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对林觉民的评价是极高的,他自幼聪慧,长大后政治觉悟还很高,很早就加入了中国同盟会。
在我看来,林觉民其实是一个典型的高富帅,家境殷实,风流倜傥,此外,还才华横溢。他二十岁的时候东渡日本留学,谙熟日语之外,他还懂得英语和德语。他是一个现代知识分子,可以从容地出入国际性舞台。还有一个挺为人津津乐道的小故事,说是他十三岁参加科举考试,但是根本无意获取功名,于是在考卷上题了“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大字,扬长而去。其潇洒不羁可见一斑。在众多人的心目中,林觉民的形象将英雄与乡亲有机地统一起来了。
1911年春,林觉民迎来了他生命的高潮期,却未料,也是如烟花般,璀璨瞬间,转眼消逝。他生命中最光辉的年华,竟也是他生命最后的年华。他参加了广州,不幸被捕。那样一个高傲的男子,怎么能忍受牢狱的摧残?他以绝食这种惨烈的方式宣泄他的愤懑,控诉清朝的罪恶。
每次想到这里,我总觉得唏嘘不已。林觉民,那样一个风流才子,即使在狱中依旧风采依旧的男人,怎么就会受那么多苦,怎么就被处死了?当时的两广总督的张鸣岐和水师提督李准会审林觉民。林觉民不会说广东话,就用英语回答问题,慷慨陈词,满庭震动。两广总督张鸣岐叹道:“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当时水师提督李准劝总督大人为国留才,而张总督认为这种英雄人物万不可留给党,遂下令处死。林英雄殉国时,年仅24岁。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的就是他的绝笔——《与妻书》,也是他最有名的一篇文章,已经被收录进中学课本里了。这封家信,深刻的反映了他与妻子陈意映感情的笃厚,也深刻的反映出他崇高的为献身的思想。
林觉民写这封信的时候,刚从广州来到,迎接从日本归来参加的同志,他住在临江边的一幢小楼上。夜阑人静时,想到即将到来的残酷而轰轰烈烈、生死难卜的以及自己的龙钟老父、弱妻稚子,他思绪翻涌,不能自已,彻夜疾书,分别写下了给父亲和妻子的诀别书,天亮后交给一位朋友,说:“我死,幸为转达。”写《与妻书》时,林觉民满怀悲壮,已下定慷慨赴死的决心,义无反顾,在信的第一句,他就毅然决然地告诉妻子“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写信时,他“泪珠与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心中滋味无以言表。为“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为天下人谋永福”,他置生死于度外,抛却与爱妻的儿女情长而“勇于就死”,大义凛然、无所畏惧地积极投身到推翻清黑暗腐朽统治的武装中。
在那样一个即将面对生死诀别的时刻,林觉民在写给爱妻的诀别书中,不可能再说什么甜言蜜语,也不可能抒发什么豪言壮语,整封书信从头至尾娓娓倾诉的就是他“以天下人为念”、不惜抛却儿女情长、置生死于度外、舍身参加的坚决与执著,以及他对爱妻的留恋与不舍。眼看就要踏上凶险之路,和自己的亲人永别,再坚强的人也难免心碎肠折。林觉民也同样是肉身凡胎,有着七情六欲、儿女情长,面对即将到来的生离死别、与爱妻娇子的永别,任他铁石心肠,也不可能不伤悲,不泪涌双眼?但他毕竟是胸怀大志、“以天下人为念”的者,面对生离死别虽然伤悲,却悲而不戚、悲而不哀,没有“小男小女”们那般悲悲切切、哭哭啼啼,而是满怀悲壮、大义凛然,表现了一个者以天下为己任,追求正义与真理,舍身取义的高尚情操和宽广胸怀,令人肃然起敬!
少年不望万户侯,那是怎样的胸襟与气度?我只能说,那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林觉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