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 动 社 会 学 课程论文(报告、案例分析)
专 业 人力资源管理 班 级 1002 学生姓名 李广智 学 号 17 任课教师 单艳艳
2013 年 6 月 25 日
短期工的利益谁来保障
专业 人力资源管理 学生 李广智 学号 17
关键词:短期工,利益,劳动合同,劳动争议,争议处理
一、引言
随着大学生空闲时间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想利用平时的闲暇时间做份
兼职。一方面增长见识,锻炼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赚点外快,让自己多点零花钱或是给父母减轻压力。然而,由于阅历的原因,加上事业单位的不作为,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的利益受到侵害,而关于假期工,短期工,由于没有明确,直接的法律可依,一些企业也就更加明目张胆,很多受到侵害的学生是有苦说不出,投诉无门。
二、案例
2012年暑假,我在广州泰康人寿保险公司电销部找了一份暑假工。当时人力资源部门的人员是这样对每个应聘的人说的,我们主要的工作是打电话,月基本工资1400元。初期要进行为期一周的培训,只要你做完一个月,这培训的一周也算工资。当时也签了劳动合同,总体是比较正规的。但劳动合同却没有注明为期一周的培训算工资。后来有十几个人觉得实在无聊,做完二十几天就想辞职了,于是去结算工资,以便下月打到卡里。问题出来了,部门经理说,那培训的一周不算工资。后来这事传到了每个假期工耳里。(当时那一期招了100多人,每人200多,算下来也算一笔不小的数目了。)我们当时很气愤,好几个人一起找经理理论,经理刚开始,说没有;后来说,只做20几天的没有。最后一些人威胁说要把这事告知报社,那经理才许诺一周的培训也算工资。
虽然说,最后每个人都拿到了一周的培训工资,但是这个问题却引发了我的思考。这次是因为公司比较正规,所以没有钻学生的空子。但假如以后碰到类似的情况,公司不正规怎么办?假期工并不属于劳动法上的雇佣关系,《劳动法》及《劳动合同法》都没有规定此类问题。如果发生纠纷该如何维护自己权益?是否可以利用合同法,双方签订一份协议以维护假期工的权益?如果可以,那么该合同牵扯哪些方面的内容?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事件屡屡发生,那么,应该由谁来为打工学生撑起维权的保护伞呢?
三、概念解析
(一)短期工
法律上并没有假期工的说法。只有短期工或者计时工,计件工。以上都适用
劳动法的,如果发生纠纷也应该适用劳动法及相关法规。
(二)劳动合同 1.什么是劳动合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下简称《劳动法》)第十六条第一款规定,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工单位之间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2.内容
(1)必备条款: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劳动报酬、 劳动纪律、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
(2)约定条款:按照法律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的劳动合同除上述7项必须具备的条款内容外,还可以协商约定其他的内容,一般简称为协商条款或约定条款,其实称为随机条款似乎更准确,因为必备条款的内容也是需要双方当事人协商、约定的。 (三)劳动争议 1.概念
劳动关系当事人之间因劳动的权利与义务发生分歧而引起的争议,又称劳动纠纷。
2.争议处理原则
(1)在查清的基础上,依法处理劳动争议原则。 (2)当事人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则。 (3)着重调解劳动争议原则。 (4)及时处理劳动争议的原则。
四、案例分析
通过上述法律法规知识,我们可以知道,假期工在法律上是属于短期工。短期工也是受到劳动法的保护的。所以,我们平时出去找短期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和企业签署劳动合同,并且合同中必须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在涉及到自身利益的地方上,一定不能马虎。这样一旦受到侵害,才能有理可依,有法可据。 假如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一定不能够忍气吞声,更加不能够意气用事。而要运用合理的途径去解决。首先,可以先找公司领导协商谈判;如若不行,则可以适当的借助媒体的力量。其次,一定要懂得法律的知识运用。要懂得运用法律的手段来解决劳动争议。与此同时,政府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大力度,使更多的学
生能够有通过法律的途径解决争议的办法。
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当前,劳动合同短期化现象普遍存在,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劳动合同短期化引发的问题不利于劳动关系的稳定以及国家社会的和谐发展。 解决劳动合同短期化问题的政策思路:
首先,作为侧重保护劳动者权益的一部法律,《劳动合同法》于去年正式颁布实施。克服劳动合同短期化是其承载的一项重要功能;
其次,强化工会在劳动合同制度中的作用,帮助指导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监督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建立与用人单位的集体协商机制,使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能够形成一种较长期限的雇佣劳动关系,以解决劳动合同短期化问题; 再次,在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背景下,面对劳动合同短期化问题,我国的立法部门和行政部门应当在实际工作中完善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 需要明确的是,要真正解决劳动合同短期化带来的种种问题,不仅需要国家立法部门立足实际制定法律进行规范,行政部门切实履行自己的执行和监督职能。更重要的是用人单位能够担负起社会责任,遵守法律的规定,劳动者能通过法律途径积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样才能实现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勇 ,劳动社会学 ,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2.12 [2]袁伦渠,劳动经济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6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