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曰: 朕闻太平后必有大乱,大乱后必有太平。大乱之后,即是太平之运也。能安天下者,惟在用得贤才。公等既不知贤,朕又不可遍识①,日复一日,无得人之理。今欲令人自举,于事何如? 魏徵对曰: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既以为难,自知诚亦不易。且愚暗之人,皆矜能伐善②,恐长浇竞③之风,不可令其自举④。
【注释】
①遍识:一一考察。
②矜能伐善:以为自己有才能而忌恨别人。
③浇竞:轻浮地竞争。
④自举:自我举荐。
【译文】
贞观十三年,唐太宗对侍臣说: 我听说,太平之后必然天下大乱,大乱之后,必然又复归太平。大乱之后,即是太平之运。要想使国泰民安,只有任用贤才。你们既然不知道贤才,我又不可能一一加以考察,这样下去是永远得不到贤才的。现在我下令让人才自我推荐,你们看怎么样呢? 魏徵回答说: 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明智。了解别人很不容易,了解自己就更为艰难。并且愚昧无知的人,都自以为了不起,时常打击比自
1
己有才能的人。这样恐怕会助长世人攀比竞争的不良风气,我认为陛下不可这样做。
【原文】
贞观十四年,特进魏徵上疏曰:
臣闻,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父不能知其子,则无以睦一家;君不能知其臣,则无以齐万国。万国咸宁,一人有庆,必藉忠良作弼,俊在官,则庶绩其凝,无为而化矣。故尧、舜、文、武见称前载,咸以知人则哲,多士盈朝①,元、凯②翼巍巍之功。周、召③光焕乎之美。然则四岳、九官、五臣、十乱④,岂惟生之于曩代⑤,而独无于当今者哉?在乎求与不求。好与不好耳!何以言之?夫美玉明珠,孔翠犀象,大宛之马⑥,西旅之獒⑦,或无足也,或无情也,生于八荒之表,途遥万里之外,重译入贡⑧,道路不绝者,何哉?盖由乎中国之所好也。况从仕者怀君之荣,食君之禄,率之以义,将何往而不至哉?臣以为与之为孝,则可使同乎曾参、子骞⑨矣;与之为忠,则可使同乎龙逢、比干矣;与之为信,则可使同乎尾生、展禽矣;与之为廉,则可使同乎伯夷、叔齐矣。
【注释】
①盈朝:充满朝廷。
②元、凯:八元、八凯,传说为舜的贤臣。
③周、召:周,周公,名旦,武王之弟。召,召公,名爽,为周太保。二公曾辅成王。
④四岳、九官、五臣、十乱:均指古代传说中的著名贤臣。
2
⑤曩(n nɡ)代:从前的朝代。
⑥大宛之马:大宛,古代西域国名。汉武帝时,李广利破其国,得汗血马献于朝。
⑦西旅之獒( o):西旅,西夷国。獒,大犬,武王时,西旅贡獒。
⑧重译入贡:指言语不通,借助翻译而献贡。
⑨曾参、子骞:曾参,字子舆。子骞,姓闵名损。二人都是孔子的弟子,以孝著称。
【译文】
贞观十四年,特进魏徵上疏说:
我听说,了解臣子莫若君主,了解孩子莫若父亲。父亲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就无法使家庭和睦;君主不了解自己的臣子,就不能治理国家。而要使天下太平,皇帝无忧无患,那就要忠臣辅佐。贤臣在朝就会政绩卓越,这样就可以无为而治了。所以尧、舜、文王、武王能名存千古,他们都有知人之明,使贤才会聚于朝廷。舜派八凯管理农耕,制定历法,让八元散布教化,使国家内外归顺,建立了赫赫功业。周公、召公辅佐周成王成就一代帝业,美名传扬。难道 四岳 、 九官 、 五臣 、 十乱 这样的贤臣,只能生活在前朝,而当今唯独没有吗?这只是在于国君求与不求、喜好与不喜好而已。为什么这样说呢?像那些美玉明珠、孔雀翡翠、犀牛大象、大宛的宝马、西夷国的獒,它们不是没有手足,就是无情之物,出产在蛮荒的地方,离这里有万里之遥,但是还是有人源源不断地把这些东西带进来,为什么呢?是因为这里的人喜好它们罢了。况且做官的人都仰慕陛下的盛德,享受君主赐予的俸禄,如果君主用道义引导他们,他们怎么会不尽职尽责呢?我认为如果导
3
之以孝,那么就可以使他们像孝子曾参、子骞那样加以重用;如果导之以忠,就可以把他们当做龙逢和比干那样的臣子而加以提拔;导之以信,就可使他们像尾生、展禽一样;导之以廉,就可以使他们像伯夷、叔齐一样。
【原文】
然而今之群臣,罕能贞白卓异者,盖求之不切,励之未精故也。若勖之以公忠,期之以远大,各有职分,得行其道;贵则观其所举,富则观其所养,居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因其材以取之,审其能以任之,用其所长,掩①其所短;进之以六正,戒之以六邪,则不严而自励,不劝而自勉矣。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