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小侦探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4年最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大纲

2014年最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大纲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 识记: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内容。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英法

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自然科学的三大发展。 (2) 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3) 简单应用:结合实际说明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4) 综合应用:结合实际说明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不断发展。 2、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 识记: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性。理想。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2) 领会: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

革命性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

(3) 简单应用:结合实际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4) 综合应用: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与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关系。 3、 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1) 领会: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

(2) 简单应用: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3) 综合应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1、物质世界和实践

(1) 识记:世界观。 哲学。 一元论。 二元论。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运动和静止。 实践和空间。 实践的本质。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2) 领会:哲学基本问题。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承认事物相对静止的意义。时间和空间是运动者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实践的基本特点。实践的基本形式。我们所把握的物质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 (3) 简单应用: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现实意义。 2、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1) 识记:联系。 新事物和旧事物。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内因和外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质。 量。 度。 量变和质变。 肯定和否定。 原因和结果。 必然性和偶然性。 可能性和现实性。 内容和形式。 本质和现象。

(2) 领会: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多样性。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发展观。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肯定和否定的辩证统一。

(3) 简单应用: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掌握事物的度的意义。 原因和结果关系的原理和意义。 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可能性和现实性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内容和形式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本质和现象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4) 综合应用: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坚持辩证否定观的意义。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3、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

(1) 识记:规律。意识。意识的能动性。

(2) 领会:规律的特点。意识的起源。意识的本质。意识的能动性的表现。 (3) 简单应用:物质和意识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4) 综合应用: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和现实意义。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1、认识的产生及本质

(1) 识记:认识主体的含义。认识客体的含义。

(2) 领会: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主体的特点。认识主体的结构。认识客体的特点。认识客体的性质。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关系。认识的本质。唯物论的反映论和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的反映论和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的对立。 (3) 综合应用:认识的本质及其理论意义。 2、认识的辩证关系

(1) 识记:感性认识的含义。感性认识的形式。理性认识的含义。理性认识的形式。

(2) 领会:感性认识的特点。理性认识的特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整个人类的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3) 简单应用: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3、真理与价值

(1) 识记:真理。 谬误。 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 价值的含义。 (2) 领会:真理和谬误的关系。真理的客观性。逻辑证明在认识和探索真理中的作用。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及其相互关系。 真理与价值的对立统一。 真理的价值表现在它的功能上。

(3) 简单应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4) 综合应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4、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 (1) 识记:思想路线。

(2) 领会: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 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 (3) 简单应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 (4) 综合应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基础理论。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1) 识记: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存在。 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 社会心理。 思想体系(社会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 非意识形态。 个体意识。 群体意识。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经济社会形态。 技术社会形态。

(2) 领会: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生产力系统的要素。生产关系体系。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和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的关系。

(3) 简单应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的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关系的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4) 综合应用:科技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性质的规律及其现实意义。 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及其现实意义。 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和选择性关系的原理及其历史和现实意义。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1) 识记:阶段的实质。社会革命。社会改革。

(2) 领会:两对社会基本矛盾之间的关系。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革命的根源。 社会革命的类型。 社会革命的形式。 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的区别。 社会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 综合应用:综合我国实际证明社会主义改革的特点。结合我国改革的实际说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3、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 识记:人的自然属性。 人的社会属性。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三个界定。 人民群众的含义和构成。 普通个人。 历史人物。 杰出人物。

(2) 领会:劳动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历史创造着问题上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历史唯心主义的两个主要缺点。

(3) 简单应用:结合实际说明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结合实际说明无产阶级领袖的历史作用。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现实意义。

(4) 综合应用:正确评价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

1、资本主义的形成

(1) 识记:使用价值。 价值。 具体劳动。 抽象劳动。 货币。 价值规律。 资本原始积累。 产业革命。

(2) 领会: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 商品二因素。 劳动二重性。 货币的产生。 货币的职能。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

(3) 简单应用: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的关系。 货币的本质和职能发展的变化。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

(4) 综合应用: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及其与劳动生产的关系。 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

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1) 识记:资本总公式。劳动力商品。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 价值形成过程。 价值增殖过程。 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 不变资本。 可变资本。 剩余价值率。 资本有机构成。 资本积累。 相对过剩人口。 (2) 领会: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劳动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资本的本质。 资本积累的必然性。 资本积累的历史作用和历史趋势。

(3) 简单应用:劳动力商品的特点。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剩余价值两种生产方法的联系与区别。 资本积累的实质与后果。

(4) 综合应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与超额剩余价值生产及其相互关系。 3、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1) 识记: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资本主义政党。 资本主义的普选制度。 立法权。 司法权。 行政权。

(2) 领会: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的内容。 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 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3) 简单应用:资本主义的“三权分立”制度。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利己主义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

(4) 综合应用: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及其本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

第五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1、资本的循环与周转

(1) 识记:货币资本。 生产资本。 商品资本。 资本周转。 周转时间。 周转速度。 固定资本。 流动资本。

(2) 领会: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 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 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生产资本的构成。

(3) 简单应用:资本循环与价值增殖。影响足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

(4) 综合应用: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的影响。 2、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1) 识记:单个资本。 社会资本。 社会总产品。

(2) 领会:社会总产品及其分类。 社会总成品的构成。 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阶段。

(3) 简单应用: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问题。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4) 综合应用: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和实现条件。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实现过程、实现条件。 3、产业资本的利润和平均利润

(1) 识记: 生产成本。 利润。 平均利润。 生产价格。 (2) 领会: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3) 简单应用: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平均利润。 平均利润率水平的决定。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4) 综合应用:平均利润的形成与本质。 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变化和超额利润。 4、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1) 识记:商业资本。

(2) 领会:商业资本的本质和职能。 (3) 简单应用:商业资本的作用。 (4) 综合应用:商业利润的来源。

5、借贷资本和利息

(1) 识记:借贷资本。 利息、 银行资本。 银行利润。 股票和股息。 (2) 领会:借贷资本的形成。 借贷资本的本质。 利息的本质和来源。 (3) 简单应用:资本主义银行及其职能。 股票价格。 股份公司的组织结构和股票控制额。

(4) 综合应用:利息率及其决定因素。 股份公司的生产和发展。 6、农业资本和地租

(1) 识记:地租。 土地价格。

(2) 领会:资本主义农业中剩余价值分配的特点。 级差地租的两种形态。 (3) 简单应用:绝对地租在当代的新变化。

(4) 综合应用:级差地租及其形成条件、原因、源泉。 绝对地租及其形成条件、原因、源泉。

第六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1、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1) 识记:垄断的形成。 金融资本。 金融寡头。 资本输出。 国际垄断组织。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 领会:垄断和竞争。 垄断利润及其来源。 垄断组织的形成和发展。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3) 简答应用:死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 战后以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原因。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4) 综合应用:垄断资本主义基本经济特征的发展变化。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宏观经济调控。 垄断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 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 识记:经济全球化。 生产全球化。 贸易全球化。 金融全球化。 (2) 领会:经济全球化的原因。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

(3) 简单应用:经济全球化在当代的发展。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4) 综合应用: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3、资本主义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1) 识记: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和更替规律。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2) 领会: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质。 (3) 简单应用: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4) 综合应用: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度是一个复杂的、曲折的、长期的历史过程。

第七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 识记:无产阶级革命。 无产阶级专政

(2) 领会: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列宁指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3) 简单应用: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国家政权。

(4) 综合应用:社会主义从一国到数国发展的历史贡献和教训。 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民主。

2、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1) 识记:社会主义实践。

(2) 领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论述。 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3) 简单应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4) 综合应用:不断探索和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基本特征的认识。 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1) 识记:马克思主义政党。

(2) 领会: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核心。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

(3) 简单应用: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坚持和改革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4) 综合应用: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八章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1) 识记:社会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

(2) 领会: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经济的计划调节管理和商品经济的消失。 阶级的消灭和国家自行消亡。 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3) 简单应用:实行社会公有制和按需分配。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4) 综合应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全人类的彻底解放。

2、共产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1) 识记: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阶段。

(2) 领会: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共产主义需要经更长的实践过程。

(3) 简单应用: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特点。 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不断实践的长期过程。 共产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实现是长期、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

(4) 综合应用:人类社会历史必然发展到共产主义。 3、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1) 识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 领会: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3) 简单应用: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4) 综合应用: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