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盖挖逆作法施工技术
隧道网 来源:
摘 要 上海轨道交通8号线陆家浜路车站换乘段基坑,在施工过程中遇到了地面建筑密
集、交通设施繁忙、地下管线众多、地下水位高等难题,采用“半盖挖逆作法”施工技术,很好地解决了基坑在开挖过程中存在的诸多的施工困难,有效地控制了基坑的变形,确保了交通干道的畅通及周边建筑物的安全。文章中介绍的施工技术措施,可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 半盖挖逆作法 旋喷桩地基加固 井点降水 立柱桩 短排架法 施工监测
1 工程概况
上海轨道交通8号线陆家浜路车站沿西藏南路布置,横跨陆家浜路,为地下2层岛式站台,在陆家浜路下,有与9号线换乘的换乘段,其结构为地下3层。换乘段长 m、宽 m,地下三层为9号线的站台层。换乘段基坑底板底埋深为 m,基坑开挖深度为 m,围护结构为厚1 000 mm的地下连续墙,双层复合衬砌结构。陆家浜路车站换乘段平面布置见图1。
图1 陆家浜路车站换乘段平面布置图
换乘段基坑周围高层建筑密集,16层高的林荫大楼与换乘段基坑最小距离为 m,其基础为箱基+桩基(450 mm×450 mm的预制打入桩,桩长30 m);陆家浜路1221弄14层高的居民楼与基坑最小距离为13 m,其基础也是箱基+桩基(400 mm×400 mm预制打入桩,桩长25 m);南银大厦裙房5/6层办公用房为条形基础,距基坑最小距离为14 m。
换乘段的东南角有110 kV电力线(电缆井井壁作为地下连续墙的施工导墙);西南角有110 kV电力线、48孔通讯线、f300煤气管、f300上水管;东北角有110 kV电力线和f1 650雨水管,西北角有f300煤气管、f300上水管、f1 650雨水管(雨水井井壁紧贴地下连续墙的施工导墙)。
2 水文地质
换乘段建址浅部潜水年平均地下水位埋深约为~ m。③、④、⑤1、⑤3等土层的渗透性均较弱,室内试验的渗透系数均在1×10~1×10,现场试验的渗透系数均在1×10~1×10;⑦2粉细砂层为承压水含水层,埋深40~43 m;最大水头高度为地面以下4 m。
3 施工方案
换乘段施工区正处于陆家浜路上,根据交通部门的要求,陆家浜路不能实施封交施工。为保证陆家浜路上6车道的通行,而且西藏南路也不全封闭,经过方案比较,从社会交通、施工进度、成本控制、周边环境等因素考虑,认为采用半盖挖逆作法方案是较为合理的。它既能始终保持陆家浜路及西藏南路的通行能力接近目前水平,又能为管线搬迁提供足够的管位,同时施工速度与传统的明挖顺作法相近,并能满足基坑二级保护等级的要求,即:坑外地面最大沉降量≤‰H( mm);地下连续墙墙内位移≤‰H( mm);地下连续墙墙顶位移≤‰H( mm);管线累计沉降量≤10 mm。 坑底地基加固
-1
-7
-8
-5
-6
-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为提高被动区土体强度,改善基底土体承载能力和提高基坑开挖阶段被动区土体的侧压力,减少围护结构的变形,对换乘段基坑底进行地基加固。坑内进行满膛旋喷桩地基加固处理,加固深度为坑底下4 m;坑外的4个阴角处也采用旋喷桩进行加固,加固深度为地面到坑底以下4 m。要求加固后土体强度qu≥ MPa。 基坑稳定
换乘段基坑的围护结构为地下连续墙,根据开挖工况,按弹性地基梁计算出基坑稳定的安全系数(见表1)。经验算,基坑在开挖时须降承压水。
表1 换乘段基坑稳定安全系数 项目 承载力 抗隆起 抗管涌 抗倾覆 抗承压水 * DBJ08-61-97基坑工程设计规程 井点降水
通过对换乘段基坑内降水,及时疏干开挖范围内土层的地下水,使土层得以压缩固结,提高水平抗力,防止开挖面的土体隆起。在基坑开挖施工时,要做到及时降低地下连续墙内基坑中的地下水位,保证基坑疏干开挖施工顺利进行;通过对换乘段的坑外及时降承压水,降低下部承压含水层的承压水水头,防止基坑底部突涌的发生,以确保施工时基坑底板的稳定性。
基坑内打设3口疏干井,坑外设置2口承压井(1口为降压井,1口为观察、备用井)。通过计算,只需将承压含水层的水头降低 m(即降至地表以下 m,绝对标高为 m)时,就能保证基坑底板的稳定。
由于车站建址⑥层土缺失,过度降承压水容易对周边环境及建筑物造成影响。 半盖挖逆作施工
为了解决社会交通问题,又能节约施工成本,换乘段施工采用的方法是:先制作2跨顶板,在顶板上制作道路(见图2),再进行基坑开挖。
计算值 规程设计值 *
图2 顶板道路平面图
⑴ 顶板由立柱桩支撑,立柱桩的上部为400 mm×400 mm的H形钢柱(用40 mm厚的Q 345钢板焊成),下部是f1 100 mm的钻孔灌注桩。立柱桩施工采用的是后插法,即先制作立柱桩下部的钻孔灌注桩(插入深度为坑底以下 m),在浇灌好下部混凝土后的40 min内,由孔口钢框架(见图3)对H形钢柱的轴线和标高定位,在经纬仪和电水平仪的跟踪下,利用钢柱的自重,使钢柱精确地锚入灌注桩的混凝土内3 m。 立柱桩分临时立柱和永久立柱2种,施工中一对一结合。
图3 定位钢框架示意图
-2
-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⑵ 施工顶板及下二、三层板时,经土模法与短排架法比较,决定采用短排架逆作板方法,即根据板的下表面标高及短排架的高度(为便于工人操作,一般为 m),计算出挖土的标高。待顶板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即可拆模,挖土至计算标高;浇筑素混凝土(一般为20 cm厚的C30混凝土),在混凝土面上打设短排架,铺模后进行钢筋绑扎及浇筑混凝土逆作板。
逆作板既可约束立柱桩,防止其失稳;又可作围护结构的刚性支撑,减少围护结构的变形及地面沉降。 ⑶ 换乘段基坑开挖中设4道支撑。在开挖到下二层板(8号线底板)逆作时,因立柱桩的开挖长度达 m,长细比较大,为了约束立柱桩,防止失稳,在紧贴第三道支撑(第三道支撑下)增设立柱桩联系梁(见图4);在16~17轴、C~D轴的立柱桩(编号为16-2、16-3、17-2、17-3)之间增设剪刀撑。
图4 施工作业剖面图
4 施工监测
施工过程中,对顶板沉降、立桩桩的沉降、墙体位移、地面沉降及周边房屋沉降均进行了重点监测,监测成果如下:
⑴ 立柱桩最终沉降值
表2 立柱桩最终沉降值表
编号 15-1 15-2 16-1 16-2 16-3 16-4 17-1 17-2 17-3 17-4 最终沉降值/mm 由表2 中的最终沉降值可以计算出立柱桩的差异沉降,均未超过设计要求(10 mm)。 ⑵ 地下连续墙的水平位移
地下连续墙位移监测孔有2个:I19和I20,从图5、图6的位移曲线可以看出:位移量均大大低于二级基坑允许的最大位移变形 mm)。
图5 I19位移图
图6 I20位移图
⑶ 周边建筑物沉降观测
当换乘段的结构封顶时,测得临近建筑物沉降量最大为 mm,是陆家浜路1221弄裙房的F22点,大大低于允许沉降值( mm),周边建筑物未发现明显的裂缝;整个基坑开挖结束时,测得地面沉降量最大为 mm,路面未发现明显的沉降。
5 结束语
上海轨道交通8号线陆家浜路车站换乘段基坑施工,采取了“半盖挖逆作法”,使工程能在复杂的周边环境条件下,很好地控制了基坑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确保陆家浜路、西藏南路的交通畅通及临边建筑的安全。
-3
-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由于2跨顶板为车站的永久性结构,顶板上的道路在运行后,要承受不同的动荷载,故对顶板的沉降要求控制很严,通过精心施工,用立柱桩支撑顶板,控制立柱桩的差异沉降,使顶板的施工质量满足设计要求。 运用“短排架法”施工,准确地控制了板的标高和表观质量,虽然施工进度较“土模法”慢(需要搭设排架和铺模),但在施工安全性、施工质量方面都优于“土模法”。
卿 凇
来源:《上海隧道》2006年第1期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