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歌的音乐美分为外在的形式美(包括节奏,旋律等)与内在的内容、情感之美。此诗则抛弃二者,另起炉灶,直言诗中悠远绵长“笛声”之美。
音乐必有自己的演奏环境,诗在题目中“春夜洛城闻笛”已将这些告知清楚。时间是在某个春日的夜晚,地点则是在当时繁华的洛城。此时人将歇,灯已灭,,从而为笛声的演奏准备了阔大的舞台,营造了一个宁静而美好的气氛。随后笛声传来,吹笛者正式登场。“谁”字暗示吹笛者已开始演奏,同时含有对其身份的追问之意。“暗”则表明声音来的飘渺无极,不知何人奏起,从而与“谁”相互照应。玉笛声已奏起,此乃听觉,而后又用一“散”字,似又化无形为有形。随风而散的,除了具体的种子,花絮,又有何物?此处笛声随风而散,并伴春风进入千家万户,因风而吹散笛声,因笛声而扬起风声。则是从视觉的角度再现“笛声的精彩”。笛声之“暗”,亦表明它的悠远绵长,细微如丝,就算细听,也难寻奏笛之人。笛声之“满”,则说明其声所及甚广,遍撒洛城。
声由心发,一首《折柳曲》,几多别离意。夜曲之中,仔细凝听,折柳之音孕于其中。柳,留也。折柳相送,本应为己离别时友人所赠,然而诗人此时却只能空闻其音,立刻使整首诗的格调由乐转哀,因而,承之而来的便必是故园之情。言至此处,本应完结,但是“何人”凌空出现,使得此诗仿在感叹哀笛之音必起思乡之意,似不言“我”,实则更显我思乡之切。诗人以笛声寄心声,以笛乐之哀情抒心中思乡之深切,形象的写出笛乐的哀婉美。
从环境来看,奏笛是在夜晚,此时天地最为寂静,人世的喧嚣暂时得以停歇,能给人留下广博的空间与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体悟。除此之外,笛声具有一种穿透性,它能横渡时间与空间,无论是于洛城之一隅暗自飞声,还是在“玉关肠断声”,其声都飘满八方之地,幽怨于四野之中,同时也将诗人心胸的辽阔与博大凸显,给人宁静之美。
从描写方式来看,此诗综合运用多个描写角度,既以听觉写出笛声“暗飞”时的静谧,又借住视觉的感官化无形之音为有形之物散于洛城之中,从而丰富了描写角度,给人以更加细腻真实的关于笛声的感知,使笛声可闻可见,从而加强了笛声的感染效果,使其形象更加饱满,给读者带来立体的音乐体验。
从人的反映这一侧面来看,音乐只有予人以启发,方才合音乐之实。笛声悠扬,催人思乡,笛声虽然细微如丝,却能在众多游子心中引起巨大震动,让众多游子夜不能寐,辗转难眠,包括远离家乡的诗人,实则是笛声幽咽婉转,低徊而诉,合人心所思,因而拨动了众多游子的乡思,从而使笛声完成由传入人耳到进入人心的转变,展现笛声“撼动人心”之美。
一曲终了,笛声悠扬,作者从上述三个角度分别写出笛乐的宁静、立体感与“撼动人心”之处,从而使此诗成为以乐声抒发心声的佳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