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江门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的报告
为进一步完善江门市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及时制定出台更具针对性的举措,江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通过走访基层、现场召开企业、高校座谈会,听取各市、区人社局与系统基层站所工作人员、中小企业在职大学生、人事负责人、职介机构负责人、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及在校学生等反映的意见和建议。现对调查情况综合分析、整理报告如下:
一、201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根据各市、区统计数据显示,今年截至10月底,全市共接收应届高校毕业生报到14896人,初次就业13747人,就业率为92.3%。全市“双困”生共32人,已就业31人,“双困”生就业率为96.9%。经了解,仅余的一名也已明确了就业意向,预计年底前可实现就业,最终实现“双困”生就业率达100%。企业是江门市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载体,目前,其已接收高校毕业生就业达总数的90%。
二、调研了解的基本情况
(一)高校及在校大学生对就业政策及自身认识的情况
通过调研与座谈了解,在校大学生和院校就业指导中心的有关负责人着重反映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
1、对就业政策了解的情况。座谈会上,与会的学生表示:对江门市现行有关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扶持政策均有一定的了解,并在网上查阅《国家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
1
业政策百问》有了更具体的认识,如三支一扶、村官、创业资助等政策。此外,他们还表示,这些政策对促进他们就业所起到的客观作用非常有限,关键还是要靠他们自身去寻找合适自己的工作。通过现场解读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他们认为,除了扶持创业政策与他们有直接的利益关系外,其他主要是鼓励企业吸纳的,对他们的直接作用不大。
2、对就业意向的选择。据调查了解,虽然目前有不少大学生都热衷于参加公务员、事业单位的考试,但是,相当一部分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去参加的。总体而言,他们较倾向于面向国有企业就业,其次才是中小型企业。对于基层公共服务机构、公益性机构等,由于在校期间,也有不少大学生都到机关实习过,所承担的基本上主要是协助整理资料等工作,他们认为,从长远的职业规划来讲,如果与所学专业不对口,不利于事业的发展,因此,不会将这些岗位作为首选。
3、求职过程的困惑。即将毕业的在校生反映,在就业方面,给他们造成比较大的困惑是招聘信息的不对称。他们找工作的主要渠道有两种,一是网络,二是高校举办的招聘会。但是在求职过程中,对于网络上大量的招聘信息,难以辨别真伪;想去实地考察,又担心人身安全问题。而高校内举办的招聘会,大多数都是生产操作性的岗位,有本科学历的学生对其招聘岗位不感兴趣。
4、对择业的基本取向。不少学生认为:如果工作与自己的专业不对口,会浪费几年所学的知识,从长远的规划来讲,不利于今后的发展。据他们反映,目前仅仅为了就业而言,学生们一般都能找到工作。就业不难,只是择业难,即能够找到专业对口,合适自身发展的工作比较难。
5、关于毕业后参加职业培训的问题。座谈会上,无论高校还是毕业生均表示对技能培训没有兴趣。在高校看来,付出大量精力和资源培养出来的高校毕业生,不是为了让他们
2
去一线充当生产力的,即使企业需要他们在刚入职的短时间内到一线体验工作,最终还是要回到设计研发等岗位上的。在高校毕业生看来,四年的大学生涯所学到的知识也应该用在设计研发等工作上,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职业规划。如果愿意从事一线工作的,当初就会直接去技校或者职中求学。另外,他们还提出需要一些诸如求职技巧方面的培训等,其实求职技巧培训在高校内也有开展,但毕业生表示不够多元化,针对性不强。
6、关于毕业之后参加见习的问题。见习作为大学生毕业后未就业的适应性训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新能力。但是,经过座谈,在校生对此并不感兴趣,一方面是见习不等于就业,见习时间又安排在毕业后,如果有合适的工作,更愿意直接就业而非见习;另一方面,由于目前的见习补贴标准是“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80%,由见习单位和政府各承担50%”,因此愿意参加就业见习的大学生也不多,发放就业见习补贴促进就业的作用也有限。
(二)用人单位与高校毕业生对就业政策的认识和理解
我们走访了江门市科恒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及广东慧信环保有限公司等,与企业在职的大学毕业生与人事经理进行了座谈。通过与在职大学生交谈,了解到他们求职的渠道也主要是通过网络,比如58同城、智通人才网、智联招聘、卓博人才网以及一些行业网站等。看到合适的企业与岗位后,就投简历求职;关于就业优惠扶持的政策,在职大学生表示不太关心,也不太了解,在毕业年度主要将精力放在寻找合适岗位上;而企业也表示不清楚有这方面的政策,比如企业吸纳应届高校毕业生可以申请最长6个月的社保补贴,吸纳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可以申请最长3年的社保补贴,中小微企业每新吸纳一名应届高校毕业,给予1000元的一次性补贴等。他们认为这些政策对于企业来说,是锦上添花的事情,有比没有好,但不会因为有这些政策而促使他们大量地招聘大学生。是否招聘大学生,主要是取决于公司的发展与需求。关于职业培训的问题,企业招聘高校毕业生,主要考虑还是
3
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今后逐步会安排承担专业技术和管理“双肩挑”的角色。因此,建议组织开展一些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培训。对于技术的培训,主要由企业自身承担。
(三)职介机构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就业方面的情况
我们与智通人力资源公司负责人进行会谈,了解到他们在推荐大学生就业方面已有一整套的工作流程。以某大型企业设置面向高校毕业生的岗位招聘为例,智通公司首先会先对招聘企业和其所在地区调研,了解企业的发展前景和所处地区的经济状况,在推荐就业的时候可以有比较详尽的介绍;其次安排有人力资源师资格的工作人员为该公司筛选合适的人才,为高校毕业生和就业岗位做前期的匹配工作;最后是以约谈或者见面会的方式,组织企业到各高校去与学生见面,期间也可以接受其他未匹配的高校毕业生现场面试。但是,一般高校毕业生仍会选择网络或者参加由高校或政府机构举办的招聘会,因此,据职介机构负责人反映,到现场求职的高校毕业生不多。因此,职介机构主要是的经营模式是为企业招聘高校毕业生。对此,他们的主要做法是,首先研究当地薪酬水平和本地水平的差距,对招收外地毕业生做初步的评估,并要求企业必须随同参会;其次是在参加招聘会前先派专人或联系当地的分公司,在招聘会进行宣传的同时,介绍江门和招聘企业的情况,为招聘会做好铺垫;同时也派人到当地高等院校接洽,例如为其提供职业生涯规划、与招聘对象先行洽谈等,争取发动合适的学生到招聘会上面试。
(四)各市、区反映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尚未突显
目前,江门市各级人社部门及其基层人社所均建立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台帐,高校毕业生报到、就业服务、就业跟踪与回访等工作环节基本到位。根据基层站所工作人员反映,在回访中大部分已就业,未有出现诉求就业难的问题;此外,通过与在职大学生
4
交谈获知,其身边同学的就业状况尚可,除个别想继续进修、考机关事业单位外,大部分也已就业。在校大学生也提供已毕业的师兄师姐的就业情况,表示大部分只要有就业意愿,就业都不难,只是择业难的,即不一定能从事原对口的专业工作。
三、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一)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1、就业观念是影响大学生就业最重要的因素。毕业生由于受精英教育时代的就业观念影响,对薪资和职位的要求过高,他们的就业倾向大城市和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不愿到小企业和农村乡镇等基层就业,梦想就业一步到位,最终造成就业的困难。就目前情况看,并不是没有足够的岗位供大学生选择,而是大学生对就业岗位的期望值过高,不甘心屈就于某些工作岗位。
2003年,我国高等学校招生人数已经达到380万,2004年突破了420万,2013年接近700万,而1998年全国高校招生人数只有108万,二十几年前恢复高考制度之初,全国每年仅招收20多万大学生。按照国际通行标准,高等学校毛入学率达到15%即属于大众化高等教育,而我国高等学校毛入学率已达到17%。这表明,中国今天已经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适逢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大学生,除了主动调整知识结构,学习和掌握必要的应聘技能技巧以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在努力寻找理想的就业岗位的同时,主动说服自己,适当降低就业岗位期望值。如果一时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可以“先就业,后择业”。
2、高校部分专业设置的不合理。目前,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社会急需的专业毕业生少,而有的行业毕业生又供过于求,造成部分岗位欠缺。
5
3、考研与就业的矛盾。随着报考研究生人数的日益增加,不少毕业生在主观和客观两方面陷入考研与就业相互矛盾的两难境地。部分学生在考研和就业之间犹豫不决,既怕不考研找工作难,又怕考研耽误找工作。而两者兼顾也给毕业生本人和用人单位带来不便:年底是考研复习最紧张的时候,但各种双选会也接连不断,“一心二用”往往两边都做不好。
(二)对策和建议
1、政府人社部门要加强与本地高校的联系,共同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工作
一是人社部门及时反馈人力资源市场的供需关系,引导高校调整专业设置,从源头为社会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二是通过高校的就业服务指导机构,引导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三是将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提前送到高校毕业生,特别是创业方面的优惠政策,以及申请的指引。
2、加大现有促进高校毕业生政策的宣传
一是充分利用我局开发的企业用工及人力资源服务平台,进行政策宣传,同时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在企业的用工管理模块内,对应届高校毕业生给予特别的识别,提醒企业及时申请相关的就业补贴;二是采取送政策上门的形式,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协会的平台,将优惠政策宣传到企业,特别是企业的高管,鼓励他们吸纳高校毕业生;三是加大对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所的业务培训,指导他们做好政策宣传工作,并抓好落实。
3、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和保障工作
6
一是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招聘活动。要广泛收集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岗位信息,有针对性地举办分区域、分行业、分层次的专场招聘及校企对接活动;二是对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开展“一对一”的跟踪就业服务,确保离校不断线,服务不间断。依托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及时了解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情况,做好推荐就业的服务工作;三是继续为应届毕业生提供毕业生报到、优惠补贴申领、社会保障卡申请、推荐就业现场一条龙服务,为应届高校毕业生提供便捷的公共服务,促进江门市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四是加强对用人单位资质、招聘信息的核查,切实营造公平就业环境。加强职介机构的监管,不得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不得发布违反国家规定的有关性别、户籍、学历等歧视性条款的需求信息,不得发布虚假和欺诈等非法就业信息,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
4、积极探索调整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优惠政策
经调查了解,高校毕业生对小微企业、基层公共服务机构、公益性机构等就业并不感兴趣,但是,正是这些单位、部门急需高校毕业生为他们解决技术问题,或者为经济稍落后的地方注入新鲜血液,推动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同时,这些岗位也能为他们提供提升他们综合素质的平台,给他们一个反哺社会的机会。目前,各级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的政策,除了创业资助外,其余基本都是侧重于用补贴补给企业,鼓励他们吸纳高校毕业生。但是,目前已经是人力资源市场化,由供求关系来决定。而且,从目前所掌握的情况,到企业就业的大学生已占毕业生总数的90%,因此,引导他们到基层、到小微企业应该是政策调整的方向。因此,建议在原有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基础上,增加以下的政策:“对到小微企业、乡镇(街道)、社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民政、文化、司法、青少年服务、家居养老等社会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工作的应届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给予其个人不超过1年的社会保险补贴及不超过1年的岗位补贴。社保补贴以其个人缴纳部分为标准,采取先缴后补的形式;岗位补贴
7
的标准为每人每月300元。”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