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小侦探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

《雅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都是对当时的规划思想进行总结,然后对未来的发展指出一些重要的方向,成为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性文件。

《雅典宪章》(1933年)

20世纪上半叶,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追随现代建筑运动而展开,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会议—主题“功能城市”—发表《雅典宪章》—由现代建筑运动的建筑师所制定的反映现代建筑运动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认识和思想观点。

从对城市整体的分析入手,对城市活动进行分解,在揭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建议,将各个部分结合在一起复原成为一个完整的城市。

核心内容是提出功能分区,认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依据城市活动对城市土地使用进行划分,突破了过去追求图面效果和空间气氛的局限,引导规划向科学的方向发展。

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就是制定规划方案,建立各功能分区在终极状态下的“平衡状态” 。

《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

1977年在秘鲁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所签署的文件。认为《雅典宪章》的一些指导思想已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变化,要进行修正。

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将之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

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城市规划师必须把城市看作为在连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

强调规划的公众参与——理论基础—戴卫多夫20世纪60年代“规划的选择理论”和“倡导性规划”。

两个宪章之间的有关变化A、《雅典宪章》的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马丘比丘宪章》的目标是将这些部分重新有机统一起来,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关联性。

B、《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石是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马丘比丘宪章》宣扬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并不能起决定性作用,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各人类群体的文化、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

C、《雅典宪章》将城市规划视作对终极状态的描述;《马丘比丘宪章》更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概述

——城市规划是一个巨系统,仅凭感性认识是不适宜的,要运用理论和理性思维,科学地预测城市的未来发展,保证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城市规划理

论涉及内容

功能理论——城市形态和结构

决策理论——系统分析(自然、经济社会、历史)方、科学决策

规范理论——规划价值目标及和城市空间形态之间的关系

城市的集中发展——城市现象;大城市发展——世界城市

1966年豪尔《世界城市》——世界大城市在世界经济中将承担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世界城市特征:政治、商业、人才、人口、文化娱乐中心。

1986年弗里德曼《世界城市假说》——世界城市的国际功能决定于该城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相联系的方式与程度。

世界城市指标:主要金融中心、公司总部所在地、国际性机构集中地、商业部门的高度增长、主要的制造业中心、交通枢纽、城市人口规模达到一定标准。

城市聚集区——一群密集的、连续的聚居地所形成的轮廓线包围的人口居住区,包括一个以上的城市。

大城市带——法国戈德曼1957年提出,指多核心的城市连绵区,人口2500万人以上。已经成为世界城市体系发展的高级阶段,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消费,实施社会管理的最有效率的场所,是社会前进的动力。

城市规划的作用——城市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城市规划是引导和控制城市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和手段,是落实国家宏观城乡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合理利用和城市各项建设合理进行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及国家经济社会目标的重要手段。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根据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和空间资源,综合部署各项建设,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的三种属性——城市城市的地位和作用——是国家或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的主要载体,是现代社会组织工业生产、服务和规划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项职能,又是一项社会活动。这三种属性规定了城市规划的本质和特性,这是我们认识和理解城市规划的核心。

当前城市规划工作的任务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知识经济和城镇化时代的来临,城市在未来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因此,城市规划的作用既承担宏观职能的一部分,也承担促进并引导中国城镇化巨变的重要作用。城市规划的法律严肃性要通过编制合法性、决策合法性及实施过程的合法性来体现。

深入开展城市规划的研究工作——城市是一个由众多的子系统构成的复杂巨系统,各个子系统都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城市规划是跨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科学。

完善规划编制体系,提高规划质量和水平——城市规划要处理好局部与整体、近期与长远、需要与可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一系列关系,城市规划编制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城市未来发展的正确与否,

高层次、高水平地编制规划是城市规划发挥综合协调作用的基础条件。 加强立法工作,完善法规体系《城市规划法》赋予城市规划法律地位,通过法律、法规、部门规章、技术规范、强制性标准和城市总体规划来体现。严格依法行政,提高规划管理水平——严格执法、从严治政

加强规划队伍建设

城市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关系

中长期“计划”是规划的重要依据;

规划是年度计划及中期计划的依据。

城市规划是“计划”的空间落实;

规划期限不同,城市规划要作出更长远的预测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

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二者目标一致——合理使用土地资源,促进发展。

规划范围不同——“土规”宏观层面,“城规”城市规划区内,两者相互协调和衔接。

“土规”为城市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城市有关研究为“土规”提供宏观依据。

城市规划的建设用地标准要和“土规”协商一致。

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环境、

环境保护规划的关系

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是规范环境保护行动的筹划,是实现环境目标的手段,属于城市规划中的专项规划。

城市生态规划将生态学思想和原理渗透于城市规划的各个方面,使城市规划“生态化”,同时关注社会生态及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制定城市规划应遵循的(10条)原则

——统筹兼顾、综合部署

——协调城镇建设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功能的提高

——合理和节约利用土地与水资源

——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正确引导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加强风景名胜区的保护

——塑造富有特色的城市形象

——增强城市抵御各种灾害的能力

2004年2月21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经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结构不合理,经营方式粗放,经济增长主要靠增加投入、扩大投资规模,资源环境的代价太大。

“调查——分析——规划”,是城市规划的基本方法。

城市规划

调查内容

区域环境:不同的规划阶段有不同的区域范围

历史文化环境:通过城市形成和发展过程的调查,把握城市发展动力及城市形态演变原因。

自然环境: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涉及自然地理环境、气象和生态因素。

社会环境:人口(年龄结构及变迁);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

经济环境:整体经济状况(总量及产业结构);土地经济分析。

市政基础设施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城市规划

分析方法:

定性分析因果分析法——排列相关因素,发现主要因素,找出因果关系,如城市发展方向的选择。

比较法——难以定量分析而需要量化的问题,用地指标。定量分析 实体模型 投影法——平面图、立面图

透视法——透视图、鸟瞰图

概念模型 几何图形法—分析空间要素的特点与联系

等值线法—等高线图、交通可达性分析

方格网法—环境、人口的空间分布

图表法—经济、社会各种因素的比较分析空间模型分析

(图纸)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