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贸易战下的反思

贸易战下的反思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社评 | Editorial

贸易战下的反思

自2018年3月美国宣布对进口钢铁和铝制品加征关税以来,中美贸易摩擦几经起伏,已经历多轮磋商,虽然双方已于近日达成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但从长远来看,贸易摩擦仍将长期存在。

历史已经证明,贸易战与技术战从来都是如影随形。20世纪80年代美日曾发生贸易摩擦,争端始于货物贸易领域,之后焦点开始转向高科技产品。为应对两国之间的技术贸易摩擦,美国开始通过一些政治手段迫使日本企业就范,对当时的日本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随后的90年代,日本大力实施“技术立国”和“知识产权立国”战略,利用科技创新实现了产业的发展和突破。

虽然中美关系和日美关系存在性质上的差异,但这场旷日持久、涉及领域广泛的争端在某种程度上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中国既需要吸取日本的经验教训,同时也要结合自身情况进行灵活应对。

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已成为价值链中的关键因素。产品的技术特征决定着价值链治理结构和参与方的收益分配。当前,美国和德国依然是全球价值链网络中最重要的枢纽。现阶段来看,中国无论是综合国力还是经济发展水平,均已达到一定高度,但要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必须不断强化技术创新,实施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技术立国”发展路线。

互联网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技术、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飞速发展,由此引发的科技革命将重塑全球经济新格局。而之于制造业,智能制造、互联制造、定制制造、绿色制造将是未来产业革命的核心,生产方式的转型将发挥关键作用。

在这种形势下,各国经济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需通过实施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战略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从国家和社会层面来说,一是要建立系统的知识产权战略和推进实施方案;二是要加强全社会对知识产权重要性的认知,逐渐形成尊重知识产权、敬畏知识产权的文化;三是要重视知识产权的质量和应用,最大限度地使知识产权产生经济社会效益,形成“知识创造—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应用”的良性循环。

虽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也需结合国情及产业发展环境,以务实的态度做好顶层设计和路径规划。

这将是一场持久战。唯有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才能乘势而上。

本刊副主编 赵永霞

yxzhao@texleader.com.c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