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义乌市新兴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义乌市新兴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义乌市新兴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作者:楼新铨

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年第02期

[摘 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有利于把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引向深入,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形成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力布局;有利于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优势产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和运用农业现代科学技术,加强农业生产的科学管理,加快全市现代农业建设。 [关键词]农业;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S181 [文献标识码]A 1 前言

义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光热资源丰富,雨热同期。经济作物以糖蔗为主,为“国家级糖料基地”,兼营茶叶、黄花梨、柑桔、青枣曾列为贡品。生猪、蚕桑、甲鱼等养殖业也有较快的发展,近年来以畜牧业产业和食用菌产业为代表新兴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迅猛。我们通过新兴优势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梳理义乌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思路,明确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区域化布局。 2 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2.1 认识上有误区

特色农业是资源型经济,这就要求首先要进行区域经济定位,突出区域特点,发挥资源优势。全市特色农业的发展,仍然受“土是基础,水是命脉,种是根本,肥是保证,植保是关键,耕作栽培和农业机械化不可少”等只强调生产、而忽视市场的思维定式的束缚。而在发展特色农业的过程中,许多干部、农民存在着认识上、行动上的误区。这种思维定式使农业路子越走越窄,陷入困境,摆脱不了传统农业思维定式的束缚,难以开发新的产业领域和特色产品。盲目上规模,盲目引进,体现不出“特色”。未突破传统农业“土里刨食”的思维定式。只强调生产、而忽视市场的思维定式的束缚。 2.2 产业化程度低,生产经营组织形式不健全

全市大部分特色产品还处于原料型、初加工型生产阶段,产生附加值小,资源开发程度低。以原料产品形式进入市场,虽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但产业链条短,附加值效益低,规模化、集约化开发程度不高。在产业组织上,义乌特色农业的生产是以农户为主,企业,特别是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知名企业参与较少。这种生产形式对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十分不利。

2.3 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弱

特色农业不仅仅是资源和劳动密集的产业,也应是包含相当高科技成份的农业。没有科技支撑的特色农业,是没有长久竞争力的,也是低效的农业。新产品、新品种科研开发不力和科技推广不到位,带来产品质量难以提高,竞争力弱的突出问题。由于产业科技含量低,致使义乌特色农业的发展一方面存在产业面积大而单位面积产量低的问题;另一方面,大多数产品特而不优,优而不精,无法实现由特色产品向名牌产品过渡,影响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资源的有效开发。

2.4 市场营销网络不健全,产品流通困难

一是缺乏有效的促销手段。农产品流通、宣传的意识还比较淡薄,许多优势产品在省外市场知名度不够大,难于挤入省外市场。二是缺乏功能齐全的专业市场。大部分是初级市场,功能齐全的专业市场少,设施不配套,特别是高水准的专业批发市场、期货市场和网上流通等新型流通产业发展滞后。三是缺乏营销队伍,流通渠道单一。四是流通秩序乱。 3 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规划 3.1 畜牧业 3.1.1 畜牧生产现状

多年来,我市把畜牧业作为建设宜商宜游宜居的国际商贸名城必不可少的基础战略产业来抓,作为义乌城市菜篮子保障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培育。2013年畜牧业产值达10.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3%,确保了本地畜产品40%左右保有量。多年来,无重大动物疫病流行、无重大畜产品安全和供应短缺事件发生,满足了国际性商贸城市总量大、品种多、高标准的需求,促进了社会安全和商城繁荣。 3.1.2 畜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1)畜牧生产与环境污染矛盾突出。一是规模养殖场排泄物综合处理设施和技术未能发挥预期作用,养殖场(户)超密度进行饲养,导致处理后排放的水质仍然不达标。二是超过80%的低、小、散养猪户和泔水猪养殖户没有合理选址和配套治污设施,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影响我市美丽乡村和生态市建设。

(2)畜禽养殖存在质量安全隐患。一是生猪标准化养殖程度不高。目前,我市仍有绝大多数中、小、散畜禽养殖场(户)仍然处于自我管理的初级阶段,存在严重的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二是泔水猪养殖安全隐患严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动物疫情防控形势压力巨大。近年来,外部疫情形势严峻,国内外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传染性胃肠炎等烈性、危害性大的疾病时有发生。我市动物防控工作也存在诸多隐患,部分畜禽养殖场(户)防疫意识淡薄,饲养环境恶劣,疫病防控工作落实不到位,对我市公共卫生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4)畜牧发展空间严重压缩。随着国家法律、法规、政策、规划的制订,和我市城市化、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深入推进,使得环境承载力、生态环境状况、水环境容量等要素发生改变,畜禽养殖场动物防疫条件普遍存在缺陷,特别是养殖场与城镇区、居民区、交通干线的间距不足,导致禁养区范围不断加大,许多畜禽养殖场(小区)面临关停、搬迁的处境。 3.1.3 畜牧业发展规划

(1)生猪、家禽实行总量控制。对生猪、家禽生产实行严格的萎缩化管理,并通过不断优化品种结构,改善肉类品质,提高养殖效益。到2014年底,全市生猪存栏量控制在12万头左右,家禽存栏量控制在80万羽左右;2015年底生猪存栏量维持在12万头左右,家禽存栏量维持在80万羽左右。

(2)食草动物保持稳定。山羊、湖羊等食草动物排泄物相对少,基本上可以通过种植牧草进行消纳,达到生态循环利用。除禁养区以外的区域,食草动物存栏总量保持在1万只左右。

(3)科技水平进一步提高。畜禽良种化率和先进配套养殖技术覆盖率达到98%以上,饲料转化率提高5%,畜禽出栏率提高5%,畜牧生产技术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4)产业基础更加巩固。畜牧现代化养殖位居全省领先水平,生猪、家禽的规模化养殖比例分别达到96%、98%以上,规模养殖场排泄物得到有效治理,资源化利用率超过98%。 (5)外埠基地不断拓展。充分发挥政策的杠杆作用,积极鼓励和推动义乌本地的规模养殖场(户)到外地拓展建立稳固安全的供义的外埠畜产品生产基地,到2015年底,生猪、家禽的外埠畜产品生产基地供应量分别达到20万头和200万羽。 3.2 发展规划

3.2.1 种植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这两年我市有两家企业(龙川和黑宝)实现工厂化生产,大大提高了种植量,比上年增加了195万袋,2011年全市共种植了496万袋的食用菌。义乌市龙川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5月,聘请福建农科院教授郑琪为常年技术顾问。在成功进行秀珍菇标准化周年性设施化栽培的基础上,于2011年承担实施了义乌市珍稀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建设提升项目,引进国外技术,利用先进的低温冷冻库房与尖端自动化设备周年栽培海鲜菇,解决了夏季出菇难的高温难题,使海鲜菇可全年正常出菇,日产鲜菇1.5吨,年销售鲜菇500吨,年产值600万元,年利润200万元。项目完成后,龙川公司采取统一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供应菌包,统一技术管理,统一产品营销的“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市场”的全新模式,带动和扶持50户农户进入到这一高效农业运行体系,使每户农户年收益10万元以上。 3.2.2 种植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在逐步提高。据调查,每个菌包可获纯利1—2元之间,高的达2元以上,种植成功率达95%以上。

3.2.3 食用菌质量安全工作常抓不懈。不定期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食用菌质量安全大整治行动,积极开展指导服务,强化生产主体责任,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强化投入品使用管理,督促生产主体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规范操作,大力推广杀虫灯、性诱剂、色板等物理防治技术。 3.2.4 加强与科研单位的合作,积极引进新品种,种植品种逐步丰富,档次日渐提高。平菇、金针菇、香菇等大宗菌类已风光不再,价格下跌,市场滞销。近几年生产主体与福建农科院、中国农科院等科研单位合作,从浙江省农科院、上海农科院等引进、试种了多个珍稀类品种如秀珍菇、鸡腿菇、茶树菇、杏鲍菇、海鲜菇等,丰富了食用菌市场,提高了食用菌品种档次,市场销售红火。2011年10月义乌市周丽食用菌有限公司引进白木耳种植获成功,填补了我市白木耳种植的空缺。

3.2.5 积极开发食用菌产品的深加工,增加了产品附加值。我市食用菌深加工主要在稠江街道绿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引进中科院前方生物技术研究所高新专利技术,生产“菇妈”牌菇精、菇酱、菇汁、菇蛋白粉等一系列产品,2014年虽年产9万袋,但年产值达到1000多万元,效益达到200多万元。

3.2.6 政府重视食用菌生产,安排资金补助。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非常重视食用菌产业,近几年我市食用菌项目共获得省级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和义乌市都市农业发展资金补助183万元,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基地基础设施,提高了产量。 [参考文献]

[1] 吴志勇.可持续发展导向下的中国山区产业结构调整研究[M].北京:中国工商出版社,2007.

[2] 姚晓芳,赵恒志.区域优势产业选择的方法及实证研究[J].科学研究,2006(2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