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及对策

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及对策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含融教学与研宓 20l1年第2期(总第136期) 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及对策 河北金融学院课题组 (河北金融学院,河北保定071051) 摘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高校的重要职责,高校的人才培养应充分考虑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结合区域经济发展 及特色产业情况,培养更多适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应注重科研与地方经济相结合,为地方经济发展提 供智力和技术支持。高校也是发展地方经济的宝贵资源,地方政府应积极开发利用。 关键词:高校;地方经济;协调发展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1)02—0074—02 中图分类号:G64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高校的重要职责,高校也是发展 十万人,对保定地区经济产值达到6亿元人民币。同时各高校 地方经济的宝贵资源,如何协调好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 的关系,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重大问题。 一举办、承办各类考试活动、学术会议等也给地方带来直接的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且考生、参会人员的直接、间接消费 、高校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也是极为可观,这些都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因素。 高校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高校为地方经济提供人力、智力支持。(1)由于学生联 系就业和用人单位招聘的便利,学生在学校驻地就业的概率 会高于外地。近几年来,驻保高校平均每年都有数万名不同 层次的毕业生,其中大部分留在保定或河北其他地方,这为 地方经济建设输入了优质的人力资源。(2)高校富集的科技 人才和比较完备的科研条件更是发展地方经济可以利用的 宝贵资源。如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大学、河北金融学院、河北 农业大学等驻保高校与众多省、市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研 二、完善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路径 (一)高校教育要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适合”的人才 高校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要适应经济发展的 规律,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同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考虑到 学生就业方向,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及特色产业情况,培养更 多适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1.结合现实,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高校教育对人 才的培养既有应用型,也有研究型。研究型,即学术型,以培 养教学和研究人才为目标;应用型,即以培养实务型人才为 发体制,除了为当地政府、企业提供人才培训和咨询服务外, 还有许多科研成果被直接运用到当地的生产建设和管理过 程中,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高校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地方经济增长。高校的基础建 目标。各高校应针对现实需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本科、专 科教育应当将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 2.根据社会需要,合理设计课程。课程设计关系学生获得 知识的途径,课程设置应合理有效。课程设置要充分考虑现 设及其建设过程中采购原材料、聘用建筑工人等,这些会直 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高校的发展也会带动当地的餐 饮、娱乐、文化等相关社会服务设施建设的发展和扩大就业。 3.高校学生消费拉动地方经济发展。据调查,2008年国 内在校大学生年消费支出最高的达 ̄lJ20 900元人民币,而年 消费最低的也有2700元,大学生年支出均值为9124.57元。依 实需求,不断更新,以求及时传授学生最实用、最新颖的知 识。其中应包括大量实践性课程,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另外课程数量应该既让学生有一定的自由支配时间,又让其 有学习压力,给予学生自学空间,以锻炼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3.重视社会实习,提高学生职业能力。高校各学科要重视 社会实习,通过让学生走出校园,到社会上切实锻炼,来培养 学生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并且要重视实习的成效,即社会 据保定消费水平估算,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年均消费额至少在 5500元以上。仅以华北电力大学(保定校区)、河北农业大学、 河北大学、河北金融学院四所大学为例,其在校生规模超过 收稿日期:2011—02—28 实习结束后,应统一检测学生实习结果,可以考虑采用统一 考试的形式,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习业务领域选择作答。 (二)高校科研工作要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高校具有人才集中、设备齐全、信息灵通和学科优势,有 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开发能力。因此地方高校科研工作应 借助其人才资源和学科优势,深入、实际地分析研究当前地 方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为地方经 基金项目: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201002103) 作者简介:课题主持人韩景旺,男,河北文安人,教授,河北金融学院 学生处处长;课题组成员:赵建敏、王换娥、魏博洋。 74 金融教学与研究 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 1.树立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观念。高校科研工作 要坚持“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观念,切实转变那种拘泥于 校园内的观念,强化服务地方社会的功能,坚持实际性和应 用性,牢同树立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思想。这 一201 1年第2期(总第136期) 评价;第二,为高校科研提供研究范畴;第三,学生可从中发 现就业机会,提高就业率。此“高校毕业生质量社会评价系 统”可以先在区域内的大学实现,今后形成全国联网,各高校 可以通过与他校情况对比,提高自我。 3.创建大学生实践、创业基地。实践教学是理工科类学 科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直接涉及到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 的培养。因此地方政府在支持高校教育方面,应面向本区域 高校相关专业设立大学生实践基地,基地为本区域各类学科 领域创设有针对性的实践环节,以供本区域高校的学生集中 到基地参与实训、实践。并且为了鼓励大学生创业,允许大学 方面有利于地方经济建设,促进地方发展;另一方面也可 使高校自身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与支持,改善外部环境和办 学条件,加快学校的发展。 2.引导科学研究的内容向经济建设倾斜。高校科研机构 要在政策上加以引导,引导教师把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 展服务作为自身研究的着力点和立足点。引导教师等科研人 员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把地方经济社会发 展中的突出问题、热点问题作为重点研究课题和主攻方向, 生人驻,政府给予宽松政策,让大学生直接创业,让其提前直 接面向社会、服务于社会。同时,基地可以建设知识产权交易 平台,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提供更多机会。 尤其是侧重于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 4.加强高校与地方的高层次人才交流。高校教师等理论 研究人员与社会上有实战经验者是高校与区域互动发展中 的重要因素。因此,应加强高校与地方的人才交流,建立人才 流动机制。一方面,高校教师可以到实践部门挂职锻炼,对实 践部门从理论研究角度进行调研、指导,同时也可以深入企 把高校科研工作办成当地经济建设的“智囊团”。 3.加强科研与地方的现实联系。高校要引导教师走出校 门,加强理论部门与实务部门的交流联系,促进课题成果转 化。同时畅通学校与地方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 的联系渠道,通过各种形式推介研究成果,使其发挥实际 作用。 业了解市场需求,发现、提高自身不足;另一方面,社会上的 企业家等具有实战经验者也可走进校园充电,丰富所需理论 三、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具体措施 1.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稳定对话机制。协调好高校与地 方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需要双方及时互通信息。一方面,高 校要及时、全面地了解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科技等方面的 需求,并快速适应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另一方面,地方 政府也需要全面了解地方高校的优势学科建设情况、科研进 知识,同时也可作为兼职教师教授实践课程、传授实务知识, 更新高校教师结构。通过以上两个方面,拉近高校与企业界 的联系,可培养出两栖型人才,为促进高校与地方的良性互 动提供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保定市政府,华北电力大学.保定市政府与华电达成“中国电谷” 战略合作协议[N].保定日报,2006—10—16(AOI). [2]宋太平.弘扬保定文化建设文化名城-——在保定市文化名城建设 展情况,以掌握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因此,应当建立高 校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稳定对话机制,定期就经济发展、学科 建设等方面进行交流、探讨,发现二者结合点,寻找合适的共 建模式,实现双方共赢,协调发展。 2.建立“高校毕业生质量社会评价系统”。用人单位作为 高校毕业生的直接使用者,有资格对高校教育质量做出评 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中国河北,2008—07—17. [3]栾贵勤等.区域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肖洪钧,姜照华,张燕华.创新型城市的信息产业布局探讨——以 大连信息产业为例[J]_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4). 价。而用人单位的评价信息却是长期以来最难以收集的信 息。应当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建立高校毕业生质量社会评 价系统,依托快速发展的网络信息技术,让高校教育直接与 【5]陈柳钦.产业集群和区域创新体系相关问题研究[C]//中国市场 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中国知网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1 1-10. 用人单位对接,即在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形成一个中介,双 方及时进行信息沟通、状况反馈,从而可以发挥多方面的作 用。第一,疏通毕业生反馈渠道,直接获取毕业生质量的社会 (责任编辑:郄彦平;校对:龙会芳) (上接第69页)创业政策扶持和创业指导服务等工 作,明确分工,切实加大人员、场地、经费投入,形成 长效机制。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全校上下积极行动起 来,各部门要把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来 的努力,使我院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达到一个新的水 平,努力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 用型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做出贡献。 (责任编辑:郄彦平;校对:龙会芳) 抓好落实,形成全校师生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全方 位地深入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争取经过几年 7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