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2022年五年级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全能专项练习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
1. 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1]这则寓言名叫《________》,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时期________家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的意思。 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_______ ②物莫能陷也 ______ ③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_______ ④其人弗能应也 _______
2. 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陈太丘与友期行”中“期”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A.期待 B.期望 C.一起 D.约定
[2]“元方入门不顾”中“顾”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A.理睬 B.顾虑 C.回头看 D.照顾
[3]“待君久不至,已去”的正确翻译是( ) A.等你很久都没来,他已经先去了。
B.等了你很久,你都没到,他已经离开了。 C.招待你这么长时间不走,他已经先走了。 D.招待你这么长时间不走,他已经离开了。
[4]下面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B.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C.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D.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5]这则小古文告诉我们 的道理。( )
A.待人有礼貌 B.做人要守信 C.说话要有理 D.知错要改正
3. 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
1 / 6
何晏七岁,明慧若神,魏武奇爱之,以宴在宫内,因欲以为子。宴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外。
注释:(1)若:好像。奇爱:十分喜爱。(2)以:把。乃:于是。(3)欲:想,希望。知:明白。
[1]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查字典解释文中的字,再理解词句的意思。 (1)何氏之庐也。庐:________________ (2)人问其故。故:_________________ (3)即遣还外。遣还:_______________
4.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养竹记 [唐]白居易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①,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②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③者。竹心空,空以体道④;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⑤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⑥名行⑦,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注释)①本:根。②建:树立。③倚:偏颇。④体道:包含仁德。⑤虚受:虚心接受。⑥砥砺:磨炼。⑦名行:名节操行。
[1]读文中画“”的句子,结合下面的译文,用“/”给此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译文:竹根深固,根本深固是为了培养德操;君子看到它的根本,就想到善于树立德操、坚贞不拔的人。
A.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B.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C.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D.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2]把文中画“”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正确的一项是( )。 A.竹子是空心的,空心包含仁德;君子见到竹心,就会想到虚心
B.竹心虚空,内心虚空用来实践天地正道;君子看到它的内心,就会想到适应需要虚心接受意见的人
C.竹心虚空,内心虚空;包含仁德,君子见到,就会虚心接受意见 [3]文中“竹似贤”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课内阅读。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甚:______________未:______________夫子:______________ [2]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2 / 6
杨氏之子反应很敏捷,是从“________”看出来的,他有礼貌,是从“________”看出来的。
[3]生活中不乏精妙的语言,如草坪上“别踩我,我怕疼”;汽车后“别让我们因相撞而相识”。你还发现了哪些有趣的提示语?请选择一句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文言文阅读。
月攘一鸡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
(1)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______ (2)或告知曰________ (3)然后已_____ (4)请损之_________ [2]用现代文翻译下面的句子。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示?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课外阅读我能行。
音乐之都维也纳
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它(座 坐) 落在阿尔卑斯山北麓的一个山(清 青) 水秀、风景如画的小盆地里,波光粼粼的多瑙河穿城而过。
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18世纪以来,世界上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如海顿、莫 扎特、贝多芬、舒伯特、施特劳斯等,都在这里(度 渡) 过大部分音乐生涯,谱写了许多优 美的乐章。维也纳的博物馆里至今还陈列着他们的乐谱和手迹。
维也纳也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在这儿,到处可以看到大音乐家们的铜像或 大理石像。为了纪念乐坛大师,维也纳的许多街道、公园、礼堂、剧院、会议大厅等,也多用音 乐家的名字命名。就连王宫花园的花坪上,也用鲜花组成了一个巨大的音乐符号作为装饰。
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人们在漫步时,随时可以听到那优雅轻快的华尔兹圆舞曲。夏天的夜晚,公园里还举行露天音乐演奏会,悠扬的乐声掺和着花草的芬芳,在晚风中飘溢、回荡。维也纳的许多家庭有音乐演奏的传统,尤其是在合家欢乐的时候,优 美的旋律传遍街头巷尾。更有趣的是,在举行集会、庆典甚至政府会议时,会前会后也要 各奏一曲古典音乐,这几乎成了(贯 惯) 例。
[1]选择文中括号内恰当的字,画上“√”。 [2]填一填。
( ) 的摇篮 ( ) 的乐章 ( ) 的乐声 ( ) 的舞曲
[3]文中画“ ”的句子中,“这”指的是什么?
3 / 6
[4]请用“ ”画出文章的中心句。
[5]文章从哪三个方面表现了维也纳是音乐之都? ① ; ② ; ③ 。
8. 阅读理解。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给下面加点的“度”字选择合适的解释。
①标准,限度 ②衡量 ③计量长短的标准或工具
先自度其足 _________ 吾忘持度 _________ 宁信度 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加点字“之”共出现五次,任意选择其中的两处,说说“之”的词性和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这段文字选自《_____》。
[2]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誉之曰(称赞) B.于物无不陷也(穿透)
C.吾矛之利(好处) 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词)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_________________
(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其人弗能应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 )。 A.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B.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C.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D.他说的盾没有那么坚固,矛也没有那么锐利 [5]故事讽刺了哪一类人? ( ) A.言过其实的人。
4 / 6
B.说或做三思而后行的人。
C.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的人。 D.说或做不考虑后果的人。
[6]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课内阅读。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誉之曰(称赞) B.于物无不陷也(刺破)
C.吾矛之利(好处) 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词) [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翻译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来推销你的“矛”和“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小古文阅读。
引婴投江
有过①于江上者,见人方②引③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④,曰:“此其父善⑤游!”
(注释)①过:经过。②方:正。③引:拉着。④故:缘故。⑤善:擅长、善于。
[1]“有过于江上者”看到了一件什么事?用“ ”在文中画出相关的句子。 [2]“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的理由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于这则寓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领的获得既要靠自己,也要靠先天的遗传。
B.处理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对象不同或环境不同,处理问题的方法也要随之改变,要因人因事而异。
C.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
1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画荻教子
欧阳公①四岁而孤②,家贫无资③。太夫人④以荻⑤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⑥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⑦。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注释:①〔欧阳公〕指欧阳修。②〔孤〕幼年丧父。③〔资〕财物钱财。④〔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⑤〔荻〕芦苇杆。⑥〔闾里)街坊,乡里,民间。⑦〔惟读书是务〕只致力于读书。
5 / 6
[1]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以荻画地(以用……办法。) B.教以书字(书:写。)
C.及其稍长(长:长,与“短”相对。) D.或因而抄录(或:有时。) [2]翻译文中画“——”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欧阳修“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阅读理解。
猿母中箭
僧悟空在江外,见一猿坐树梢,弋人①伺其便,射之,正中母腹。母呼其雄至,付子已,哀鸣数声,乃拔箭堕地而死。射者折矢弃弓,誓不复射。(《墨客挥犀·三》)
[注释]①弋人:射鸟的人。即下文的“射者”。 [1]解释加点的词语: 付子已 (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射者折矢弃弓,誓不复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回答,射者为什么“誓不复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什么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读一读,写出句子的意思。 (1)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廪食以数百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何不试之以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宁信度,无自信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