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杀猪】
曾⼦原名曾参,是孔⼦的学⽣。曾参,春秋末期鲁国有名的思想家、懦学家,是孔⼦门⽣中七⼗⼆贤之⼀。他博学多才,且⼗分注重修⾝养性,德⾏⾼尚。⼀次,他的妻⼦要到集市上办事,年幼的孩⼦吵着要去。曾参的妻⼦不愿带孩⼦去,便对他说:“你在家好好玩,等妈妈回来,将家⾥的猪杀了煮⾁给你吃。”孩⼦听了,⾮常⾼兴,不再吵着要去集市了。这话本是哄孩⼦说着玩的,过后,曾参的妻⼦便忘了。不料,曾参却真的把家⾥的⼀头猪杀了。妻⼦看到曾参把猪杀了,就说,“我是为了让孩⼦安⼼地在家⾥等着,才说等赶集回来把猪杀了烧⾁给他吃的,你怎么当真呢。”曾参说:“孩⼦是不能欺骗的。孩⼦年纪⼩,不懂世事,只得学习别⼈的样⼦,尤其是以⽗母作为⽣活的榜样。今天你欺骗了孩⼦,玷污了他的⼼灵,明天孩⼦就会欺骗你、欺骗别⼈;今天你在孩⼦⾯前⾔⽽⽆信,明天孩⼦就会不再信任你,你看这危害有多⼤呀。”曾⼦深深懂得,诚实守信,说话算话是做⼈的基本准则,若失⾔不杀猪,那么家中的猪保住了,但却在⼀个纯洁的孩⼦的⼼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
【随⼝说不得】
前两天,以《随⼝说来》为题写了个帖⼦,甚为⾃得。殊不知,那⼏分沾沾⾃喜很快便为某⽣随笔⾥的⼀句话给驱散了:⽼师,你说过要给我看你写雪天感受的⽂章,怎样还没给我看啊?
啊?是啊,我怎样把这个“诺”给忘了个⼀⼲⼆净了啊!虽然那只是⼏个星期前在这学⽣⼀篇⽂章后⾯的⼀句回话:雪天未必如你说的那样搞笑吧?我以后给你看我写⼤雪天感受的⽂章吧。
也许当时只是⼼⾎来潮,信⼿写来,这随⼝⽽许的“诺”并没真停留在了我⼼上,只是随改好后发下去的随笔⽽抛之于脑后。殊不知学⽣那边却是眼巴巴地等着我给她看,我这不是失信于⼈⼜是什么! ⾔必信,⾏必果。⼀⾔既出,驷马难追。不是所有的话都能够随⼝说来的。
从古以来,就流传着《曾⼦之妻》的故事。曾⼦是孔⼦的学⽣。有⼀天,曾妻要上街,孩⼦哭闹着也要去,曾妻对孩⼦说别闹,许诺等她回来时杀猪给他吃。看来,她是不打算实践诺⾔的。因为等她回家,看见曾⼦真的准备杀猪便⽴刻阻⽌,说⾃我只是跟孩⼦说说玩的。曾⼦说:作⽗母的如果失信于孩⼦,就等于教孩⼦也去欺骗。说完,就把那猪杀了。 想到那⾥,我就毅然地在那学⽣的随笔上写道:对不起,差点失约了,放假前必须把⽂章给你……
【皇甫绩守信求责】
皇甫绩是隋朝有名的⼤⾂。他三岁的时候⽗亲就去世了,母亲⼀个⼈难以维持家⾥的⽣活,就带着他回到娘家住。外公见皇甫绩聪明伶俐,⼜没了⽗亲,怪可怜的,因此格外疼爱他。外公叫韦孝宽,韦家是当地有名的⼤户⼈家,家⾥很富裕。由于家⾥上学的孩⼦多,外公就请了个教书先⽣,办了个⾃家学堂,当时叫私塾。皇甫绩;就和表兄弟们都在⾃家的学堂⾥上学。外公是个很严厉的⽼⼈,尤其是对他的孙辈们,更是严加管教。私塾开学的时候,就⽴下规矩,谁要是⽆故不完成作业,就按照家法重打板。有⼀天,上午上完课后,皇甫绩和他的⼏个表兄躲在⼀个已经废弃的⼩屋⼦⾥下棋。⼀贪玩,不知不觉就到了下午上课的时间。⼤家都忘记做教师上午留的作业。第⼆天,这件事被外公知道了,他把⼏个孙⼦叫到书房⾥,狠狠地训斥了⼀顿。然后按照规矩,每⼈重打板。外公看皇甫绩年龄最⼩,平时⼜很乖巧,再加上没有爸爸,不忍⼼打他。于是,就把他叫到⼀边,慈祥地对他说:“你还⼩,这次我就不罚你了。不过,以后不能再犯这样的错误。不做功课,不学好本领,将来怎么能成⼤事?”皇甫绩和表兄们相处得很好,⼩哥哥们都很爱护他。看到⼩皇甫绩没有被罚,⼼⾥都很⾼兴。可是,⼩皇甫绩⼼⾥很难过,他想:我和哥哥们犯了⼀样的错误,耽误了功课。外公没有责罚我,这是⼼疼我。可是我⾃⼰不能放纵⾃⼰,应该也按照私垫的规矩,被重打板。于是,皇甫绩就找到表兄们,求他们代外公责打⾃⼰板。表兄们⼀听,都扑哧⼀声笑了出来。皇甫绩⼀本正经地说:“这是私塾⾥的规矩,我们都向外公保证过触犯规矩⽢愿受罚,不然的话就不遵守诺⾔。你们都按规矩受罚了,我也不能例外。”表兄们都被皇甫绩这种信守学堂的规矩,诚⼼改过的精神感动了。于是,就拿出戒尺打了皇甫绩板。后来皇甫绩在朝廷⾥做了⼤官,但是这种从⼩养成的信守诺⾔、勇于承认错误的品德⼀直没有丢,这使得他在⽂武百官中享有很⾼的声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