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表达技巧与诗歌鉴赏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表达技巧与诗歌鉴赏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表达技巧与诗歌鉴赏

表达技巧与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是语文高考的一个独立的考查内容。很多考生面对这类试题大多会手足无措,尤其是对高考试题中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常常会觉得无从下手。究其原因,除了古今文化的差异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这一概念,定义含糊,内容繁多,考生难以清晰地梳理。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一个非定性的概念。首先是概念的名称说法多样,有写作方法、表现手法、写作技巧、艺术手法等,不一而足;其次是概念的内涵模糊不清,表达方式、抒情方式、修辞手法、结构特点等,含糊混乱。因此,诗歌鉴赏非常需要对“表达技巧”这一概念进行梳理,从而界定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内容及其相应关系。

表达技巧的第一层面应该是表达方式。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五种表达方式中,说明的表达方式在古代诗歌中很少出现,记叙和议论多出现在叙事诗中。比如杜甫的《客从》(2020年全国大纲卷),通篇在讲述故事:有个客人从南海来,送了我一颗珍珠,我把它珍藏在竹箱里,等候官家的征求;但日后打开箱子一看,珍珠化成了血水,我现在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应付官家的征敛了。此诗大约是公元七六九年(唐代宗大历四年)杜甫在长沙所作。它用具体的叙述来揭露统治者对人民的横征暴敛,是一首寓言式的政治讽刺诗。

就古代诗歌而言,描写与抒情是最常见的表达方式。描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

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诗歌中的描写,主要有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其作用就是通过再现自然景色特点,描摹事物情状,描绘人物形貌及内心世界,从而表达出诗人某种强烈的思想感情。比如如南宋张炎的《鹧鸪天》:“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修禊近,卖饧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也皱眉。”(2020年广东卷)词人在上片中借助楼上笛声、迷蒙山水、千里燕子、雨中梨花等具体的景物描写,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愁苦的思乡之情。再比如清人钱继章的《鹧鸪天· 酬孝峙》:“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未解池亭署,捧出新词字字冰。”(2020年重庆卷)此词中“发短髯长眉有棱”是肖像描写,写词人的容貌病态怪异;“闲倚杖,戏临罾”是动作描写,写词人的的情趣恬淡闲适;而“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则比喻词人性格的坚韧不拔。词人用描写刻画外貌,突显情趣,具体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坚决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

抒情,是指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诗歌中的表白和抒发,即表达情思,抒发情感。诗歌中的抒情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可分为借景抒情、即事感怀、用典抒情和托物言志(托物喻理)四种。比如李贺的《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诗歌把自己想要建功立业的情感毫不矫饰地直接抒发出来,这就是直抒抒情。又比如陆游的《临江仙》:“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蓬三扇,占断蘋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2020年湖北卷)词的上片前三句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后两句则将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到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做对比。词人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的情感借助于词人的怀想与比较而得以体现,这就是间接抒情中的即事感怀;而词的下片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用来含蓄

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这便是间接抒情中的用典抒情。

表达技巧的第二层面是表现手法。这里的表现手法是特指如何运用表达方式的技巧和方法。比如怎样描写,怎样抒情,怎样说理等。以描写为例,诗歌中的描写要关乎时间、空间、逻辑三种关系。时间关系即古今关系。古,指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今,指诗人所处的时代。此关系中常见的是借古讽今和怀古明志(或怀古伤己)两类。刘禹锡的《台城》,以古都金陵的核心──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与如今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无限感慨,这是借古吊今。李白的《古风》(其十):“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2020北京卷) 此诗“托鲁连起兴以自比”,全诗借鲁仲连、平原君等古人行状来表达自己辅弼天下,建功立业,不慕名利,功成身退的人生志趣和理想,是为怀古明志。

空间关系即空间顺序,是指诗人写景状物的角度,如远近、高低、俯仰、上下、左右、点面等。清人江湜的《山寺夜起》:“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2020年山东卷)诗人夜起赏景,上见月升岩巅,下视溪涧流烟,诗人在月夜里伫立寺门前观察,变换角度,细腻地描摹出山寺远近高低的不同夜景,含蓄委婉地表达了异客难眠的乡思之愁。

逻辑关系包括虚实、主次等关系。虚实关系中的“实”,是指客观世界中的实象、实事、实境,多为眼前人、眼前事、眼前景;虚实关系的“虚”,是指无法直觉的,且有能从字里

行间体味出来的那些虚幻和空灵的境界,它包括梦幻之境、已逝之境、未来之境。诗歌中的虚实关系有两种情形。一是“虚实相生”,即虚实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辛弃疾的《鹧鸪天·送廓之秋试》(2020年天津卷),“白苎新袍入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进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了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二是“虚实相衬”,即虚实之间互相对比,突出中心。欧阳修《临江仙》(2020湖北卷)“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写昔日的得意,“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写今日的落寞,两相对比,虚实相衬,突出了词人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

主次关系,是指诗歌描述的事物有主次之分。诗人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常常会用类似的或反面的、有差别的其他事物作陪衬来予以强调。比如朱熹的《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2020年全国课标卷)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借助积雪、明月、落日、寒鸦等环境的烘托和惆怅、怜惜、沉吟等感情的渲染,从而衬托出梅花的精神和品格。诗歌中的陪衬可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就是利用事物间的相似来突出主体,反衬就是利用事物间的相对来突出主体。可以是人物衬托,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事物衬托,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事物烘托人物,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还可以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当然,诗歌描写的常见技巧还有对比、渲染、联想、想象、起兴等等,诗歌鉴赏要了

解这些方法,限于篇幅,此不赘述。

表达技巧的第三层面,是修辞手法。修辞手法,不仅仅是语言“诗化”的重要方法,更是诗歌描写形象,抒发情感,使作品具有更高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的艺术手段。所以,鉴赏古代诗歌,只要抓住诗歌的修辞手法深入研究,就可以事半功倍。比如唐人韦应物的《秋斋独宿》“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2020年安徽卷),首句“山月皎如烛”,运用比喻,将月亮比作蜡烛,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亮的皎洁,传递出了一种恬淡自适的情怀。金人赵秉文的《和韦苏州〈秋斋独宿〉》“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2020年安徽卷),首句 “冷晕侵残烛”,写冷冷的月光,侵入将要燃尽的蜡烛,运用拟人,写出了环境的凄冷。一个“侵”字,显示赵秉文眼中的景物是悲冷凄凉的,内心是孤独清冷的。两首诗虽然都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情绪,但是由于首句不同修辞手法的利用和首句所奠定的情感基调的不同,两位诗人的孤独心境还是差别迥异的。

梳理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内部层次关系,有助于我们对表达技巧的准确描述,更有助于我们对古代诗歌的准确解读。从这个意义上说,理清诗歌表达技巧的关系,对鉴赏古代诗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注】本文全文刊于中学生学习报《语文周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