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元市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半期考试试题
(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79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诗的“变”与“常”
吕进
新诗是中国诗歌的现代形态。几千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到了现代发生了巨变,所以“变”是新诗的根本。对新诗的“新”的误读,造成了新诗百年发展道路的曲折,造成了在新文学中充当先锋和旗帜的新诗至今还处在现代文学的边缘,还在大多数国人的艺术鉴赏视野之外。在一些理论者那里,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任的艺术。
其实,“变”中还有一个“常”的问题。“变”就是“常”,而且是一种永恒的“常”。中国新诗的繁荣程度取决于它对新的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新诗的“变”又和中国诗歌的“常”联系在一起。诗既然是诗,就有它的一些“常态”的美学元素。无论怎么变,这些“常”总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重新认领这些“常”,是当下新诗振衰起弊的前提。
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也就是说,“常”不是诗体,不是古典诗歌本身,“常”是诗歌精神,是审美精神。
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崇尚家国为上。气不可御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虽然他们的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咏叹和同情,常常是和对家国的兴衰的关注联系在一起的。“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是古诗发展的一个规律。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必然寻求审美静观,他走出世界以观照世界,走出人生以观照人生。没有“走出”,没有审美距离,就没有诗美体验,也就没有诗。但这是创作状态。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中国诗歌的评价标准从来讲究“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这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常”。
新诗可以不都写现代格律诗。但是,中国古典诗歌是格律诗传统,而格律诗的要义就是诗对形式和音乐性的寻求。注重听觉,注重吟诵,因而注重格律,这是中国古诗的“常”。用心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耳从形式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这是中国诗歌为读者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许多新诗人对此有所感悟。徐志摩在《翡冷翠的一夜》的创作中加强了音乐性,闻一多说,这是徐诗“一个绝大的进步”。从“感情泛滥”到“情感羁勒”,说明徐志摩的形式感和音乐感的加强。没有形式感和音乐感的人绝对称不上是诗人。
中国诗歌在传播上也有“常”。在诗歌创作寻言的时候,总是尽量用最浅显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诸如此类的
- 1 -页
.
诗章在我们民族中流传千年,和言说方式非常有关。重建写诗的难度,重建读诗的易度,这是新诗必须注意的我们民族诗歌之“常”。
新诗,新其形式需是诗。新诗在“变”中就有时时回望“故乡”的必要。在 “变”中继承“常”是非常重要的。
(选自《人民日报》2010年3月15日)
1.下列关于中国诗歌的“常”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诗歌在精神上从来崇尚家国为上,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 B.新诗无论怎么变,“常”都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所以新诗要在“变”
中继承“常”。
C.在传播上,尽量用最生动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并且要注重听觉,注重吟诵。 D.中国诗歌的“常” 来源于又隐形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外在于现代诗歌当中。“常”
是诗歌的精神,是审美精神。
2.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诗歌一直讲究以“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为评价标准,而玩世玩诗,
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
B.中国诗歌为读者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是用心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
耳从形式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
C.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必然寻求审美静观,他走出世界以观照世界,走出人生以观照人
生。这便是创作的境界。
D.当徐志摩的诗从“情感泛滥”到“情感羁勒”时,证明了他在诗歌创作上形式感和音
乐感的加强。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任的艺术。 B.重建写诗的难度,重建读诗的易度是民族诗歌之“常”,在新诗未来发展创作过程中也
同样值得我们重视。
C.中国新诗的繁荣程度彰显了新诗对新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
D.在“变”中继承“常”,在“变”中时时回望“故乡”,新诗就一定会在未来文学中充
任先锋和旗帜的作用,就一定可以进入国人艺术鉴赏的视野之内了。 二、古诗文阅读(56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20分)
4. 下列各句中对加点的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朝济而西设版焉。 济: 渡河 ..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穷困:贫穷困难 ....C.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跟随 ..D.道芷阳间行。 间:小路 ..
- 2 -页
.
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箕踞以骂曰 .
A.太子迟之 B.范增数目项王 ..C.项伯杀人,臣活之 D.常以身翼蔽沛公 ..6.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大王来何操?
A.沛公安在? B.将军岂有意乎? C.为之奈何? D.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7.下列各句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 B.《战国策》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由司马迁整理编写。
C. 由《鸿门宴》中几个人物的座次可知,在古代坐在东方位置上的人是最为尊贵的。 D.《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首创对话体,由孔子及弟子编写。 8.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3分)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5分)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19分)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
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3 -页
.
A.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B.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C.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D.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 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项羽既飨军士。飨:用酒食款待宾客,这里有犒劳的意思。 .B.如厕:上厕所。如,往。
C.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参,四匹马拉的车。 D.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前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 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 面应对的敬称。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樊哙是刘邦手下的一员猛将,屠狗出身,既有政治头脑,又勇敢豪爽。当刘邦处于危
险境地时,樊哙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义正词严地谴责项羽背信弃义,帮助刘邦 脱离险境。
B.课本《鸿门宴》也有樊哙闯帐一节,写了樊哙撞倒守门卫士入帐,怒视项羽这一细节,
本文言辞比《鸿门宴》委婉,人物形象不及《鸿门宴》的生动传神。
C.刘邦晚年,因患病独卧宫中,不见朝臣,表现出意志消沉、精神疲惫的神情。樊哙直
入宫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劝说刘邦,但刘邦仍然卧而不起,精神不振。 D.司马迁在最后的议论中,对原为普通平民的樊哙等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廷,
恩德惠及子孙表示惊叹。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句5分,共10分)。 (1)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5分)
(2)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5分)
(三)诗歌鉴赏(11分)
长安春望 卢纶【注】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 4 -页
.
【注】卢纶:天宝末年举进士,因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为官,后受举荐为官,但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终身不得重用。
13.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从冬风着笔,紧扣诗题,“草色闲”中的“闲”字用得巧妙,春草之“闲”正好与人心之舒畅形成呼应。
B.颔联正面抒发思乡望归之情。“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这两句为全诗的警句,是春望时所产生的联想。前句是恨自己不能回去,家乡只能在梦中出现,后句是妒他人得归,恨自己难返,语中有不尽羡慕之意。
C.颈联写川原纵横交错,远至天边;宫殿参差错落,笼罩在一片夕阳之中。这一联的写景,壮观中隐含衰飒之意。
D. 尾联点明主题,表现了一种释怀后满怀希望的心态。
14.诗中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概括。(6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6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2).,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再别康桥》)
(3).在《荆轲刺秦王》易水送别一节,荆轲和乐慷慨悲歌:“ , !”这成为千百年来激
励多少仁人志士赴汤蹈火、义无反顾的信念源泉。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年 感 梁衡
①钟声一响,已进不惑之年;爆竹声中,青春已成昨天。不知是谁发明了“年”这个怪东西,它像一把刀,直把我们的生命,就这样寸寸地剁去。可是人们好像还欢迎这种切剁,还张灯结彩地相庆,还美酒盈杯地相贺。我却暗暗地诅咒:“你这个叫我无可奈何的家伙!”
②你在我生命的直尺上留下怎样的印记呢?
③有许多地方是浅浅的一痕,甚至今天想来都忆不起是怎样划下的。当小学生时苦等着下课的铃声,盼着星期六的到来,盼着一个学年快快地逝去。当大学生时,正赶上“文革”的年代,整日乱哄哄地集会,莫名其妙地激动,慷慨激昂地斗争,最后又都将这些一把抹去。发配边疆,白日冷对大漠的孤烟,夜里遥望西天的寒星。这许多岁月就这样在我心中被烦恼地推开,被急切切地赶走了。年,是年年过的,可是除却划了浅浅的表示时间的一痕,便再没有什么。
④但在有的地方,却是重重地一笔,一道深深的印记。当我学会用笔和墨工作,知道向知识的长河里吸取乳汁时,也就懂得了把时间紧紧地攥在手里。静静的阅览室里,突然下班的铃声响了,我无可奈何地合上书,抬头瞪一眼管理员。本是被拦蓄了一上午的时间,就让
- 5 -页
.
她这么轻轻一点,闸门大开,时间的绿波便洞然泻去,而我立时也成了一条被困在干滩上的鱼。当我和挚友灯下畅谈时,司马迁的文,陶渊明的诗,还有伽利略的实验,一起被桌上“滴答”的钟声搅拌成一首优美的旋律,我们陶醉,我们盼夜长,最好长得没有底。而当我一人伏案疾书时,我就用锋利的笔尖,将一日、几时撕成分秒,再将这分分秒秒点瓜种豆般地填到稿纸格里。我拖着时间之车的轮,求它慢一点,不要这样急。但是年,还是要过的。记得我第一本书出版时,正赶上一年头的岁末,我悄然对着墙上的日历,久久地像望着山路上远去的情人,望着她那飘逝的裙裾。但她也没有负我,留下了手中这本还散着墨香的厚礼。这个年就这样难舍难分地送去了,生命直尺上用汗水和墨重重地划下了一笔。
⑤想来孔子把四十作为“不惑”之年也真有他的道理。人生到此,正如行路爬上了山巅,登高一望,回首过去,我顿明白,原来狡猾的自然是悄悄地用一个个的年来换我们一程程的生命的。有那聪明的哲人,会做这个买卖。牛顿用他生命的第二十三个年头换了一个“万有引力”,而哥白尼垂危床头,还挣扎着用生命的最后一年换了一个崭新的日心说体系。时间不可留,但能换得成一件事,明白一个理,却永不会失去。而我过去多傻,做了多少赔钱的,不,赔生命的交易啊。假若把过去那些乱哄哄的日子压成一块海綿,浸在知识的长河里能饱吸多少汁液,假使把那寒夜的苦寂转为积极的思索,又能悟出多少哲理。时间这个冰冷却又公平的家伙,你无情,他就无意;可你有求,他就给予。人生原来就这样被年、月、时,一尺、一寸地度量着,人生又像一支蜡烛,每时都在做着物与光的交易。但是都有一部分蜡变成光热,另一部分变成泪滴,年,是年年要过的,爆竹是岁岁要响的,美酒是每回都要斟满的,不过,有的人在傻呵呵地随人家过年,有的却微笑着,窃喜自己用“年”换来的胜利。
⑥这么想来,我真清楚了,真的不惑了,我不该诅咒那年,倒后悔自己的过去。人,假如三十或二十就能不惑呢?生命又该焕发出怎样的价值? 16、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 作者在文中回顾了“年”在自己生命中曾下的印记,浅浅的一痕------少不更事的经
历,重重的一笔------珍惜分分秒秒的收获。
B. 作者从虚到实,由事及理,先回忆“年”给自己部下印记的故事,然后阐述自己对“年”
的理性思考,思路清晰,层次井然。
C. 作者举牛顿用年换“万有引力”,哥白尼用年换崭新的日心说,两个事例意在阐明聪
明的哲人会做买卖,用时间换取人生的成功。
D. 文章开头写“我却暗暗诅咒年”,结尾又说“我不该诅咒年”,这种矛盾的表现,在
写作上实为大忌。
17、请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4 分)
记得我第一本书出版时,正赶上一年头的岁末,我怅然对着墙上的日历,久久地像望着山路上远去的情人,望着她那飘逝的裙裾。
18.文章的题目是“年感”,作者对“年”有哪些感想? 请结合全文分条陈述。6分)
- 6 -页
.
第Ⅱ卷 表达(71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 B.这种草药能治疗高血压病,对人体没有任何副作用,我们屡试不爽,你还有什么可怀疑的? ....C.这次评选先进,因个别领导因人成事,显得极度不公平。 ....
D.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回忆当年蹉跎岁月时,对于曾经不平凡的时代记忆,总会流露....
出豪迈的情怀。
20.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
A. 艺人们过去一贯遭人白眼,如今却受到人们热切的青睐,就在这白眼和青睐之间,他们体会着人间的温暖.
B. 晋文公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当上晋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明,整顿政治,发展生产,训练军队,终于成为了北方一大强国。
C. 不仅该诗描述了大堰河悲惨的一生,还通过对大堰河不幸身世的讲述,抒发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D. 澎湃新闻记者近日从权威渠道获悉,曾担任原总参军训部政委的程坚少将已经履新火箭军政治工作部主任一职。
21.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一段话,要求内容连贯,句式与示例相同。(5分)
书,我的最爱 你是我床头边的那杯苦咖啡
清晨饮一杯 精神一整天
五、写作(60分)
22.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在运动赛场、学习环境、交际场合等,只要有生命的光辉,就有绽放的姿态:鲜花盛开是美艳的绽放;破茧成蝶是坚强的绽放;愚公移山是恒心的绽放;突破心墙是自信的绽放;浪遏飞舟是豪情的绽放……
请以“美丽的绽放”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书写工整,不少于800字。
- 7 -页
.
高一半期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1、A.【解析】B项强加因果;C项“最生动的语言”错,文中是“最浅显的语言”;D项文中是“来源于又外在于”、“活跃于又隐形于”。
2、C.【解析】C项错误在于,根据原文,不是“创作的境界”,而是“创作状态”。 3、B.【解析】A项是“在一些理论者那里”而不是作者认为;C项是取决于而不是彰显了;D项是说法太绝对,无中生有。
4、A.【解析】 B项穷困:处境艰难;C项从:使……跟随;D项间:从小路 5、D.【解析】例句为名词作状语, 6、A.【解析】例句为宾语前置, 7、A.【解析】 B《战国策》不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第一部是《国语》),由刘向整理编写;C“东方位置上”错,应为“面向东方”;D首创语录体,“由孔子及弟子编写错”。
8、(1)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其,第一人称代词;与,结交、亲附,所与,所结交的或所亲附的;知,通“智”。一点1分,共3分)
(2)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色的衣服,带着白色的帽子来给他送行。(宾客知其事者为定语后置,但翻译成“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也可以,此句翻译正确给2分;衣、冠,名词作动词,翻译正确给2分,句意正确给1分。共5分)
9、C.【解析】 句意:“想当初陛下和我们一道从丰沛起兵,平定天下,那是什么样的壮举啊!而如今天下已经安定,您又是何等的疲惫不堪啊!况且您病得不轻,大臣们都惊慌失措,您又不肯接见我们这些人来讨论国家大事,难道您只想和一个宦官诀别吗?况且您难道不知道赵高作乱的往事吗?”
10、C.【解析】乘,四匹马拉的车。 11、C.【解析】“但刘邦仍然卧而不起,精神不振”错,原文是“高帝笑而起”。 12、(1)沛公带领一百多骑兵通过项伯的关系面见项羽,向项羽谢罪,说明自己并没有封锁函谷关,不让诸侯军进入关中的事。( “百余骑”1分,“因”1分,“谢”1分,大意正确2分)
(2)这一天如果不是樊哙闯进大营讥诮责备项羽,沛公的事业几乎就完(接近危险)了。(“是日”1分,“微”1分,“让”1分,“几殆”1分,大意正确1分)(说明:课文中有“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太子言”句。)
13、A、D.【解析】A项“冬风”错,应为东风;“人心之舒畅”错,春草之闲正好与人心之愁形成强烈对比。D“表现了一种释怀后满怀希望的心态”错,尾联表达了感时伤乱和思家盼归的主题。
14、(1)思乡之情;(2)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愤懑;(3)对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伤;(4)客居异乡的孤寂与惆怅。(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6分)
15、(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怅寥廓;那榆阴下的一潭。(3)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16、B.D.【解析】解析: B选项的“由虚到实,由事及理”理解错误,应是由实到虚。D选项的“这种矛盾的表现,在文中实为大忌”错误。
17、【答案】本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1分),将“年”所代表的时光比作情人(1分)以情人裙裾飘飞的具体之景状写时光流逝的抽象之意(2 分),化抽象为形象可感,作者久久凝望则表达出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杂、怅惘之情(2 分)。
【解析】根据前后文关系可知,“情人”就是指年,“她那飘逝的裙裾”是人的行为动作,可知用的手法是拟人。两年是时间的代名词,所以,“她”的远去,是指时间流走,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18、【答案】①时间会给生命留下或浅或深的印记。②时间与生命是种交易。③时间不讲情面却又公平。④ 人生若早悟,生命就会焕发出更大的价值。(每点2分,答对3点得满分) 【解析】第二段提示“留下怎样的印记”,从这一段开始,作者介绍时间的印记。第三、四段是指留下或浅或深的印记,在第五段。“用一个个的年来换我们一程程的生命的”“时间这个冰冷却又公平的家伙,你无情,他就无意,可你有求,他就给子”告诉我们时间留下不
- 8 -页
.
同的印记,时间与生命是一种交易并且无情又公平: 第六段“假如三十或二十就能不呢? 生命又该焕发出怎样的价值?”是说早悟的价值。
19、B.【解析】A项一位与莘莘学子矛盾,C项因人成事,因:依靠,依靠别人的力量办成事情。蹉跎岁月,蹉跎:时光白白过去。把时光白白地耽误过去。指虚度光阴。
20、D. 【解析】A,一面对两面;B、主宾不搭配;C、语序不当。 21、【答案示例】①诗,我的最爱 你是我餐桌上的那碗银耳羹 睡前喝一碗 安眠一整宿
②哲语,我的最爱 你是我茶几上的那壶龙井 午后品一盅 清醒一下午 【评分意见】:内容3分,句式2分。 22、按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评分。 【参考译文】
舞阳侯樊哙是沛县人,以杀狗卖狗肉为生,曾经和汉高祖一起隐藏在乡间。当初跟从高祖在丰县起兵,攻取了沛县。高祖做了沛公,就以樊哙为舍人。接着,他跟随沛公攻打胡陵、方与,回过头来又镇守丰县,在丰县城下,击败了泗水郡郡监所带领的军队……项羽驻军戏下,准备进攻沛公。沛公带领一百多骑兵通过项伯的关系面见项羽,向项羽谢罪,说明自己并没有封锁函谷关,不让诸侯军进入关中的事。项羽设宴犒赏军中将士,正在大家喝得似醉非醉的时候,亚父范增想谋杀沛公,命令项庄拔剑在席前起舞,想乘机击杀沛公,而项伯却一再像屏风一样挡在沛公的前面。这时只有沛公和张良在酒席宴中,樊哙在大营之外,听说事情紧急,就手持铁盾牌来到大营前。守营卫士阻挡樊哙,樊哙径直撞了进去,站立在帐下。项羽注视着他,问他是谁。张良说:“他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羽称赞道:“真是个壮士!”赏给他一大碗酒和一条猪前腿。樊哙举杯一饮而尽,然后拔出剑切开猪腿,把它全部吃了下去。项羽问他:“还能再喝一碗吗?”樊哙说道:“我连死都不怕,难道还在乎这一碗酒吗?况且沛公首先进入并平定咸阳,让队伍露宿在霸上,以等待您的到来。大王您今天一到这里,就听信了小人的胡言乱语,跟沛公产生了隔阂,我担心天下从此又要四分五裂,(百姓们)都怀疑是您(一手造成的)啊!”项羽听罢,沉默不语。沛公借口要去上厕所,暗示樊哙一同离去。这一天如果不是樊哙闯进大营讥诮责备项羽,沛公的事业几乎就完了。
以前在黥布反叛的时候,高祖一度病得很厉害,讨厌见人,他躺在宫禁之中,诏令守门人不得让群臣进去看他。群臣中如绛侯周勃、灌婴等人都不敢进宫。这样过了十多天,樊哙竟然推开宫门,径直闯了进去,群臣在后紧紧跟随。高祖一个人枕在一个宦官身上躺在床上。樊哙等人见到皇帝之后,痛哭流涕地说:“想当初陛下和我们一道从丰沛起兵,平定天下,那是什么样的壮举啊!而如今天下已经安定,您又是何等的疲惫不堪啊!况且您病得不轻,大臣们都惊慌失措,您又不肯接见我们这些人来讨论国家大事,难道您只想和一个宦官诀别吗?况且您难道不知道赵高作乱的往事吗?”高祖听罢,于是笑着从床上起来…… 太史公说:“我到过丰邑和沛县,访问当地的遗老,查访原来萧何、曹参、樊哙、滕公居住的地方,打听他们当年的有关故事,所听到的真是令人惊异呀!当他们操刀杀狗或贩卖丝绢的时候,难道自己知道日后能附人骥尾,垂名汉室,德泽传及子孙后代吗?”
【《长安春望》白话译文】
东风吹拂,微微春雨洒过青山;登高远望,长安城中房舍叠嶂,草色闲闲。
故园就在梦中,可是何时才能归还;冬去春来,江上舟来舟往,又有几人得以还家。 长安城外,河流原野,纵横交错,一直延伸到天边浮云之外,长安城中,宫阙参差错落,笼罩在一片残阳之中。
又有谁理解我这位读书人,生逢乱世,孤身一人,满头白发,形容憔悴,漂泊流荡在荒远的秦关。 【赏析】
此诗首联“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开篇紧扣题目,写在长安“春望”。“东风”句,侧重写望中所见。卢纶是河中蒲人(今山西永济县人),家乡刚好位于长安的东面,说“东风吹雨”,是说东风从家乡吹来,自然引出思乡之情。“草色闲”的闲字用得巧,春草之闲正好与人心之愁形成强烈对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首联是登高而望,在景语
- 9 -页
.
之中,流露出复杂感情。
颔联正面抒发思乡望归之情。“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这两句为全诗的警句,是春望时所产生的联想。出句是恨自己不能回去,家乡只能在梦中出现,对句是妒他人得归,恨自己难返,语中有不尽羡慕之意。“大历十才子”擅长描写细微的心理情态。(《小澥草堂杂论诗》)他们伤时感乱的情绪,常通过“醉”和“梦”表现出来,像“我有惆怅词,待君醉时说”(李端《九日寄司空文明》),“别后依依寒梦里,共君携手在东田”(《送冷朝阳还上元》),“宿蒲有归梦,愁猿莫夜鸣”(钱起《早下江宁》)等等。他们写醉,是因为清醒时感到痛苦而无奈,只有在醉中才会稍微得到解脱。写“梦”,是感到时代动乱,浮生短促,或者想在梦中召回一些因战乱丧失的美好事物,这种心情相当悲哀、细微。 颈联又转入写景,仍然景中含情。“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这句说极目远望,家乡在浮云之外,渺不可见,远不可及。“宫阙”句又接至眼前近景,只见长安的宫殿,错落有致,笼罩在一片夕阳之中,这一联表面上写景很壮观,其实隐含着一种衰飒之意。 尾联收束到感时伤乱和思家盼归的主题。“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大意是说:自己以一儒生遭遇世难,独自客居长安,又有谁来怜悯我呢。“衰鬓”,并非指衰老,而是表现一种衰颓感伤的神态。沈德潜说“遭乱意上皆蕴含,至末点出”,确实如此。
- 10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