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小侦探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评刘聪艺术歌曲新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评刘聪艺术歌曲新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初健《“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大庸”天下寨士 欢筋 一一评刘聪艺术歌曲新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初健 摘要:刘聪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以艺术歌曲作为主要创作方向。2013年伊始,刘聪先后创作了《采莲曲》、《卖 炭翁》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首新作。选用古典诗词进行谱曲,是刘聪艺术歌曲的创作的新方向,本文选取了《茅屋为 秋风所破歌》这首作品,从歌词选择和作曲技法两个方面,对作品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刘聪艺术歌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艺术分析 2013年伊始,《音乐创作》在第一期中,连续刊发了三首刘聪创作的艺术歌曲,分别是《采莲曲》、《卖炭翁》和《茅屋 为秋风所破歌》,选择古典诗词谱曲,成为刘聪艺术歌曲创作的新方向。刘聪在自己的博客中坦言:“这不仅表明了《音乐创 作》作为全国音乐类核心期刊,与地方期刊,特别是与其他娱乐媒体的本质区别,同时也表明了对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重视 和支持。”这些歌曲的创作,既表现出刘聪一贯的创作风格,又有许多新的特色融于其中,本文从歌词和作曲两个方面,对 其中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做了具体的分析。 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歌词选择 刘聪对于歌词的选择历来十分挑剔。他曾经在自己的博客中谈到,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歌词应该是“反映基层与身边的民 生民愿,具有深刻的社会内涵,并将这些内容寓于自然景物之中。摒弃直白、无诗意、无回味、充满政治标语口号和赤裸裸 的时代流行语的所谓歌词。”从中可以看出刘聪对艺术歌曲歌词的选择要求。歌词内容和题材可以广泛,但是主题却是永恒 的,这也是刘聪一直所秉承的艺术歌曲创作原则。比如刘聪在他艺术歌曲中涉及到的环保、思乡、故土等内容,都用生、死、 爱这些永恒的主题加以概括。他始终以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为基础,借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出内心中那种只可意会 而不可言传的情感内蕴。 将中国传统经典诗词作为歌词,是刘聪歌词选择的一个新方向。刘聪通过对经典诗词的阅读和理解,获得了精神上和情 感上的共鸣,继而萌发出强烈的创作欲望。正所谓“读书万卷神交古人”,千年之后的刘聪,和诗圣杜甫因为一首《茅屋为 秋风所破歌》走到了一起,他们之间的桥梁,正是艺术家身上所独具的悲悯意识和人文主义情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 为我们描绘出了这样一幅画面:八月秋深,狂风怒号,卷走了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散落在对岸江边和高高的树梢 上。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处,只好拄着拐杖自己叹 息。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象墨,深秋的夜晚渐渐来临。被子盖了很多年,象铁板一样又冷又硬。屋顶漏雨,连床 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杜甫用白描的手法,对 自己这个读书人的困境,进行了细致的刻画。但是诗歌的最后,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 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虽然是痛苦的生活体验,但是杜甫却没有因此而消沉,而是表 现出一种激情和希望,表现出诗圣崇高的思想境界。从他的“大辟天下寒士尽欢颜”中一句就可以看出,他并不是孤立和单 纯的描写自己的痛苦,而是要通过对自己痛苦的描写,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和时代的苦难,以及对社会变革 的迫切希望和对和谐社会的理想追求。 别林斯基曾经讲过,一个伟大艺术家的成功,绝不是因为是他们对自己苦难的描写,而是在于他们将痛苦和幸福的根深 深扎入了社会、历史和人民的土壤中。诗歌和刘聪之间形成了两个契合点。一个是刘聪历来是一位有着忧患意识和人文关怀 的作曲家。忧患意识是一种清醒的危机意识,也是一种深切的责任意识,更是一种昂扬的奋进意识,表现为具有高度理性色 彩的深思熟虑和远见。这在他的成名作《故园恋》中就体现的十分鲜明。《故园恋》中,农村青年离开家乡外出打拼,在历 经了对人生之路和富裕生活的探索后,反观自己的相对落后的家乡,继而萌发要改造和建设家乡的壮志。游子的想念家乡、 回到家乡和建设家乡,本身就是一种对故乡忧患意识的表现,而刘聪也有着这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天下为己任的忧 患意识,所以当他从当时的宣传黑板上读到这首诗歌的时,迫不及待的要将其创作出来。经过刘聪的艺术创作之后,这种对 家乡的忧患,已经升华为了一种爱国家、爱故乡的普遍情结。歌曲中的主要艺术形象就是这位农村青年,刘聪和这位思想者 感同身受,深深的知道故乡在一个人心目中的位置,那几乎是一个所有情感的寄托,所以他选择了用艺术歌曲的形式完整的、 艺术的描绘出游子离乡、思乡、归乡的心路历程。这是对人的存在的思考,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以及对人类命 运,人类的痛苦与解脱的思考与探索,可谓深得人文精神之精髓,体现出对人情温暖、人性回归的深刻思考与关照,充盈着 强烈的人文关怀。当读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时候,刘聪不禁为杜甫的大爱而感动,自身所具有的忧患意识和人文关怀 又一次被唤醒,所以选择了这首诗词进行创作。 刘聪选择《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进行创作,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刘聪曾经在的自己博客中多次谈到中国艺术歌曲创作 的贫乏和自己坚持创作的艰难,各种利益的驱使使大量的伪劣作品充斥在艺术作品的创作领域,艺术家的创作没有得到一个 客观、公正的创作和批评环境。刘聪从杜甫身上看NT"自己的影子,杜甫要借诗歌表现对现实的揭露和矛盾的反应,而刘聪 则要借助于艺术歌曲,来抒发出他对当前艺术歌曲发展困境的看法,以及对“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的渴望,希望包含自己 在内的艺术歌曲创作者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艺术歌曲作I:IW ̄F-,够得到更为公正的评价,以及继续这项事业的坚定信念。由此 也体现出了刘聪本身对艺术歌曲这门艺术的执着和挚爱。 ・103・ 2013年第五期《音乐创作》 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音乐创作 1、调性重叠的艺术处理 调式调性的选择会影响到整部作品的情感表达。中心调c小调恰到好处的表现了歌词中读书志士空有一腔热血,却救国 无门的沧桑无力感。这似乎与钢琴诗人肖邦创作在《革命练习曲》时选择c小调来表达内心的痛苦和悲愤的抗议有着异曲同 工之妙。 作品主要围绕c小调进行,同时,局部运用了短时转调和离调的音乐发展手法。刘聪在艺术歌曲创作中常会用调性重叠 的技法,让旋律声部与伴奏声部同时进行的不同调性共同作用,以纵向的结合使音乐获得更加丰富的调性、和声色彩。在这 首作品中,作者便采用了此种方法,将带有浓郁的民族化的旋律声部及歌词与复杂化的调性处理相结合,使作品既拥有东方 民族韵味,又风格独特,别具一格。 作品的分段因歌词的叙事性描述及问奏的音乐背景铺垫显得较为明显。前奏由连续的不协和的减三和弦奏出,期间伴有 上行二度的模进及双手齐奏的快速半音化下行。游离的调性、充满矛盾感的和弦以及具有戏剧性冲突的强弱力度对比,使狂 风肆虐的音乐形象扑面而来,让人还未听到歌词内容,就产生了狂风席卷着茅草乱飞、让人无处藏身之感。 例1. ■,■■●一 一 ●” 1, ●P -’一 ~ 风。一躲 号. .我 乜 一整一——— _=:曼孽 辱 低五度模进进行。伴奏织体发生改变。 第二段中,作者也同样运用了调性重叠的方法将音乐进行发展。 无奈地 . = 上例是乐曲的旋律声部开始部分,前后两句一强一弱,旋律声部成自由模进状态。“八月秋高风怒号”旋律声部的c小 调与和声声部的f小调同时进行,伴奏声部中的急速半音进行对歌词中“秋风怒号”进行了形象的描述。下旬是前一乐句的 例2. 例2中词作表现的是孩子们欺负我年老无力,毫无顾忌地当面行盗的场面。在这里,旋律声部建立在c小调上,而伴奏声部 则是C和声大调与旋律大调的交叉进行。这一大一小的调性关系似乎也在暗示着作者激动澎湃的内心与外人眼中“欺我老无 力”的形象对比。而旋律及和声大调并不如自然大调那样明朗和力量,故此处用和声及旋律大调亦有表达歌词中空有心阻拦 却力实为不足的感觉。 2、旋律曲调的“描述性”艺术特征 由于诗词实为“借物抒情”诗,在进行音乐创作时,必须要对词中形象进行仔细考量和设计,使音乐更加人性化和真实 化。整首作品由附点节奏的动机深入发展,旋律多变,具有较强的叙事抒情性。全曲分为四部分,各个段落围绕着明确的c 小调进行发展,然随着歌词不同描述,旋律也随之改变。 作品的A段是颇具古诗词吟诵气质的旋律,歌曲旋律是带有民族五声性曲调的。用附点和切分音型以及跨小节连线等较 为自由的节奏描写了狂风席卷草屋,茅草乱飞,站立不住的情形。音乐在行至“茅飞渡江洒江郊”时,转至g小调但并未做 长时间的停留又转回c小调。 B段是老者无奈的诉说,旋律由之前较为自由的进行转至均分的八分及四分音符。在最后一声叹息时,作者采用下行 小二度的进行进行表现,并将其做出节奏紧缩的连续进行。这类似于京剧中常用的老生叹息和青衣哭泣音调。(见例3) 仞l 3. ・104・ 初健《“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公然他 第八竹去・ 孵熊q 蝴呼不掰. 归米 倚 杖 自股息————一‘Ijl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作品的高潮部分,也是作者发自肺腑的呐喊。旋律线条上扬,充满感情, 整个伴奏声部和声层加厚,三十六分琶音音型如作者心中澎湃的激情,源源不断的涌现出来。随着一声“呜呼”的感叹。旋 律又出现了音乐开始时的附点音型,不同的是,伴奏声部的和声曾加厚,节奏加密,旋律没有了起初的摇摇欲坠的感觉,而 是多了一份坚定。似乎也在表明自己的愿望与决心。 通篇下来,都展示着刘聪对于艺术歌曲中旋律的拿捏,扣人心弦。充满深情的旋律是他用音符对歌词的完美诠释。每一 个音符对歌词的诠释都恰到好处,感情的释放张弛有度,这也正是他不断呼吁和强调的“要使歌词的内容与音乐的形象紧密 结合,使技术成为表现音乐内容与情感的声动语言”。 3、伴奏声部的艺术分析 艺术歌曲的伴奏声部不仅仅是为歌曲进行伴奏,更是为塑造和烘托音乐背景、刻画和补充音乐形象而存在。刘聪在对艺 术歌曲进行编配时最为注意的便是钢琴与声乐两部分的融合,并利用钢琴音色的特点,扩大和声的立体效果,使之具有乐队 伴奏的效果。在这首作品的钢琴伴奏编配中,更是让人看到他所展示出的对于歌词深刻的理解和丰富的音乐想象力。 声乐作品中的间奏部分,是最能体现钢琴伴奏与声乐结合的紧密程度。在此作品的间奏部分,作者做出了各式各样的处 理以烘托音乐的进行与发展。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减三及其他不协和和弦用以增加音乐的矛盾冲突和表现无助、焦虑的音乐 性格。 半音化进行在艺术歌曲作曲家眼中是一个具有强大音乐描述能力的进行方式。在作品的开篇,便看到了用半音进行对狂 风的描述。这生动的技法使人在极短的时间内即可融入到立体的音乐环境中。 深入体会歌词内涵,用不同的节奏型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及人物性格是刘聪在音乐创作中尤为注意的,例2中的旋律声 部是老者无奈的诉说,伴奏声部则运用了附点和切分的音型对老者步履蹒跚的形象进行描述。低音层的连续切分,使伴奏更 具乐队立体化,同时对整段音乐进行音乐环境的铺衬。 连音的伴奏音型在刘聪的艺术歌曲中较为常见,这也是众多艺术歌曲作曲家常用的伴奏音型之一。除了用半音化进行对 风进行描写,作者还运用到连音节奏型对风雨交加的描述。 例4是作品的第二个间奏部分,前半部分还是附点和切分的音型,后半部分便转为了多声部的上行模进,最上方声部是 三音列下行为基础的连续七次的上方二度模进,多个声部的纵向结合,使整段音乐更加立体化。 我们可以从以上三例深刻体会到曲作者对于歌词的把握和艺术的创造力,他将旋律声部进行纵向立体构思,让伴奏不仅 仅为伴奏,而真正成为艺术歌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艺术歌曲传入中国已经有百年的历史,一百年的发展中,既有过坦途,也有过曲折,走过了一条艰难的发 展道路。不敢说刘聪是艺术歌曲创作中成就最大者,但是称其为最坚定者、最执着者,却是一点也不为过的。他以一个作曲 家敏锐的洞察力和强烈的责任感,用娴熟和高超的作曲技法,创作出了艺术性和思想性俱佳的精品,为当代中国艺术歌曲的 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古典诗词谱曲,是刘聪创作的新方向,并且也获得了充分的认可。正如刘聪所言:“我的精力将 全部投入到我的艺术歌曲创作和研究之中”。我们也期待着刘聪有更多、更好的艺术歌曲精品问世。 参考文献 [1]桑桐.半音化的历史演进[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03. [2]刘聪.论艺术歌曲创作中的调性复杂化[J].乐府新声,1997,04,15—20 [3]吕朋朋.默默耕耘谱心曲潜心创作铸华章一一刘聪艺术歌曲创作及演唱风格[D].曲阜师范大学,2012 [4]蔡世贤.中国艺术歌曲选l996一一2003[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5 [5]刘聪.艺术歌曲钢琴音乐之创作.中国艺术歌曲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6]刘聪艺术歌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刊登在《音乐创作》2013年1期 初健(1973一),男,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音乐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音乐学系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音乐学。 ・10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