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道路工程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
【摘要】:为了实现城市经济建设的稳定发展,我们要根据城市建设情况,进行市政道路工程质量环节的优化,实现其内部各个环节的优化,针对比较常见的质量通病问题,进行相关预防措施的应用,实现城市建设的综合效益的提升。
【关键词】:市政;道路工程;质量通病;预防措施 0、引言
市政道路作为一个城市交通的灵魂,它不仅体现着城市的良好形象,更与城市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优质的道路可以给人们的出行带来极大的方便,道路一旦出现问题对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会带来困恼。市政道路工程不同于其他道路工程,它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城市道路不同于普通道路建设,在其范围内有许许多多的管线和公共设施,在建设中需要同时施工,城市交通的需要又不允许工期过长,城市交通设施、各种公用设施与道路建设须得同步建设,大大的增加了工程的复杂性,进而导致在施工过程中常常出现一些质量通病。本人就针对这些施工中最常见的质量通病,对其产生原因和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
1、市政道路工程质量通病的影响因素
1.1、路基填土施工问题
路基是道路建设的基础,如果路基建设出现问题就会影响道路整体的稳定性和实用性。结合城市道路建设特点,路基在建设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管线,因此沟槽回填的密实度很大程度上会对路基造成影响。在路基施工过程中遇到管线进行沟槽回填往往会存在三种情况,即超厚回填、填土材料不符合要求以及倾斜碾压。对沟槽进行超厚回填,但是路基密度不能满足要求,进而会造成路基沉降;填土材料不符合要求主要是沟槽回填的填土中含有不规则块状物,在对路基进行压实时,块状物之间相互咬合,影响土颗粒之间挤压力的形成,进而会降低路基密实度;对路基进行倾斜碾压会降低碾压机压实功能,减轻路基压实效果。
1.2、管道渗水,闭水试验不合格
市政道路工程中的地下管线和辅助设施极多,压实度的检查处搁置状态。施工中由于检查不够而导致的后期管道渗水屡见不鲜,其中闭水试验也因管道基础条件不足和道路质量不高而流于形式。市政工程的雨水井皆设在行车道上,因井背宽度较小时的回填夯实困难,所以施工中对管道建设的疏忽或监控不严现象常常出现。具体而言,一是道路地下的管道条件不足。管线建设不均甚至在严重时可出现断裂或开口等管道事故;二是管材的质量较差。因为长期承受压力,所以劣质管道可能产生破损现象;三是管道施工操作不规范。在施工管线过程中管口存在裂缝或松散问题,继而导致抗渗能力的缺陷;四是检查井的监管不足以及闭水封口的不严密。
1.3、沥青路面早期破损
在城市道路建设中经常使用的路面为水泥混凝土路面,水泥与其他施工材料相比更易受环境影响。沥青路面早期破损,是指在道路建设完成投入使用后短期内出现多处或者是大面积裂缝或者破损现象,是城市道路工程质量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病害。造成这种病害的原因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为路面基层材料发生收缩反应,造成沥青路面出现反射裂缝,进而造成路面出现破损。路面出现裂缝降水就会渗入到地基内,影响路基整体稳定性和强度。并会在内部形成网状裂缝,造成路面局部变形,也会造成路面破损;另一方面是由于施工技术掌握不当,现在进行城市道路施工,大部分人都将施工重点放在路面平整度上,反而忽略了对路基压实度的要求。进而造成在进行道路压实施工时是在温度比较低的环境下进行,在环境影响下易造成路面破损。
1.4、路面混凝土开裂、起砂、蜂窝麻面
水泥的安定性不稳定,混凝土在搅拌过程中水灰比过大,降低了表面强度,施工完毕一经使用磨损易起砂;在施工过程中,收抹压光时间过早或过迟,人为在混凝土表面洒干水泥或水,在路面未达到一定的强度或养护就提前施加各种荷载从而引起路面表皮脱皮或开裂;混泥土的比例不合格、混凝土搅拌的时间较短,没有均匀使灰料拌合,导致石子过于集中振不出水泥浆;没有严格按操作规范浇筑混凝土,错牾的下料高度,出现振捣或漏振情况,未及时排除混凝土中的空气,致使路面不密实;没有严密拼装模板,表面的清理工作不到位,没有均匀涂刷脱膜剂甚至局部漏刷;在施工时,留置施工缝不当而引起路面裂缝.
3、市政道路工程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
3.1、路基施工技术控制
在路基施工时应严格按照施工要求来进行施工,在施工时遇到管道等存在断面施工时,必须要对断面进行精确测量。在对沟槽回填以及路基填方时必须要按照压路机对路基厚度要求来严格施工;另外,在进行回填时必须要加强对填土的要求,不能选择具有方块状物的土料,对土料中存在的石块要取出,对超过10cm的硬土块要敲碎或者是取出。必须要选择符合填方要求的材料,保证原材料符合道路施工要求,并要确定回填土料必须要具有最大干密度以及最佳含水量。在进行路基填筑时应该选择水平分层的方式,对于存在坡度的路基应该在坡度陡于1:5时设置成台阶。最后对填料进行压实要选择分层压实的方式来进行施工,要控制好填土的含水量,确保压实度可以满足道路施工要求。
3.2、管道渗水,闭水试验不合格的预防措施
为了促进市政道路排水系统的综合效益的提升,需要实现管材控制环节的优化,通过对相关管材资料的深入了解,促进管材的整体质量的提升。这需要我们做好相关的质量检查工作,避免其表面出现的蜂窝麻面问题。进行相关接口填料的应用,保障施工工艺组织内部环节的有效协调。在此环节中,我们也要进行接
口缝的洁净的保持。进行井砌筑砂浆环节的深入应用,做好相关的养护工作。砌堵前应把管口0.5m左右范围内的管内壁清洗干净,涂刷水泥原浆,同时把所用的砖块润湿备用。砌堵砂浆标号应不低于M7.5,且具良好的稠度,勾缝和抹面用的水泥砂浆标号不低于M15。管径较大时应内外双面勾缝,较小时只做单面勾缝或抹面,抹面应按防水的5层施工法施工。条件允许时可在检查井砌筑之前进行封砌,以利保证质量,预设排水孔在管内底处以便排干和试验时检查。
3.3、沥青路面早期破损防治施工技术控制
加强对道路沥青路面早期破损防治施工技术的控制主要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来完成:严格要求道路路面整体性能指标要求,不能只是单纯追求路面平整,应该加强对面层综合性能稳定性的要求,保证路面行车舒适性、安全性以及道路使用耐久性;在对沥青混合料摊铺碾压过程中,要严格把握对物料摊铺以及初压、终压施工技术,必须要在规定范围内严格进行施工,避免道路出现横向接缝;在进行道路沥青路面施工时,应该明确各种沥青材料具有的特性,可以选择使用改性沥青;在进行沥青混合料搅拌时应该加强对其温度的控制,避免温度过热,造成沥青原料的“烧焦”;在城市道路建设过程中使用新型沥青混合料应该选择寒冷、潮湿或者是高温特殊环境下使用。同时,提高沥青与集料的粘附性,提高集料之间的粘结力。提高沥青与集料的粘附性和抗剥落性是主要从集料与沥青本身的性质、加抗剥落剂等方面着手来考虑。集料方面主要措施是采用亲油性的碱性集料、保证集料表面洁净、对集料进行预处理以交换集料表面易被水移动的离子等;沥青方面主要是提高沥青本身的粘度以增强其抗剥落性能,主要可采用橡胶或树脂改性沥青,在日本沥青路面铺装纲要中还规定使用针入度较小(40-60)的沥青作为抗剥落的一种措施;抗剥落剂能使沥青表面带有与集料表面相反的电荷,从而使沥青表面张力减少,促使集料表面更加湿润,达到增强沥青与集料之间的粘性的目的,实践表明在面层结构中掺加抗剥落剂能有效的改善沥青与集料的粘附性,提高路面的使用性能。
3.4、路面混凝土开裂、起砂、蜂窝麻面预防措施
必须严格控制水灰比,控制好面层的收抹和压光时间,严厉禁止在混凝土表面洒水或干水泥的行为;)保证在施工过程中,保证水泥的数量,稳定水泥安定性;清理干净模板面,均匀涂刷脱膜剂,不允许漏刷,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来浇筑混凝土,严防振捣或漏振,并应及时排除混泥土中的气泡;必须严格控制混凝土的用料比例,合理的水灰比和砂子率,控制好砂石的含泥量,混凝土必须振捣密实,还应及时抹压板面;合理选用材料,水泥应选用收缩性小和水化热小的,浇筑混凝土应尽量选择在温度较低的时候,尽量避免在炎热天气里进行大面积混凝土浇筑,施工过程中,施工缝应按施工规范正确留置;合理加强混凝土的早期养护力度以及适当延长养护的时间,在混泥土上覆盖草袋、草帘,避免阳光的暴晒,控制好洒水时间,保持混泥土湿润。
4、结束语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城市道路事业的建设,为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提
供了巨大的助力。但是,就我国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来看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不但影响人们生活甚至影响国家经济均衡发展,因此加强城市道路工程质量通病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对道路工程质量的控制,就要分析病害存在的原因,并针对原因积极寻找相应解决措施,确保在施工过程中可以克服各种通病,力争为人们提供更好的道路服务。
参考文献
[1]温州市交通工程质量监督局着力打造“品质质监”努力实现“交通让生活更美好”[J].浙江人大.2012(06)
[2]郑武侠.预制箱梁外观质量通病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7):78-79.
[3]闫晓冬.公路工程通病之工程实体通病预防措施浅谈[J].科技促进发展(应用版),2011(4):150-15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