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小侦探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国际贸易理论再探讨

国际贸易理论再探讨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第16卷第4期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 Vol. 16 No. 4 2016年12月 Journal of Huna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University Dec. 2016

国际贸易理论再探讨

夏庆宇,贾吉明

(1.复旦大学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 杨浦 200433; 

2.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国际商学院,北京 朝阳100029) 

[摘 要] 尽管从世界经济的角度来衡量,世界贸易自由化有利于全球生产力的提高,但是传统的世界贸易理论并未关注到:贸易自由化的过程既然是一个实现世界经济布局的最优化的过程,也必然是一个淘汰非最优经济体的过程,必然对部分产业造成冲击;由于各国的产业竞争力是不断变化的,因此贸易自由化就是全球产业的一个不断竞争、优胜劣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在贸易实践中,各国都希望发挥自己的经济优势、保护本国的弱势产业;因此在国界未消失的现实世界中,贸易壁垒将持续存在下去,世界贸易的完全自由化注定难以实现。在现实中,世界贸易谈判的本质是各国围绕得失进行讨价还价的过程,因此自由贸易谈判调控着世界贸易将在何种程度上实现自由化,堪称实现世界贸易自由化的过程中的“调节器”。 

[关键词] 国际贸易;自由贸易;比较优势;国际分工;国家贸易理论 

[中图分类号] F7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湘O123(2016)04−0042−05

1

2

Further Reflections on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ies

XIA Qing-yu1, JIA Ji-ming2

(1.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Public Affairs Fudan University Yangpu Shanghai 200433, China; 2. International Business Institute Foreign Economic and Trade University Chaoyang 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 Although measured in terms of world economy,the liberalization of world trade will help to improve global productivity, the traditional theories of world trade have not noticed: since the process of trade liberalization is a optimization process of realizing world economic layout, it is bound to be a process of elimination of non-optimal economy and it will inevitably impact on some industries. The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of the countries in the world is constantly changing, so the liberalization of trade would be a process of ongoing competition and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between industrie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In the practice of the trade, every country may hope to use their economic advantage and protect the country's vulnerable industries, therefore in the realistic world of borders having not disappeared, the barriers will continue to exist and the full liberalization of world trade is difficult to realize. In reality, the essence of world trade talks is the bargaining process of gain of each country, therefore free trade negotiations would adjust the liberalization of world trade in some way and it can be called the \"regulators\" of the realization of world trade liberalization.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trade, free trade,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

一、导言:关于国际分工的争论

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曾经围绕“中国是否应

当积极参与国际分工问题”出现过争论。其中一方反对国际分工学说,认为我国应建成独立自主的工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后期资助基金项目(项目标号:16JHQ025)。

[作者简介] 夏庆宇(1981- ),男,上海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后,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国际政治经济学。

贾吉明(1982- ),男,辽宁鞍山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学。

第4期 夏庆宇,贾吉明:国际贸易理论再探讨

43

业体系,也就是说,我国应成为能够自给自足的经济体,凡是国计民生所必需的产品,我国应当能够自行生产,从而使中国摆脱对外国产品的依赖,因而我国也就不必过度依赖、看重对外贸易。这种看法似乎与清朝中晚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并无二致,但是这种主张有一个很强大的论据,那就是一个国家如果在某些方面依赖于从别国进口,那么这就构成了一国的“软肋”,别国自然有可能利用这一点来“拿捏”、威胁、打击该国。在和平时期,外国至少可以提高该国依赖外国的物资的出口价格,获得超额利润;在战争时期,外国则可以停止供货,从而使依赖外国物资的国家遭遇相应物资短缺的局面。

而作为争论的另一方的意见则认为我国应当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外国互通有无,各国应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在笔者看来,这种看法有三个问题:

第一,很明显,这种互通有无的主张在国际和平时期是行得通的,但是在国际战争时期或者国际关系紧张时期就难以行得通了。

第二,在当今世界,国际贸易尚未达到畅通无阻的程度,各国可以对贸易进行干涉,从而使贸易有利于本国。可以说,各国、各国国内的商业主体开展对外贸易最终是为了有利可图。因此贸易的背后是利益,当贸易损害本国的利益时,有关国家往往会对贸易进行干预。例如今年美国发起了对中国出口到美国的钢铁的“反倾销”调查,这种干预自由贸易的行为给中国有关钢铁企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在国家干预国际贸易的情况下,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与小国、弱国相比,大国、强国有更强的能力实现自己的意图,因此大国能够更有力地要求外国对大国出口的商品敞开市场、能够更有力地阻止别国的商品进入大国本国市场、甚至能够强行破坏贸易规则为自己谋利。因此人们会看到,外国企业的对美出口经常会受到美国的刁难,国际上的小国则不会故意刁难美国,这是因为在国际上美国相对小国处于强势地位。而且一国不仅可以像美国开展的“反倾销”调查、对外国商品采取不利的海关政策那样直接干预国际贸易,而且可以通过税收政策等许多间接手段干预国际贸易。例如有著作分析到:各国“税率差别导致的商品价格差,引起了境内外需求的变化和商业网点的重新布局,从而进一步影响税收当局的政策修改,构成了一组博弈”(刘辛 2014)。因此可以说,国际贸易从来都不是在完全自由的情况下开展的,背后一直存在着国家间的博弈,所以一国不能放弃积极参与博弈而被动地接受由大国主导的所谓“国际分工”,而应当主

动争取开办、发展本国的某些产业,否则一国只能

从事国际产业链中的低端产业。

第三,在形成所谓“国际分工”的过程中,通常的情况是:大国有能力保护好本国乐于从事的产业,大国仅允许弱国从事其本国不愿从事的产业。因此在当前国际体系中国与国之间关系不平等的情况下,大国与小国之间的“国际分工”是不可能公平的,简言之,强国挑选了之后剩下的产业才会交给弱国去做。因此我们会发现,当今的世界强国往往把高利润的产业留在国内、把污染严重的产业转移到弱国那里去。

基于上述三点认识,对弱国来说,所谓“参与国际分工、发挥比较优势”是一种比较美好的理想,在现实中则会充满不公平、不合理之处。当然,在和平年代,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国与国之间互通有无的做法还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任何一个国家都应注意两点:第一,任何时候都要保持本国经济可以独立自足。在和平年代,一国很容易忽视这一点,容易让本国的那些对本国的独立自主来说很重要但是又“不经济”的产业或经济部门消亡掉,但一旦国际局势由和平转为动荡,这些在和平年代显得“不经济”的部门对国家独立自主的重要性就会凸显出来,因此如果等到这些部门消失、战争起来的时候有关国家就会感到悔之晚矣了。第二,一国应尽量增加出口、减少进口。这是为了维持本国的产业的存在、发展,因为不论本国的既有产业在国际上具不具备所谓的“比较优势”,将其维持下来至少可以维持相关产业的从业人员的生计、保住这些产业的产值,如果任由外国产品长驱直入,那么就相当于在打击本国的产业、助长外国的产业。须知,“比较优势”可以是人为地创造出来的,一个国家扶持本国的产业,本国的产业才可能拥有比较优势;如果外国扶持外国自己的产业,而本国不扶持本国的产业,那么本国的产业自然会失去比较优势。因此,在外国推行产业政策的时候,本国不推行产业政策,这就是在不公平的条件下与外国竞争,本国的产业很难不失败。事实上,西方经济学家早已提出一国应尽量保护本国的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这样才能促进本国的处于幼稚期的产业的成长,例如德国著名经济学家“李斯特主张,通过禁止输入与征收高关税的办法来保护幼稚工业,以免税或征收轻微进口税的方式鼓励复杂机器的进口。”(陈伟 2014)不仅在理论上西方国家早已提出贸易保护论,而且在实践中西方国家一直是这样做的。例如“自19世纪以来,许多发达工业国就开始保护它们的农业部门免受外国竞争。”(海闻

44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 第16卷

2010)这主要是因为发达国家的人工成本更高,而且许多发达国家的人均耕地相对较少、不具备规模效益,因而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欧洲等地发达国家的农业不具备“比较优势”,因此如果不对本国的农业进行保护,有关发达国家的农民的农产品会因价格高而无销路,进而使整个农业瘫痪,这是有关国家绝对不愿看到的。(当然,在发达国家中,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由于耕地多、农业具备规模优势,因此其农业在国际上具备绝对优势,其生产成本远低于一般国家。所以它们的农产品出口量很大。例如美国现在基本不对本国农业提供补贴。所以在关于农业的世界贸易谈判中,美国希望欧盟等其它国家或组织放弃对农业的补贴,并进一步开放其国内市场。欧盟国家自然不会同意美国的这种要求。)

而且国际分工理论的基础是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这种理论本身就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下面即分析有关情况。

二、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特征

一直以来,西方国际贸易学科的理论的基本特征是:有关理论主要围绕“国际贸易何以可能、何以必须”根本问题展开,而“必须开展国际贸易”这个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前提本身就蕴含着“国际贸易必须实现自由化”的主张。也就是说,西方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开展国际贸易是必要的,因为国际贸易的开展可以发挥不同国家各自的经济优势(各国放弃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专注于开展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从而最终实现世界经济的最优化布局,因此,国际贸易有利于发挥全世界的最大的经济潜力、有利于世界经济的进步。根据这种看法,西方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必须鼓励国际贸易的发展,而最好的鼓励办法就是取消贸易限制、实现贸易自由化。为西方的这种理论路径奠定基础的是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从理论的奠基意义上来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要比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当代国家贸易理论更加重要,因为可以作这样的比喻: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这棵橡树的“种子”,它决定了以后的理论的特性,因为此后的理论都继承了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特征、基本理论思路,只是对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因此后来的理论好比国际贸易理论这棵橡树的“枝干”。因此本文重点讨论古典贸易理论。

较早提倡国际贸易应实现自由化的经济学家是亚当・斯密,他认为国际分工有利于实现世界经济效益的提高,是国际贸易的基础:“斯密由家庭推及国家,指出各种形式分工中的最高阶段为国际

分工,在国际分工基础上开展国际贸易,对各国都会产生良好的效果。”(陈丽燕 2014)

在斯密之后,李嘉图提出各国在从事同一产业时其利润率存在差异,因此一国应从事本国最为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这样才能实现世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因此李嘉图与斯密一样主张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主张实现国际分工,只不过李嘉图所主张实现的国际分工以是各国的比较成本的优势为基础依据的——“由于李嘉图对商品经济中工资与利润之关系的认识,又由于他对资本为寻求更高利润而在国际间流动的种种限制因素的认识,才使他提出了目的在于使更多国家从事国际贸易从而提高本国利润的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国际贸易理论。”(安佳 2012)

在李嘉图之后,凯恩斯认为各国从事某一或某些行业的比较成本的差异不是各国的比较优势的主要来源,造成各国的比较优势的主要因素是各国的商品成本的绝对差异——“凯恩斯认为,各国因地域和自然条件不同而形成的商品成本的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陈岩 2014)。但凯恩斯自然也不否认各国应发挥自己的成本优势、从事国际贸易。

在凯恩斯之后,又有经济学家提出“要素禀赋论”,即生产要素的状况才是各国产生比较优势的原因——“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主要通过对相互依存的价格体系的分析,用生产要素的丰缺来解释国际贸易的产生和一国的进出口贸易的类型”(陈永富 2004)。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包括斯密、李嘉图、俄林等的理论,而较晚出现的国际贸易理论包括克鲁

格曼的产业内贸易理论、

S.B.林德尔的重叠需求论、梅里茨(Melitz)的异质性企业理论(又称新新贸易理论)、R.弗农等的产品生命周期论等。但总结起来可以看出,晚近的西方经济学家的理论意义即这些理论提出时造成的学术影响力并不及传统贸易理论。这表现在晚近的理论家与古典经济学家一样,都是从不同角度对“国际贸易何以可能、何以必须”问题进行解释,他们的主要观点是一致的,那就是赞同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其理论的基本构架是:贸易自由化可以充分发挥各国的比较优势(不论这种优势是因为生产率更高、成本更低、生产要素更充分等原因而产生的),而各国的比较优势如果得到发挥就会实现最合理的国际分工,从而实现全球经济效率的最大化。但在笔者看来,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的那些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上述这种思路存在一些问题。

第4期 夏庆宇,贾吉明:国际贸易理论再探讨

45

三、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的国际贸易理论的盲区

本文认为,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的国际贸易理论仅仅是从理论上进行推理并得出了主张实现自由贸易的结论,但是这种主张未能充分考虑以下三方面现实因素,因此其理论在现实造作性方面存在重大问题。

第一,传统自由贸易理论假定“在商业完全自由的制度下,各国都必然把它的资本和劳动用在最有利于本国的用途上”(陈琦伟 2014)。但是这就相应意味着,各国要从本国不具备比较优势的行业中主动退出来——“比较利益学说主张一国只从事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的生产和出口,而对那些没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就彻底放弃”(陈岩 2012)。然而在现实中,各国不可能按照这种理论设想来行动。例如前文所举的例子那样,世界上许多发达工业国都会对本国的农业进行保护,如果不进行保护,这些国家就必须如西方国际贸易理论所说的那样、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的农产品的冲击下“彻底放弃”本国的农业。但如果真地如此就会涉及到这样的现实问题:有关发达工业国的农民将失业,大片耕地因为“不经济”而不得不荒芜,那么这些农民如何安置?农村如何保持稳定?因此,世界各国绝不应当主动放弃本国的某些产业,尽管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看一些产业有可能不具备竞争力,但是它们的存在至少可以解决一部分就业问题,从而能够维持有关社会群体的稳定。

“亚当・斯密认为,如果从国外买进货物要比在国内制造便宜,阻碍它们的进口就是不明智的。”(贾金思 2013)从理论上讲这种思路并没有错误,但这种做法笔者实难苟同,因为本文认为斯密没有看到:进口必然会抑制、打击本国的相关产业,一国如果放弃、退出某一产业,必将切实损害甚至剥夺相关人员的生活来源,在这个过程中造成的社会成本是现实的、痛苦的,绝不是像理论上所说的那样“从不具备优势的行业退出、投入具备优势的行业”那样简单。因此,尽管从全球视角来看,某些国家放弃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专门从事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是经济的、合理的,但是从现实操作角度讲,一国退出不具备优势的产业将是一个充满阵痛的过程,各国是很难“忍痛割爱”的。因此我们会看到,在现实中各国会采取多种措施保护本国的一些产业。当然,有些国家并未对“国际分工”理论产生应有的警惕,从而主动放弃本国的一些既有产业的情况也会时不时地出现。

第二,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各国的比较优

势是静态的,因此从理论上说在某一时段内存在着一种最合理的国际分工,世界应当谋求实现这种国际分工。但是在现实中,各国的比较优势是动态的、变化的,因此所谓最合理的国际分工的状态也应当是不断变化的,故而在现实中永远难以实现最合理的国际分工。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许多发达国家最早生产了纺织品、钢铁、家用电器、汽车等,后来却逐渐丧失了在这些行业中的领先地位,从原来的净出口国变成净进口国。”(李小北 2013)按照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发达国家在汽车等行业具有比较优势,应当永远生产这些商品;而发展中国家没有这方面的比较优势,永远不可能生产这些商品,这显然是荒谬的。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学说也已经看到,早先拥有优势的国家的优势会随着后发国的学习、模仿而逐渐弱化。但本文认为弗农只是指出了不同国家的比较优势会发生变化的诸多现实诱因中的一种原因,在现实中还有许多原因会造成国家之间的比较优势的转换。例如,当一项新技术在不具备比较优势的国家中研发成功并实现了产业化之后,新技术所带来的产业形态就可能使原来在相关产业中具有优势的国家丧失优势。

可以由此推论,如果实现了贸易自由化,那么由于比较优势不是固定不变的,而且新的产业会不断涌现,因此自由化了的国际贸易体系永远无法实现最优化的国际分工,而是会不停地上演优胜劣汰的场景:一国的优势产业往往会排挤、击溃别国的同一产业,甚至有可能最终形成全球垄断;有的国家一时在某一产业上有优势,但是在优势丧失后又会被其它国家的后来居上;各个行业、世界各地均是如此,均遵循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之所以这种场景并未在现实中时常出现,是因为在现实中自由贸易的状态很难真正实现。

第三,自由贸易难以真正实现。在现实中,由于国界并未消失,因此经济总是受到国家、政治的因素的干扰。在双边贸易中,两国政府有可能对双边贸易施加影响,强国往往会占据贸易中的优势地位。在多边贸易中,强国往往会主导贸易规则,形成对自己有利的局面,因此自由贸易的状态是一种很难实现的理想状态。应当承认,多边贸易规则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开展,例如有著作就“二战”结束之后的国际贸易体系的形成指出:“结果证明,事实上也正如人们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所预料的,战后世界需要某种机构,来建立并维持一套能够促进世界贸易增长的规则。”(詹姆斯 2013)但是需要看到,在一个大国与小国并存的国际结构中,世界贸易规则必然受到大国的强烈影响从而难以实现

46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 第16卷

公平,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程中与美国之间展开的贸易谈判之艰难就能很好地证明这一点。(当然,有时如果大国无法主导国际贸易规则,则大国也不会轻易接受于己不利的国际贸易规则。例如WTO多哈谈判举步维艰的原因主要在于该谈判采取一揽子谈判措施,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加重、无法形成由个别发达国家主导的局面,所以美国放弃对多边规则的关注,转而投入对可以由本国主导的区域性规则的追求,如美国最近倡导的TPP、TTIP等区域性自由贸易机制。)总之,由于自由贸易不可能真正实现,理想的国际分工也难以实现,因此世界贸易永远将是国与国之间围绕本国产业的利益而开展的攻防战。当然,如果各个国家在自由贸易谈判中能够做出让步,世界贸易将会变得更加自由化,但在此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可能很难逆转自己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处于“边缘”地位的局面,因为贸易自由化往往会使经济竞争力强的国家变得更强。

四、三点结论

第一,尽管从世界经济的角度来看贸易自由化有利于全世界的生产力的提高,但是贸易自由化的过程既然是一个实现世界经济布局的最优化的过程,那么自然也就会是一个淘汰整个世界中的非最优经济体的过程。也就是说,在理论上来说,在实现了贸易自由化之后,整个世界经济布局会因为自由竞争而出现优胜劣汰,最终实现最优化,但在此过程中,非最优化的经济体都会被淘汰,这必然使许多国家的既有产业遭到淘汰,因而会对相关国家的不具备竞争力的经济部门造成不利冲击。也就是说,在理论上,在实现了贸易自由化之后,一国在国际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会得到发展,但其他非最优产业都会遭遇外来商品和服务的竞争并最终被淘汰。因此可以说,自由贸易、形成国际分工的过程是一个通向更高生产力水平的过程,但也是一个淘汰落后生产力的、残酷的过程。

第二,产业竞争力是一个不断发生变化的事物,某国的某个产业在某时在全球居于最具竞争力的地位,但有可能此后就有其他国家超越该国;因此,贸易自由化的过程会是全球产业的一个不断相互竞争的过程,在竞争中不断会有人胜出、有人被淘汰。因此在贸易实践中,各国往往会希望发挥自己的经济优势、保护本国的弱势产业,因此,贸易壁垒将持续存在下去,国际贸易的完全自由化注定难以实现。

第三,在现实中,实现贸易自由化的过程只不过是各国围绕贸易规则进行讨价还价的过程,各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别国的优势产业做出让步、使本国的劣势产业遭受一定的损失,但同时会争取谈判对象国做出同样的甚至更大的让步。因此,自由贸易谈判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贸易的自由化,但难以实现贸易的绝对自由化。自由贸易谈判是贸易自由化进程的调节器,掌控着贸易自由化进程的步伐,决定着世界贸易将在何种程度上实现自由化。在自由贸易谈判中,由于大国、主导制定规则的过程的国家具有谈判优势,因此小国、接受规则的国家会因此而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在国际贸易中大国比小国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小国的产业会遭受大国的挤压而逐渐萎缩,最终往往只能从事大国不愿开展的产业。大国之间如果围绕多边贸易规则展开博弈,则世界贸易规则会更趋向于公平化,这种情况对小国来说是有利的。

参考文献:

[1] [美]詹姆斯・巴克斯.贸易与自由[M].上海:上海人民出

版社,2013:11.

[2] 安佳.国际贸易理论:从产业革命到网络经济[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2:37.

[3] 陈丽燕,刘家丹,初天天.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M].北

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37.

[4] 陈琦伟.国际竞争论: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理论思考[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29.

[5] 陈伟,梅萍.国际贸易[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64.

[6] 陈岩.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17.

[7] 陈岩.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第3版)[M].北京:清华

大学出版社,2014:14.

[8] 陈永富.国际贸易理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74.

[9] 海闻等.国际贸易和投资:增长与福利,冲突与合作[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

[10] 贾金思,朗丽华,姚东旭.国际贸易:理论、政策、实

务(第3版)[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3:19.

[11] 刘辛.跨国贸易中的博弈问题[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14:2.

[12] 李小北,李禹桥.国际贸易学学科前沿研究报告[M].北

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