在實語素前後,只起增加一個音節的作用,並無實在意義。
18. 有美一人,傷如之何!寤寐無為,涕泗滂沱。(《詩·陳風·澤陂》:)
答案:涕,名詞,眼淚。泗,名詞,鼻涕。
19.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諸葛亮《出師表》)
答案:感激,動詞,感動奮發。
20. 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史記·勾踐世家》)
答案:走狗,名詞,善跑的獵犬。
二.古文标点今译题
梁王魏嬰觴諸侯於範臺酒酣請魯君舉觴魯君興避席擇言曰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遂疏儀狄絕旨酒曰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齊桓公夜半不繺易牙乃煎敖燔炙和調五味而進之桓公食之而飽至旦不覺曰後世必有以味亡其國者晉文公得南之威三日不聽朝遂推南之威而遠之曰後世必有以色亡其國者楚王登强臺而望崩山左江而右湖以臨仿徨其樂忘死遂盟强臺而弗登曰後世必有以高臺陂池亡其國者今主君之尊儀狄之酒也主君之味,易牙之調也左白台而右閭須南威之美也前夾林而後蘭臺强臺之樂也有一於此足以亡其國今主君兼此四者可無戒與梁王稱善相屬(《戰國策·魯共公擇言》)
參考答案:
1.標點:梁王魏嬰觴諸侯於範臺。酒酣,請魯君舉觴。魯君興,避席,擇言曰:“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遂疏儀狄,絕旨酒,曰:‘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齊桓公夜半不繺,易牙乃煎敖燔炙,和調五味而進之。桓公食之而飽,至旦不覺,
曰:‘後世必有以味亡其國者。’晉文公得南之威,三日不聽朝,遂推南之威而遠之,曰:‘後世必有以色亡其國者。’楚王登强臺而望崩山,左江而右湖,以臨仿徨,其樂忘死,遂盟强臺而弗登,曰:‘後世必有以高臺陂池亡其國者。’今主君之尊,儀狄之酒也;主君之味,易牙之調也;左白台而右閭須,南威之美也;前夾林而後蘭臺,强臺之樂也。有一於此,足以亡其國。今主君兼此四者,可無戒與”梁王稱善相屬。
2.译文:魏惠王魏嬰在範台宴請各國諸侯。酒興正濃的時候,魏惠王向魯共公敬酒。魯共公站起身,離開自己的坐席,選擇善言道:“從前,夏禹王的女兒讓儀狄釀酒,酒味醇美。儀狄把酒獻給了禹,禹喝了之後也覺得味道醇美。但因此就疏遠了儀狄,戒絕了美酒,並且說道:‘後代一定有因為美酒而使國家滅亡的。’齊桓公有一天夜裏覺得肚子餓,想吃東西。易牙就煎熬燒烤,調和五味獻給桓公,齊桓公吃得很飽,一覺睡到天亮還沒醒,醒了以後說:‘後代一定有因貪美味而使國家滅亡的。’晉文公得到了美女南之威,三天沒有上朝理政,於是就把南之威打發走了,說道:‘後代一定有因為貪戀美色而使國家滅亡的。’楚靈王登上強台遠望崩山,左邊是長江,右邊是大湖,登臨徘徊,惟覺山水之樂而忘記人之將死,於是發誓不再遊山玩水。後來他說:‘後代一定有因流連高臺、山坡和美池而致使國家滅亡的。’現在您酒杯裏盛的就像儀狄釀的美酒;桌上放的是易牙烹調出來的美味佳餚;您左邊的白台,右邊的閭須,都是南之威一樣的美女;您前邊有夾林,後邊有蘭台,都使人有登強台那樣的快樂。這四者中佔有一種,就足以使國家滅亡,可是現在您兼而有之,能不警戒嗎”魏惠王聽了之後,連聲稱好。
三.古文阅读题
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后,書未發,威后問使者曰:“歲亦無恙耶民亦無恙耶”使者不說,...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問王而先問歲與民,豈先賤而後尊貴者乎”威后曰:“不然。.苟無歲,何以有民苟無民,何以有君故有問,舍本而問末者耶”乃進而問之曰:“齊有處
士曰鐘離子,無恙耶是其為人也,有糧者亦食,無糧者亦食;有衣者亦衣,無衣者亦衣。.是助王養其民也,何以至今不業也葉陽子無恙乎是其為人,哀鰥寡,卹孤獨,振困窮,補.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業也北宮之女嬰兒子無恙耶撤其環瑱,至老不嫁,.以養父母。是皆率民而出於孝情者也,胡為至今而不朝也此二士弗業,一女不朝,何以王齊國,子萬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為人也,上不臣於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諸侯。.此率民而出於無用者,何為至今不殺乎(《戰國策·趙威後問齊使》)
1. 解釋短文中加點的字。
答案:
發:動詞,啟封。
歲:名詞,年成,收成。
說:動詞,喜悅。這個意義後來寫作“悅”。
然:代詞,這樣。
食:動詞,這裡用作使動,可譯為“給……吃”。
業:名詞用作動詞,成就功業。
息:動詞,養育。索:動詞,謀求。
2. 分析短文中加框的復合詞的結構類型。
答案:
尊貴:聯合式復合詞 處士:偏正式復合詞 無恙:支配式復合詞
鰥寡:聯合式復合詞 北宮:偏正式復合詞 環瑱:聯合式復合詞
萬民:偏正式復合詞 為人:支配式復合詞 諸侯:偏正式復合詞
3. 把加下劃綫的部分譯成現代漢語。
答案:這兩個賢士沒有成就功業,一個孝女沒有封號,齊王怎麼能統治齊國,做萬民的父母呢於陵子仲還在嗎這個人的為人,對上不向齊王稱臣,對下不治理自己的家庭,對自己不謀求結交諸侯。這是一個引導百姓走上無所作為的道路的人,為什麼到現在還不殺掉呢
四、名词解释
1、單音詞和複音詞
参考答案:
單音詞就是由一個音節構成的,在書面上用一個漢字來記錄的詞。如:馬、車、理、走、好、美、君、臣等。古漢語以單音詞為主,這是古漢語詞匯最顯著的特點。
複音詞是指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音節構成的詞,其中包括雙音詞和多音詞。雙音詞是指由兩個音節構成的詞,在古漢語詞匯中,雖然以單音詞為主,但雙音詞也有一定數量,約占20%,而且關係比較複雜。多音詞一般表現為人名、地名、官名等專用名詞,如:司馬遷、公輸盤、滕子京、零丁洋、上大夫等。多音詞在古漢語詞匯中極少。
2、單純詞和複合詞
参考答案:
由一個語素構成的词叫單純詞;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語素合成的詞叫複合詞,又叫合成詞。
3、疊音詞和聯綿詞
参考答案:
疊音詞是由兩個相同音節構成的單純詞,又叫重言詞、疊字。它主要用於摹擬聲音、描繪性狀。劉勰《文心雕龍•物色》:“詩人感物,聯類不窮。流連萬象之際,沉吟視聽之區,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宛轉,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故灼灼狀桃花之鮮,依依盡楊柳之貌,杲杲為日出之容,瀌瀌擬雨雪之狀,喈喈逐黃鳥之聲,喓喓學草蟲之韻。”這段話指出了疊音詞摹擬聲音、描繪性狀的獨特修辭功能。
聯綿詞是由兩個不同音節構成的單純詞,又叫“聯綿字”、“連語”。其特點为“合二字為一詞,兩聲求一義”,即聯綿詞讀起來是兩個音,寫出來是兩個字,這兩個字在記錄聯綿詞時只是純粹的語音符號,字義與聯綿詞的詞義無關。聯綿詞的詞義寓於兩個緊密組合的
音節中,兩個音節共同表示一個整體意義,不可分開。王念孫《讀書雜誌·漢書第十六》:“凡連語之字,皆上下同義,不可分訓。說者望文生義,往往穿鑿而失其本指。”
4、本義和引申義
参考答案:
詞的本義是指有文字可考的、有文獻資料可參證的、與該詞書寫形式相應的最古的本來意義。例如:來来:金文象麥穗,本義是麥。《詩·周頌·思文》:“貽我來牟。”向向:篆文象房子上開了一個洞。《說文》:“向,北出牖也。”本義為北窗。如《詩·豳風·七月》:“塞向墐戶。”《史記·秦始皇本紀》:“南至北向戶”。
詞的引申義是指一個詞在本義的基礎上直接或間接繁衍派生出來的其他意義。例如:生生,《說文》:“生,象草木生出土也。”由此引申為“生育”,《詩·大雅·生民》:“不康禋(yīn)祀,居然生子。”又引申為“養育”等。
引申有直接引申和間接引申之分。直接引申是指由本義直接派生出來的意義。如上例的“生”,直接引申義是“生育”。又如“節”,本義是竹節,《說文》:“節,竹約也。從竹,即聲。”由竹節直接引申為木節,《易經·序卦》:“其於木也,為節多堅。”間接引申是指由引申義再次引申出來的意義。如 “裁”,本義是裁衣,《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引申為“剪裁,刪減”,《漢書·食貨志上》:“而裁其賈以招民。”又《後漢書·鄭傳論》:“刪裁繁蕪。”又引申為“裁斷、判決”,《戰國策·秦策一》:“臣原悉言所聞,大王裁其罪。”又引申為“制裁、制服”賈誼《惜誓》:“為螻蟻之所裁。”
5、同義詞和同源詞
参考答案:
古漢語同義詞是指同一詞類中意義同中有異的一組詞,这一組詞中只要有一個義項相同便可構成同義詞,並非所有義項相同。“同中有異”的“同”,是確立同義詞的依據;“同中有異”的“異”是辨析同義詞的重點。
同源詞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讀音相同或相近、意義相關的具有同一語言來源的詞。在閱讀古書或研究古漢語辭彙時,我們總會發現有一些詞無論在意義上,還是在聲音上都有密切聯繫,如“食”和“蝕”。《詩·小雅·十月之交》:“日有食之,亦孔之醜”又《荀子·天論》:“夫日月之有蝕,風雨之不時,怪星之黨見。” “蝕”是由“食”分化出來的,均為船母職部,它們有一個共同來源,所以把這種有“血緣”關係的詞叫同源詞。
五、簡答題
1、辨析聯綿詞應注意什麼
参考答案:
(1)必須以古音為根據,而不能以今音為根據;(2)明確聯綿詞的釋義具有不可分割性;(3)明確聯綿詞的書寫形式具有多樣性。
2、怎樣分析詞的本義
参考答案:
一是分析字形結構,二是依靠古代文獻的用例,二者必須結合起來用。
3、詞義引申的結果表現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詞義引申的結果表現在四個方面:詞義的擴大、詞義的縮小、詞義的轉移、詞義的褒貶色彩變化。
4、同義詞的差別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除等義詞外,同義詞之間的差別表現在:(1)辭匯意義上的差別;(2)詞義感情色彩上的差別;(3)語法使用上的差別。
5、同義詞的辨析方法主要有哪些
参考答案:
(1)本義和語源進行比較;(2)引申義之間進行比較 ;(3)通過語言環境進行比較;(4)通過反義詞進行比較。
6、怎樣分析詞的引申義
参考答案:
分析詞的引申義首先要掌握這個詞的本義。其次要瞭解引申義有遠近之分。由本義直
接派生出來的是直接引申義,由直接引申義再派生出來的叫間接引申義。可以通過這種關係去分析引申義。第三,本義發展為各種引申義的特點是由具體到抽象,由個別到一般。
7、什麼叫基本詞匯
参考答案:
基本詞彙是辭彙中最主要、最穩定的部分,是語言中基本詞的總和。其核心是所有的根詞。它所代表的事物是人們生活中最重要的,所表示的概念是最基本、最必需的。其詞義具有穩固性,是構造新詞的基礎。
8、古漢語中詞義的引申對古今字的形成有何影響
参考答案:
古漢語中的許多古今字都是由詞義的引申而形成的。有的字引申出新義後,為加區別,便造新字。如:“景”本義為“日光”,引申出“影子”的意義,於是,人們便造“影”字表引申義。“景影”便成了古今字。其他如“益溢”、“赴訃”都是如此。
9、舉例說明古代單音詞向現代複音詞發展的三種主要情況
参考答案:
、(1)異詞代替,即改換完全不同的說法,例如“與”變成“參加”,“師”變成“軍隊”。(2)加詞尾或詞頭,即以原單音詞為基本語素,在它的前面或後面加上一個虛語素構成雙音詞,例如“杯”變成“杯子”,“虎”變成“老虎”。(3)同義聯合,即利用兩個意義
相同的單音詞作為語素,相互聯合而構成一個複音詞,例如“朋友”、“道路”。
10、同源詞學習要注意哪些問題
参考答案:
(1)同源詞應以詞為單位,不能以字為單位.古漢語辭彙系統以單音節詞為主。往往一個字記錄的就是一個詞。從書寫形式上看,字詞不分。字是記錄詞或音節的符號,同源的是“詞”而不是“字”。
在名稱上,古人習慣于把“詞”叫作“字”,王力先生也遵循了這一習慣,把同源詞稱作同源字,他在《同源字論》中就說到:“所謂同源字,實際上就是同源詞。”但是我們必須注意:通假字不是同源詞;異體字不是同源詞;同義詞不一定都是同源詞。
同源詞一定是同義詞或意義相關的詞,但同義詞不一定都是同源詞。例如“關”和“閉”,“管”和“鑰”同義,但它們不是同源詞,因為它們的讀音既不相同,也不相近,並且彼此沒有意義上的聯繫。
(2)同源詞的確定要堅持三個原則,即讀音相同或相近;意義相同或相關;有同一來源。三者互為條件,缺一不可。讀音相同,而意義不同,只能看作是同音詞;意義相同,而讀音不同,只能看作是同義詞。音義皆同,而非出於一源,只能看作是偶然的同音同義詞,也不能看作是同源詞。
六、應用題
應用本單元所學知識,解答以下四段短文後的問題。
1、故灼灼狀桃花之鮮,依依盡楊柳之貌,杲杲為出日之容,漉漉擬雨雪之狀,喈喈逐..........黃鳥之聲,喓喓學草蟲之韻。蛟日彗星,一言窮理,参差沃若,兩字窮形。並以少總多,........情貌無遺矣。雖復思經千載,將何易奪(《文心雕龍·物色》)
(1)請扼要說明這段話的涵義。
参考答案:劉勰這段話高度評價了《詩經》用詞在寫情狀物擬聲等方面取得的藝術效果。
(2)將文中加點的詞分類。
参考答案:文中加點的詞可分三類:①疊音詞詞:灼灼 依依 杲杲 喓喓 瀌瀌 喈喈;②聯綿詞:參差 沃若;③偏正複合詞:晈日 彗星
2、王育少孤貧,為人傭,牧羊豕近學堂。育常有暇拾薪,以雇書生抄書,後截蒲以學書,日夜不止。亡失羊豕,其主笞之。育將鬻己以償。於是郭子敬聞而嘉之,代育還羊豕,給其衣食,令育與其子同學。育遂博通經史,仕偽漢,官至太傅。(《太平御覽·學部》)
(1)找出文中古今詞義相沿相同的詞;
参考答案:貧、傭、人、牧、羊、近、學堂、常、有、雇、抄、日、夜、不、止、衣、食。
(2)找出文中古用今廢的詞;
参考答案:豕、仁、鬻、太傅。
(3)找出文中古今都用但意義不同的詞並解釋其義。
参考答案:
少:古代三十歲以下都可稱為少,今義指十五歲以下為少年。孤:古義指少而無父,今義指孤單等。薪:古義指柴禾,今義多指工薪。書:古義可指寫,今義指讀的書。亡:古義多指丟失,今義多指滅亡、死亡。於是:在文中是兩個詞,意思是“在這時”,今為一個雙音節的連詞。給:古義指“供給”,今義指“給予”。同學:在這兒是兩上單音詞連用,“一同學習”的意思。
3、其後A.安國坐法抵罪,蒙獄吏田甲辱安國。安國曰:“死灰獨不復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居無何,梁內史缺,漢使使者拜安國為梁內史,起徒中為二千石。田甲亡走。B.安國曰:“甲不就官,我滅而宗。”甲因肉袒謝。安國笑曰:“可溺矣!公等足與治乎”卒善遇之。(《史記·韓長孺列傳》)
(1)文中“坐、抵、官、謝”的意義是什麼
参考答案:坐:犯(罪或錯誤)。抵:至;抵罪:即觸罪、被判罪。官:官署。謝:道謝,賠罪。
(2)“然、溺”後來寫為什麼字
参考答案:然:“燃”的古字。溺:“尿”的異體。
(3)翻譯劃線的兩組句子。
参考答案:A安國因犯法而被判罪,蒙受了獄吏田甲的侮辱。B.安國說:“田甲若不來官署謝罪,我就滅了你的宗族。”田甲於是脫掉上衣光著膀子來到官府謝罪。
4、鄭人游於鄉校,以論執政。然明謂子產曰:“毀鄉校,何如”子產曰:“何為夫人朝夕退而遊焉,以論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若之何毀之我聞忠善以損怨,不聞作威以防怨。豈不遽止然猶防川:大決所犯,傷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決使導,不如吾聞而藥之也。”然明曰:“蔑也今而後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實不才。若果行此,其鄭國實賴之,豈唯二三臣”仲尼聞是語也,曰:“以是觀之,人謂子產不仁,吾不信也。”(《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1)指出文中的複音詞。
参考答案:吾子、執政、小人、然明、子產、鄭國、仲尼。
(2)找出三組同義詞和三組反義詞。
参考答案:同義詞:防—止;此—是;論—議。
反義詞:朝—夕;善—惡;大—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