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0开学第一课观后感100字三年级

2020开学第一课观后感100字三年级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观《开学第一课》有感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用这两句话来形容心怀天下、无所畏惧的钟南山院士最为恰当。84岁高龄的他,是一位长者,也是一位医者,更是一位仁者。他有院士的专业,有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无论是面对2003年的非典还是2020年的新冠状病毒肺炎,钟南山爷爷在“国家有召唤,人们有需要”的关键时候,总是用自己的所学救民于水火,护国于危难。

曾经,他的建议“不要去武汉,一定要戴好口罩”,以及那句坚定的“有信心不会让悲剧重演”,好似一颗定心丸,让惶恐的我们稳住了心神。在钟南山爷爷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医学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也看到了一个医学专家的敬业精神,更看到了无数个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

在《开学第一课》的舞台上,钟南山爷爷说:“什么是最重要的人权?我们保住了这么多人的命,这就是最重要的人权!”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还有比守护我们生命的人,更该被称为“英雄”的吗?

没有人生来就是英雄,总有人用平凡成就伟大。在灾难面前,选择责任与担当,舍弃小我,成就大我,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更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信条。

在这里我想对钟南山爷爷说一声:“谢谢,辛苦了!”

观看《开学第一课》

今天是9月1日,我观看了《开学第一课》节目。节目中,有奋斗在疫情第一线的钟南山爷爷、“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伯礼院士等。他们的事迹让我充分感受到,只有面对困难勇于担当,才能创造出奇迹。当危难来临之际,一味逃避的人只能被黑夜吞噬,只有用于担当者,才能拥抱希望的曙光。同时,这也让我明白了,作为一个中学生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在今年的《开学第一课》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钟南山爷爷,他讲述了他与新xx病斗争过程中的种种经历,疫情发生时,钟南山爷爷已经是83岁高龄,却依旧奔赴武汉一线,担起了抗击疫情的重任,保障了武汉和全国人民的生命。钟南山爷爷接到奔赴武汉的通知是在春节,春节是阖家团圆的时刻,但他接到命令后就义无反顾奔赴武汉,迅速投入到疫情的防控工作中。经过了解,他发现新xx病正以几何形式快速扩撒,人传人可能性极大,于是,钟南山爷爷将情况报告中央,并得到了国家的支持,随后便有了我们熟知的武汉封城,举全国之力抗击疫情的故事。钟南山爷爷在武汉度过了76天,一共1814个小时,换来了让中国至少减少感染70万人。他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担当”。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面对困难时也应如抗击疫情的钟南山爷爷、张伯礼院士以及千千万万在第一线作战的工作人员一样,不向困难轻言放弃,不和苦难轻易妥协。有的同学几次考试成绩不如意,就垂头丧气,甚至破罐子破摔,一味逃避,这样做对自己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不如拿起试卷,仔细分析自己的问题在哪,思考如何解决。

作为中学生,或许我们不能担当起抗击疫情这样的重任,但是我们可以担起身为中学生的责任,努力

学习,报效祖国,最终成长为一个有担当的中国人!

手抄报的内容

2020开学第一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钟爷爷的故事吗?

春节前夕,一张照片在各大互联网平台上广泛流传。照片里,钟南山神情疲惫地靠坐在高铁上。 这一“逆行”的身影,让人们忽然意识到,原来那位曾经在17年前“x典”期间以院士的专业、战士的勇猛和国士的担当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医学教授,那位每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都会出现在第一现场为公众答疑解惑的权威专家,如今已是耄耋之年。

但他依然精神矍铄,依然步伐矫健,依然掷地有声。“国士无双”,是人们发自内心对他的赞誉。

责任与担当,是钟南山作为一名医者一直在践行的誓言。 谈幼年遇险

钟南山出生于1936年,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谈到外婆常讲的故事:“在我一岁多的时候,我们的房子在一次轰炸中塌了,我就在那个房子里面。

我外婆赶紧跑出来,一直扒着那个转头,还好找到我了。 那时候我的脸都黑了,我的命还挺大,之后又活过来了。

战争年代的成长背景,生与死的考验,让钟南山从很小就懂得了,生命的脆弱与宝贵,坚定了立志报国的信念

谈名字由来

演讲一开始,钟南山讲述了自己名字的由来:“我出生在南京,南京有座钟山,所以我爸爸给我起名‘钟南山’。

他希望我像大山一样,能够茁壮成长,历经风雨依然能够屹立在那里。这是我爸爸妈妈给我的一个祝福。”

谈锻炼身体

小时候的钟南山身体弱小,为了让自己变得强壮,他开始锻炼身体,踢球、跑步是他喜爱的体育项目,“出乎意料的,在广东省运动会时,我的成绩打破了全省纪录。

到全国运动会的时候,又取得了全国第三名的好成绩。”当时中央体育学院一度发出邀请,希望钟南山到国家队训练,成为一名职业运动员。

谈从事医学

生于医生之家的钟南山,父亲钟世藩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是著名的儿科专家,母亲廖月琴,同样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是广东省肿瘤医院创始人之一,“我爸爸是医生,我妈妈也是医生,那时给我的潜意识是,当个医生也挺好,可以治病救人。”

面对选择学习什么专业时,钟南山父亲说:“还是学医吧,学医的话像我们一样,不单自己身体要好,而且要帮别人能够同样身体健康。”

1955年,钟南山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1971年钟南山调入广州市第四人民医院,“从最基本事情干起”,是青年钟南山的选择。

谈职业生涯

今年正好是钟南山大学毕业60年,在这60年里,他得最重要的是两件事:一个是17年前的疫情,另一个是今年,疫情来袭,医护人员接连病倒,钟南山和同事们商量后,决定向上级请命:把最危重的病人送到他们这里来“最后我们病人的存活率是96.2%,这在全世界是最高的。

这时候医生的非常开心的,我们把一条命救过来了,这是我们最大的愿望。”

年过八十依然身形矫健的钟南山,还向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健身之道。他号召大家要从小都注意锻炼,有一个强健的体魄,从而可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报效祖国,为社会做出贡献。

“谢谢钟南山院士,您和那么多的白衣战士在这段时间里所付出的,所表现出来的这种精神,让很多年轻人坚定了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今年高考的时候有很多学生都在自己的志愿表上填写了医学专业。”

在现场云课堂的互动环节,康辉连线了报考医学专业的来自湖北的王睿同学。

“我从钟爷爷身上以及疫情中很多像钟爷爷这样的医护人员,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医者仁心,我也特别想做这样一个有担当的人,所以我今年报考了北京大学医学部,希望能够像钟爷爷一样做值得信赖的医生。”

在听到王睿同学的一番真切之声后,钟南山院士欣慰地说道:“非常期待你能成为我的校友。因为一到最艰苦的时候,最困难的时候,就能看出一个医生的本色。因为学医很辛苦。成为一个很好的医生,要敢医疗,敢实践,还要敢说话。我衷心预祝你能够取得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不久前的8月24日,王睿收到了来自北京大学药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成为了钟南山的大学校友,正式开启了自己的医学之路。

对许多人来说,这场经历必然会成为人生中难忘的一堂课。这堂课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意义,懂得了“担当”的力量,更让我们经过这场洗礼找到了存在的方向与使命。

“国是千万家,有国才有家。”正是无数白衣战士的敢为人先、勇敢前行,才为我们树立起了一道道坚实有力的生命防护墙,才换回了当下生活的日渐复苏,向他们致敬,向他们学习。

今年的《开学第一课》对生活于曾是疫情“震中”的中小学生而言意义非凡。这一课是送给全国孩子们的一份最好的开学礼物。

她说,每一个人都是一束可以照亮前路和生命的光,哪怕最微弱的光芒,只要团结起来,便是中国之“光”。“也许,现在我的肩膀还稚嫩,我的能力还不够,但我愿意从此刻开始,眼中有光,心中有梦。”

静夜思的诗歌体裁是

《静夜思》按照形式分是一首五言古诗;按照本身分属于抒情诗;

床前明月内光,疑是容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抒情诗通过抒发诗人的感受来反映社会生活。

五言古诗是汉、魏时期形成的一种新诗歌体裁。它没有一定的格律,不限长短,不讲平仄,用韵也相当自由,但每句五个字的句式却是固定不变的。因为它既不同于汉代乐府歌辞,也不同于唐代的近体律诗和绝句,故称五言古诗。唐代的五言古诗虽源于汉、魏,但决不因袭模拟,呈现出自己的面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六年级语文上册《丁香结》教学反思

《丁香结》是部编本六年级上册第一组的一篇散文,作者宗璞。课文写的是作者多少年来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古人吟咏丁香的诗句,在一次春雨中忽然发现一柄柄的花蕾恰似一个个的“结”,于是联想到“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开始了作者的人生体悟。从古人的“丁香结”的诗句开始,作者写到了微雨,写到了人生的愁怨和不顺心的事,得到了生命需要“结”,否则就平淡无味的人生认识,显露了作者对世事的洞明和对人生的洒脱。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自己的成功之处在于:

在理解“丁香结”一词时,我不是单纯的用语言表达,而是当堂给学生示范,当时,我借用学生的红领巾,打了一个结,先让学生明白“结”的形象,这让学生更直观的明白“结”。接着,我追问学生“现在红领巾上有结,我们怎么佩戴?”学生回答道:“需要解”。就这样,很自然引出“解”,进而深入生活中,我们都有那些结?我先说我目前最大的“结”是,班内还有个别学生不按时交作业,我正在寻找“解”的方法,在我的示范下,学生纷纷回答自己的“结”。

再回归文本,学生很快就能说出“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也能快速、准确地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并能很好地体会作者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不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主要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好。老师在教学中放手不够,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

2.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理解“丁香结”的含义用时过多,以至于后边只让学生谈了“你生活中

有哪些结,准备怎样解”这一问题,没有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体验把感受写出来,本节课没有书写训练,是一大不足。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从指导者的角度出发,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多备学生,把握好时间,争取让学生得到多方面能力的训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