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伏鸟双尾青铜虎
在虎背上伏一只小鸟,神态安祥,虎不惊鸟,鸟不惧虎,鸟虎相融,浑然一体,它寓意着甲骨文所记“虎”方国所在,玄鸟则是中原商族的徽图。故而偌大的老虎,才如此驯服地卧于雀下。(朱穗娜)
2.乳钉兽面纹虎耳青铜鼎
通高97厘米,中国南方体形最大的铜鼎。立耳上各卧一虎,低头,竖耳,怒目,虎牙利齿,塌背伏地,屈服足弓,尾端上卷。鼎身四个转角处各装饰一组兽面,外卷角,方目。鼎足上半部浮雕羊角兽面,羊角卷曲,以勾戟状高扉棱为鼻。兽面纹,又称饕餮纹。饕餮是一种想象中的神秘怪兽,传说是东海龙王第九个儿子。这种怪兽没有身体,只有一个头和一张大嘴,十分贪吃,最后被撑死,它是贪欲的象征。饕餮纹在商朝无处不在,渗透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那个时代最为推崇的形象,无论是食器,还是酒器、乐器、武器、其形象几乎是全覆盖,似乎代表着威严、雄劲,代表着驱魔降妖的力量,代表着神灵。(杨盼盼)
3.四足甗王
甗为蒸煮器,作用相当于如今的蒸锅。这件四足铜甗,重78.5公斤,体态气势雄浑,奇美诡异,为迄今所发现甗中最大者,有“中华甗王”之称。它采用四足,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两个圆形立耳上方的两头小鹿身披鳞片,一雄一雌,回首相顾。四足甗在商代不常见,出土时代多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杨婷)
4.侧身羽人玉佩饰
通高11.5厘米,身高8.7厘米,背脊厚1.4厘米,前胸厚0.8厘米。叶腊石制,棕褐色,蜡状光泽,不透明,无瑕疵。作侧身蹲坐状,两侧面对称。整件羽人为人鸟合一的形状。首先是一人作侧身蹲坐状,双臂拳屈于胸前,像是在祈祷。然后,人的身上又有许多鸟的特征,我们先看羽人的鼻子,非常像鸟的钩喙的形状。再看羽人的头顶上,顶着一突胸的鸟形高冠。尤其是在羽人的腰腿部琢有一对翅膀。人鸟合一的形象反映了当时这个地方的土著民族对鸟图腾的崇拜。而这件羽人工艺最难的地方却是体现在身后的三个环体相扣的活链,其形状、大小、精细几乎相同,又灵活自如,没有丝毫链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玉活链制品,开启了两周玉佩活环技法的大门,为明清玉器活环长链流行的源头。可见当时琢玉工匠的水平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了。而这件羽人出土于项链的顶端右侧,即死者的头顶部位,说明这件羽人是死者生前的珍爱之物。
这件羽人造型神秘,亦人亦鸟是迄今发现最早的玉“羽人”。它和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侧身玉人浮雕饰有某些相近之处,但也不难发现其间的明显区别:总的体态,玉人为侧身蹲踞状,羽人为侧身蹲坐状;玉人无冠或冠不甚高,羽人为高冠,且为一鸟形;玉人为高鼻或翘鼻,羽人的鼻不很明显;玉人张嘴,羽人尖喙钩状;玉人用双线雕技法雕琢出随造型变化而变化的线纹, 人虽也用线雕技法,但线纹少见,且琢出殷墟玉器上不见的羽翼。这些明显不同点,表明南方古代民族在仿殷商玉器时,更多融入了新的文化因子,这些新因子决非是玉工们的随意创造,而是当地土著民族固有传统精神风貌的反映,是该地区远古土著先越民族鸟图腾和鸟崇拜的一种遗俗和变异。比之妇好墓的侧身玉人,新干的羽人更多的具有神人意味,它有机的把人、兽、鸟集于一身,想象丰富,构思精巧。(黄爱华)
5.神人兽面形玉饰
上古巫师最形象者:新干神人兽面形玉饰,其构图为嘴角两对外露的獠牙,上獠牙在外缘伸出下唇,下獠牙在内缘伸出上唇,高冠,其羽翎呈放射状。这是目前所见刻划巫师
形象最早且清晰者。(朱穗娜)
6.双面神人头像
整件头像高53厘米,面宽14.5—22厘米,上銎长8.5厘米,下管长5.5厘米。它为一中空的扁平双面人首造型,额部宽,颌部窄,呈倒置的等腰梯形。两面均有中空的圆突目。竖耳上部尖,肥鼻,有双孔,高颧骨,张口露齿,两侧嘴角上翘,下犬齿外卷类似獠牙,其余齿呈铲形。头顶正中有圆管,用来插羽翼,头两侧各出一角,角端外卷,饰有阴线卷云纹,下有方銎,用来安装木柄,这样上管圆、下銎方正符合古人天圆地方的理念。整件头像显得神秘、狰狞而又恐怖。此类形式的青铜头像在长江流域的四川三星堆也有出土。(杨婷)
7.中华钺王
钺是一种长柄、首部具有弧刃的兵器,作用类似于战斧。同时,钺也是象征征伐权力的兵器,这种权力既属于天子,也适用于诸侯或重臣,因此,钺又起着仪仗的作用。这件钺通高36.5厘米,肩宽26.7厘米,刃宽36.3厘米,有“中华钺王”之称。它身宽刃微胡,整体形制刃宽大于肩宽,两肩有对称的矩形穿孔,器身中间上部有一形近阔嘴的长方形镂孔,露出2排11颗三角形利齿,周围饰有一圈燕尾纹,肩下及周边均饰有云雷纹带,纹中宽凹线中有嵌红铜的痕迹,是中国现存最早采用错金属工艺的商代器物之一。钺主要流行于商至西周时期,东周后较少见。新干大洋洲商代古墓共出土铜钺6件,包括5件方内钺和1件带銎越,是目前所见商代遗存出土青铜钺数量、种类最多的一处。(杨婷)
8.四羊铜罍
通高60.5厘米,口径40.8厘米,重35.5公斤。为盛酒器,常与青铜瓒配合使用,主要在大型的祭祀、宴享和丧葬活动中使用。罍的肩部等距离饰有四个立体雕的羊首,与湖南宁乡出土的国宝四羊方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羊,在六畜中性情最温善,被看作吉祥的象征,《说文解字》说:“羊,祥也。”“祥,福也。”《考工记》说:“羊,祥也,善也。”古代“羊”与“祥”同,故羊者,善也。青铜时代伊始,羊的艺术造型便时有出现。目前最早见到的青铜羊造型是甘肃省玉门火烧沟四坝文化出土的夏代晚期四羊青铜权杖。罍是一种大型盛酒器,用于重大的祭祀和宴飨场合,常与墓中出土的青铜瓒配合使用。该器分铸铸接成形,先铸器底,接着于底上铸器腹。四羊首分铸,然后与器腹铸接。出土时,口朝下方置,器体变形严重,有的羊首脱落。(黄爱华)
9.青铜瓒
瓒是一种极为少见的礼器,本是一种以玉为柄的灌酒器。这件瓒通高16.5厘米、斛高13.7厘米,口径13.2厘米。此器为杯形体,敞口,尖唇,微束腰,圈足外撇。下腹和圈足各饰一周目雷纹,两周目雷纹之间有三道凹弦纹,上饰三个等距离的“十”字形镂孔。腹足交接处斜出圭状尖首柄,表面饰目雷式云纹。新干青铜瓒的出现佐证了商周时期确实存在以玉圭为柄的礼器,为进一步了解商周礼乐提供了珍贵资料。(杨婷)
10.兽面纹双层底青铜方鼎
通高27厘米。斜折沿,盘口,方唇,双环立耳外侈。腹呈斗状。双层平底,中为5.5厘米高的内空夹层,正面横开一门,有轴,可以启动,并有扭状插销眼。圆柱足上粗下细,足底端微鼓。腹壁四周均有纹饰。足饰省体式兽面纹,足下部有两道弦纹。此鼎奇异之处在于夹层,可在其内放置炭火,保持器内食物常温不冷,适于冬冷春寒之际的温食,可谓今日流行于大江南北的火锅鼻祖。(杨盼盼)
11.兽面纹提梁方腹青铜卣
通高28厘米,口径7.3厘米,腹宽11.1厘米,足径8.4厘米。为中华孤品,上圆劲,中方腹且有长方形空槽,下圈足。口加盖,长劲稍束,两侧有钮,连系扁平半环形梁。器身满饰花纹,一条“S”形蟠蛇连系盖和钮,蛇头口衔一环,环中孔洞以插销与盖连结。该器纹饰纤细精美,器型别致,功能新奇。盛酒之卣可以用炭火在双层间加热,或浸于热水之中,腹的槽孔扩大了接触面,使温酒快速升高,其构思之精巧,令人叹为观止。
整个器形分铸铸接成形,盖、提梁以及蛇形环钮各自分铸,器体浑铸,然后通过销子等铸接于一体。全器形制规整,工艺精巧,花纹精细,出土时,除固定蛇钮与盖的销子缺失外,其余均完好无损,且通体光洁。(黄爱华)
12.兽面纹青铜豆
中华最精美盛食器。豆为盛食器,既可以盛肉食、蔬菜,也可以盛粮食。豆也是礼器的一种,常以偶数组合使用。(朱穗娜)
13.青铜镈
通高31.6、钮高4.5、钮宽7.5、孔长4.3、宽2.3、舞纵11.4、舞横17.5、铣间26.6、鼓间18.5、壁厚0.8厘。重12.6公斤。中空,短阔扁圆,上小,封顶,下大,开口。前后满饰三层花纹。主题浮雕的牛首纹,面居正下,圆双目,低平鼻,螺旋孔,三角耳。一对内弧的牛首合抱燕尾纹环绕的涡纹。分解的四肢布于两侧和上方。牛角上鳞片纹,四肢上再刻云纹。空隙填以雷纹。整面纹样以燕尾纹为框。前后面交合的两栾扉棱有八个c形的勾突,栾上各伏一鸟。卷云纹的平面舞有一大洞,旁接环钮。
镈,是一种乐器,它的形状接近于钟,但不像钟口呈弧状,它是平口形状,器身横截面为椭圆形。然而,关于镈的起源,至今依然存在很多不同的说法,有搏拊说、甬钟说、大铙说、铜铃说。至于准确的起源时间,目前并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但从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的青铜镈来看,镈在殷商中晚期时候已经出现。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的镈只有一件,是青铜镈产生的最早标本。
商代,乐器与“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的礼器相提并重,祭祀、丧葬、征伐、宴享等重大场合无不用乐。镈是一种打击乐器,顶正中环钮以备悬挂,敲击发音,浑厚响亮,清脆悠远。众乐并奏时,镈控制节奏,起到指挥定音的作用。此镈时代早,且科学出土,为确立镈起源于南方之说提供了依据。
因为青铜乐器对于发音等有着特定的要求,使得青铜乐器在铸造方面比青铜本身的铸造技术更高,镈的铸造更有讲究。一般来说,青铜中锡含量的增加,能提高青铜的硬度,但含量过多时,青铜就会变脆,不耐敲击。铜中加铅,可降低熔点,增加青铜熔铸时的流动性,还可以减弱因加锡导致的脆性,使所铸的镈耐击,但是,含铅量过高,镈的音色又会干涩无韵。让铜、锡、铅的含量达到最合理的比例而制成一件可以演奏的乐器,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对合金成分与乐器性能的关系有精确的认识,而这项技术在当今时代依旧是一门极为高深的学问。因此,镈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作为衡量一个地方青铜器制作技术发展水平的标准之一。 作为商代社会礼器的代表,镈的出现也能够进一步说明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从新干大洋洲青铜镈中可以了解到当时的音乐水平的发展。因为青铜冶铸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从而使乐器的制作水平飞跃,大量精美豪华的乐器出现了。在类似于青铜镈的这些“礼乐重器”身上,今天的人们似乎能感受到3000多年前的先民的生活细节。(黄爱华)
14.兽面纹青铜铙
青铜大铙,发声悠扬清亮。据研究,铜铙上的螺旋纹凸起对高频振动可以起加减作用,对音色有一定的影响。(朱穗娜)
15.镂孔锋刃器
通长25.8厘米,体宽2.4-4.4厘米,銎部宽3.7厘米,体厚0.15厘米,重360克。形制奇异,器体如弯拱的长条形匕自后而前,宽度渐收,至末端收成三角形的尖峰,体中部镂孔成六组燕尾纹,并嵌入6块燕尾纹形玉石。后端銎部为中空的椭圆形,口沿加厚一周,并有一穿,銎表两面满饰一垂蕉叶纹,中填铸以阳线卷云纹组成的简体兽面纹,线条宽粗,平整流畅。
该件器物是用来取肉的食器。在銎部安装一根木柄,器体呈弯拱形,尖部及两侧面十分锋利,这样方便在烹肉的大鼎中取肉。这种形制的器物迄今为止只在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中发现了这一件,实属孤品,十分珍贵。(黄爱华)
16.青铜戟
勾戟是一种直内戈和竖状长条形带穿刀浑铸而成的新式兵器。新干大洋洲商代古墓出土的青铜戟为三角形长援,援两面中部有箭翼状宽血槽,长胡,有两穿,向上延伸的戟刺反卷成钩状。这种造型的戟不见于中原地区,而偶见于商代周边地区的的先周文化兵器中。商代遗址中戟教少出现,该戟的出现或许是改进兵器效果的一次尝试,既未定制,也没有广泛应用,但其仍可以说是后来戟的雏形。(杨婷)
17.羊角铜兽面
高16.5厘米,宽21.2厘米。此器为一胎体甚薄的羊角兽面形具,正面为浮雕省体式兽面。两羊角外卷,“臣”字目,圆睛大耳凸出。脸颊两侧饰卷云纹,颚有一菱形纹。羊角铜兽面造型独特,可能是一种面具,用作六畜兴旺的一种祭器。(杨盼盼)
18.青铜犁
犁铧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平整土地的农具,青铜犁铧是从新石器时代的石犁发展而来,新干大墓金属犁铧的出现,往往伴随着牛耕的使用,这是关系到中国农业史的重大问题。(朱穗娜)
21.西晋凤鸟纹铜镜
圆形,直径20厘米,厚0.3厘米,体量大,纹饰精美。镜面光亮,半球形钮,对穿小孔,铸作精良。镜背满布花纹图案,以三道弦纹将图案分成三圈;钮四周的弦纹外对称布局相对双凤,间以瑞兽;二道弦纹外用连弧相隔成十六格,内饰鸟兽;三道弦纹至镜缘间以S型连弧线相隔,饰以瑞灵。整幅图案表现的是天地间一片祥和景象。是我国古代铜镜中的一件珍品。(杨盼盼)
22.桃心形铜镜
此镜为宋镜,铜镜造型为桃形,上面为桃形顶,下面是桃形底。镜通高21.8厘米,宽16.5厘米,缘厚0.7厘米,镜钮为桥形,位于中轴线上。镜背面有四行铭文,字为”鉴前虑后 自视妍丑,子子孙孙 其永宝用”。(杨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