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ectronic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Literature
2019 年第 6 卷第 70 期2019 Vol.6 No.70
综合饮食护理干预在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症中的应用
姚春晴
(射阳县人民医院血透室,江苏 盐城 224300)
【摘要】目的 探讨综合饮食护理干预在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46例血液透析高磷血症患者,将其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每23例,对照组以常规措施进行干预,观察组给予综合饮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护理前,两组血磷、血钙及钙磷乘积差异比较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均得到改善,且研究组血磷水平(1.55±0.24)mmol/L、血钙水平(2.54±0.14)mmol/L、钙磷乘积(3.86±0.13)mmol2/L2更加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饮食认识评分(95.46±3.25)、合理饮食行为评分(95.38±3.28)、护理满意度评分(94.67±3.58)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取综合的饮食指导,获得满意的效果,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综合饮食护理;高磷血症;血液透析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70.58.02
血液透析在临床肾内科为主要的治疗手段,而高磷血症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在血液透析患者中,该疾病的患病率在50%以上,同时研究显示,高磷血症是导致肾病患者病死率增加的独立高危因素[1]。目前,临床上对该并发症的处理多采取饮食控制及口服药物,如磷结合剂。机体磷的来源主要是食物中摄取,因此,对患者的饮食指导对控制血磷水平十分关键[2]。为进一步探讨综合饮食护理干预在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症中的应用效果,本文将收治的46例血液透析高磷血症患者,作为对象,现报道如下。
育。对血液透析患者开展关于高磷血症的健康教育讲座,对高磷血症的相关知识进行介绍,可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针对性的进行宣教,必要时一对一进行宣教。(2)给予患者食物交换法。护理人员向患者发放食物交换法的量表,指导患者科学合理膳食,根据患者的体脂数和饮食习惯爱好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饮食食谱,注意告知患者每天磷的摄入量要低于800~100 mg,要坚持低蛋白饮食,蛋白控制量0.8 g/kg.d,每日热量控制在30~35 kcal/kg.d[3]。(3)让患者养成饮食日记。护理人员可告知患者自己做个饮食日记,让患者了解到饮食控制对改善该疾病的重要性,正确记录,定期收集患者的饮食日记,了解和掌握患者的饮食情况,对于不合理的地方给予患者纠正。
1.3 观察指标观察记录护理前后患者的血磷水平、血钙水平及钙磷乘积改变情况,统计饮食认知评分、合理饮食行为评分及护理满意度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采取SPSS 12.0软件分析数据,血磷水平、血钙水平及钙磷乘积,饮食等临床相关指标评分均为计量资料,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纳入的2018年03月~2019年03月本院46血液透析高磷血症患者,将其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男16例,女7例,年龄40~76岁,平均(55.7±5.6)岁,透析时间(5~68)个月,平均(34.5±5.2)个月,文化程度:初中13例,高中10例;研究组:男17例,女6例,年龄41~77岁,平均(54.3±5.5)岁,透析时间(6~67)个月,平均(35.3±5.1)个月,文化程度:初中14例,高中9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主要是常规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和相关的健康教育。
1.2.2 观察组
常规护理后给予综合饮食护理。(1)个性化健康教
2 结 果
2.1 两组护理前后相关指标差异对比
护理前,两组指标比较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均得到改善,且研究组血磷水平(1.55±0.24)mmol/L、血钙水平(2.54±0.14)mmol/L、钙磷乘积(3.86±0.13)mmol2/L2更加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前后相关指标差异对比(x±s)
组别
时间护理前
研究组(n=23)
护理后护理前
对照组(n=23)
护理后
2.02±0.23
2.24±0.15
4.51±0.18
1.55±0.242.34±0.34
2.54±0.142.11±0.12
3.86±0.134.89±0.17
血磷(mmol/L)2.33±0.32
血钙(mmol/L)2.12±0.11
钙磷乘积(mmol2/L2)
4.88±0.16
2019 年第 6 卷第 70 期2019 Vol.6 No.70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Electronic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Literature
59
2.2 两组饮食等临床相关指标评分对比
研究组饮食认知评分(95.46±3.25)、合理饮食行为评
分(95.38±3.28)、护理满意度评分(94.67±3.58)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相关指标评分对比(x±s)
组别研究组(n=23)对照组(n=23)
tP
饮食认知95.46±3.2584.33±2.454.697<0.05
合理饮食行为95.38±3.2891.35±3.344.339<0.05
护理满意度评分94.67±3.5885.22±3.564.527<0.05
3 讨 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慢性肾衰竭患者以血液透析的方式进行治疗,以延长生存率,但是患者在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少并发症,如高磷血症、诱发甲状腺功能亢进,钙磷沉积变化等,其中以高磷血症居多[4]。对于高磷血症的治疗主要是通过控制患者饮食,采取药物进行治疗,常用药物为钙磷结合剂,不过具有毒副作用,如患者血钙升高,软组织钙化等。控制蛋白的摄入,就能控制血磷水平,因此,对该疾病治疗的关键在于饮食治疗。不过患者依从性比较差,因此,给予患者综合饮食护理干预,提高患者饮食治疗的依从性十分关键。本文采取的综合饮食护理干预主要是通过健康讲座,记录饮食日记,食物交换法等,结果显示,护理后研究组血磷水平(1.55±0.24)mmol/L、血钙水平(2.54±0.14)mmol/L、钙磷乘积(3.86±0.13)mmol2/L2更加优于对照组,研究组饮食认识评分(95.46±3.25)、合理饮食行为评分
(95.38±3.28)、护理满意度评分(94.67±3.58)优于对照组,此结果说明,综合饮食护理干预在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症中的应用效果良好,能够提高患者饮食治疗的依从性,改善护患关系。
综上所述,通过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取综合的饮食指导,获得满意的效果,不仅可提高患者对合理饮食的认知,改善高磷血症,同时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彭思琪.饮食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钾血症的效果
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18):157.
[2] 熊玉婉,田 敏,唐安娜,江 胜.饮食干预在血液透析高磷血症
患者护理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8,15(13):102-105.[3] 孔玉贤.强化饮食护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钙磷代谢的影响
评价[J].职业卫生与病伤,2018,33(02):102-105.
[4] 王 莉.综合饮食护理干预在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症中的应用
[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20):40-41.
本文编辑:赵小龙
(上接54页)
2.2 护理前后主观幸福感比较
观察组患者未接受护理干预前,生活满足评分(40.1±0.2)、生活兴趣评分(39.9±0.3)、心境评分(37.5±0.2)与对照组各项评分(40.2±0.1)、(39.8±0.4)、(37.6±0.3)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生活满足评分(87.4±0.3)、生活兴趣评分(86.9±0.2)、心境评分(88.5±0.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60.4±0.2)、(60.1±0.3)、(65.3±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对已经住院的糖尿病患者护理中,需要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入心理护理干预[4]。其中个性化护理是一种可有效针对不同患者实际情况而开展的心理护理工作,对当代患者多变的心理状态有着极强的适应性。尤其对于老年患者来说,应从其个人性格、家庭情况、经济收入、病程时间和程度等多个方面了解每一名患者,以此作为依据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使其主观幸福感得到提升,消除各类负面情绪,缓解高血糖症状。
参考文献
[1] 文晓玲.护理干预胰岛素泵治疗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 血糖及不
良心理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8,37(8):1016-1020.
[2] 达 婧,葛兆霞.基于夫妻为中心的心理干预在老年2型糖尿病
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8,35(4):70-73.
[3] 张小群,孙红霞.综合护理对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
患者疗效、生活质量及心理的影响[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8,27(4):469-472.
[4] 张 兰,杜婉怡,余坷坪.心理护理在改善老年糖尿病患者焦虑抑
郁情绪的效果分析[J].贵州医药,2017,41(5):555-556.
3 讨 论
糖尿病是世界三大慢性疾病之一,目前还没有治愈该疾病的技术或药物,一旦确诊就会一直损害患者的健康,只能通过“五驾马车”等方法缓解病情,而且在漫长的病程中还会引发各类不良反应[3]。因此,通常糖尿病患者很容易产生各类不良情绪,如焦虑、抑郁、悲观等,而这些负面情绪会进一步刺激神经系统,使得提升血糖的各种激素分泌增多,使用药物或胰岛素的效果大打折扣,增加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痛苦。
本文编辑:赵小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