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小侦探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教案《 元日》

教案《 元日》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二年级

元 日

[教材分析]

本文作者是宋代诗人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春节是农历岁首,故称“元日”。元日就是一首吟咏农历元日即春节的绝句。虽然仅仅四句小诗,但是涉及春节期间放爆竹、贴门神和饮屠苏酒以避鬼驱邪等民俗文化,温情并茂,立意清新,描绘了一派除旧布新、欢乐喜庆的迎春景象,写出了人们对吉祥美满生活的深深祝福和期盼。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学情分析]

分析学生学习该内容的认知起点、学习兴趣、学习障碍、学习难度等。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自学,学习古诗,提出疑问,理解诗句的意思。

2.理解诗人是怎样通过燃放爆竹、喝屠苏酒、换新春联来描绘出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情景。

3.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过年的习俗,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4.朗读课文,通过各种方式的以读悟情,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学提出疑问,通过各种方式的以读悟情。

[教学难点] 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感受诗人王安石热爱生活的情感。 [设计思路]

1.为了避免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我在设计时注意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我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中自悟自得,使学生充分体验个人感受,以学生自身的个性、生活背景、阅读积累等生活情景为基础,从诗中有所感悟,从而实行有个性的阅读,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 2.教学中为了让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我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3.“学是为了不学”,本课在设计时体现学法的指导和归纳,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为今后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洛阳中心小学课题研究活动材料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揭题

师:喜欢过春节吗? 生:喜欢

师;在春节干些什么呢?

生:放鞭炮、挂灯笼、贴对联、收到压岁…… 师;你知道古人把春节叫什么吗? 生:元日

师:对。“元”(指屏幕)是开始的意思,“元日”就是农历正月初一。古时候,人们把春节这天称为“元日”。(板书:35.元日)

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宋朝诗人王安石的《元日》,去看看那时的人们是怎样过春节的。

2、齐读课题

第35课《元日》

二、读诗

1、自读古诗,正音

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地朗读《元日》,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生自由读课文) 师:(课件出示《元日》)好,谁来读一读《元日》?其他同学 注意听他有没有读准字音。

生:(朗读) 师:评价 正音 再抽一名学生 (齐读)

2、指导读出节奏。 (1)范读。

师:老师也来读一读。注意听,老师读的和你们有什么不同?(范读) 生:注意了节奏。

师:真好,读古诗,不但要把它读准确,读得有节奏。(课件)

元 日 (宋)王安石

爆 竹/ 声 中 /一 岁 除 ,春 风/ 送 暖 /入 屠 苏 。 千 门/ 万 户 /曈 曈 日 ,总 把/ 新 桃 /换 旧 符 。 (2)读出节奏

同桌互听互读 抽读

男女比赛读,读出节奏的美感

三、悟诗意

读了全诗,你知道了些什么?是从诗中什么地方知道的? 1、“爆竹声中一岁除”。 (1)指名读,理解“爆竹”。

师:你知道为什么要放爆竹吗?

生:古人燃放爆竹是用来吓跑妖魔鬼怪。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从课外书和注释中。(是个会读书的孩子) 师:放鞭炮是心情怎样? 生:高兴、激动……

师:带着这样的心情读一读。

(2)师:新年的鞭炮声仿佛在说什么?

生:新年的炮声似乎在说:“一岁除”。

师:送走了旧的一年,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仿佛在说——“爆竹声中一岁除”

迎来了新的一年,震耳欲聋的爆竹声仿佛在说——“爆竹声中一岁除”

这辞旧迎新的鞭炮声在说——“爆竹声中一岁除”

2、“春风送暖入屠苏”。 (1)介绍“屠苏”。

师:春风似乎把这份暖意也送进了屠苏酒里,喝下去,呵——整个身子都暖起来了。我们一起读出这份暖意来。

师生齐读“春风送暖如屠苏” (2)引读

作者不但感到身体温暖,心理更是温暖,因为王安石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当上了宰相,他可高兴了。他想:我能够为老百姓多做好事。

迎着和煦的春风,品着新年的吉祥酒,王安石会高兴地说—— 你会说——; 你会说——; 人们都会说—— 3、“千门万户曈曈日” (1)理解“曈曈日” A、理解

喝屠苏酒让人感到温暖,还有什么让人感到温暖?请大家读读这行诗,想一想。 (出示“千门万户曈曈日”) 生:太阳

师:什么样的太阳? 生;明亮的太阳

师:这样的太阳在诗中就是—— 生;“曈曈日” B、指导书写“曈”

区分“瞳”“曈”(课件) 分析字形(左窄右宽) 老师示范,学生书空

学生书写(在拼习本上写两个) 展示

(2)理解“千门万户”。

师:“曈曈日”照在什么地方? 生;“千门万户”

师:你可以换成哪些词?(千家万户、家家户户、每家每户,各家各户) 师:新年温暖的阳光照进了千家万户,迎着新年的阳光你有什么打算? 生;搞好学习……

师:如果你是作者,会有什么打算? 生;为老百姓造福。

师:让人感到一片光明的是这—— ;让人感到无限美好的是这—— ;让人充满希望的是这—— 5、“总把新桃换旧符”

(1)理解桃符和换旧符的意义。

迎着红日,人们喜洋洋地把―――新桃换旧符。

师:这里的“桃”和“符”指的都是“桃符”,(课件)古时候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用两块桃木板画上两个神像,正月初一早挂在门上,据说可以避邪。人们表达着祈求新年平安、吉祥、好运的愿望。

(2)大胆想象,人们有什么美好的愿望呢?(带着自己的愿望读一读) (3)齐读,表达对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6、总体回归 齐读

我们捧起书,用朗读呼唤这辞旧迎新、热闹喜庆的春节吧。

7、背

能背了吗?看画面读、背古诗。

四、感受吟诵 1、感受“吟诵”

同学们知道古人是怎样读这首诗的吗?(听音频) 古人读诗的这种方法叫“吟诵”(板书:“吟诵”) 想尝试一下吗? 2、指导方法

老师把其中的小秘密告诉你们:(课件)吟诵就是把(— /)的字音读得长(拖),把(V \\)的字音读得短一点(短)、轻一些(轻)。我们一起来尝试一下。 教师指导学生画平仄,念诗句,引导学生依字行腔。 3、指名学生吟诵,并予以指点 抽生读 小老师领读

五、总结方法 能力迁移 1、总结方法

师大家回忆一下,我们是用什么方法读懂了《元日》这首古诗的? 生:借助注释

师:我们尝试用这种方法。读一读王安石的另一首古诗——《梅花》。(课件) 2、小组合作,能力迁移 (1)抽读

(2)合作学习 思考:你借助注释,读懂了什么?在4人小组互相交流 (3)汇报

六、小结:

今天我们借助注释学习了《元日》这首歌古诗,并用习得的方法了解了《梅花》的大意,还感受了古人读诗的方法——“吟诵”。中华的文化博大精深,我们今天学习和了解的内容只是传统文化海洋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希望同学们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去阅读更多课外的古诗,不断吸取传统文化的营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