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学的发展与挑战
1010307303 邓美健 药学三班3号
一、古近代针灸学的发展
(1)针灸学理论体系的肇始时期:大约在《黄帝内经》成书以前,通过个人临床实践对针灸知识的初步认识,对经脉的循行分布、病候表现及灸法进行了论述,反映了对经络系统认识的早期面貌。
(2)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时期:从战国到秦汉,《黄帝内经》成书标志着针灸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
(3)针灸学术发展时期:魏晋时代的皇甫谧将《素问》、《灵枢》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著作的针灸内容汇而为一,编撰成 《针灸甲乙经》,成为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在针灸学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唐代是国家针灸教育体系成立的开端。明代是针灸学发展史上较为活跃的时期,具体的表现在对前代针灸文献的整理和研究。
(4)针灸学术的衰退时期
清代针灸学开始走向衰退,当时医者多重药轻针,尤其是清代统治者竟以\"针刺火灸,究非奉君所宜\"的荒诞理由,于公元1822年废除了太医院的针灸科。[1]
二、现代针灸学的发展
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针灸学,进入20世纪以来,其发展历程具有两个明显的时代特
点,其一是走向世界,其二是与现代科学结合。前者促进了针灸国际化,后者推进了针灸现代化。国际化进程促进了传统针灸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相互渗透,现代化的进展又促进了针灸向世界各地的传播,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现状针灸学发展的现状可以概括为:(1)国际化的局面迅速展开;(2)临床应用范围日益扩大;(3)治疗方法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4)理论研究不断深入。[2]
(1)国际化的局面迅速展开:而从现在的情况来看,针灸在欧美发达国家得到快速发展,针灸热在国外持续升温。据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终身名誉主席王雪苔先生认为,国际化的态势标志着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针灸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现在,美国已有大约2 万名持有针灸执照的医师,约有70 所中医针灸学校,有30 个州专门为针灸立法,并设立了针灸师头衔。[3]
(2)临床应用范围日益扩大:针灸已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医疗手段运用于临床治疗的各个方面。临床结果显示,对86 例颈源性头痛患者运用传统针灸配合现代解剖刺法进行治疗观察,总有效率100%,近期治愈率达到85%,1a 以上随访少有复发,传统针灸结合现代解剖针刺方法治疗颈源性头痛效果明显优于单纯传统针法。[4]临床试验中,以龙胆泻肝汤加减结合针灸疗法治疗带状疱疹32 例,痊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30 例;好转(留有神经后遗症)2例;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0 例,总有效率93.7%。此法既缩短病程,给患者减轻经济负担,同时又防止神经痛后遗症之患,解除了患者后顾之忧,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5]
(3)治疗方法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全息的理论被中医所应用于临床。例如,人体第二掌骨侧的穴位恰似整个人体在此处的缩影,称之为第二掌骨全息疗法。像第二掌骨这样的全息穴位群,称之为全息胚。全息胚的内部具有结构和功
能相对完整性。在全息胚上,根据压痛点的有无和位置,可以判断整体上有无疾病或哪一部位有病。在相应部位施以刺激,可以治疗对应整体部位的疾病。人体的任何一个独立的关节,穴位都可以视为全息胚,从而可以从多个部位、多方位来治疗疾病。[6]
(4)理论研究不断深入:现代针灸学以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所获取的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规律作为指导理论,机理的阐明完全立足于现代科学意义的相关知识体系,并以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网络学说及针灸效应的四大规律为该体系的理论核心。针灸学的理论体系发展十分迅速,为针灸的效果提供了科学依据。传统针灸学认为同一条经脉上的腧穴具有治疗本经、本脏或本腑疾病的类同作用。大量研究证实,腧穴作用的基本规律与神经的节段性支配密切相关,处在相同或相近的神经节段支配区内的腧穴具有类同的调节作用。[7]
三、针灸学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当今世界机遇与挑战并存,针灸学也面临着重重挑战:
(1)理论体系尚未完善:虽然现今针灸学的理论体系在迅速地发展中,但所有的理论体系尚不能解释针灸的治疗效果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使得针灸的疗效不能为世界广泛接受。
(2)现代医学理念的变化: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现今人们求医已不局限于已病治病,开始转向未病防病以及医疗保健。
(3)在针灸学方面的人才教育体系仍不够完善,专业高素质人才依然缺乏,使得针灸学仍未能发扬光大。
针灸学是中国传承了数千年的医学文化,深蕴着中华人民的智慧,在现今的时代,我们对于针灸学要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现代的科学技术解释古人的智慧,将针灸学真正发扬光大,成为一门有根有据的实用医学。为此,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完善针灸基础理论体系:针灸长期以来未能称雄于世界医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基础理论还存在局限,不能为国外医学同行所认同。因此, 针灸要走向世界,就必须自我完善其基础理论体系,以创新的思路去追求创新的成果。基础研究,机理为重。中医针灸,临床是主战场,基础研究是第二战场。人们对中医针灸的要求,不会永远停留在“简便易行, 费用低廉”的水平。必须根据现在的认识水平来评判中医针灸学的机理作用和价值,发古人之未发,想古人之未想,深入揭示针灸的奥秘,使科研更好地为临床服务,更好地为针灸的国际化过程服务。[8]
(2)构建循证针灸学:循证医学是基于证据的新兴临床方法学, 着重于评价研究证据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实用性。随着针灸医学日益走向国际化,对针灸临床疗效的科学评价受到广泛的关注,循证针灸学应运而生。因此,加快构建循证针灸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将循证医学的理念和原理与针灸学自身的特色相结合,为针灸学早日进人主流医学奠定坚实的基础。[9]
(3)大力研究各个腧穴的治疗和保健效果:腧穴在中医理念上不仅仅是疾病的反应点,也是治疗的刺激点。如足三里可治疗急慢性胃肠病,对于虚脱、休克有很好的疗效,此外经常按压足三里还能起到保健强身的目的。涌泉、足三里、合谷、风池、百会等等,均为已知常用的保健穴,针灸学不仅可以运用于治疗疾病,更可以运用于保健强身。
(4)加大针灸学创新性研究的力度:传统的针灸学以针灸针为主,随着中西医的结合,针灸学也可以大量借鉴和结合西医学知识,创造性地发展针灸学。例如针刀医学的兴起和
微创埋线疗法的发展。针刀治疗的实质是经皮微创软组织松解术。针刀治疗的目的是通过微创松解的方法改变软组织异常的“机械状态”,解除病变软组织对其本身、神经、血管、骨关节和特殊器官等的机械性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目的。[10]穴位埋线疗法通过在穴位内埋置医用羊肠线的方式代替传统的针刺刺激, 以获得一种长效刺激效果。埋线治疗可以使刺激长达2周, 患者不必每日来院治疗, 因此大大提高了患者的顺应性。[11]
(5)完善针灸学的教育教学体制,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强化针灸基本功训练,加强操作技能训练,注重临床能力的培养是针灸学教学过程中三大重要内容。[12]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针灸是一门极深的学问,不仅仅要求施针者能准确探寻穴位,对于下针的力道、手法以及时间均有极高的要求,细微的偏差都会影响疗效,需要日积月累的练习以及长期的指导。
在实践的基础上,将针灸学的理论体系进一步完善,使得针灸学得以继续传承和发展,并未人类的健康以及世界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立剑、李素云、徐青燕、徐文斌、冉升起《历代针灸学发展特点及成就概述》世界中医药2010年5月第5卷第3期
[2]王雪苔《针灸的现状与未来》针刺研究1997年第4期
[3]陆永辉、陈少宗、戴雪梅《中国针灸学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年7月第31卷第4期
[4]邱延华《传统针灸配合现代解剖针刺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年2月第21卷第6期
[5]郭芬、田懋《中医药结合针灸治疗带状疱疹32例》内蒙古中医药2011年第24期
[6]李韵《针灸三大作用原理与方式》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年第26卷第2期
[7]陈少宗、刘晶《从传统针灸学到现代针灸学——针灸现代化50 年之回顾》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06 年9 月第27 卷第9 期总第316 期
[8]李智《浅谈针灸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首都医药2007年12月第16期
[9]刘迈兰、唐勇、梁繁荣《构建循证针灸学的思路和方法》中国针灸2008年增刊
[10]张义、郭长青《针刀医学:针灸学的复古与创新》中国针灸2011年12月第31卷第12期
[11]孙文善、任晓艳《微创埋线: 针灸学发展的新方向》中国民间疗法2006年4月第14卷第4期
[12]刘世红《创新针灸学实践教学 培养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卫生职业教育2011年第29卷第24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