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编制依据 .......................................................... - 1 - 1 工程概况 .......................................................... - 1 - 1.1 工程概况 ....................................................... - 1 - 1.2 地质及水文 ..................................................... - 1 - 2 隧道坍塌原因分析 .................................................. - 1 - 2.1地质因素 ........................................................ - 1 - 2.2施工不当因素 .................................................... - 1 - 3 隧道防坍塌施工方案 ................................................ - 2 - 3.1隧道暗挖施工原则 ................................................ - 2 - 3.2严格按设计组织施工 .............................................. - 2 - 3.2.1隧道开挖前洞顶施工措施 ...................................... - 2 - 3.2.2隧道开挖设计 ................................................ - 2 - 3.2.3临时支护 .................................................... - 2 - 3.2.4超前支护 .................................................... - 2 - 3.2.5系统支护 .................................................... - 3 - 3.2.6工序紧密衔接 ................................................ - 3 - 3.3信息化管理 ...................................................... - 3 - 3.3.1测量管理 .................................................... - 3 - 3.3.2量测管理 .................................................... - 3 - 3.3.3超前地质预报 ................................................ - 4 - 3.4应急准备 ........................................................ - 4 - 4 隧道防坍塌施工注意事项 ............................................ - 4 - 4.1开挖施工注意事项 ................................................ - 4 - 4.2支护施工注意事项 ................................................ - 4 - 5 隧道出现坍塌险情时处理方案 ........................................ - 5 - 5.1坍塌的形式及危害 ................................................ - 5 - 5.2隧道坍塌前征兆分析 .............................................. - 5 - 5.3坍塌处理原则 .................................................... - 5 - 5.3.1首先 ........................................................ - 5 -
- 1 -
5.3.2其次 ........................................................ - 5 - 5.3.3最后 ........................................................ - 6 - 5.4坍塌处理措施 .................................................. - 6 - 5.4.1掌子面坍塌处理措施 .......................................... - 6 - 5.4.2侧墙或拱顶坍塌处理措施 ...................................... - 6 -
- 2 -
康王路下穿流花湖隧道暗挖过环市西路段
防坍塌专项方案
0 编制依据
⑴ 设计单位提供的工程设计文件和图纸。
⑵ 康王路下穿流花湖隧道工程土建1、5、7标施工总承包(7标)《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⑶ 项目部劳动力、材料及机械设备资源配置情况。 1 工程概况 1.1 工程概况
7 标为康王路下穿流花湖隧道工程最后一个标段,起于环市西路与广园西路交叉口南侧50米,在ZK1+670~740段暗挖穿越环市西路,左右线净距4.41~3.26米,洞顶覆土约2.4~3.27米,该段属超浅埋暗挖隧道。 1.2 地质及水文
暗挖隧道范围内地质主要为粉质粘土、粉细砂层和粘土层。施工范围内的残积土和粉细砂层,具有遇水(暴露)易软化或崩解的特性,同时,粉细砂处于水位以下,为饱和含水砂层,易出现涌水涌砂现象。 2 隧道坍塌原因分析 2.1地质因素
⑴隧道埋深2.4~3.27米,属超浅埋暗挖隧道,一经开挖.潜在应力释放,易造成围岩失稳而坍塌;
⑵隧道上方为环市西路,车流量大,动载过大易导致隧道坍塌; ⑶地下水的软化、浸泡、冲蚀、溶解等作用使围岩失稳和坍塌。 2.2施工不当因素
⑴施工方法选择不当,或工序间距安排不合理。各工序间隔时间长,不能及时封闭成环,引起围岩松动,导致坍方的发生;
⑵不按要求施工,擅自改变设计参数,支护达不到要求; ⑶喷锚不及时,或喷混凝土质量、厚度不符合要求;
- 1 -
⑷临时支撑架设质量欠佳,支撑与围岩不密贴,两者间的空隙填塞不密实,或联接不够牢固,不能满足围岩压力所需要的强度要求。 3 隧道防坍塌施工方案 3.1隧道暗挖施工原则
隧道施工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遵循“管超前、严注浆、短开挖、强支护、快封闭、勤量测”的原则进行施工。 3.2严格按设计组织施工 3.2.1隧道开挖前洞顶施工措施
洞口段围护桩外设置6排φ600双管高压旋喷桩进行地面加固,桩间距450毫米,排距500毫米。隧道开挖前,暗挖隧道上面敷设16毫米厚以上钢板以减小集中荷载和振动,并在暗挖段两侧设置车辆行驶减速带,地面车辆限速10km/h,限载5T。 3.2.2隧道开挖设计
暗挖段采用CRD工法,直墙拱形暗挖断面,断面宽度11.8~13.7米,高度12.5~12.9米。左线进洞段13米为9部、其余为6部开挖;右线70米均为6部开挖。隧道开挖按先右线、后左线的整体施工顺序进行组织,即待右线开挖完成后再施工左线。 3.2.3临时支护
临时支护采用30厘米厚喷射C25早强混凝土,内设工20a临时钢架,间距2榀/米,单层φ8钢筋网,网格间距0.2×0.2米。钢架脚部均设置锁脚锚管。 3.2.4超前支护
先进行大管棚施工,左线大管棚(17+53)米分两次打设、右线70米一次打设,然后打设超前导管并对掌子面进行TSS注浆加固。
⑴隧道拱部设“φ159管棚+φ42双层小导管”超前支护,φ159管棚环向间距0.4米,管棚采用水平导向法施工,坡度同线路纵坡。管棚间插打双层小导管,长3.5米,纵向2米一环,环向间距0.4米。
⑵掌子面为粉质粘土层及以上软弱地层采用φ42小导管TSS注浆工艺
- 2 -
进行超前预加固,在开挖轮廓外形成2米厚加固圈。洞周采用L-3.5米小导管,2.0米一环。掌子面前方采用L-6.0米小导管,4.0米一环。TSS注浆均采用分段后退式注浆,每段长1.0米。 3.2.5系统支护
隧道采用(初期支护+第一层衬砌结构+第二层衬砌结构)的多层复合式衬砌结构。初期支护采用35厘米厚喷射C25早强混凝土,内设25a型钢钢架,2榀/米;第一层衬砌采用30厘米厚模筑C35混凝土,内设主筋φ22的格栅钢架,4榀/米;第二层衬砌采用C35模筑钢筋混凝土。 3.2.6工序紧密衔接
以隧道左线进洞段九部开挖为例,开挖断面布置及施工步序如下图所示:
1 2 7 8 4 7 5 8 6 9 5 4 2 1 3 9 6 3
洞口设置加强钢架4榀并排布置,台阶法开挖隧道时,台阶设置2~3米,隧道施工过程中,各工序施工加强沟通,保证工序间衔接顺畅,开挖后能立即进行支护,挂网喷浆,尽量缩短隧道围岩暴露时间。 3.3信息化管理 3.3.1测量管理
本工程按四等三角网布设要求完成对业主所提供的三角网点、水准网点和中级控制桩点等基本数据的测量复核并进行复测和加密。施工中严格贯彻测量复核制度,确保工程平纵断面按设计准确贯通。 3.3.2量测管理
暗挖隧道地表情况复杂,施工要求高,为了满足施工需要,确保整个
- 3 -
工程安全、可靠的推进,隧道施工全过程,对地表建(构)筑物沉降、变形、倾斜、地面沉降、地下管线沉降监测、拱顶下沉、净空收敛、底部隆起等实施监测。监测数据当日及时整理、分析、汇报,通过信息化管理,以控制地层变形、保护地表建筑物和支护结构的稳定等为目的。
经量测数据分析,一经发现预警,立即汇报、并协调、组织各有关部门进行专家会审,制定相应针对性施工措施。 3.3.3超前地质预报
地质预报采用地质雷达进行探测,并用超前水平钻短距离钻探,进一步强化、补充和验证。通过超前地质预报,复核地质情况,为开挖施工提供前提保障。一经发现地质情况与设计有较大偏差,及时汇报,会同业主、设计、监理部门共同协商处理方案。 3.4应急准备
编制专项的应急救援预案,并制定演练计划,按计划实施演练,一旦有意外发生,保证能快速有效的实施治理、救援。 4 隧道防坍塌施工注意事项 4.1开挖施工注意事项
1、隧道开挖坚持“短进尺、强支护、早封闭、勤量测”的原则。 2、开挖方式采用人工开挖。
3、工序变换处之钢架设锁脚锚杆,确保钢架基础稳定。
4、当现场开挖导坑及台阶高度需进行适当调整时,应保证导坑临时支护与主体洞身钢架连接牢固,横向钢支撑可根据监控量测结果适当调整其位置。
4.2支护施工注意事项
1、注浆小导管安设后,用塑胶泥封堵孔口及周围裂隙,必要时在小导管附近及工作面喷射混凝土,防止工作面坍塌。
2、隧道的开挖长度应小于小导管的预支护长度,预留部分作为下循环的止浆墙。
3、开挖掌子面根据地质条件喷C25混凝土封闭,厚10cm。
- 4 -
4、小导管注浆过程中随时观察注浆压力及注浆泵排浆量的变化,分析注浆情况,防止堵管、跑浆、漏浆。 5 隧道出现坍塌险情时处理方案 5.1坍塌的形式及危害
⑴侧墙坍塌或拱顶坍塌
隧道侧墙及拱顶局部小坍塌会造成隧道超挖,有可能造成隧道顶部的地面沉陷变形,拱部坍塌严重可能导致地面大面积沉陷,隧道区域或周边建筑物倾斜、沉降,隧道周边的地下管线沉降、破裂。
⑵掌子面坍塌
隧道掌子面坍塌会造成隧道超挖,有可能造成隧道顶部的地面沉降变形及周边的地下管线沉降、破裂。 5.2隧道坍塌前征兆分析
⑴量测信息所反应的围岩变形速度或数值超过允许值; ⑵喷射混凝土产生纵横向的裂纹或龟裂,严重时剥离;
⑶在坑顶或坑壁发现不断掉下土块、或构件支撑间隙不断掉出杂物; ⑷临时支撑发生变形或折断。 5.3坍塌处理原则 5.3.1首先
应立即汇报,会同有关部门商定坍塌处理方案。 5.3.2其次
严格并迅速执行有关部门商定的坍塌处理方案,进行事故救援。 (1)工程本身救援处理:
①在坍方范围顶部、侧壁上的杂物及大裂缝,应先行清除或钳固; ②对坍方范围前后原有的支护进行加固,以防止坍方扩大; ③在坍塌方范围内架设支撑或喷射混凝土,必要时加设锚杆。 (2)坍塌造成的人员及财产伤害处理:
①将受伤人员转移至安全地带,进行紧急包扎,如受伤较重,在尽量不移动伤员的情况下等待专业医护的救援。
- 5 -
②确保人员安全的情况下,将可能受到损坏的物资及设备,转移至安全地带,再进行下一步救援工作。
5.3.3最后
待救援工作结束后,召开专题会议,分析事故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并制定相应措施,落实责任,避免事故再次发生。 5.4坍塌处理措施
5.4.1掌子面坍塌处理措施
立即喷射混凝土对掌子面及坍塌土方进行封闭,预估坍塌土方的体积及掌子面坍塌的范围,若坍塌较小,对掌子面进行注浆加固回填,待确定土体稳定后再次进行开挖;若坍塌体积较大,立即对路面进行检查,若发现有路面沉降、开裂的情况,立即同相关部门协商,采取一定的交通管制,对路面和掌子面进行注浆加固,待确定情况稳定后,清除坍塌土方后再次进行开挖。
5.4.2侧墙或拱顶坍塌处理措施
⑴若坍塌较小,进行局部注浆加固保证安全后再次开挖。
⑵若坍塌较大,且拱架明显变形,先进行注浆加固,待土体稳定后进行换拱,再次初支达到要求后清理坍塌土体,恢复正常施工。
⑶处理塌方时认真做好各项施工监测,如发现有地面、管线及构筑物沉降,立即停止施工,同时和相关产权单位联系,商定补救措施。必要时采取一定的交通管制,进行地面加固回填,保证管线及构筑物的安全,情待加固稳定后恢复正常施工。
- 6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