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
1.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对人的年龄有特殊的表达,如“黄发垂髫”中“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既加冠”中“加冠”指男子20岁时举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B. 《送东阳马生序》中“今诸生学于太学”中,“太学”是古代学校名称,一般设在州府所在地,是州府的最高学府。就读于此的学生由朝廷供给粮食。
C. “往来无白丁”“臣本布衣”中的“白丁”和“布衣”都是对普通老百姓的特称。除此外,还有“氓”“黎民”“庶人”“黔首”等称呼。
D.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中“矜”指老而无妻的人,“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有残疾不能做事的人。 【答案】 B
【解析】【分析】B项,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一般设立在在京师。 故答案为:B
【点评】这道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这些知识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分类识记,答题时能准确地再现这些知识。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鱼我所欲也》选自法家经典著作《孟子》。《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自《宋濂全集》,作者宋濂,宋代散文家,字景濂。
B.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腐儒的典型是周进、范进;贪官污吏的典型是汤奉、王惠;八股迷的典型是马静、鲁编修。
C. 中国古代的十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D. “这个会议被他搅得不欢而散”和“你那手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这两个句子都是被动句。 【答案】 A
【解析】【分析】A.《鱼我所欲也》选自儒家经典著作《孟子》。宋濂是元末明初散文集,不是宋代的。 BC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还考查主动句和被动句。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科举制,又称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正式的科举考试
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B. 纲,成批运输货物的组织,如茶纲、盐纲、花石纲。生辰纲,指成批运送的生日礼物。《智取生辰纲》中的生辰纲指的是梁中书给他的岳父蔡京送的价值十万贯的金珠宝贝。 C. 吴敬梓,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
D. 莫泊桑,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与俄国契诃夫和美国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答案】 D
【解析】【分析】D. 莫泊桑是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作家,不是“浪漫主义作家”。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考生要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仔细辨析其表达,判断正误。
4.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称“诗三百”,它与《中庸》《孟子》《大学》合称“四书”。 B. “清明时节,烟雨迷茫,杏花掩映,我们可以和多情的花草在一起,无需青箬笠,无需绿蓑衣,就这样栉风沐雨,尽情享受这份闲适。”这句话中加点成语的运用是正确的。 C. 古代对于不同的年龄有相应的不同的称呼,如:豆蔻——女子十三四岁,弱冠——男子二十岁左右,耄耋——百岁。
D. “可是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纯朴本色美。”这句话属于条件复句。 【答案】 D
【解析】【分析】A“四书”是指《论语》《中庸》《孟子》《大学》,《诗经》属于“五经”。
B栉风沐雨: 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此处使用属于望文生义。故使用不正确。
C“耄耋——百岁”不正确。耄耋是八九十岁 。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成语和复句的辨析。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如成语类型和复句类型等,然后结合语境分析。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背影》、《济南的冬天》、《白杨礼赞》都是散文,他们的作者分别是朱自清、老
舍、茅盾。
B.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为我们虚构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家家自给自足、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
C. 我们常以桑梓指代故乡,婵娟指代月亮,称山之北和水之南为阳,山之南和水之北为阴。
D. 对联这种传统的文学样式由上联和下联组合而成。按照传统的习惯,贴挂时上联在右,下联在左。 【答案】 C
【解析】【分析】ABD表述正确。C.错在“称山之北和水之南为阳,山之南和水之北为阴”,正确的说法是:称山之北和水之南为阴,山之南和水之北为阳。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6.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的是( )
A. “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 B. “弱冠”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
C. “河北”,古时指黄河以北的大片地区,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这个词可算是古今异义。
D. “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大多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所为。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无不别出匠心。 【答案】 A
【解析】【分析】A.错误,“左迁”降低官职,即“降官”。 故答案为:A
【点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的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甚至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7.下列文学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
A.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左迁”指降职贬官,中国古代以“右”为尊。 B. 成语“峰回路转”“妄自菲薄”均出自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C. 中国文化中,有许多与“三”有关的称谓,如“岁寒三友”“三教九流”“无事不登三宝殿”等,其中“岁寒三友”指“松、竹、梅”。
D. 《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是英国18世纪最优秀的讽刺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 【答案】 B
【解析】【分析】B项有误,“妄自菲薄”出自诸葛亮的《出师表》。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掌握和辨析。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相关的语文知识或文学文化常识,找到关键语句,仔细推敲斟酌句子的意思和关键词含义,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8.下列选项中关于文化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曹刿论战》选自国别体史书《左传》,这本史书相传为春秋时齐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B. 古代关于官职升迁变化有专门用语,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谪”为降官之意,大臣辞职还乡则会用“乞骸骨”的委婉说法。
C. 小说以叙述故事情节为中心,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D. 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中小说集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等。 【答案】 B
【解析】【分析】A.改为:《曹刿论战》选自编年体史书《左传》。相传为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C.改为: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D《朝花夕拾》是散文集。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的理解。考生要注意平时学习中课本内的注释的掌握,多留心多记忆,注意对选项要逐项审读辨析。
9.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酒杯,在古代有很多称谓。如“觥筹交错”中的“觥”,“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的“白”,“金樽清酒斗十千”中的“樽”都是“酒杯”的意思。
B. 明清时期,我国古代白话小说发展到了顶峰,产生了众多不朽的名著。如《西游记》《镜花缘》《水浒传》等。
C. 古代的很多诗文都是作者遭贬谪时所作,如《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唐代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后给侄儿孙湘以示勉励之意的一首诗;《岳阳楼记》是北宋范仲淹被贬谪巴陵郡时写给朋友藤子京的一篇文章。虽是被贬,他们却是共同表达出一种对理想、志节的执着和持守。
D. 句子根据结构可分为单句和复句。“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这是并列复句。 【答案】 C
【解析】【分析】ABD表述正确。C.《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抒发了作者内心郁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伤情绪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掌握的能力。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以及称谓、历法、职官、地理、礼俗、文化典籍等。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的介绍和有关的文化常识。
10.下列关于文学常识、文化知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一般都用韵,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B. 《简·爱》一书讲述了一位孤女在经历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 主人公简·爱是一个性格坚强、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女性形象。 C.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首诗歌。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是古人对《诗经》艺术经验的总结。
D.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垂髫”指代儿童,原因是古代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同样,“总角”“弱冠”也指代童年。 【答案】 D
【解析】【分析】D关于文化知识表述不正确。“弱冠”: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答题时应注意,名著知识关键在平时的积累,注意掌握作者、生活时代、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尤其注意掌握具体的情节内容。
1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在古诗文中常有用某一词来指代某一现象、某一形象或某一场景的情况,如“丝竹”指代“音乐”,“寸管”指代“笔”,“三尺”指代“法律”,“簪缨”指代“官位”。
B. 古代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如称杜甫为杜工部,柳宗元为柳柳州,韩愈为韩昌黎,都是这种情况。
C. “庆历四年春”,“庆历”是宋仁宗赵祯的年号,宋仁宗是庙号。
D.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唐代的草书名家有张旭、怀素等。 【答案】 B
【解析】【分析】韩愈 是河南河阳人,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并非是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因此B项有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文化常识题是近几年出现的一个新题型,考查学生对祖国文化的了解和把握。这需要学生平时学习时多用心,也需要老师老师多提醒多总结,更主要的需要学生平时读书时要多留心。平时学习时多刷题,形成大量知识积累。到考试时,调动平时积累的大量文化常识,对试题中涉及的文化常识初步做出正误判断。
1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左传》是一部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主要历史人物活动的编年体史书。 B. 泰戈尔,印度诗人,著有诗集《吉檀迦利》等。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C. 我们常以桑梓指代故乡,婵娟指代月亮。称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为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为阳。
D.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宣扬豪侠仗义、除暴安良英雄壮举的传记。 【答案】 D
【解析】【分析】D“传记”错。《水浒传》是中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小说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13.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安石“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两句诗写的是春节。
B. “处”有止息之意,“处暑”代表炎热的暑期即将过去,它的前一个节气是白露。 C. 十二生肖又称属相,是与十二地支及人的出生年份相对应的十二种动物,如申对猴,酉对鸡。
D. 王明捧着一幅字画送到李老师跟前说:“区区草字,不成敬意,请您笑纳。” 【答案】 B
【解析】【分析】B项考查的是二十四节气的内容,“处暑”的前一个节气是“立秋”,后一个节气是“白露”。故B项说法不正确。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把握,注意传统节日、 十二生肖 、二十四节气及谦辞、敬辞的把握。
14.汤姆到中国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他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请你给予帮助。 (1)【辨年龄排座位】出席宴会的人,年龄有如下的特点: ①古稀;②垂髫;③不惑;④花甲;⑤弱冠;⑥而立 请你帮他按照从年长到年幼的顺序排好座位。 座
位
排
序
是
(
填
数
字
序
号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古诗领报酬】汤姆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被校刊登载了,稿费以每字7元来计算(只算正文,不计标题和标点)。汤姆在写领条时,不会用汉字大写数字的标准写法来写金额,请你帮帮他。 已领金额:________元。
(3)【读美文理语序】正确顺序是( )
今天的课堂作业有一道语序排列题,汤姆被难住了,请你帮他把语序排列好。
汉字,你是中华文化的载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的长河,奔涌不息,五千年的文化,通过文
字的传承,源远流长。
①采菊东篱的悠然、带月荷锄的自在,因为你而淡泊成最美的风景 ②玄妙灵动的女郎中、机智勇敢的屠户,因为你而随乡道草庐的茶香流传 ③一览众山小的志向、石壕村中的夜啼,因为你而谱写成振聋发聩的诗史 ④西湖饮酒的通判、承天夜游的闲人,因为你而塑造出洒脱豪迈的形象 A.①③②④ B.③①④② C.①③④② D.③①②④
(4)【开班会拟标语】九年级(6)班将举行“走进传统文化”主题班会,邀请汤姆参加,汤姆想为这次活动拟写一副宣传对联,请你帮帮他。 【答案】 (1)①;④;③;⑥;⑤;② (2)壹佰玖拾陆 (3)C
(4)共搭汉语桥,同筑中国梦。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表示年龄的词语的掌握。古稀是七十岁,花甲是六十岁,不惑是四十岁,而立是三十岁,弱冠是二十岁,垂髫是七八岁。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数字大写的掌握。七言绝句只算正文,不计标题和标点共有28个字。数字的大写是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
⑶本题考查学生排列顺序的能力。认真观察这四个句子可知,这四句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第一句是晋朝。第二句是清朝。第三句是唐朝。第四句是春秋。据此可作答。 ⑷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对联的能力。拟写对联时,上下联字数相同,语义相关,词性相同。围绕“走进传统文化”主题,可拟写为共搭汉语桥,同筑中国梦。 故答案为:⑴①;④;③;⑥;⑤;②; ⑵壹佰玖拾陆; ⑶C;
⑷共搭汉语桥,同筑中国梦。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表示年龄的词语的掌握。答题时应注意,我国古人对婴、幼、少、青、壮、中、老各个年龄的称谓,真可说是名目繁多,雅致有趣,平时就要注意辨析掌握。初生:孩提、总角、垂髫——童年;弱冠之年:男子20岁;而立之年:男子30 岁;不惑之年:男子40 岁;知命之年:男子50 岁;花甲之年:男子60 岁;古稀之年:男子70 岁。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数字大写的掌握。答题时应注意,“贰、伍、陆、拾、佰”易混淆,“壹、贰、叁、肆、柒、玖”易写错,平时要注意辨析掌握。
⑶本题考查句子排序能力。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阅读各个句子,准确判断它们共同表达的中心意思,再分析各句之间的关系。①句,东晋陶渊明《饮酒》;③句,唐朝杜甫《望岳》、《石壕吏》;④句,宋朝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记承天寺夜游》;②句,清朝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⑷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对联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根据汤姆到中国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身
份,紧扣“走进传统文化”的主题,上下联所表达的含义要相互关联,上下联内容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语义,比如“学习汉语,传承文化”等。
15.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舍生取义的英雄数不胜数:秋瑾、谭嗣同、夏浣淳等。2017年北海市边防支队银海区边防大队的骆春伟,为了保护群众利益和家园安全,他舍生取义,壮烈牺牲。5月,骆春伟当选为“中国好人”。
(1)【观点阐述】两千多年前孟子提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但是在今天,如果要舍生取义,就会被人认为“不理智,不正确”。那么,孟子的观点在今天是否还有意义?请写出你的看法、理由及结论,80字以内。
(2)【事迹简介】请你结合下图,需要介绍突出人物的英雄事迹,60字以内。
(3)【撰写对联】请你根据上联,写出下联。 上联:骆春伟正气参天地 下联:________
【答案】 (1)在今天,舍生取义还是有意义的。任何时代都需要这种精神,只有这种精神在每个人心中牢牢扎根,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我们的民族才能崛起,所以,我们依然需要舍生取义的精神。
(2)南宋末年,文天祥毅然肩负起抗元重任。由于势单力薄,被元军俘获。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宁死不屈,拒绝降元.最终从容就义。 (3)夏浣淳丹心照古今
【解析】【分析】⑴围绕题目的实际情境进行设计、构思、创意。拓展要有条理、观点要鲜明。 当今社会仍然要提倡 舍生取义 ,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修养的人,应该为义而生,为义而死,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而不能“见利忘义”。不辨礼仪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足取的。
⑵《过零丁洋》是宋代大臣文天祥在1279年经过零丁洋时所作的诗作。此诗回顾平生,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表现。
⑶补写对联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拗、句法相同,关键的是字数相等和平仄相拗,实质上是“音节”相等。“骆春伟”对“夏浣淳”,“正气参天地”对“丹心照古今”。 故答案为:⑴ 在今天,舍生取义还是有意义的。任何时代都需要这种精神,只有这种精神在每个人心中牢牢扎根,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我们的民族才能崛起,所以,我们依然需要舍生取义的精神。
⑵ 南宋末年,文天祥毅然肩负起抗元重任。由于势单力薄,被元军俘获。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宁死不屈,拒绝降元.最终从容就义。 ⑶ 夏浣淳丹心照古今
【点评】⑴本题考查探究和见解表述。答题时应注意,结合现实生活,唤起生活体验、学习经验,从经验和知识积累中调动对应因素,围绕题目的实际情境进行设计、构思、创意。拓展要有条理、观点要鲜明。
⑵本题考查图画解读和对名人事迹的掌握。答题时应注意,根据图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题字,明白人物是文天祥,结合人物事迹作答。
⑶本题考查拟写补写对联。答题时应注意,明确对偶是指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两个句子,相同位置的词语的词性和词语结构必须相同,下句在意思上要与上句有一定的联系。
16.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作为世界唯一的表意文字,汉字传承着中华文化。形成汉字的每一个构件,都表达着自己的意思,存在着书写的审美。俗话说,“见字如见人”,正是如此。当我们见到苍劲有力的字迹,会感受到书写者刚毅的性格;见到舒展悠扬的笔画,能感受到作者的不拘一格。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语言研究所的程荣教授认为,汉字手写不应该、也不可能完全被电子输入所取代。
材料二:近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节目倍受人们的关注。三档电视节目的主创都认为,这是由于节目切中了观众心中对于文化、文字知识的渴求。
材料三:《通用规范汉字表》研制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宁说,一个社会的文化诉求是我们能写好字的关键,现在一些人随意拿汉字、汉语调侃、戏谑,解构汉语的语法规则,歪曲一些字的形音义等。长此下去,作为母语的汉字本体就会发生蜕化和异化,它反过来又会侵蚀我们的精神和文化。因此我们的社会要有文化诉求,要有文化素养,让这种文化修养、文化诉求走到全民层面上是写好汉字的关键。 (1)阅读上面三则材料,分别提取三则材料的主要信息。
(2)某学校组织促进同学们手写汉字的有关汉字书写系列活动。小岚认为现代化的汉字输入方式更便捷,手写已经不再重要,这样的活动没有必要参加。请你以朋友的身份劝说小岚积极参加此次活动。
(3)汉字中有一类字叫做“会意字”,清代学者王筠说:“会意者,合二字、三字之意以成一字之意。”请从给定的会意字当中选择一个,仿照示例对其字义进行解析。 会意字:从、吠、休、炙、苗。
示例:晶,由三个“日”字构成,“日”为发光体,三个“日”更具光亮,因此,“晶”是光亮的意思。
【答案】 (1)材料一:汉字即能表意又具书写美,是不会被电子输入取代的; 材料二:汉字及语言类节目受欢迎的原因是人们对文化和文字知识的渴望; 材料三:写好汉字的关键是社会要有文化诉求和文化修养。
(2)小岚,汉字不仅蕴含丰富的表意文化,更具有独特的书写审美,这些都是传承千年的宝贵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学生,伫立在时代的洪流中心,我们更应肩负起传承汉字文化的责任,因此希望你能加入到我们的活动中来。
(3)从,两个“人”构成“从”,二人相随,所以“从”是跟从的意思。 吠,由“口”和“犬”构成,狗之声从口出,因此“吠”指狗叫。 休,由“人”和“木”构成,一人在树旁,因此有休息之意。 炙,上面是“肉”,下面是“火”,肉在火上烤,所以“炙”指烤肉。 苗,上面是“草”,下面是“田”,田中长出植物,所以“苗”指初生的植物。
【解析】【分析】(1)从“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语言研究所的程荣教授认为,汉字手写不应该、也不可能完全被电子输入所取代”“三档电视节目的主创都认为,这是由于节目切中了观众心中对于文化、文字知识的渴求”“因此我们的社会要有文化诉求,要有文化素养,让这种文化修养、文化诉求走到全民层面上是写好汉字的关键”可以提炼出问题的答案。 (2)这是一道典型的劝告类口语交际题,解答此题要注意以下两方面要求:第一要在准确了解事情前因后果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吐露心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文明得体;第二要符合语体要求,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使用口语还是使用书面语。由题意可知,观点一定是手写仍然重要,这样的活动有必要参加。(3)此题是根据字的构造对字进行趣解。先明确字的构成,然后根据字的意义写一句连贯的话即可。
故答案为:⑴ 材料一:汉字即能表意又具书写美,是不会被电子输入取代的;材料二:汉字及语言类节目受欢迎的原因是人们对文化和文字知识的渴望;材料三:写好汉字的关键是社会要有文化诉求和文化修养。
⑵ 小岚,汉字不仅蕴含丰富的表意文化,更具有独特的书写审美,这些都是传承千年的宝贵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学生,伫立在时代的洪流中心,我们更应肩负起传承汉字文化的责任,因此希望你能加入到我们的活动中来。
⑶ 从,两个“人”构成“从”,二人相随,所以“从”是跟从的意思。吠,由“口”和“犬”构成,狗之声从口出,因此“吠”指狗叫。
休,由“人”和“木”构成,一人在树旁,因此有休息之意。 炙,上面是“肉”,下面是“火”,肉在火上烤,所以“炙”指烤肉。 苗,上面是“草”,下面是“田”,田中长出植物,所以“苗”指初生的植物。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信息的提取及概括能力。抓住关键词,提取并组织每个语句中重要的语言标志,再加以综合表达,提炼出所有信息。
⑵此题考查口语交际的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要注意认真审明题意,搞清具体语境。具体表达要有称呼,要有礼有节,要符合人物身份,要合情合理,同时要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明确。
⑶本题考查理解会意字字义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了解会意字的特点,然后再分析这个会意字有哪几个字组成,每个字是什么意思,最后再把这几个字的意思综合起来进行思考,就能明确这个会意字的字义。
17.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任务。
①生命之所以美丽,是因为生命的底yùn中,始终流动着人类对世界最纯粹的良知与渴望。“美在深情”,浓mǒ也罢,淡妆也罢,总归逃不过一个真字。真zhì的感情弥足珍贵,它不仅能令生命饱满,更可触及灵魂,从而成为历代文人墨客追求与赞颂的永恒主题。 ②阅读优秀古诗文,穿越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作者的苦乐悲欢,领略生命之美丽。
作品中有“窈窕淑女,________________”(《诗经·关雎》)的美好爱情,有“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吕氏春秋·伯牙绝弦》)的不朽友情,有“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诗》)的拳拳亲情;我们可以感受“________________,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的潇洒,感受“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的惺惺相惜,感受“溪云初起日沉阁,________________”(许浑《咸阳城东楼》)的苍凉,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的豁然,感受“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_______________”(苏轼《定风波》)的超脱,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宋派《送东阳马生序》)的苦中有乐之论。 【答案】
(1)根据拼音,写出第①段中相应的汉字。 yùn
mǒ
zhì
底________ 浓________ 真________
(2)根据提示,默写第②段中的古诗文名句。 ①窈窕淑女,________。(《诗经·关雎》) ②________,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 ③溪云初起日沉阁,________。(许浑《咸阳城东楼》) ④________,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⑤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_______。(苏轼《定风波》) ⑥________,________。(宋派《送东阳马生序》) (3)解释第②段中划线字的意思。 ①绝:________ ②市:________ ③微:________
(4)中国文化里,朋友关系有不少特定称谓,下列最契合钟子期与伯牙的一项是( ) A.刎颈之交 B.忘年之交 C.知音之交 D.竹马之交
【答案】 (1)蕴;抹;挚
(2)君子好逑;挥手自兹去;山雨欲来风满楼;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蓑烟雨任平生;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断;买;没有,无 (4)C
【解析】【分析】⑴注意多音字、形近音同字、形近音异字,形似字的区别,要读准字音,仔细辨析字形的细微差别,在组词造句中找出差别。注意“ 蕴 、 挚 ”的偏旁部首,要正确书写。
⑵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常见的方法有理解积累,归类积累,联想积累,回环积累,抄读积累。默写的总体要求是书写准确,理解到位。注意“逑、兹、疑、明、村、蓑、任、奉”等字的字形,正确书写。
⑶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①绝: 断; ②市: 买。 ③微: 没有,无 。
⑷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被称为知音之交 。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万分,认为世上再无知音,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破琴绝弦”,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了。 故答案为:⑴① 蕴 ;② 抹 ;③ 挚 。
⑵① 君子好逑 ;② 挥手自兹去 ;③ 山雨欲来风满楼 ;④ 山重水复疑无路 ;⑤ 柳暗花明又一村 ;⑥ 一蓑烟雨任平生 ;⑦ 以中有足乐者 ;⑧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 ⑶① 断 ;② 买 ;③ 没有,无 。 ⑷C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字形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
⑵本题考查诗文名句的背诵和默写。答题时应注意,做到“三不”: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古诗文默写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直接型默写题、理解型默写题、迁移型默写题、运用型默写题、简单赏析型默写题。
⑶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⑷本题考查对古代称谓的掌握。答题时应注意,古代文学文化方面的特定称谓,要结合平时的积累,人物的经历,故事来辨析选择。
18.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礼仪之邦
中国自古就被称为“礼仪之邦”,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
(1)请把下面语句工整、准确地抄写下来。 不学礼,无以立。
(2)(尊老敬贤)尊敬老人与礼贤下士一直都是中华民族所崇尚的美德,下面的两则历史典故,分别赞美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①“圯上敬履”赞美的是________。 ②“三顾茅庐”赞美的是________。
(3)(知书达礼)谈吐文雅,待人礼貌往往是一个人有修养的表现。下面是王同学在不同场合使用的礼貌用语,其中不当的一项是( )。
A.王同学初次见到德高望重的李教授,他说:“久仰您的大名,幸会幸会!” B.好朋友考上理想的高中,王同学祝贺他说:“恭喜你金榜题名!” C.王同学对帮助过他的周老师说:“感谢您的愚见,才让我有今天的成绩!” D.王同学想知道邻居孙大爷的年龄,他说:“请问您今年高寿了?”
(4)(注重礼节)拱手礼在中国已经有两三千年的历史,很多礼学专家都认为,拱手礼不
仅是最能体现中国人文精神的见面礼节,而且也是最恰当的一种交往礼仪。下图为男子和女子在一般场合行拱手礼的手势图,请你根据图画对拱手礼的行礼方式进行文字解说。(不超50字)
女子拱手礼 男子拱手礼 【答案】 (1)略 (2)张良;刘备 (3)C
(4)示例:女子行拱手礼时,右手掌微屈,盖住左手,左手握拳在右手内侧;男子应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在外。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的是汉字的工整书写。按要求正确工整书写即可。 (2)“圯上敬履”是西汉司马迁写的一篇文言文,出自《史记·留侯世家》。其主要讲述张良偶遇黄石老人,经过黄石老人的考验获得《太公兵书》的故事。“三顾茅庐”又名三顾草庐,典出《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东汉末年,当时占据新野(今河南新野)的刘备,带着大将关羽、张飞,三次到卧龙岗诸葛草庐山访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 (3)C中“愚见”指的是谦称自己的意见。用在此处不符合语境。故选C。
(4)对这两幅画面的描述要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或是先左后右,或是先右后左,描述时将手掌的动作表述清楚即可。示例:女子行拱手礼时,右手掌微屈,盖住左手,左手握拳在右手内侧;男子应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在外。 故答案为:⑴略;⑵张良;刘备; ⑶C;
⑷示例:女子行拱手礼时,右手掌微屈,盖住左手,左手握拳在右手内侧;男子应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在外。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汉字的书写能力。考生按照要求注意作答时书写工整,笔划笔顺到位。
⑵本题考查文学典故,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要求考生平时多读课外书籍,积累丰富的知识。
⑶本题考查考生语言得体的辨析能力。考生要注意平时的说话用语,待人接物,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辨析。
⑷本题考查考生的表达能力。考生要读懂图例,注意图例中的画面物体及相关的文字,注意表达时语言要简洁、条理要清晰。
19.填空。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涉及中唐时期的两位大诗人,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两人志同道合,写诗互赠。
(2)《水调歌头》的作者是________,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三苏”。他们父子三人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被后人誉为“________”。
【答案】 (1)白居易;刘禹锡 (2)苏轼;苏洵;苏辙;唐宋八大家
【解析】【分析】(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涉及的人物一是作者刘禹锡,二是标题中的乐天:白居易。
(2)《水调歌头》是苏轼的名作,他父子三人:苏洵、苏轼和苏辙合称“三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五人被后人誉为唐宋八大家 故答案为:⑴白居易;刘禹锡 ⑵苏轼;苏洵;苏辙;唐宋八大家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考查题型为填空题,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及相关知识的延伸,考生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20.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杜甫,唐代诗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被后人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B.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C. 对联又称桃符、楹联、对子等,张贴的方式是:人朝门立,右手为上联,左手为下联。 D. 我国古代对年龄有特定的称谓:男子二十岁称“弱冠”,三十岁称“而立”,四十岁称“知命”。 【答案】 D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D.有误,“不惑”代称四十岁;“天命”代称五十岁。 故答案为:D
【点评】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